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社會融合如何影響流動人口的居住選擇
——基于2014年全國流動人口監(jiān)測數(shù)據(jù)的研究

2017-09-30 01:00:02王洪衛(wèi)
上海財經(jīng)大學學報 2017年5期
關鍵詞:流動人口住房社區(qū)

鄒 靜, 陳 杰, 王洪衛(wèi), 2

(1. 上海財經(jīng)大學 公共經(jīng)濟與管理學院,上海 200433; 2. 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上海 201620)

社會融合如何影響流動人口的居住選擇
——基于2014年全國流動人口監(jiān)測數(shù)據(jù)的研究

鄒 靜1, 陳 杰1, 王洪衛(wèi)1, 2

(1. 上海財經(jīng)大學 公共經(jīng)濟與管理學院,上海 200433; 2. 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上海 201620)

外來流動人口與本地人口的社會融合是構建城市和諧社會的根基。流動人口的住房與社區(qū)選擇不僅關系切身福利,也是其社會融合程度的重要體現(xiàn)。文章基于2014年中國流動人口動態(tài)監(jiān)測數(shù)據(jù),通過構建多維度合成的社會融合指標,采用克服內生性偏誤的聯(lián)立方程模型,分析了社會融合對流動人口居住選擇行為的影響。研究發(fā)現(xiàn),社會融合對流動人口的居住選擇的影響顯著,即更好的社會融合會增加流動人口住房自有的概率、提高流動人口居住在正規(guī)社區(qū)的概率或增加其住房消費水平。研究結果可為改善流動人口的社會融合、優(yōu)化居住資源的空間配置以及引導流動人口合理的居住選擇提供依據(jù)。

社會融合;居住選擇;流動人口;農民工城市化;聯(lián)立方程模型

一、引 言

《中國流動人口發(fā)展報告2016》指出,2015年末中國流動人口規(guī)模達2.47億,相當于中國每六個人中就有一個是流動人口。如此多的流動人口對中國城市化形成了嚴峻挑戰(zhàn)。不少學者指出,我國城鎮(zhèn)化的最大挑戰(zhàn)和關鍵是農村人口進城落戶,并能享受均等的公共服務(蔡昉,2013)。2015年11月3日,《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三個五年規(guī)劃的建議》中指出,“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zhèn)化,深化戶籍制度改革,促進有能力在城鎮(zhèn)穩(wěn)定就業(yè)和生活的農業(yè)轉移人口舉家進城落戶,并與城鎮(zhèn)居民享有同等權利和義務”??梢姡鲃尤丝诘某鞘卸ň釉谛滦统擎?zhèn)化中的關鍵性作用已受到國家層面的高度重視,并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

外來流動人口與本地人口的社會融合是構建城市和諧社會的根基。流動人口在所居住城市的社會融合程度,影響到其生產(chǎn)生活行為的方方面面。目前學者對社會融合的概念尚未達成共識。Park(1928)將融合定義為“個體或群體互相滲透、相互融合的過程”,在此過程中,通過共享歷史和經(jīng)驗,相互獲得對方的記憶、情感、態(tài)度,最終整合于一個共同的文化生活之中。任遠和鄔民樂(2006)認為社會融合是個體之間、群體之間、文化之間互相配合、互相適應的過程,是遷入人口逐步接受與適應遷入地的社會文化,并以此構建良性的互動交往。也有學者提出,社會融合是一個動態(tài)、漸進、多維度和互動的概念(楊菊華,2009)。還有學者認為,社會融合的最終目標是形成相互認可、滲透、交融、互惠、互補的良性社會生態(tài)(周皓,2012)。國內外學者們曾經(jīng)大量研究流動人口社會融合的測量、影響因素及作用機理(Buller和Hoggart,1994;Seifert,1997;Herrero等,2011;Rojas等,2014;Chen和Wang,2015;Kearns和Whitley,2015;Wang等,2016;任遠和喬楠,2010;悅中山等,2012;周皓,2012)。社會融合的測量主要采用加權法和因子分析法,涉及經(jīng)濟、行為、文化、身份和心理等(周皓,2012;任遠等,2016;楊菊華,2015)。楊菊華(2009)認為從隔離、選擇性融入到融合是諸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文獻也指出,個人和家庭狀況、社區(qū)參與和社會資本、城市的制度安排以及流動人口與本地居民的關系都會影響流動人口的社會融合(任遠和喬楠,2010;任遠等,2016;Kearns和Whitley,2015)。

流動人口的住房與社區(qū)選擇是流動人口城市定居的直接體現(xiàn),也長期受到較多學者的關注?,F(xiàn)有文獻從經(jīng)濟、人口、市場供給、社會政策和社會心理等多個視角研究了流動人口的居住與社區(qū)選擇(Clark和Onaka,1985;Gan等,2016;Tu等,2016;吳維平和王漢生,2002;蔣耒文等,2005;林李月和朱宇,2008;李超等,2015)。研究表明流動人口的家庭特征、流動狀態(tài)、制度因素、心理(如歸宿感)等均會影響流動人口的居住選擇(Jiang,2006;朱祥波等,2015;林李月和朱宇,2008)。

盡管如此,目前國內外很少有學者將流動人口的社會融合與居住選擇結合起來進行研究。然而,住房不僅可用于遮風擋雨,還構成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和社交空間,有利于他們獲取各種資源,積累資本,融入主流社會(世界銀行,1995)。Musterd和Deurloo(2002)指出種族移民的住宅集中度不穩(wěn)定,妨礙了社會融合??梢姡鲃尤丝诘木幼∨c社區(qū)選擇不僅關系切身福利,也是其在當?shù)爻鞘猩鐣诤系闹匾从?,同時直接影響整個社會的和諧程度。有很多證據(jù)表明,我國城市外來流動人口不僅居住水平較低,居住空間受限,而且居住隔離現(xiàn)象嚴重(陳杰和郝前進,2014)。他們因沒有穩(wěn)定的經(jīng)濟收入來源而購買不起住房,只能租住質量較差的房屋,從而導致居住邊緣化(王春光,2006)。那些居于城中村或棚戶區(qū)的流動人口面臨更大的居住隔離風險(楊菊華,2015)。這些移民缺失相應的信息和機會,被阻隔在城市資源之外,他們的過度集聚更會加劇失業(yè)、貧困和犯罪等各種社會問題,并引發(fā)各種社會沖突(鄭思齊等,2011)。因此,探討流動人口的社會融合與居住選擇之間的關系,無論是對我國和諧社會構建還是新型城鎮(zhèn)化建設,均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與實踐意義。

