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莉娜
(321000 金華市人民檢察院 浙江 金華)
論誠實信用原則及其在民法中的體現(xiàn)
陳莉娜
(321000 金華市人民檢察院 浙江 金華)
誠實信用原則是民法的一項重要的基本原則,也是市場經(jīng)濟活動中的一項道德原則,在現(xiàn)代民法體系中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該原則對指導當事人從事民事活動,完善立法、指導司法實踐具體突出的表現(xiàn)。
誠實信用;語義說;一般條款說;契約
誠實信用原則是民法的一項重要基本原則,該原則作為民事主體必然的道德信條,必然關系著社會法律體系對人性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態(tài)度。當今,誠實信用原則在法律中的作用是不斷加強,成為整個民法領域必循遵守的信條。
誠信原則起源于羅馬法的誠信契約和誠信訴訟法中,大致經(jīng)歷了羅馬法,近代民法和現(xiàn)代民法三個階段。羅馬法階段體現(xiàn)了商品經(jīng)濟對法律的一般要求,但剝奪了法官的自由裁量權,誠實信用原則被限制在債法的適用范圍內(nèi),或規(guī)定為合同履行的基本原則,盡管如此,也為以后的立法奠定了基礎?,F(xiàn)代民法階段,誠實信用原則的誠信要求與自由裁量權定向統(tǒng)一,承認了法官的能動性,對發(fā)展和補充法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還規(guī)定了任何個人都必須誠信地行使權利并履行義務,標志著現(xiàn)在誠信原則的確立。
對誠實信用原則的概念與其內(nèi)涵與外延的理解,從域內(nèi)外學者對其確定性與否的認識分野而言,有“語義說”和“一般條款說”這兩種學說?!罢Z義說”從誠實信用原則的字面意義出發(fā),以該原則的內(nèi)涵與外延具有相對確定性為認識基點,該學說主張:誠實信用原則是對民事活動的參加者不進行任何欺詐﹑恪守信用的要求,其內(nèi)涵為恪守信用﹑不欺詐;其外延為對民事活動參加者的要求。 “一般條款說”則主張,誠實信用原則的內(nèi)涵與外延均具有不確定性,是可彈性適用于民法各領域的有關公平正義的彈性要求。就內(nèi)涵而言,誠實信用原則是以模糊的公平正義要求為內(nèi)容的規(guī)則;就外延而言,誠實信用原則具有不確定性,可補救具體規(guī)定的不敷使用。[1]
我國關于誠信原則的立法最早見于1986年《民法通則》第4條“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愿﹑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的原則”,確立了其民法基本原則的地位。而諸如《反不正當競爭法》第2條﹑《票據(jù)法》第10條﹑《保險法》第30條以及《合同法》中均有關于誠實信用原則等的一般規(guī)定,尤其是1999年3月15日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其第6條明確地規(guī)定:“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當遵循誠實信用”,這就意味著誠實信用原則確立被確定為合同法的基本原則。
(一)指引民事主體進行民事活動
他要求當事人善意地履行權利,行使義務,進行民事活動遵守基本的交易道德,以平衡當事人之間﹑當事人和社會之間的沖突和矛盾。民事法律關系中,包括注意義務﹑監(jiān)督主債務履行和方法的義務﹑保證契約的義務﹑合作的義務以及告知與說明義務等,莫不遵循此原則。[2]
(二)補充、完善法律
誠實信用原則被通過用法律的形式對法律做了補充規(guī)定,用誠實信用原則這樣一個本來可能存在多種理解,而立法者出于某種考慮未對其以法律規(guī)定或立法解釋的方式確定其權威性,在立法中設置誠實信用原則,法律規(guī)定的模糊性就體現(xiàn)為法律的彈性了。以誠實信用的彈性應付認識對象的復雜性﹑變動不居性,實在是人類立法技術中值得一提的進步。通過誠實信用原則的規(guī)定,不僅對合同法進行了補充性規(guī)定,同時,對法官的自由裁量權也進行了授予和限制。
(三)指導司法審判
誠實信用原則是授予,也是限制法官自由裁量權的依據(jù)。對于司法而言,誠實信用原則給案件的處理以總的依據(jù),也給法律的解釋提供了必要的空間。因為誠實信用原則屬于強行性法律規(guī)范,在訴訟中,應依其職權主動予以適用。所以誠實信用原則在一定程度上賦予了法官自由裁量權。
誠實信用原則作為民事活動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之一,也間接對民事活動主題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這些要求約束著民事主體的活動,具體表現(xiàn)有:
(1)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必須要誠實,不得弄虛作假,采取欺詐﹑隱瞞等手段,進行正當競爭。如我國《合同法》第四十二條規(guī)定,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①假借訂立合同,惡意進行磋商;②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③有其他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該條是對締約過失責任的規(guī)定,締約過失行為就是違反誠實信用的行為。如果民事主體一方有違反誠實信用的行為,另一方可以行使撤銷權,使該民事活動歸于無效。
(2)民事主體在行使權利時應善意行使,不得以損害他人利益﹑社會利益甚至國家利益的方式來獲取私利。根據(jù)我國《民法通則》的規(guī)定,如民事主體所獲取利益是以損害國家﹑集體或第三人的利益為前提,或者民事主體獲利所采用的手段﹑方法﹑過程違法,則該民事活動自始確定無效。
(3)民事主體在履約時應信守諾言,不擅自毀約,不履行約定義務或不完全履行約定義務。民事主體應嚴格按法律規(guī)定和當事人約定正確履行自己的義務,兼顧各方利益。如一方不履行約定義務或履行約定義務不完全,則另一方有權請求違約方承擔違約責任;若雙方約定不明確或者訂約后發(fā)生情事變更,則任何一方均應依誠實信用原則的要求來履行己方義務﹑承擔己方責任。
(4)在當事人約定不明確或者訂約后客觀情形發(fā)生重大改變時,應依誠實信用的要求確定當事人的權利義務和責任。如我國《合同法》第六十一條規(guī)定,合同生效后,當事人就質(zhì)量﹑價款或者報酬﹑履行地點等內(nèi)容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可以協(xié)議補充;不能達成補充協(xié)議的,按照合同有關條款或者交易習慣確定。這些規(guī)定主要是對誠實信用原則的貫徹和執(zhí)行。
[1][蘇]斯米爾諾夫著.《蘇聯(lián)民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
[2]陳至育.《民法中的誠實信用原則》.載《法制與社會》,200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