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榮縣地處山西省西南部的黃河與汾河交匯處,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這里人杰地靈,物華天寶,有秀美壯麗的人文景觀,有載入史冊的名人賢士,有優(yōu)美動人的故事傳說。這里文化厚重,文物古跡眾多,更有著豐富多彩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高家鑼鼓就是其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高家莊坐落于孤峰山東南麓,屬運城市萬榮縣皇甫鄉(xiāng)轄區(qū)。運城古稱“河東”,堯舜禹曾在這里建都興邦,華夏文明在這里締造發(fā)祥,正所謂:“上下五千年,華夏于斯開步早;縱橫三萬里,大河顧我掉頭東?!比f榮西臨黃河,矗立在黃河東岸的后土祠是華夏民族的根脈、古中國的源頭?;矢ξ挥诠律綎|南,境內(nèi)多有先祖生活的遺跡。據(jù)我國著名考古學家衛(wèi)聚賢等人考古發(fā)掘,距高家莊4~10千米范圍內(nèi),就有荊村仰韶文化遺址、袁家莊北吳村龍山文化遺址、西杜村古廟宇祭祀場所等遺存,特別是在荊村遺址中,還發(fā)現(xiàn)了中國最早的樂器——陶塤。
綜上可證明,早在五六千年前,高家莊一帶就有人類活動,先民們在這里繁衍生息,已經(jīng)形成了一定規(guī)模的群居部落,也有了初始的文化音樂生活。另外,該村距中華文明重要發(fā)展階段的原點——堯都、舜都、禹都,不過百余公里。周邊不遠,還有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董永傳說,唐代駙馬薛儆墓——石槨出土地。這一切都充分說明,高家莊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有著非常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淀。
歷史肇啟文明,人文孕育鼓樂。高家莊自古就是農(nóng)耕文明之地,從明代初始,就重商崇教,至清末民初,“十戶九商,不乏巨富”,讀書興學成為一種風尚。雖然歷經(jīng)戰(zhàn)亂,但該村的重農(nóng)崇教興商之風,一直盛傳至今,令周邊村民仰慕和敬佩。目前,這個千余人口的村子,就有百余人受過高等教育,其中不乏專家教授與行業(yè)精英。沐浴著厚重文化的熏陶,經(jīng)受著故鄉(xiāng)文明的洗禮,高家鑼鼓應時而生了。
源于西漢 馬鞭代槌
早在兩千多年前,黃土高坡上的高家莊,就有一支威風凜凜的鑼鼓隊,那鏗鏘激越的鼓聲一響起,就能立刻震撼得地動山搖,那雄渾厚重的鑼鼓聲直貫人們的耳鼓。西漢末年(公元9年),王莽篡權(quán),改國號為“新”,自立為皇帝。王莽橫征暴斂,刻薄百姓,民眾怨聲載道,難以為生。于是,各地農(nóng)民紛紛揭竿而起,其中皇族后裔劉秀率領(lǐng)的一支義軍,成為當時勢力最強的隊伍,嚴重威脅著王莽政權(quán)。王莽對此既恨又怕,下決心剿滅劉秀,他派兵四處張貼告示,懸賞捉拿并追殺劉秀。據(jù)史載與傳說,公元23年,為躲避官兵,劉秀到后土祠祭拜以求保佑,隨身只帶了幾名親兵前來汾陰縣(今萬榮縣),某日傍晚路過高家莊歇息。與主人談話時聽到鑼鼓聲響,并從主人口中得知高家鑼鼓的來歷和威名。
