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春悅,王麗麗,王雅欣
(滁州學院,安徽 滁州 239000)
無手機課堂在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的應用研究
——以滁州學院為例
朱春悅,王麗麗,王雅欣
(滁州學院,安徽 滁州 239000)
隨著智能手機和網絡的發(fā)展與普及,大多數人都患有“手機依賴癥”。這種社會現象也已波及到大學課堂,嚴重影響課堂教學效果。因此,如何解決大學生沉迷手機問題,成為高校教師關注的重要內容之一。本文以地方應用型本科高?!輰W院為例,剖析“無手機課堂”開展的效果,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決策略,以期為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大學生;無手機課堂;滁州學院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fā)展,智能手機對個人的影響與日俱增,大學生群體也是名副其實的手機控。針對這一現狀,本研究對滁州學院大一新生展開了有關課堂使用手機情況的問卷調查,共發(fā)放問卷調查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78份,調查結果如圖1所示。
應試高考制度使學生養(yǎng)成了被動的集中學習習慣。進入大學后,寬松的生活和自由的學分制學習,使得他們擁有較多的時間可自由支配[1]。在大學課堂,沒有教師的嚴格要求,學生對待學習大多成松懈狀態(tài)。他們用手機打發(fā)上課時間,習慣成自然,便麻木地對手機產生依賴感,下意識地邊聽課邊瀏覽網絡信息。在周圍同學的帶動下,在一種心安理得的從眾心理控制下,大學生“低頭現象”在課堂中屢見不鮮。
圖1 滁州學院大學生課堂使用手機調查
信息化時代背景下,高校教師也在教學過程中運用豐富的網絡資源以提高教學效果。包羅萬象的網絡資源,一方面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提高了學習效率。與此同時,網上信息龐雜,對于那些自律性差的學生而言,往往將時間花費在漫無目的網頁瀏覽上。這樣就導致豐富的網絡資源未能得到很好的利用。
在大學課堂中,翻看手機開始是以學習為目的,用于上網查閱資料。但受周邊不良環(huán)境的影響,隨即學生們便開始不自覺地轉移到手機娛樂,刷朋友圈或者微博,瀏覽八卦信息。在一種從眾心理的帶動下,其他同學也開始翻閱手機,成為“低頭族”,這不僅影響教師上課的積極性,也使得課堂氛圍變得沉悶。
高校中的某些教師缺乏責任心,采取“填鴨式”的授課方式。不僅講課形式單一、內容枯燥、甚至照本宣科。這無疑影響了學生的聽課效果,讓其產生厭學情緒,導致“低頭族”越來越多。由于某些教師授課缺乏創(chuàng)新性、前瞻性,講課內容陳舊,導致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受挫。大學生除了機械性地完成學習任務外,更多的時間是與手機打交道。長此以往,手機就成了他們群體社交的好工具,逐漸成為名副其實的“手機控”。
高校課堂教學環(huán)境較為寬松。對于大學生課堂玩手機,教師們早已司空見慣。任課教師看到學生玩手機,一般并不會采取強制舉措。部分學生因缺乏外在約束力,便在課堂肆無忌憚的瀏覽手機網頁。與此同時,高校教師又不同于高中教師要對學生有很高關注度,他們很少利用自己額外的時間為學生提供幫助,而對低頭族學生往往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這無疑助長了他們玩手機的膽量,最后發(fā)展為一種肆無忌憚、心安理得的行為。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教育設施在不斷完善。如今,絕大多數高校的校園網絡已經全面鋪開,我校校內網也實現了教學樓、食堂、宿舍、操場的全覆蓋。這不僅方便了教師的教學、科研,也能讓學生能夠隨時隨地使用網絡學習資源。凡事各有利弊,部分學生就利用快捷的網絡瀏覽網頁、看視頻、打游戲,上課的“低頭族”們更是利用唾手可得的無線網隨心所欲地玩手機。這就讓本應方便科研的校內網成為網上沖浪的助手。
課堂是教師組織教學、集中傳授知識的陣地,課堂秩序好壞直接影響教師授課的投入程度與情緒[2]。教師根據教學大綱與自身的學術專長組織課堂討論,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如果教師對學生傾注愛心,鼓勵他們積極地進行自我思考,無疑能夠給學生帶來更大的激勵效果。如果學生低頭玩手機,對教師的授課內容沒有做出積極的回饋,那么教師的教學情緒勢必受到影響,教師的思路受到干擾,課堂氣氛沉悶,教學效果差,學生自然也無法接收高質量的知識。
學生在課堂中花費大量時間進行手機沖浪,一定會錯失清晰的學習思路,導致學習效率低下。大學考試如果僅靠考前突擊,臨時抱佛腳,為了應付考試而復習,那么學習的效果當然不會理想,教育的目的也不可能達到。即使學生不掛科,但他們也喪失了第一時間系統(tǒng)學習專業(yè)知識的機會,無疑浪費了寶貴的時間。與此同時,手機內容龐雜,信息量大,它能使學習資料唾手可得,但快捷的答案也讓學生求知欲下降,錯失獨立思考的機會。長此以往,勢必會造成學生的思維能力差、惰性變強。
從生理上講,長期盯著手機屏幕容易導致眼睛疲勞,視力下降;頻繁而長時間地使用手機,還會使記憶力喪失、睡眠紊亂、心理煩躁、頭痛等[3]。從心理上講,學生長久與手機為伴,潛移默化中會對手機產生依賴性,一旦離開手機,就會感到內心空虛,變得敏感、脆弱,缺乏安全感。手機信息龐雜,學生如果缺乏理性的判斷力,長此以往必將影響學生的成長,甚至有滑向犯罪邊緣的危險。
