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榮
初夏的一天清晨,姥娘(外婆)斷然地告別了這個她守望了八十六年的世界,沒留下一句話,哪怕是遺憾,痛苦或釋然。那天,一鉤月牙還高懸在空中,我總覺得那月牙兒是濕淋淋的,像是帶著淚珠,朦朧暗淡。
花開花落,月缺月圓。時光使許多記憶淡漠,時光又使許多記憶清晰,總有許多飛進時間的碎片,讓我能拼接出姥娘生活的過去,那久遠的風(fēng)景。
一
姥娘是一個普通的老百姓,是北方農(nóng)村一個平凡的婦女。出生在一個勤勞的農(nóng)耕家庭,跨歷了兩個社會。自幼家境貧寒,飽受了很多磨難。十八歲嫁給比她小一歲的姥爺,從此與姥爺一起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擔(dān)。在田里她扶鋤操鐮,在家里她廚間灶下,家務(wù)農(nóng)活,無不承擔(dān),針黹女紅,樣樣通曉,是一方有名的巧婦。她一輩子同情達理,沒有和人紅過臉,更沒和鄰居鬧過別扭。家族鄰里和睦相處,在街坊四鄰中有極好的人緣和威信。
姥娘自小沒有進過私塾,沒踏進過學(xué)堂,目不識丁。家中傳統(tǒng)禮教對她管教很嚴,五六歲時給她裹腳。裹的時候,裹腳布纏得很緊,整個力量又特別著力在小趾跟的部位。纏的時候要把小趾骨用勁向下推,四個腳趾也順著向腳掌內(nèi)緣再推進去,然后再使勁把裹腳布纏緊。纏好以后兩只腳疼的半天不能走路,要勉強掙扎著,才能用腳后跟墊著走,走一步疼一下。坐下時更是一陣陣抽疼,睡覺時也會又脹又疼,抽的整個下半身都扭曲了。受到這種殘酷的折磨,往往會晝夜啼哭,痛不欲生。她說,她曾經(jīng)反抗過,換來的輕則挨罵,重則挨打。漸漸地,天生的腳變得畸形,變成了世俗欣賞的三寸金蓮。
姥娘一生養(yǎng)育了一女五子,上有老公公,下有眾多子女,可以想見她的負擔(dān)會有多么繁重,她就是憑著那雙小腳,那副瘦弱的身軀和如柴的雙手,擔(dān)負著繁重的農(nóng)務(wù)勞動,還要整天想著為全家人的吃飯穿衣精打細算。而她一生衣飾穿著樸素?zé)o華,一頂白的確良帽戴了大半輩子。她雖然生在舊社會,但身上沒有封建迷信的濃重色彩,她的一生用勤勞、善良、淳樸、節(jié)儉是最好的詮釋。
她們這一代人最苦,小時候兵荒馬亂的,及至長大,什么自由也沒有,便遵父母之命嫁了人。她們做媳婦時,婆婆公公厲害,須得謹慎伺候。她們受了比男人更多的饑寒勞苦,在艱難的條件下?lián)狃B(yǎng)子女。等子女長大了,風(fēng)氣又大變,媳婦管著婆婆了,還要拉扯孫輩人。她們是幾代人的奴仆,奉獻了一生的青春。
回顧她老人家的一生,可謂普普通通、平平凡凡,沒有夸耀的地方,也沒有值得記載的歷史。然而,卻又在細微處動人魂魄,在我們眼里盛滿的都是她的恩情。
二
從渺不可憶的童年時代起,住姥娘家是一件快活而輕松的事,使我們艱苦的兒童時代成為一生中的朝霞時期。兒時的記憶是雋永的,不可磨滅的,它跨越時空的溝壑,時隱時現(xiàn)。