現(xiàn)有文獻主要從定性角度論述了二者關系,但定量研究還較為匱乏,且多數(shù)是談及居住狀況對社會融合的影響(Musterd和Deurloo,2002;Hyra,2015;楊菊華,2015),較少反過來考慮社會融合程度對居住選擇的影響。為彌補現(xiàn)有文獻在此問題上的相對空白,本文采用國家衛(wèi)計委2014年中國流動人口動態(tài)監(jiān)測數(shù)據(jù),實證研究社會融合如何影響流動人口的居住選擇。在克服了兩者之間可能的內生性偏誤和多種穩(wěn)健性檢驗之后,研究發(fā)現(xiàn)社會融合對流動人口的居住選擇的影響顯著,即更好的社會融合會增加流動人口住房自有的概率、提高流動人口居住在正規(guī)社區(qū)的概率或增加其住房消費水平。本文的創(chuàng)新點主要在于:一是從社會融合的角度來分析流動人口的居住選擇行為,拓展了流動人口居住選擇的研究視角;二是利用聯(lián)立方程模型克服社會融合與居住選擇之間的潛在內生性偏誤,豐富了流動人口居住選擇的研究方法。本文的研究成果可為改善流動人口的社會融合、優(yōu)化居住資源的空間配置及引導流動人口合理的居住選擇提供政策依據(jù)。

二、文獻綜述、理論機制與假說

消費者行為理論認為,人們的消費行為是一個在收入約束條件下,實現(xiàn)自身效用最大化的過程(Ratchford,1975)。從需求角度出發(fā),Lancaster(1966)指出消費者購買物品,做出決策是為了實現(xiàn)效用最大化。效用不僅在于物品本身具有的滿足人們欲望的客觀的物質屬性,還依存于消費者的主觀感受,即消費者希望在消費產(chǎn)品物質屬性的過程中能得到精神層面的滿足,希望得到更多的體驗和感受(馮華和司光祿,2007)。Rosen(1974)從供給角度思考,提出了居住效用價值理論。居住不僅有使用功能,還有效用功能,能給人心理上的滿足感和歸屬感。

居住既可滿足家庭的基本消費需求,也可給家庭帶來投資收益。這種消費和投資的雙重屬性共同作用于家庭的消費決策(楊贊等,2014)。國內外的相關研究表明諸多因素會影響流動人口的居住選擇,包括住房、個人、家庭、經(jīng)濟、制度和心理特征等。尤其收入、教育和種族身份特征可以很好地解釋不同人群之間的租購選擇差異(Painter等,2001)。以居住在美國來自墨西哥的移民家庭為例,Bradley等(2007)認為家庭穩(wěn)定性是選擇自有住房的關鍵因素。Nelson(1976)很早就從移民的“城市過客”視角出發(fā),認為城市流動人口的住房決策行為與當?shù)鼐用裼酗@著差異,他們很少關注居住舒適度和服務設施要求,不愿投入在改進居住條件上。在中國居民居住選擇的文獻中,F(xiàn)u等(2000)發(fā)現(xiàn)住房不匹配性、資金限制、風險態(tài)度、對城市經(jīng)濟狀況的信心、商品房的成本以及住房福利計劃等都會影響中國城市工人的購房意愿。我國學者李超等(2015)認為城市層面的常住人口和流動人口數(shù)量、居民的收入分配、人力資本狀況以及人口撫養(yǎng)比對中國城市居民的住房選擇有影響。很多文獻認為,中國流動人口居住條件和質量之所以普遍較差,重要原因在于戶籍限制而沒有穩(wěn)定感(Wang和Zuo,1999;吳維平和王漢生,2002)。從心理學視角來解釋,中國流動人口住房狀況較差的原因在于其長期流動的生活所產(chǎn)生的過客心理(林李月和朱宇,2008)。

流動人口對城市或社區(qū)的融入,不僅僅是簡單的流動,還蘊含著一系列的結構轉換和過程變遷(梁波和王海英,2010)。第一層次轉換是物理或地理空間的轉換,第二層次轉換是文化與生活空間的轉換,社會空間是個人對空間的主觀感受或在空間中的社會關系,人的社會地位、階層的流動、社會距離和社會融合均涉及空間。他們必須理解新融入城市社會的生活方式、行為模式、交往規(guī)則等。第三層次轉換是身份上的轉換。職業(yè)身份與戶籍身份的轉換才意味著他們在經(jīng)濟生產(chǎn)體系上成為了城市社會的一部分,可享受與城市居民同等的諸多社會福利、社會保障,是流動人口城市融入的重要目標。第四層次轉換體現(xiàn)在主觀意義上,則是價值觀念與認同的轉換(梁波和王海英,2010)。流動人口需要接受城市的各種價值和觀念,如消費觀、認知和交往模式等,真正實現(xiàn)融入。所以流動人口城市融入的本質就是多重空間、身份與觀念、價值、認同的轉換(梁波和王海英,2010)。社會融合常伴隨著個人或家庭居所的轉換,社區(qū)的歸屬感、滿意度和身份認同等是社會空間融合的重要衡量指標(Howarth,2002)。將自身定位為城里人和打算將來在城鎮(zhèn)定居的流動人口在心理和生活方式上都已經(jīng)接受了城市的生活觀念,更容易融入城市的生活圈子,對城市的歸屬感更強,而且在社會網(wǎng)絡資源和經(jīng)濟能力上都更加容易承受在城市生活所需的各種費用,有能力也愿意在城市的住房上進行投入(林李月和朱宇,2008)。故流動人口在做出居住選擇決策時會受到很多約束條件的限制。

