鏡頭回到1857年。
阿爾弗萊德·希姆森出生在德國漢堡,是一名成功的房地產(chǎn)商和出色的建筑設計師,他19世紀末20世紀初曾在中國上海、青島、天津等地生活,其中青島的經(jīng)歷最為豐富。
1897年,德國借“巨野教案”之名,出兵前強占膠州灣,開始了其在青島及山東的殖民統(tǒng)治。希姆森1898年跟隨德國侵略者來到青島,主要從事民用建筑的開發(fā)和運營,希姆森對青島最重要的貢獻,是將亞熱帶建筑形式創(chuàng)新成一種新的商住形式引入了青島,這種后被統(tǒng)稱為“青島里院”的建筑形態(tài),也成為青島特有的居住樣本。
這段歷史不單是希姆森的家族史,也反映了青島這座城市的一段建設與發(fā)展史。
如青島城市建設文化交流協(xié)會會長孔少武所言,“能夠喚起更多人的關于建筑、人文與城市的記憶,探索東西方文化的奧義,昭顯歷史對于現(xiàn)今的啟示,并最終達成存史資政、豐厚城市文化的目的。”
2016年10月18日上午,由青島城市建設文化交流協(xié)會和青島城市建設集團策劃編寫的“青島印象叢書”的首部——《阿爾弗萊德·希姆森回憶錄》一書的首發(fā)儀式暨青島里院建筑特色研討會在位于南海路23號的青島城市建設集團辦公樓(海濱旅館舊址)舉行。
作為阿爾弗萊德-希姆森的嫡孫,赫爾穆特·希姆斯·希姆森專程從德國波恩趕到青島,并向青島城市建設文化交流協(xié)會贈送了他祖父所撰寫的回憶錄的手稿,手稿將作為珍貴的中德文化交流的見證收藏于青島印象博物館。
上海市城市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城市設計研究中心設計總監(jiān)金山在演講中講道,“在當前的轉型和發(fā)展過程中,里院建筑和里院街區(qū)都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青島是德國人一次系統(tǒng)的城市建設嘗試,希姆森的里院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土地政策和建筑法規(guī)一樣,是這次建設嘗試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更加適應本地生活習慣和使用需求,里院建筑成為青島近代最主要的城市建筑類型。
做為“青島印象”叢書的出版方,青島出版集團副總編輯劉詠表示,集團將繼續(xù)本著傳承文化、傳播知識的宗旨,積極投身青島城市建筑與歷史文化的研究與傳播,共同推動青島城市建設文化研究走向新高度。青島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惠新安在講話中表示,青島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視城市歷史建筑文化保護工作,同時也欣喜于越來越多的民間機構、專家學者以及國際友人積極參與進來,共同為發(fā)掘、保護、傳承青島的城市建筑文化出謀劃策、身體力行,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2011年,阿爾弗萊德·希姆森的后代們在德國波恩自費出版了《阿爾弗萊德·希姆森回憶錄》一書,一直致力于城市建設文化挖掘和整理的青島城市建設文化交流協(xié)會專程赴德國接洽了希姆森后人,組織力量對《阿爾弗萊德·希姆森回憶錄》進行翻譯,并增加了祥福公司部分經(jīng)營資料以及對該公司工程相冊中所有建筑作品的解讀。
據(jù)悉,《阿爾弗萊德·希姆森回憶錄》發(fā)行之后,“青島印象叢書”的第二部書稿正在策劃當中。
(本刊記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