為躲避官兵盤查,劉秀一行裝扮成當?shù)厝四?,借道孤山柏林廟前往后土祠。不料,風聲走漏,官兵追殺到此,將柏林廟一帶團團圍住。在此避難十多天后,劉秀搬來救兵,并請高家鑼鼓上山助戰(zhàn)。鑼鼓手群情激奮,鼓樂聲震撼山岳,將士們士氣大振,不畏強敵,勇猛沖殺,終于保護劉秀突出重圍。在鑼鼓助戰(zhàn)的緊急關(guān)頭,由于鼓手用力過猛將鼓槌打斷,情急之下以馬鞭代替,不料效果極好。那排山倒海的鼓樂聲依舊震撼天地,鼓舞人心,助戰(zhàn)劉秀打敗官兵,突出重圍。打這之后,高家莊鑼鼓隊就在方圓數(shù)百里的地盤上出了名,莊上的人們也很快將擂鼓的木槌全部更換成用粗麻繩制作的軟鼓槌,“軟槌鑼鼓”由此而來。
劉秀稱帝后還從各地調(diào)來能工巧匠擴建柏林廟,并御筆書寫了正殿對聯(lián):降風降雨普救世間萬物,管天管地惠及眾生百姓。橫批:功耀柏林。該廟落成時,特邀高家莊鑼鼓隊來此表演慶賀。高家鑼鼓站在祠廟附近為祭祀新修建的平臺上(此處被光武帝賜名為“昆侖臺”,遺址尚在),又一次展示了它的威武雄壯和精湛演技。
劉秀定都洛陽后,在洛陽郊外興建宗廟,日日供奉,年年祭祀。每當一年一度的大祭到來之時,光武帝便召來高家莊鑼鼓揚威祭祀,并從國庫列支專用銀兩,每年下?lián)芙o鑼鼓隊,以資助其年年演練,代代傳承。同時賜高家鑼鼓為“御用鑼鼓”,隨時聽候召喚,為皇家服務(wù)。公元42年,光武帝劉秀率臣下部屬,終于來到心儀已久的汾陰后土祠祭拜后土圣母,當然又是高家鑼鼓充當隆重的祭祀鼓樂。在此,祈佑天下太平,東漢永昌。
這里要特別說一下柏林廟的祭祀活動。為了祈求風調(diào)雨順,農(nóng)茂糧豐,柏林廟周邊的北吳村、東杜村、高家莊、皇甫村等“四社八村”,每年清明節(jié)都要在此舉行一次聲勢浩大的祭祀活動。祭祀當天,人山人海,熱鬧非常。高家鑼鼓是祭祀活動的重點,常被安排在祭祀隊伍之首,充當鳴鑼開道的排頭兵。鑼鼓表演也是“迎神賽社”的重頭戲,常被安排在首場表演,那雄壯恢宏的陣勢、精彩絕倫的演技、強勁剛烈的鼓點、轟鳴作響的鑼鈸聲,撼天動地,聲聞十里,觀眾的喝彩叫好之聲不絕于耳。清明時節(jié)年年有,高家鑼鼓年年敲,越敲名聲越大,越敲演技越高,方圓百里,人盡皆知。
盛于隋唐 隨軍征戰(zhàn)
朝代更迭,世事變遷。自東漢以來,歷經(jīng)三國、兩晉、南北朝、隋朝等朝代,歷史的車輪已進入到大唐時代。高家鑼鼓也歷經(jīng)風雨,幾經(jīng)沉浮,但始終旗幟不倒,仍常演不衰。公元618年,隋朝太原留守李淵起兵反隋,攻占長安后,順應歷史潮流,建立大唐王朝。王朝初建,天下并不統(tǒng)一,仍有部分割據(jù)勢力稱霸一方。endprint
不久,秦王李世民奉父命,率部三萬余眾,離長安,過龍門,直至汾陰縣的解店、張甕及孤峰山北麓的一個大土丘上扎下營寨(此處人稱“秦王寨”,遺跡尚存),準備消滅在此盤踞已久的隋將薛萬徹。扎營不久,軍隊便遇到一個天大的難題,即飲水困難。軍士利用老馬識水的靈性,放馬找水,終于在西邊溝底找到了泉水,李世民命此水為“馬趵泉”(遺跡尚在)。因泉水較小,而兵馬需水又多,就出現(xiàn)了眾多士兵集體汲水、負重回營的壯觀場面。為了鼓舞士兵不辭勞苦,多往返多汲水,李世民便命軍中樂師譜寫表現(xiàn)汲水的鑼鼓曲牌,定名為“汲水曲”,專門召來聞名遐邇的高家莊鑼鼓演奏。