綜上,可知社會融合與居住選擇之間的關系主要依賴效用最大化來銜接(見圖1)。

圖1 社會融合與居住選擇關系的理論框架

根據(jù)對現(xiàn)有文獻的梳理和上述理論分析,本文提出如下三個假說:

假說1:更好的社會融合會增加流動人口在所流入城市擁有自有住房的概率。

假說2:更好的社會融合會提高流動人口在所流入城市居住在正規(guī)社區(qū)的概率。

假說3:更好的社會融合會增加流動人口在所流入城市對住房的消費水平。

如果租房,住房消費水平就可以通過租賃住房的租金來體現(xiàn)。但自有住房家庭的住房消費的衡量就很困難,因為對自有住房的購買不可避免地包含投資因素。且中國流動人口絕大多數(shù)是通過租房來解決住房問題(2014年樣本中占90%),自有住房的比重很小。所以本文主要通過考察社會融合與流動人口中租戶群體的住房租金的關聯(lián)性來了解社會融合如何影響流動人口的住房消費水平。

三、模型、數(shù)據(jù)與變量

(一)模型構建

社會環(huán)境不同,流動人口對居住選擇會存在較大差異(Howarth,2002;林李月和朱宇,2008;劉婷婷等,2014);反之,流動人口在居住選擇上的差異也會進一步影響其社會環(huán)境(Musterd和Deurloo,2002;Hyra,2015;楊菊華,2015)。社會融合是社會環(huán)境的一個重要體現(xiàn),故社會融合與居住選擇可能互為因果關系,從而存在潛在的內生性問題。忽視內生性問題的計量回歸,其結果會出現(xiàn)嚴重的偏差。

為更加穩(wěn)健地分析社會融合對流動人口居住選擇的影響,本文通過構建聯(lián)立方程模型來相對克服兩者之間可能存在的內生性問題。方程組中,hometype、community、homerent分別表示住房產(chǎn)權類型、社區(qū)類型、住房租金水平,integartion表示社會融合,Xs1、Xs2、Xs3和分別是影響住房產(chǎn)權類型、社區(qū)類型、住房租金水平和社會融合的外生變量。μs1、μs2、μs3、是隨機誤差項,β0、β1、β2和α0、α1、α2是方程組(1)的待估參數(shù),γ0、γ1、γ2和δ0、δ1、δ2是方程組(2)的待估參數(shù),ε0、ε1、ε2和?1、?2、?3是方程組(3)的待估參數(shù)。

因存在內生變量,直接使用OLS估計將導致內生變量偏差,使得估計結果不一致。對聯(lián)立方程組進行估計主要用單一方程估計法和系統(tǒng)估計法。最常見的系統(tǒng)估計法為“三階段最小二乘法”(3SLS),它是將2SLS和SUR相結合的一種估計方法。聯(lián)立方程類似IV,核心是不同方程中要有不同的控制變量(Maddala,1983)。在上述的聯(lián)立方程系統(tǒng)中,本文采用了三個工具變量,即參加選舉活動、離家鄉(xiāng)距離遠近和購建房意愿等。其中參加選舉活動、離家鄉(xiāng)距離遠近作為影響社會融合而不影響居住選擇的變量,購建房意愿作為影響居住選擇而不影響社會融合的變量。本文采用3SLS模型對聯(lián)立方程組進行估計時,是基于計量軟件Stata中的cdsimeq軟件包(Maddala,1983)來具體實現(xiàn)的。

(二)數(shù)據(jù)來源與變量選取

本研究數(shù)據(jù)來源于國家人口計生委2014年流動人口動態(tài)監(jiān)測調查。此次調查采用PPS方法(即分層、多階段、與規(guī)模成比例)進行抽樣。根據(jù)我國流動人口的流入地分布特點,一是主要向廣東、浙江等東南部沿海發(fā)達地區(qū)流動,二是主要向省會等中心城市流動。故調查范圍選擇山東省青島市、北京市朝陽區(qū)、河南省鄭州市、浙江省嘉興市、四川省成都市、廣東省深圳市和中山市、福建省廈門市八個具有代表性的城市。調查對象為在本地居住一個月及以上,非本區(qū)(縣、市)戶口的流動人口(15-59周歲,即出生于1954年6月至1999年5月間),共計15 999個動態(tài)監(jiān)測樣本。以下討論本文的關鍵變量選擇:

1. 社會融合。關于社會融合的度量,目前文獻中并未形成統(tǒng)一的測量指標,但可以涉及經(jīng)濟、行為、文化、身份或心理等多個維度(周皓,2012;任遠等,2016;楊菊華,2015)。本文在研究數(shù)據(jù)可得性的基礎上,借鑒石智雷和朱明寶(2014)的研究,選擇四個維度來衡量社會融合指標:一是身份認同;二是長居意愿;三是語言使用;四是與本地人關系。Heckman(1998)認為經(jīng)濟收入與本地居民相近時社會融合度較好。故本文再納入本地居民(戶籍人口)和流動人口收入差異指標,對以上五個指標的分值進行等權相加,并進行標準化處理,得到整體社會融合度。相對來說,本文構建的社會融合指標,較為直觀和容易解讀。