人際交往需要用時間來維系,付出情感與精力。如今許多學生把時間都放在網上沖浪,遠離社交人群。在手機中找到自己的“小天地”,封閉自我,在虛擬的世界中喬裝自己,表現自我。而這種“自我表演”行為恰恰反襯出大學生對現實生活的冷漠、逃避,甚至是不自信。長此以往,人際交往能力一定會受到限制,進而慢慢與社會脫節(jié),在走向社會時四處碰壁。
大學生群體是國家人才的重要儲備力量。如果他們在受高等教育階段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自律習慣,走向社會也難有大的發(fā)展?jié)摿?。平心而論,學生群體深知課堂玩手機的危害,但由于缺乏外在約束力,加之自律性差,致使他們一步步患上“手機依賴癥”。這時,在他們管不住自己的時候,可通過一些外部的制度和措施約束來避免可能發(fā)生的不規(guī)范行為。提出行之有效的對策,幫助學生擺脫手機,遠離手機,回歸課堂,改善學習氛圍,提高學習效率,是高校一項迫在眉睫的任務。
針對上述存在問題,滁州學院食品學院無手機課堂首先在公共課——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中試行,開展對象為大一學生。大學公共課尤其是思政課普遍出勤率低,教學效果較差,應用型高校的理工科學生對意識形態(tài)類課程教育并不感興趣。針對這一現狀,無手機課堂首先以思政課為實踐課程??紤]到大一新生剛步入大學校園,大學生活還處于過渡時期,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仍保持高中的學習習慣。因此,大一新生較于高年級的學生,對自己的約束能力更強,更容易養(yǎng)成優(yōu)秀的學習習慣、在班級群體中塑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滁州學院食品學院以中國近現代綱要課程為例積極開展此項教學實踐,更能體現應用型高校在提高教學質量方面所做的努力。具體實踐方法為:每次上課前學生將自己的手機放入相應的手機袋,手機袋按照班級學號排列數字,然后對號入座。這樣一來,教師查看手機即可得知學生出勤情況。這既減少了點名時間,增加教學時間,又可以防止學生課堂做低頭族。兩節(jié)課程結束,班委將手機上交情況記錄在班級日志而后交由任課教師簽字。而作為教學效果的反饋,任課教師每周需要向學院提交一份教學實踐評分手冊,以便動態(tài)分析實際教學效果。實行“無手機課堂”可以說是減輕高校大學生普遍低頭的、改善教學效果的有益嘗試。
食品學院開展此項教學實踐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大學生群體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養(yǎng)成良好的自律精神,改善高校課堂氣氛。該活動具有一定的意義,可效果卻差強人意。實施前期學生們尚肯配合,久而久之,學生們便動起了歪腦筋,他們要么上交手機模具,要么帶兩部手機,一部上交,另一部用于在課堂使用。更夸張的是,有些學生以完成網絡作業(yè)為借口拒絕上交手機,而班委也未將這一情況記錄在班級日志,使得學生逐漸肆無忌憚起來。因此,學生們在課堂上目光渙散、精神不振,下課后蜂擁而至去拿手機的現象非常普遍。這并沒有從根源上解除學生上課做低頭族的難題,也為“無手機課堂”的實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提高自身科研能力,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高校教師所具備的知識廣度與深度是教學能力的前提基礎,該群體自身應具備扎實的專業(yè)知識、良好的科研能力,掌握最前沿的學術動態(tài),同時學習最新的教學方法。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豐富課堂內容,為學生樹立榜樣,從而吸引學生注意力。此外,教師自身應具備良好的課堂管理能力,恰如其分的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將學生吸引在課堂環(huán)境中,教師還應提高個人魅力,在課堂上嚴慈并濟[4]。品行端正、博學多才、關愛學生、靈活又幽默的教師通常很受歡迎,這也應當成為高校教師追求的目標。而相信學生的潛能、對學生傾注感情的教師同樣能夠給學生帶來莫大的激勵效果。
2.改革綱要課程的考試內容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期末采用三位一體計分法,即平時成績、網絡成績與實踐教學成績相加綜合評定。其中網絡成績比重較大,這種計分方式使得學生只求將網絡考核做好,并不在意平時成績與實踐教學,因此課堂氣氛較為沉悶。綱要課教學應提高平時成績與實踐教學的權重,將學生真正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采用情感式、商討式的教學方法,增加課堂討論,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良性的師生關系有助于促使學生自覺放下手機,將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
3.網絡資源與傳統(tǒng)教材的完美結合
高速發(fā)展的數字信息時代,使得學習資料唾手可得。網絡也已經成為學生獲取學習資源的重要途徑。任課教師應借助豐富的網絡資源,引導學生學會用手機查閱相關資料,獲取前沿學科動態(tài),從而將教材上的基礎知識與最前沿的學科發(fā)展動態(tài)有機結合,鼓勵、指導學生查閱網絡文獻,及時更新并完善教學內容,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4加強與學生溝通交流