此曲牌主要分為三個段落:第一段落表現(xiàn)的是將士下溝取水的歡快心情,節(jié)奏明快柔美,有如行云流水;第二段落表現(xiàn)的是汲水時的緊張有序,曲調(diào)急促而鏗鏘,猶如急雨打芭蕉;第三段落表現(xiàn)的是負重上坡的艱難情景,樂曲舒緩慢行,悠長沉重。每次汲水時都敲打此曲牌,用以鼓舞士氣,壯助軍威。兵精水足,軍威高漲,李世民決定攻取薛萬徹盤踞的薛通城。當天夜里五更時分,薛萬徹率部從北門出城,然后向東逃走。唐軍守將率部前后夾擊,將敵人包圍在兵寨附近的一處溝壕和漫坡上,此時,眾多士兵一齊殺出,與敵人混戰(zhàn)在一起。正當戰(zhàn)斗進行到激烈膠著狀態(tài)時,李世民立命高家鑼鼓上陣助戰(zhàn)。薛萬徹部本屬困獸猶斗,苦力支撐,忽聽得如晴天霹靂、雷霆萬鈞般的鑼鼓聲傳來,頓時心悸膽寒,甚為恐懼,不由得軍心大亂,旗倒兵散。唐軍乘勢追殺,大獲全勝。消滅薛萬徹后,李世民又從秦王寨、解店、張甕等兵營點兵出師,先后征討蒲州王行本、夏縣呂崇茂、洛陽王世充、河北竇建德等“反王”,使河東、中原、河北大地盡歸大唐。
在征討過程中,高家鑼鼓一直隨軍助戰(zhàn)。部隊行軍時,便演奏《行路曲》,以壯行色;大軍出征時,便演奏《秦王點兵》,以烘托將士們激情豪邁、士氣旺盛的氣概;兩軍交戰(zhàn)時,便高奏《風雪戰(zhàn)》,激越高亢的鼓樂,猶如萬馬奔騰、驚濤駭浪,鼓舞將士們沖鋒陷陣、浴血拼殺;大軍凱旋時,便奏響《得勝曲》,表現(xiàn)了軍民載歌載舞、歡慶勝利的喜悅心情。鑼鼓曲牌《秦王點兵》,經(jīng)不斷改進創(chuàng)新,日臻精美。演員們運用各種演奏技巧,時而錯落有致,強弱分明;時而交叉相擊,錚錚有聲;時而如流水潺潺,低吟淺唱;時而似暴風驟雨,雷霆萬鈞。充分表現(xiàn)了古代將士演練、點兵、誓師、出征的威武場面。如今,高家鑼鼓的表演服裝統(tǒng)一用唐代軍士裝束,英姿颯爽,威風凜凜。所表演的《秦王點兵》,也成為觀眾百聽不厭的經(jīng)典曲目。
公元621 年,李世民剿滅諸“反王”后,班師回朝,高家鑼鼓一直護送大軍至黃河岸邊,與秦王灑淚而別。公元627 年,長安發(fā)生“玄武門”政變,李世民登上皇帝寶座,登基大典時,特召來高家鑼鼓來京慶賀,同時御賜鑼鼓隊“龍頭鑼項”。從此,每逢大祭慶典,高家鑼鼓執(zhí)御賜鑼項鳴鑼開道,其他鼓樂皆靠邊隨后。高家鑼鼓又一次名聲大震,揚名全國。
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如今,孤峰山上的那些遺跡,依然挺立在歲月的長河里,默默地訴說著當年高家鑼鼓威武雄壯、隨軍征戰(zhàn)的傳奇故事。然而,往事越千年,并不如云煙。柏林廟自公元27年光武帝劉秀擴建之后,歷經(jīng)1 900多年而光耀人間,惜于抗戰(zhàn)時期的1941年,被閻錫山部萬泉縣(現(xiàn)萬榮縣)公安局以防日軍進駐該廟而焚毀,如今,遺跡尚存,風光不再,似乎在向山川柏林昭示著無辜遭難的莫名驚詫。當年高家鑼鼓祭祀表演的高臺,被光武帝賜名“昆侖臺”,遺址仍在,見證著高家鑼鼓昔日的威風。李世民屯兵孤山的“秦王寨”及放馬找水的“馬趵泉”,遺址尚存,可考可證,默默向人們訴說著高家鑼鼓隨軍征戰(zhàn)的傳奇歷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