2. 居住選擇。居住選擇是包含居住來源、居住類型、居住社區(qū)、居住租金、居住產(chǎn)權、居住區(qū)位、居住面積等在內的多維概念。借鑒董昕和周衛(wèi)華(2014)的研究,本文重點選取住房產(chǎn)權類型、社區(qū)類型、住房消費水平來衡量居住選擇。(1)住房產(chǎn)權類型,包括租房與自有房①租房可以進一步區(qū)分為單位租房、政府保障性租賃房和市場租房,但樣本中前兩者比例較小,合計不足20%,為簡化分析和聚焦主題,只考慮租房和自有房的區(qū)分。;(2)社區(qū)類型,包含正規(guī)社區(qū)和非正規(guī)社區(qū)②國家衛(wèi)計委流動人口調查把社區(qū)分為9種:1. 別墅區(qū)或商品房社區(qū),2. 經(jīng)濟適用房社區(qū),3. 機關事業(yè)單位社區(qū),4. 工礦企業(yè)社區(qū),5. 未經(jīng)改造的老城區(qū),6. 城中村或棚戶區(qū),7. 城郊結合部,8. 農村社區(qū),9. 其他。本文把前四類視為正規(guī)社區(qū),后五類視為非正規(guī)社區(qū)。;(3)住房消費水平,在租客身上則具體表現(xiàn)為住房租金。本文將租客的租金按照當?shù)爻鞘凶饨饎澐譃樽畹?0%組、次低20%組、中間20%組、次高20%組、最高20%組五個層次,以此反映租客在住房消費方面的相對水平③為檢驗結果的穩(wěn)健性,本文還選取住房租金(對數(shù))進行比較研究。。

3. 控制變量。眾多研究表明,流動人口的個人、家庭、職業(yè)和制度特征等會對居住選擇產(chǎn)生影響,故選取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婚姻狀況、收入水平等作為個人及家庭特征,選擇職業(yè)類別、單位性質、就業(yè)身份、工作合同性質等作為職業(yè)特征,制度特征則選擇戶口性質和社會保障,還納入流動特征(流動原因、流入年限)作為居住選擇的控制變量。而影響社會融合指標的因素除上述變量外,還納入離家鄉(xiāng)距離遠近、參加選舉活動、鄰居類型等。

四、實證結果與分析

(一)流動人口描述性特征

衛(wèi)計委調查樣本中流動人口的描述性統(tǒng)計特征見表1。從樣本的個體特征來看,我國流動人口男性比例較高,占比達到55%。流動人口年齡普遍較年輕,35歲以下累計占比為61.5%。流動人口普遍學歷相對較低,小學、初中和高中各占8.58%、50.53%和25.32%,大專及以上不足15%①如果只算35歲以上樣本,大專比例不足7%。23-35歲區(qū)段樣本的大專比例則上升到23%,顯示新一代流動人口的人力資本有顯著增加。。流動人口主要是來自農村的農業(yè)戶口人群,占比為86%。流動人口盡管年齡較小,但未婚比例較低,只占25%,說明普遍結婚較早。在流動范圍特征上,流動人口跨省流動比例高達54.8%,省內跨市流動比例也達到41.5%,說明流動范圍普遍較遠。在流動動機上,95%是非隨同流動,即絕大多數(shù)是出于經(jīng)濟動機等原因主動流動,而非被動式隨家庭成員遷移。從職業(yè)特征來看,流動人口主要以生活服務人員和生產(chǎn)工人為主,工作單位性質集中在個體戶和私營企業(yè)單位。從流動人口的就業(yè)區(qū)域來看,在市區(qū)就業(yè)最高,占比為46%;其次是農村,占比為21%,城鄉(xiāng)結合部和縣城各占17%和16%,說明流動人口就業(yè)地域分布廣泛和靈活。

表1 流動人口描述性特征

從流動人口的居住選擇來看,90%以上租房,不到10%擁有自己的住房,74%居住在非正規(guī)社區(qū),只有26%居住在商品房小區(qū)等正規(guī)社區(qū)。然而也很容易從數(shù)據(jù)中發(fā)現(xiàn),社會融合程度不同的流動人口在居住選擇上存在顯著差異。如從圖2可以直觀地看出,社會融合水平較高的流動人口傾向于選擇自有房,同時也傾向于入住正規(guī)社區(qū),以租金代表的住房消費也更高。

圖2 居住選擇差異

(二)社會融合對流動人口居住選擇的影響

如前所述,流動人口的社會融合與居住選擇兩者之間很可能存在內生性。在模型分析之前,我們需要分別對模型設計中的方程組(1)、(2)、(3)作內生檢驗。參照陳強(2014)等計量教科書建議的計量方法,本文的檢驗步驟如下:(1)作社會融合的Logit回歸,得到其估計值xb_inte2與殘差值re_inte2。(2)分別作被解釋變量對估計值與殘差值的Logit回歸,并對殘差值的系數(shù)作t檢驗。結果見表2,從表2中可看出住房產(chǎn)權、社區(qū)類型、租金水平的選擇與社會融合之間均存在顯著的內生性關聯(lián)。

表2 內生性檢驗

考慮到影響社會融合與居住選擇的影響因素各不同,在聯(lián)立方程模型中,除個人、就業(yè)與職業(yè)、流動和制度特征外,社會融合方程增加了參加選舉活動、離家鄉(xiāng)遠近作為影響社會融合而不影響居住選擇的變量,居住選擇方程增加了購建房意愿作為影響居住選擇而不影響社會融合的變量,這三個變量類似于(IV)的作用。

