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鉤
宋代的“禁謁”“謁禁”,意在限制法官的社交,因為“天下獄有重系”,“廷尉天下之平”
我們都知道,美國的大法官很少會拋頭露面,一般都過著深居簡出的生活,絕不像總統(tǒng)、議員等政客那么愛出風(fēng)頭、重視社交,特朗普可以被選舉為美國總統(tǒng),但我們不能想象他會成為聯(lián)邦大法官;自由派女法官金斯伯格因為熱衷于參與社會問題討論,一改大法官深居簡出的傳統(tǒng)形象,已經(jīng)飽受非議,“聲名狼藉”。
受普通法系影響至深的中國香港,也有《法官行為指引》約束法官的社交活動:“法官偶然應(yīng)邀到警務(wù)處餐廳用膳,不會招人異議,但如果經(jīng)常進出這些俱樂部,或成為會員,或慣性使用其設(shè)施,則并不恰當(dāng)”;“法官并非不可以光顧酒吧、卡拉OK酒廊或類似場所,但須酌情處理。法官需要顧及社會上一個明理、不存偏見、熟知情況的人,會因店鋪的聲譽、常客的種類等因素,和該店鋪是否根據(jù)法例經(jīng)營而可能引起的關(guān)注,如何去審視他光顧這等場所”。
法官的社交應(yīng)當(dāng)受到比常人與其他官員更為嚴格的限制——這不獨是普通法系下的傳統(tǒng),其實也是中華法系中宋朝司法的慣例。區(qū)別是,現(xiàn)代國家一般將對法官社交的限制列為柔性的“行為指引”、“傳統(tǒng)習(xí)慣”,而宋朝政府則將其落實為一項剛性的制度,叫做“禁謁”“謁禁”。
嚴格來說,宋朝的“禁謁”與“謁禁”是兩種不同的禁約:“謁禁者,人來謁見則有禁;禁謁者,禁其謁人也?!辈贿^我們這里取其通義,用“禁謁”或“謁禁”來泛指一項限制社交的制度。宋王朝對其他官員也有“謁禁”,但以司法官受到的社交限制最為嚴厲。一則宋人筆記說,“嘉祐以前,惟提點刑獄不得赴妓樂?!彼稳首诩蔚v之前,其他官員可以參加妓樂宴會,惟獨司法官不行。
宋仁宗朝(1022-1063)也是司法官“禁謁”制度逐漸形成的時期。天圣七年(1029)十一月,仁宗下詔:“自今刑部不得接見賓客及縱入閑雜人?!蔽迥旰?,即景祐元年(1034),又詔:“天下獄有重系,獄官不得輒預(yù)游宴、送迎。”又過五年,寶元二年(1039)十二月,仁宗再次下詔,要求“審刑院、大理寺、刑部,自今毋得通賓客,犯者以違制論”。
宋神宗繼位后,于熙寧元年(1068)二月也強調(diào)了一遍針對司法官的“謁禁”:“審刑院、刑部、大理寺不許賓客看謁及閑雜人出入,如有違犯,其賓客并接見官員并從違制科罪。”同年五月,又詔:“今后應(yīng)審刑院、大理寺官,除休務(wù)假日外,其余合入本司日分,并不得于諸處看謁?!币馑际钦f,審刑院、大理寺的法官,除了節(jié)假日,不得迎來送往。換言之,如果是在節(jié)假日,還是可以參加社交的。
但到了熙寧九年(1076),司法官員連節(jié)假日的社交應(yīng)酬都被禁止了:“開封府司、軍巡院,假日亦不許接見賓客,止許出謁”;“刑部、大理寺、審刑院官,雖假日亦禁之”。府司、軍巡院是開封府的法院,其“謁禁”比大理寺、刑部等中央法司又略寬松一點:節(jié)假日雖然“不許接見賓客”,但允許出門謁見友人;大理寺法官則連出謁都不可以。
元豐三年(1080),有一個叫何正臣的御史上書神宗皇帝,對開封府法院與中央法司的“謁禁”差異提出了異議:“大理寺法,本寺官不許看謁,仍不得接見賓客;府司、軍巡兩院,推勘公事不減大理,而休務(wù)日乃得看謁,亦或非時造詣稟白,不惟妨廢職事,亦恐未免觀望請托之弊。欲乞并依大理寺條施行?!彼紊褡凇皬闹保_封府法院的法官從此不準在節(jié)假日搞任何社交應(yīng)酬。
只是,神宗皇帝英年早逝,變法派失勢,保守派執(zhí)政之后,盡反熙寧—元豐新法,其中包括嚴厲的“禁謁”制度。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一些依附保守派的臺諫官紛紛上書,“請罷謁禁之制”。不過,盡管這些臺諫官比較討厭“謁禁”,卻不敢提出廢除對司法官的“謁禁”,只敢建議“除開封、大理官司依舊行謁禁外,其余一切簡罷”。顯然,即使在“謁禁”的反對者看來,司法官的社交應(yīng)酬也應(yīng)當(dāng)給予限制。次年,朝廷廢止了在京官司的“謁禁”,但開封府法院與大理寺的“謁禁”則保留著。
南宋時期,法官“禁謁”之制也是一直沿用。紹興六年十二月(1137),宋高宗詔:“大理寺官,自卿(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少(少卿,次席大法官),至司直、評事(法官),雖假日亦不得出謁及接見賓客?!薄爸]禁”跟北宋神宗朝時一樣嚴厲。其后,針對法官的“禁謁”時有調(diào)整,有些時期準許“大理寺官許休日出謁”,有些時期又重申“雖假日亦不得出謁”。不管怎么調(diào)整,有一點是毫無疑問的:自宋仁宗以降,宋朝司法官的社交活動一直都受到法律的限制。
國家為什么要嚴格限制法官的社交?因為法官是一個特殊的群體,用宋人的話來說,“天下獄有重系”,“廷尉天下之平”,法官的裁決權(quán)可以直接決定一個當(dāng)事人的死生、一場糾紛的利益歸屬(這意味著利害相關(guān)人具有向法官請托的巨大動力),而且,法官自身的形象,關(guān)乎人們對于社會正義“最后一道防線”的信賴,因此,有必要使用釜底抽薪的辦法(比如宋朝的“禁謁”),來防止外界對法官的“馳騖請托”,樹立法官的威信,建立人們對司法的信心。
(作者系歷史學(xu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