姥娘家依山傍水,風(fēng)景如畫。雖非江南,勝似江南。春天,門前枝繁葉茂的樹林中間,河水緩緩流過,那樹叢中婉轉(zhuǎn)鳴叫、婀娜多姿、成雙成對的小鳥,從一片樹林悠然飛到另一片樹林。夏日的蟬唱著迷人的歌,盛開的蒲公英花,讓人在芬芳中沉醉。秋天,小牛犢在河邊嚼吃青草,落日的影子,長長地拖在林子對面的荒漠上,天空里排成人字行的雁群,嘹亮的叫聲打破寂靜的長空。冬天,羊群在樹林中啃食落葉,河面冰灘上留下了我們快捷的身影。
月光如水的晚上,村子靜極了,偶爾滾過幾聲狗叫。對面的山越長越高,最后把月亮吞了進去,天地間突然一片黑暗,只有孩子們的嬉笑聲飄蕩著。
姥娘每年都會在門前種菜,黃瓜、南瓜、西紅柿和豆角,種的最多的是飯瓜,因為飯瓜可以存放在冬天當(dāng)糧食吃。飯瓜的葉子很大,枝蔓伸的很長,姥娘就在地里打了瓜架,飯瓜抖擻精神就上去了。飯瓜成熟的時候是秋天,雨淅淅瀝瀝,一直在下,地里的瓜架上紅紅黃黃的點綴著瓜,煞是好看。滿滿的綠色在雨蒙蒙、霧蒙蒙中碧綠而幽深,好像一副經(jīng)典的油畫。飯瓜嫩的時候,我們喜歡在上面用指甲掐,一掐就流水,然后結(jié)成淺白色的疤。我們于是就在上面掐出一個圖案來,有笑臉,也有綻放的花朵。
每到農(nóng)歷七月十五,是全家人大快朵頤的大好時節(jié),姥娘那雙靈巧的手,把面團一揉、兩柔,用小剪子在面團上三下五除二,一條銀蛇就橫臥在籠屜之上了,還有面容可掬的童男童女,那雙耳挺立、活潑可愛的小兔子,那滿身尖刺的小刺猬,擺滿幾大籠屜,個個栩栩如生,賞心悅目……待蒸熟后,一掀籠屜時,那是最快樂的時刻,我和五舅拍著手為這些小動物染上紅點,那滋味美極了。全家人都沉浸在其樂融融的氛圍之中。
每到臘月,冬日斜陽,余光晦暗,空氣清冷,唯過年的喜慶蕩漾。姥娘就開始備辦年貨,炒炒米是將糜子在鐵鍋里煮熟,再用小鍋盛著干凈的沙。這時,那只長條形的木頭風(fēng)箱,派上了用場,用手拉扯,向鍋灶里吹風(fēng)。姥娘左右開工,一手拉風(fēng)箱,一手扯柴火、沙柳,朝鍋洞里續(xù)火。一縷白氣從灶間飄過,炒米的香味頓時四溢。姥娘家的年夜飯是村子里最豐盛的,葷素悉數(shù)登場。門上的對聯(lián)是引用毛澤東的詩句: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橫批:鶯歌燕舞。非常具有明顯而濃厚的時代特色,分明是冬日蒼茫中最美麗的景致。
三
姥娘心靈手巧,善于剪紙,繡花,捏面食工藝,是一位民間藝術(shù)家,她剪花繡朵,生動逼真,遠近聞名。兩本毛主席語錄的大書里,滿滿的夾著剪紙。那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畫,是她的智慧、心血的結(jié)晶。姥娘在布套上刺繡彩色花朵,那么專注,精益求精。后來,布套上綻開了鮮花,長出了綠葉,飛來了小鳥,似乎還能聞到花草的清香,聽到鳥兒的啼鳴。她的每件作品都精致漂亮。
姥娘的縫紉機,當(dāng)年是她的重要裝備,從農(nóng)村到城里,幾經(jīng)搬遷,完好無損。平常用一方潔凈的桃花臺布蓋著,它已經(jīng)成為姥娘生命中的一部分,凝結(jié)著姥娘太多的操勞和回憶。家族幾代人,無人沒用過姥娘親手縫制的潔白或繡花的鞋墊。直到現(xiàn)在,還有侄男旺女珍藏著她的作品。那密密匝匝的鞋墊里,縫的全是姥娘的愛。