1. 社會融合對流動人口擁有自有住房概率的影響

方程組(1)的估計結果如表3所示,更好的社會融合會增加流動人口擁有自有住房的概率,假說1得以驗證。在展開分析社會融合對住房產(chǎn)權類型影響之前,我們先簡要概述表3所發(fā)現(xiàn)的流動人口的個人、流動、制度特征、就業(yè)與職業(yè)等因素對住房產(chǎn)權類型的影響。從表3可以發(fā)現(xiàn),受教育程度越高、收入水平越高、已經(jīng)結婚、屬于隨同流動、流動年限越長、非農戶口、戶籍地在東部地區(qū)、擁有住房公積金和其他社保、長期合同期限、外資企業(yè)的工作者,則擁有自有房的概率越高,這些發(fā)現(xiàn)都與之前相關研究文獻的結論總體一致,也符合人們的經(jīng)濟直覺。較高學歷、較高收入和已婚的流動人口,對居住有更高的要求,既有更為強烈的意愿,也有更好的經(jīng)濟基礎,去選擇自有房(朱祥波等,2015)。隨同流動和流動年限越長,流動人口對城市的認同度更高,留城意愿更強,就更愿意購房和實現(xiàn)自有住房(朱宇和林李月,2011)。非農業(yè)戶口和戶籍地在東部地區(qū)的流動人口更傾向于選擇自有房,原因可能包括:(1)非農業(yè)戶口流動人口對住房條件要求更高,而且以前的城市生活經(jīng)歷使非農業(yè)戶口流動人口會更有緊迫感來通過獲得自有住房而在城市定居;(2)非農業(yè)戶口流動人口有更高的收入和個人儲蓄,并可能得到家庭的資助來改善住房(蔣耒文等,2005)。有住房公積金和城鎮(zhèn)職工養(yǎng)老保險保障的流動人口可大幅度減輕其購房壓力,傾向于擁有自住房。短期工作合同、生活服務人員和生產(chǎn)工人,工作在城鄉(xiāng)結合部或者農村的流動人口更傾向于租房。此類特征的人群收入條件有限,就業(yè)穩(wěn)定性差,不足以支撐其購房。而外資企業(yè)工作者由于具有較高的收入與對居住條件有更高的要求,更愿意且有能力擁有自住房。

如前所述,流動人口的社會融合包括身份認同、長居意愿、語言使用、與本地人關系和經(jīng)濟收入相近五個分維度。我們對社會融合分維度的影響也進行了測算,發(fā)現(xiàn)長居意愿和與本地人關系得分都較高,均值分別為74.18和73.31①總分值為100分。;另外,經(jīng)濟收入相近得分也較高,均值為65.78。流動人口的社會融合度高,說明其長居意愿強烈,經(jīng)濟收入與本地居民相近,表明流動人口有意愿和經(jīng)濟實力投資于城市的住房。與本地人關系融洽,對城市有強烈的歸屬感和認同感,也促使其更愿意在城市的住房上進行投入(林李月和朱宇,2008)。從另一方面來看,自有住宅本身就是財富、社會地位的象征,這也促使流動人口更愿意購買住房固化其社會地位,增強認同感。

表3 社會融合與住房產(chǎn)權類型的聯(lián)立方程模型

2. 社會融合對流動人口居住在正規(guī)社區(qū)概率的影響

方程組(2)的估計結果如表4所示,更好的社會融合會提高流動人口居住在正規(guī)社區(qū)的概率,假說2得以驗證。流動人口與本地人相處越融洽,定居意愿越強烈,對城市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越強,促使流動人口更愿意入住正規(guī)社區(qū)(林李月和朱宇,2008);同時,經(jīng)濟收入與本地居民相近的流動人口,對居住品質有更高的追求,傾向選擇公共服務配套(如教育、醫(yī)療、商業(yè)、交通、治安環(huán)境等)相對完善的正規(guī)社區(qū)(朱祥波等,2015)。

此外,我們還分析了控制變量對社區(qū)類型的影響。從表4可以發(fā)現(xiàn),教育水平越高、收入水平越高、消費率越高、戶籍地在東部或者非農業(yè)戶口,屬于隨同流動,擁有城鎮(zhèn)職工養(yǎng)老保險,經(jīng)商者和生活服務人員,傾向于居住在正規(guī)社區(qū)。這些發(fā)現(xiàn)也與已有研究的結論大體一致,其原因解釋與對住房產(chǎn)權類型的影響類似。一般來說,較高學歷、較高收入和消費率的流動人口,有更強烈的意愿和更好的經(jīng)濟基礎入住正規(guī)社區(qū)(朱祥波等,2015)。同時,非農業(yè)戶口和戶籍地在東部地區(qū)的流動人口對住房條件要求更高,有更高的收入和個人儲蓄,并可能得到家庭的資助改善住房,因此也更傾向于入住正規(guī)社區(qū)(蔣耒文等,2005)。此外,隨同流動的流動人口對城市的認同度更高,留城意愿更強,更愿意改善居住條件而入住正規(guī)社區(qū)(朱宇和林李月,2011)。而擁有城鎮(zhèn)職工養(yǎng)老保險的流動人口有一定的生活保障,且經(jīng)濟收入水平相對無養(yǎng)老保險的更高,更愿意也有能力入住正規(guī)社區(qū)。同理,經(jīng)商者由于具有較強的經(jīng)濟實力,更愿意且有能力入住正規(guī)社區(qū)。至于生活服務人員也傾向于選擇正規(guī)社區(qū),其原因可能是相比老一輩的弱消費傾向,新生代流動人口的消費價值觀更為超前,更注重享受;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他們的福利待遇較以前有所提高,有意愿和能力改善其居住狀況(陳惠雄,2013)。相反,自營勞動者、短期工作合同、個體戶、在私營企業(yè)工作或者工作地點在城鄉(xiāng)結合部、縣城鄉(xiāng)鎮(zhèn)、農村的流動人口傾向于選擇非正規(guī)社區(qū),主要與其收入水平有限和就業(yè)穩(wěn)定性差有關。

3. 社會融合對流動人口住房消費的影響

方程組(3)的估計結果如表5所示,更好的社會融合會增加流動人口的住房消費水平,表現(xiàn)在租客群體的住房租金的提高,假說3得以驗證。一方面,流動人口的社會融合度高,對城市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高,并不把現(xiàn)居住地看作臨時的“安身之所”,不持過客心理而有強烈的定居意愿,促使他們更愿意在住房上消費(Zhu,2007);另一方面,經(jīng)濟收入與本地居民相近的流動人口,對居住條件有更高要求,有能力進行住房消費。

