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初升
摘要:由于地區(qū)、自然和人文條件的限制,導致了地區(qū)發(fā)展的不平衡和地區(qū)教育的不平衡,而教育基金會通過社會人士捐贈資金來幫助需要幫助的貧困學生的社會團體,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這些人。但是由于目前缺乏有效的貧困學生資金使用績效評價機制,使這些資金的使用可能不會發(fā)揮出全部作用。了解建立有效績效評價機制的必要性,建立貧困學生資金使用績效評價機制勢在必行。
關鍵詞:教育基金會;資金使用;績效評價
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我國取得了巨大進步,社會迅速發(fā)展,經濟平穩(wěn)增長。由于一些地區(qū)的自然條件和社會因素不同,存在經濟發(fā)展不平衡的現(xiàn)象,同樣的也存在地區(qū)教育不平衡的狀況。有些地方教育落后,貧困學生教育問題堪憂。這些貧困學生的教育問題迫切的需要相關教育資金的支持,例如教育基金會這種歸屬教育局管轄的社會團體。教育基金會是資助教育公益事業(yè)的非政府、非營利的社會組織,教育基金會能夠接收來自社會的捐款,使用捐款資金資助貧困學生和學校。近年來教育基金也不斷向貧困學生方面傾斜,投放規(guī)模相比之前也越來越大。隨著近年來教育基金會財務的科學化、精細化管理不斷推進,教育基金會的財務監(jiān)督意識明顯增強。但是與財政大監(jiān)督的理念所要求的資金監(jiān)管還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需要建立以績效評價為核心的貧困學生資金評價機制,全面加強教育基金會資金監(jiān)督管理工作,切實提升教育基金會資金管理的規(guī)范性、有效性和安全性。
一、建立資助貧困學生資金使用績效評價機制的必要性
(一)教育基金會對于資助貧困學生的資金使用缺乏長期有效的激勵機制
教育基金會對于資助貧困學生資金存在的最大的問題是,缺乏可行的長期的資助貧困生資金激勵機制,幫助貧困學生的資金去向和幫助貧困學生的績效沒有真正的聯(lián)系,看不到幫助貧困學生的資金的真正價值,也不方便考慮是否進一步資助這個學生,還是資助其他學生。甚至部分思想覺悟不高的家庭和學生會出現(xiàn)“越扶越貧”的現(xiàn)象,極大的降低了扶貧的效率,也損害了其他需要幫助的學生的利益,白白占了教育基金會資助的基金的份額,對其他需要幫助的人很不公平。
(二)貧困生資助資金分配不夠規(guī)范,分配資金的因素不夠合理
相對來說,資助貧困學生的資金分配方式并不規(guī)范,限制了資金的科學分配,分配資金的因素對現(xiàn)在的實際條件來說可能并不是很合理。教育基金會的資金發(fā)放很大程度上是靠學生的申報項目來考慮是否發(fā)放資金。關于資助資金的發(fā)放,基本是靠基數(shù)法,但是基數(shù)法最大的問題是并不能與申請學生的貧困程度相對應,盡管現(xiàn)在很多地方已經采取因素法發(fā)放資金,但是由于實施時間不算長,很多方面還不夠成熟,因素的確定還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使受幫助的學生可能不能得到應有的幫助。
(三)建立資助貧困生資金使用績效評價體系是提高義務教育保障能力的必然要求
建立貧困生資金使用績效評價是具體落實科學發(fā)展觀,提高義務教育保障能力的必然要求。對于教育基金會來說,面對數(shù)量眾多的貧困學生,而資金有限的時候,落實科學發(fā)展的要求,樹立正確的教育觀,處理好貧困學生資助和地方義務教育的均衡發(fā)展,顯得尤其重要。為了客觀反映資助資金支出的有效性,只有通過對資金的管理、使用和效益追蹤,才能真正了解資金的使用是否物有所值。只有建立有效的績效評價機制,才能更深入的了解學生的有效信息,增加教育扶貧支出的透明性和緊迫性。
(四)建立資助貧困生資金使用績效評價體系是完善教育資金監(jiān)督機制的重要手段
隨著近幾年有關媒體對于教育基金會的報道,使教育基金會的工作越來越受到公眾和社會的關注。建立合理的資助貧困學生資金使用績效評價體系,就可以提高對貧困學生資金支出的有效性,促進資金支出的規(guī)范化、科學化,也能夠加強對資助貧困學生的資金使用過程的監(jiān)管。同時在建立績效評價體系后,績效評價的結果也可以在一定范圍內對公眾和社會公布,實現(xiàn)資金支出的外部監(jiān)督,更加有利于增加資金的使用效益和支出管理。也便于以后資助貧困學生工作的開展。
二、建立資助貧困學生資金使用績效評價機制的基本原則
資助貧困學生資金使用績效評價機制評估需要確定科學、系統(tǒng)、合理的評估指標體系,評估指標體系設計的是否合理關系到評估活動能否有效的開展,以及評估結果能否得到外界的認可,教育基金績效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應該遵循以下原則:
(一)科學性原則
科學性原則是整個基金會績效評估指標體系原則的核心和靈魂,直接影響該評價機制的結果能夠被外界接受以及對教育基金會運行能力的提高。所以在設計資助貧困生資金使用績效評價機制中,必須要堅持科學性原則,保持設計的評估指標的客觀性和主觀性之間的平衡。
(二)綜合性原則
教育基金會在設計績效評估指標體系時要遵循綜合性的原則,設計指標既要做到完整全面,能覆蓋大部分方面,但是又要避免設計的指標過于復雜繁瑣。在設計資助貧困生資金使用績效評價體系的時候不僅要反應基金會對資金使用管理某一方面的內容,更要反應資金綜合治理的客觀效果,滿足外部對教育基金會監(jiān)督的需要。
(三)可行性原則
在設計貧困學生資金使用績效評價體系時,要充分考慮到評估目標的客觀條件,以及這些指標在實踐操作上的可行性。設計的指標必須要有一定的針對性,避免模糊性和不可操作性,減少評估的困難,從而能夠客觀的完成評估目標,并且能夠使評估的結果得到外界的認同。同時為了方便與其他教育基金會之間的績效比較,應該選取最常用,且方便獲取的,便于比較的綜合性可行的指標。
(四)定性指標與定量指標相結合原則
設計教育基金會對貧困學生資金使用的績效評價評估指標的時候,既要注重定性指標,也要注重定量指標,更要注意讓定性指標和定量指標的有機結合。定量指標具有較強的客觀性和可比性,但是,它并不容易從整體性和關聯(lián)性中獲取相關需要的信息。而定性指標是只能用理性分析和感性判斷來表示,主觀性較強,往往造成評估結果和實際情況之間存在一定的誤差。為了確保貧困學生使用資金績效評估指標的科學性和完整性,要將定性指標和定量指標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在評估過程中既要重視定量指標的應用來避免以偏概全的現(xiàn)象,又要盡可能對定性指標賦予一定的權重,來避免定量化評估中的隨意性。endprint
(五)動態(tài)性調整原則
社會總是在動態(tài)變化中,貧困學生的資金發(fā)放情況也是處在動態(tài)變化發(fā)展中,指標體系應該根據(jù)實際情況的發(fā)展做出適當?shù)膭討B(tài)調整,即指標體系系統(tǒng)具有一定的可更新性。教育基金會建立的貧困學生資金使用績效評價應隨著實際的變化而調整,使評價系統(tǒng)指標體系有良好的適應性,評價的結果可信度更高,能夠更好的被公眾和社會所接受。
三、資助貧困學生資金使用績效評價機制的建議
(一)加強對資助貧困學生資金使用績效的評估
教育基金會建立貧困學生資金使用績效評估就是為了提高資助貧困學生的資金使用效率。由于目前缺乏貧困學生資金使用績效評價機制,即使該評價到最后開始實施,也會因為缺乏經驗而考慮的不是那么全面,所以要在使用的過程不斷進行進一步完善,從而發(fā)揮募集資金的最大效用,使教育基金會能夠可持續(xù)發(fā)展。
(二)建立反饋系統(tǒng),不斷修正資助貧困學生使用資金績效評估體系的指標
建立有效的反饋系統(tǒng),檢測評價機制在使用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及時為教育基金會提供有效的反饋信息,教育基金會根據(jù)反饋的信息及時把管理機制中存在的問題反饋出來,根據(jù)實際情況采取措施解決問題,將失誤降到最低,因此建立及時有效的反饋系統(tǒng)是教育基金會能夠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保障。
四、建立資助貧困學生資金使用績效評價機制的意義
(一)有利于提高教育基金的管理使用效益
通過資金績效評價機制,將資金的管理以及使用和資金的分配掛鉤,可以促進有關部門提高工作效率,使資金能夠更好的幫助到需要幫助的貧困學生。
(二)有利于增強貧困學生資助基金的科學使用和管理
有效的績效評價機制,能夠改變資金使用過程的不良風氣。教育基金會通過接受他人捐贈來幫助有需要的學生,有效的績效評價機制,能夠給公眾和社會一個良好的反饋,從而促進公眾對教育基金會的支持,增加公眾對需要幫助的學生的支持,使資金實現(xiàn)科學使用和管理,形成一個良性循環(huán)。
參考文獻:
[1]徐新強.盧茜.扶貧資金績效評估機制研究[J].管理觀察,2000(8).
[2]張少春.政府公共支出績效考評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5:22-23.
[3]姚玲珍.工程項目管理學[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11.
(作者單位:天臺縣教育基金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