姥娘喜歡養(yǎng)花,在我上初中那會兒,每當(dāng)春天,姥娘家就有仙人掌、仙人球,花盆里倒插著雞蛋殼。家門口的空地上種上一排排一行行的各色鮮花,到了初夏,這些鮮花就會比肩盛開,把家門口裝點得絢麗無比。到了城里,姥娘就開始種植盆花,橡皮樹、發(fā)財樹、鐵樹、仙人掌,有些便是用作藥物,比如仙人掌,誰家的媳婦患了乳腺炎,敷上一枚仙人掌葉便會痊愈。姥娘會欣然提供給那些登門索取的人們。每逢春節(jié),家里綠葉蔥蘢,鮮花盛開,這些綠葉和鮮花成為了我們記憶中的一道風(fēng)景。endprint
在這世上,只有心境美麗的人才會懂得鮮花,發(fā)現(xiàn)個中最為樸素的美。有時外出,她便采摘一束鮮花,插入水晶花瓶中,浸著水的花兒一夜之間一朵朵地怒放,姥娘看著花兒一臉的喜悅和滿足。綠蘿是一種生命力很強的植物,不開花不結(jié)果,只要澆水就會欣欣向榮?;ǖ木G葉是生命的象征,姥娘的生命力如同綠蘿,她給兒孫們提供的是經(jīng)過凈化的氧氣,她讓我們兒孫后代的眼里永遠呈現(xiàn)出的是希望的綠色。
四
藍天、白云、大山、小路、碎石、青草,一老一少,構(gòu)成了一副通體的圖畫。我禁不住深深吸了一口田野的風(fēng),這一口吸入,仿佛把整個山鄉(xiāng)全部的美都吸進了肺腑。秋日的陽光把白云撕的粉碎,像一朵朵棉絮游離于天上。天空離我們越來越遠,山坡上很空曠。我和姥娘步行在似路非路的山頂,翻過一條深溝,便到了我們要干活兒的人家。這家是姥爺?shù)南嗪茫趧谇疑屏嫉那f戶人家,秋日場面上糜麻五谷堆的像小山,我和姥娘篩枳子,是糜米打完場后的碎草,用籮子將長草揭過,用來添加豬的飼料。姥娘每年喂兩口大豬,自食且變賣補貼家用。
那年我要參加中考,姥娘在我趕考前要吃一頓糕,民間的講究是吃糕往高走。當(dāng)我從學(xué)校匆忙趕回家時,姥娘已將軟米搗成了面。真不敢想象,她那瘦弱的身體,是怎樣舉起的碓杵。原來,奇跡的配方,就是愛加上深愛。姥娘將軟米蒸熟用手蘸水,捏成圓餅形,放進油鍋里炸成金黃色。就是那頓飯后,我進了考場,榜上有名。這頓糕是我品味一生的幸福。
細節(jié)就是生命蓄存的文件密碼。姥娘在我念書期間做給我吃的飯,對于我就是生命中一段難以忘懷的歲月和親情中永遠溫馨的愛。
要啟程去所謂的很遠的地方念書了,姥娘撩開外袍衣角,從棉衣兜里掏出一個灰白色的手巾,層層包裹的錢袋子,用手輕柔的翻過,緩緩的打開,露出了幾張暗淡了顏色的紙鈔,悉數(shù)給我塞進兜里。真愛無香,慈愛無價。
姥爺讀書不多,有些學(xué)問,且精通算盤,當(dāng)過大隊支書。姥爺?shù)钠獠缓?,方山周圍是出了名的。姥爺拿起長長的水煙袋往炕沿上敲了幾下,煙灰利索的被敲出來。姥爺?shù)臒煷伿撬麑W(xué)識的標志,這物件是一根粗壯的羊棒骨,長長的頸,托一盞圓圓的小鍋,許多智慧、許多辛酸,許多深重的思忖,仿佛全盛在這個大煙袋里。點上火,當(dāng)青煙嗆人地升起并彌漫時,姥爺?shù)男蜗蟊泔@出了威嚴和完整。這時,或者發(fā)號施令,或者就某件雞毛蒜皮的事盯眼無情地嗆罵姥娘和幾個舅舅。姥娘與姥爺生活了一輩子,忍讓了一輩子。