從表5中我們還發(fā)現(xiàn),受教育程度越高、收入水平越高、消費率越高、已婚、屬于隨同流動、流動年限越長、非農戶口、戶籍地在東部地區(qū)、擁有住房公積金和居住證、雇主、經(jīng)商、個體戶和自營勞動者,其住房消費水平更高。總體看來,較高學歷和收入以及已婚的流動人口具備較強的住房消費意愿和支付能力,會有更高的住房消費(董昕和張翼,2012)。而隨同流動和流動年限越長,流動人口的穩(wěn)定性越強,在流入地的居住消費支付能力和意愿也較強,居住消費支出也越高。同理,受到更高收入、個人儲蓄和對住房條件要求更高的影響,非農業(yè)戶口和戶籍地在東部地區(qū)的流動人口住房消費支出也更高(蔣耒文等,2005)。有住房公積金和居住證的流動人口住房消費支出更高,原因在于這種住房資金供給和良好的制度給了居民日益顯性化的可消費預期(陳惠雄,2013)。一般來說,職業(yè)是決定就業(yè)人員勞動收入,繼而影響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變量(Zhang,2011)。雇主與自營勞動者、經(jīng)商、個體戶等流動人口支付的住房租金較高,則與其高收入水平和追求高質量居住環(huán)境有關。相反,年齡與住房租金消費呈現(xiàn)非線性關系,隨著年齡的增長,在流入地的居住消費支出先增后減,其原因可能是年齡大的流動人口消費大多趨于保守,與家鄉(xiāng)聯(lián)系更密切,回鄉(xiāng)意愿更強等(陳惠雄,2013)。比較而言,有小孩的流動人

口,其住房消費水平較低,主要是在收入、儲蓄水平既定的情況下,家庭教育支出等非住房消費支出增加,會相應縮減住房消費;而且對教育支出的預期,也會提高流動人口家庭的儲蓄水平,可能進一步造成其住房消費減少(董昕和張翼,2012)。同樣,生產(chǎn)工人、工作地點在城鄉(xiāng)結合部、縣城鄉(xiāng)鎮(zhèn)和農村的流動人口,其住房消費水平也較低,其原因在于此類特征的人群收入條件有限,就業(yè)穩(wěn)定性差,不具備較強的住房消費支付意愿和支付能力。

表4 社會融合與社區(qū)類型的聯(lián)立方程模型

表5 社會融合與住房消費的聯(lián)立方程模型

五、穩(wěn)健性檢驗

為檢驗結論的穩(wěn)健性,參照周皓(2012)的研究,進一步運用因子分析法重新構建社會融合指標(包括經(jīng)濟融合、社會接納、文化融入、身份認同四個維度)①由于篇幅所限,因子分析法的構建過程及結果未給出,感興趣的讀者可向作者索取。,重復上述實證步驟??紤]到模型的穩(wěn)健性,在引入控制變量時,先引入個人和家庭特征、流動特征,再引入制度特征、就業(yè)與職業(yè)特征等。穩(wěn)健性檢驗結果見表6和表7。從表6中可看出,住房產(chǎn)權、社區(qū)類型、住房租金水平與社會融合之間均存在顯著的內生性關聯(lián),與采用加權法衡量社會融合指標的內生性檢驗結論基本一致。如表7所示,采用因子分析法構建的社會融合指標與流動人口的居住選擇的聯(lián)立方程結果也與前文一致。

表6 內生性檢驗結果

表7 社會融合與居住選擇的聯(lián)立方程模型②由于篇幅有限,只報告了核心解釋變量與被解釋變量的相關系數(shù)和標準差。

綜上,可看出控制模型內生性之后的聯(lián)立方程模型是合適的,且上述檢驗結果均不存在實質性變化,表明結論穩(wěn)健。

六、結論與建議

外來流動人口與本地人口的社會融合是構建城市和諧社會的根基。流動人口的住房與社區(qū)選擇不僅關系切身福利,也體現(xiàn)了城市社會融合的程度?;?014年中國流動人口動態(tài)監(jiān)測數(shù)據(jù),本文采用克服內生性偏誤的聯(lián)立方程模型,實證分析了社會融合對流動人口居住選擇的影響。研究發(fā)現(xiàn),社會融合對流動人口的居住選擇的影響顯著,即更好的社會融合會增加流動人口住房自有的概率,提高流動人口居住在正規(guī)社區(qū)的概率或增加其住房消費水平。流動人口的社會融合程度越高,一方面表明流動人口有強烈的定居意愿,與當?shù)厝讼嗵幦谇ⅲ瑢Τ鞘械恼J同感和歸屬感高,并不把現(xiàn)居住地看作臨時的“安身之所”。這促使流動人口更愿意投資于住房,更愿意選擇公共服務配套(如教育、醫(yī)療、商業(yè)、交通、治安環(huán)境等)相對完善的正規(guī)社區(qū)(Zhu,2007)。另一方面說明流動人口的經(jīng)濟收入與當?shù)鼐用裣嘟?,此類人群對居住條件有更高的要求,并有能力進行住房消費(林李月和朱宇,2008)。

本文的研究結果可為改善流動人口的社會融合、優(yōu)化居住資源的空間配置以及引導流動人口合理的居住選擇等相關公共政策制定提供理論依據(jù)。一方面,社會融合是影響流動人口居住選擇的重要因素,故要優(yōu)化流動人口居住資源就需采取措施提高其社會融合。如開展流動人口社會融合試點,以社區(qū)為平臺加強流動人口與城市居民的互動交流,增進與本地居民的融合;對流動人口進行人力資本開發(fā),提高其經(jīng)濟地位和城市適應能力;加快制度融合和政策發(fā)展,保障流動人口的基本權利,使其能真正融入城市。另一方面,需要設置針對流動人口進城購房或租房、入住正規(guī)社區(qū)的補貼優(yōu)惠政策。如根據(jù)流動人口的住房消費能力和消費偏好選擇適合的社會房東補貼、租房券或者購房補貼。具體而言,對于偏好租住正規(guī)社區(qū)的流動人口,可根據(jù)房屋租賃合同給予正規(guī)社區(qū)的房東現(xiàn)金補貼或者給予租戶與補貼資金等價的租房券;對于能夠支付首付款且偏好購房的流動人口,可發(fā)放購房補貼或貸款利息補貼等方式扶持其購買正規(guī)社區(qū)的住宅或持有共有產(chǎn)權房,支持其合理的住房消費。

[1]蔡昉. 以農民工市民化推進城鎮(zhèn)化[J]. 經(jīng)濟研究,2013,(3).