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教師應深入了解并與之融洽相處,建立互信關系。良好的師生關系能夠帶來和諧的課堂氛圍。此外,教師應及時與學生溝通,了解他們對教學內容的意見,以此來剖析當前教學模式的存在問題,以便讓學生及時反饋教學信息。根據學生反饋信息進行及時調整,從而讓“無手機課堂”成為行之有效的方案。
1.正確認識手機,切勿成為“拜物教”一員
首先,大學生應理性的使用手機。手機作為現代必備通訊媒介,應將其定位于方便個人生活,而非將手機這一物品奴役人,讓個體墮落為拜物教者。大學生應合理使用手機,切勿過度沉迷于手機帶來的虛擬世界。此外,大學生應該具備最基本的社會交往能力,學會與社會不同群體交流,而不是低頭沉迷虛擬的網絡,失去在社會立足是最基本的技能。
2.正確認識自我,加強自律性
無論是學校政策的引導,還是教師課堂的約束,這僅僅是實現減少上課“低頭族”的外因作用。要想真正實現“無手機課堂”,還主要靠學生自身的自律性。對于學生自己,應明確人生目標,進行自我認知和自我規(guī)劃。提高個人危機意識,加強自律性與社會責任意識。只有產生在這個無處不在的競爭社會環(huán)境中的緊迫感,才能減少靠瀏覽手機來打發(fā)光陰的舉動。
3.培養(yǎng)健康的生活方式
“手機控”已經成為信息網絡新時代社會的通病,大學生群體也未能幸免。在這樣的背景下,實現無手機課堂一個重要途徑就是轉移注意力,抵制不良的網絡誘惑,培養(yǎng)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學生可以不斷的豐富自己的課余生活,養(yǎng)成熱愛閱讀的生活習慣,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健康的戶外活動,讓壓力和不良情緒通過豐富健康的課余生活得到釋放。
學校方面可以開展“無手機課堂”的講座,對學生進行政策性與觀念性的引導,讓學生真正意識到課堂玩手機的危害性。開展以班級形式的宣講,引導學生應該正確對待手機,以實際案例強調沉迷于手機的危害性。健全學校的管理制度,完善教學、考試制度。例如,給予課堂表現突出的學生獎勵,激勵學生課堂認真聽講,由被動變成主動,還一個積極活躍的課堂。
“無手機課堂”的實現需要大學生自身、教師以及高校諸多方共同努力。高校教師應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把自己練就成學生的學術、人格雙料榜樣,將學生主動地吸引到課堂中來。而學校也應加強自身的軟實力建設,營造濃郁的學術、科研、文化氛圍,讓學生對學校產生深情的歸屬感。當然,最為重要的實現條件仍舊在學生自身,如果他們能夠加強自律性、加強社會責任意識,提高自身修養(yǎng),相信放下手機、走出網絡、走向課堂與現實一定能成為大學生的新追求。
[1]蔡學珍.手機對大學生課堂學習的負面影響及對策[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10):71-72.
[2]施光榮.大學生手機依賴對課堂教學的負面影響及對策研究[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10):83-84.
[3]周素勤.手機上網成癮對大學生的影響及對策建議[J].教育與職業(yè),2013(2):58.
[4]方草.從“手機依賴癥”到推進無手機課堂的研究——以湖北經濟學院為例[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10):194-195.
編輯:崔月華
Research on the Phoneless Class in Application-type Regular University——An Illustrative Analysis of theChuzhou University
ZHU Chunyue,WANG Lili,WANG Yaxin
(Chuzhou University,Chuzhou Anhui 239000)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opularity of the smart phone and Internet,most people are suffering from ‘mobile phone addiction’.This phenomenon hasendangered the university classroom,which seriously affected the teaching effect.Therefore,solve the problem of college students who indulge in mobile phones has already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focus for college teachers.In order toprovide reference forthe application-type regular University,it will analysis the effect of‘phoneless class’inChuzhou University,then solveits problem.
Undergraduate;Phoneless class;ChuzhouUniversity
G64
A
2095-7327(2017)-09-0180-04
朱春悅(1983-),女,河北唐山人,滁州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思政教學。
安徽省教育廳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編號:SK2015B02);滁州學院教學研究一般項目(編號:2015jyy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