姥娘的農(nóng)村茶飯手藝也是有名的。說起做飯,看起來很平常的事。一日三餐,家常便飯。但是,天天如此,年年如此,幾十年如此,就是不平凡。她做飯,喂養(yǎng)大了一女五子,又給外孫念書做飯,撫育孫女長大。她老人家的飯菜,是我們永遠的精神食糧。
記憶是奇怪的。有時,記憶像個最吝嗇的精靈,選擇那些當(dāng)時零碎枝節(jié)的細部留了下來,而且越在腦海中留得久,印痕越深。越在時光之后存放,越放得清晰。我的眼前常常會出現(xiàn)一副圖畫,秋日陽光和煦撫照,寧靜的屋里,姥娘獨自坐在南窗的沙發(fā)里,戴著老花鏡,專心致志地做著十字繡。她顯得那么慈祥,那么安謐,襯著暖暖的秋陽,仿佛有一團圣潔的光纏繞在她的周圍。不能想象,這些針線活里,曾經(jīng)吞噬了姥娘多少青春和健康,增添了多少皺紋和白發(fā)。
五
姥娘住進了樓房里,儼然一個城里人,會操按電視,用煤氣灶、高壓鍋。能乘坐飛機去游北京。為了信仰開始學(xué)習(xí)漢字,學(xué)用字典,看起了書。逢年過節(jié)或閑暇時間去看望她,總要問長問短,話語間牽掛著我們的生活。她滿頭銀絲,白發(fā)皚皚,滿臉溝壑縱橫的皺紋見證了歲月的印記。雖然容顏已老,但那慈祥而充滿愛的眼神依舊充滿力量。她遠遠望著我們不肯離去的眼神永遠定格在我心里,她越來越小的身影仿佛一把高大的傘,為我們撐起了一片天空。
姥娘晚年得了哮喘病,每當(dāng)病犯,劇烈地咳嗽,且喘不上氣來,常常是痛苦地呻吟。姥娘越來越蒼老,年輕時的美貌早已不復(fù)存在,脫下的確良白帽,白發(fā)是一團灰白的歲月的云霧。她的身體越來越差了,風(fēng)燭殘年的她經(jīng)常一個人呆坐著,蜘蛛網(wǎng)狀的臉上,每一塊菱形都記錄著一段故事。日子在窗外屋檐下的冰柱上消瘦,滴滴答答,形成不連貫的線條,歲月在墻上剝落,往事從姥娘的心頭一幕幕掠過,像一幅幅快鏡頭的照片在姥娘的腦海中交替輝映,清晰而又模糊。一些遙遠的舊事生動鮮活,就像發(fā)生在昨天一樣。瘦骨嶙峋的她只有幾十斤體重,她的記憶力也在大幅衰退??墒撬男闹兄挥泻唵味鴨渭?,整天念叨著她務(wù)藝長大成人的孫女嬌嬌,從小抱養(yǎng)給苗家的六小子。在醫(yī)院里,我目睹了姥娘的身體,許多地方已經(jīng)嚴重的色素沉淀,厚厚的皮痂覆蓋在身上。姥娘的腿,細得像麻桿兒,骨骼凸顯。兩只手,似乎只剩下幾條青筋,手指都彎曲了,好像折彎而沒有斷的樹枝。姥娘開始糊涂了,她已經(jīng)不認得我們也不記得我們的名字。她像快耗完油的燈盞,搖曳著那樣微弱的光,在那些難熬的夜晚,弄不清她究竟在想什么,她總是昏昏睡過之后,只能用暗淡的目光長時間地盯著我們。她靜靜地躺著,有時睜開眼晴,有時閉著,跟她說話一句也不回答。
姥娘一去,五舅將房子也出租了他人。姥娘的家就散了,家就沒了,心里便總是空落落的。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每當(dāng)這時,姥娘的音容笑貌,便如永不消逝的畫面,一幕幕歷歷再現(xiàn),如同昨日,那么真切,那么細膩,永遠藏在我記憶中最深刻的地方,埋在我心里最柔軟的部位。
選自2017年1期《金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