[2]任遠,鄔民樂. 城市流動人口的社會融合:文獻述評[J]. 人口研究,2006,(3).

[3]楊菊華. 從隔離、選擇融入到融合:流動人口社會融入問題的理論思考[J]. 人口研究,2009,(1).

[4]周皓. 流動人口社會融合的測量及理論思考[J]. 人口研究,2012,(3).

[5]悅中山,李衛(wèi)東,李艷. 農民工的社會融合與社會管理——政府、市場和社會三部門視角下的研究[J]. 公共管理學報,2012,(4).

[6]任遠,陳丹,徐楊. 重構“土客”關系:流動人口的社會融合與發(fā)展性社會政策[J]. 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

[7]楊菊華. 中國流動人口的社會融入研究[J]. 中國社會科學,2015,(2).

[8]任遠,喬楠. 城市流動人口社會融合的過程、測量及影響因素[J]. 人口研究,2010,(2).

[9]吳維平,王漢生. 寄居大都市:京滬兩地流動人口住房現(xiàn)狀分析[J]. 社會學研究,2002,(3).

[10]蔣耒文,龐麗華,張志明. 中國城鎮(zhèn)流動人口的住房狀況研究[J]. 人口研究,2005,(4).

[11]林李月,朱宇. 兩棲狀態(tài)下流動人口的居住狀態(tài)及其制約因素——以福建省為例[J]. 人口研究,2008,(3).

[12]李超,倪鵬飛,萬海遠. 中國住房需求持續(xù)高漲之謎:基于人口結構視角[J]. 經(jīng)濟研究,2015,(5).

[13]陳杰,郝前進. 快速城市化進程中的居住隔離——來自上海的實證研究[J]. 學術月刊,2014,(5).

[14]王春光. 農村流動人口的“半城市化”問題研究[J]. 社會學研究,2006,(5).

[15]鄭思齊,廖俊平,任榮榮,等. 農民工住房政策與經(jīng)濟增長[J]. 經(jīng)濟研究,2011,(2).

[16]馮華,司光祿. 商品屬性視角下的現(xiàn)代服務業(yè)發(fā)展——基于商品屬性分割與組合理論的分析[J]. 中國工業(yè)經(jīng)濟,2007,(11).

[17]楊贊,張歡,趙麗清. 中國住房的雙重屬性:消費和投資的視角[J]. 經(jīng)濟研究,2014,(s1).

[18]梁波,王海英. 城市融入:外來農民工的市民化——對已有研究的綜述[J]. 人口與發(fā)展,2010,(4).

[19]劉婷婷,李含偉,高凱. 家庭隨遷流動人口住房選擇及其影響因素分析——以上海市為例[J]. 南方人口,2014,(3).

[20]石智雷,朱明寶. 農民工的就業(yè)穩(wěn)定性與社會融合分析[J]. 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學報,2014,(3).

[21]董昕,周衛(wèi)華. 住房市場與農民工住房選擇的區(qū)域差異[J]. 經(jīng)濟地理,2014,(12).

[22]陳強. 高級計量經(jīng)濟學及Stata應用[M]. 2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3]朱祥波,譚術魁,王斯亮,等. 城市流動人口的住房選擇:事實與解釋[J]. 南方人口,2015,(3).

[24]朱宇,林李月. 流動人口的流遷模式與社會保護:從“城市融入”到“社會融入”[J]. 地理科學,2011,(3).

[25]陳惠雄. 生命成本、異質收入與一種新消費者行為理論的構建[J]. 中國工業(yè)經(jīng)濟,2013,(11).

[26]董昕,張翼. 農民工住房消費的影響因素分析[J]. 中國農村經(jīng)濟,2012,(10).

[27]Bradley D,Green R K,Surette B J. The impacts of remittances,residency status and financial attachment on housing tenure for Mexican-Heritage Americans:Inferences from a new survey[J]. Real Estate Economics,2007,35(4):451-478.

[28]Buller H,Hoggart K. The social integration of British home owners into French rural communities[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1994,10(2):197-210.

[29]Chen Y,Wang J F. Social integration of new-generation migrants in Shanghai China[J]. Habitat International,2015,49:419-425.

[30]Clark W A V,Onaka J L. An empirical test of a joint model of residential mobility and housing choice[J].Environment & Planning A,1985,17(7):915-930.

[31]Fu Y M,Tse D K,Zhou N. Housing choice behavior of urban workers in China’s transition to a housing market[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00,47(1):61-87.

[32]Gan X L,Zuo J,Chang R D,et al. Exploring the determinants of migrant workers’ housing tenure choice towards public rental housing:A case study in Chongqing,China[J]. Habitat International,2016,58:118-126.

[33]Heckman J J. Detecting discrimination[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8,12(2):101-116.

[34]Herrero J,F(xiàn)uente A,Gracia E. Covariates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among Latin American immigrants in Spain:The role of social integration in the community[J].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2011,39(7):761-775.

[35]Howarth C. So,you’re from Brixton? The struggle for recognition and esteem in a stigmatized community[J].Ethnicities,2002,2(2):237-260.

[36]Hyra D. Greasing the wheels of social integration:Housing and beyond in mixed-income,mixed-race neighborhoods[J]. Housing Policy Debate,2015,25(4):785-788.

[37]Jiang L W. Living conditions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in Urban China[J]. Housing Studies,2006,21(5):719-744.

[38]Kearns A,Whitley E. Getting there? The effects of functional factors,time and place on the social integration of migrants[J]. Journal of Ethnic & Migration Studies,2015,41(13):2105-2129.

[39]Lancaster K J. A new approach to consumer theory[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66,74(2):132-157.

[40]Maddala G S. Limited-dependent and qualitative variables in econometrics[M].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41]Musterd S,Deurloo R. Unstable immigrant concentrations in amsterdam:Spatial segreg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newcomers[J]. Housing Studies,2002,17(3):487-503.

[42]Nelson J M. Sojourners versus new urbanites: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temporary versus permanent cityward migr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1976,24(4):721-757.

[43]Painter G,Gabriel S,Myers D. Race,immigrant status,and housing tenure choice[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01,49(1):150-167.

[44]Park R E. Human migration and the marginal man[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28,33(6):881-893.

[45]Ratchford B T. The new economic theory of consumer behavior:An interpretive essay[J].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1975,2(2):65-75.

[46]Rojas V,Iii L B,Sunil T S. US retirement migration to mexico:Understanding issues of adaptation,networking,and social integration[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and Integration,2014,15(2):257-273.

[47]Rosen S. Hedonic prices and implicit markets:Product differentiation in pure competition[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4,82(1):34-55.

[48]Seifert W. Occupational and economic mobility and social integration of mediterranean migrants in Germany[J]. European Journal of Population,1997,13(1):1-16.

[49]Tu Y,Li P,Qiu L. Housing search and housing choice in urban China[J]. Urban Studies,2016.

[50]Wang F,Zuo X. Inside China’s cities:Institutional barriers and opportunities for urban migrant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9,89(2):276-280.

[51]Wang Z,Zhang F Z,Wu F L. Intergroup neighbouring in urban China:Implications for the social integration of migrants[J]. Urban Studies,2016,53(4):651-668.

[52]Zhang Q. The impact of occup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n income differences among urban employees in China[J].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11,32(3):145-160.

[53]Zhu Y. China’s floating population and their settlement intention in the cities:Beyond the Hukou reform[J].Habitat International,2007,31(1):65-76.

How Does Social Integration Affect the Residential Choice of Floating Population?Based on the Monitoring Data of Floating Population in China in2014

Zou Jing1, Chen Jie1, Wang Hongwei1,2
( 1. School of Public Economics and Administration,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Shanghai 200433, China; 2. Shanghai Lixin University of Accounting and Finance, Shanghai 201620, China )

The social integration between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and the local residents is the foundation of constructing a harmonious urban society.The housing and community choices of floating population are affecting not only their welfare, but also social integration. Based on the dynamic monitoring data of floating population in China in 2014,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multidimension index of social integration and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integration on the residential choice of floating population by using simultaneous equation model to overcome the endogeneity bia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integration on the residential choice of floating population is significant. To be exact, better social integration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increases the probability of their home ownership, or living in formal communities, or improves the level of their housing consumption. This paper provides a basi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ocial integration of floating population, the spatial allocation optimization of living resources, and the guidance of rational residential choice of floating population.

social integration;residential choice;floating population;urbanization of migrant workers;simultaneous equation model

F08,C922

A

1009-0150(2017)05-0064-16

(責任編輯:喜 雯)

10.16538/j.cnki.jsufe.2017.05.006

2017-03-03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與英國經(jīng)濟和社會研究理事會聯(lián)合資助項目“中國城市發(fā)展的金融化趨勢及金融風險”(7161101095);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中國城市住房供應模式變遷對居民居住選擇行為的影響及經(jīng)濟社會效應”(71573166);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快速城市化進程與住房公共政策:交互性與協(xié)調性發(fā)展研究”(71173045);上海財經(jīng)大學研究生創(chuàng)新基金資助項目“城市化進程中居民住房選擇行為的非理性機制分析與實證研究”(CXJJ-2017-404)。

鄒 靜(1986-),女,四川廣安人,上海財經(jīng)大學公共經(jīng)濟與管理學院博士生;陳 杰(通訊作者)(1974-),男,福建仙游人,上海財經(jīng)大學公共經(jīng)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洪衛(wèi)(1968-),男,浙江富陽人,上海財經(jīng)大學和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①消費率=家庭月支出/家庭月收入。

①R2=1-SSR/SST, 其值可為負,因為在IV估計中SSR可比SST大。詳細解釋參見伍德里奇的《計量經(jīng)濟學導論》第15章。

猜你喜歡
流動人口住房社區(qū)
聚焦兩會!支持合理住房需求,未提房地產(chǎn)稅!
社區(qū)大作戰(zhàn)
幼兒園(2021年6期)2021-07-28 07:42:08
走街串巷找住房
3D打印社區(qū)
在社區(qū)推行“互助式”治理
當代陜西(2019年16期)2019-09-25 07:28:38
漫畫
關愛明天(2016年12期)2016-12-20 05:21:01
數(shù)說流動人口
民生周刊(2016年27期)2016-11-24 03:55:42
數(shù)說流動人口
民生周刊(2016年21期)2016-11-19 14:08:09
給流動人口更多關注目光
住房保障
江蘇年鑒(2014年0期)2014-03-11 17:10:04
云梦县| 高碑店市| 茂名市| 墨脱县| 封丘县| 竹北市| 民县| 黄浦区| 马边| 南昌县| 万宁市| 永登县| 前郭尔| 库车县| 邢台市| 黄山市| 夹江县| 南郑县| 浪卡子县| 白沙| 历史| 根河市| 阳泉市| 皮山县| 福贡县| 津市市| 辽中县| 克东县| 新宾| 佛冈县| 漠河县| 麻江县| 惠州市| 大渡口区| 黑河市| 遂平县| 红桥区| 泰顺县| 洮南市| 油尖旺区| 祁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