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志國
膏藥12小時可撕掉
文/宋志國
膏藥是中藥五大劑型之一,為中醫(yī)療法中一種傳統(tǒng)劑型,可以透過人體皮膚產生消炎止痛、活血化瘀、舒經通絡、開竅透骨、祛風散寒等功效,是家庭中常用也需常備的一種外用藥,具有使用方便、價格低廉、療效顯著等優(yōu)點,備受人們歡迎。
很多人貼上膏藥后,不知道該什么時候揭去,有的甚至貼上兩三天。實際上,貼膏藥8~12小時后,最好將它撕掉。因為在這段時間里,皮膚已經將膏藥的有效成分吸收完了,如果不撕掉,則會加重皮膚負擔,妨礙毛孔通透性,阻塞汗液排出,甚至會出現(xiàn)局部皮炎等。
一般來說,膏藥一天就需要換一次,有的甚至半天就得換一次。這要根據說明書上的藥效持續(xù)時間來定。破潰的創(chuàng)界面更應縮短換藥間隔,以5~6小時為宜。兩次應用之間還應適度清洗患處,清除掉黏附在皮膚表面的藥垢,之后讓皮膚適當休息1~2小時。因為皮膚需要呼吸,汗腺、皮脂腺需要排泄.長時間敷貼膏藥,易造成局部溫度高、濕度大,代謝廢物不能排出,就會刺激局部皮膚,造成瘙癢等不適癥狀。
如果膏藥敷貼時間過長,或者兩貼之間不清洗,就可能誘發(fā)過敏,引起接觸性皮炎。出現(xiàn)與所貼膏藥形狀相同、邊界清楚的紅斑,伴隨劇烈的瘙癢,嚴重時還可能起水泡。出現(xiàn)這種情況,必須立即揭去膏藥,洗凈局部,外敷具有清熱解毒作用的藥膏或牙膏,或者用鮮白菜幫搗爛外敷。如果貼過膏藥的皮膚上紅腫起皰,盡量不要將水皰弄破,先用消毒紗布敷在上面,讓水皰自己消退。此外,貼膏藥應注意以下幾點:
◎患處有紅腫及潰爛時不宜貼,以免發(fā)生化膿性感染,可根據病情貼拔毒膏。
◎孕婦的臍部、腹部、腰骶部都不宜貼膏藥,凡是含有麝香、乳香、紅花、沒藥、桃仁等活血化瘀成分的膏藥,均應禁用。
◎貼膏藥期間注意休息,活動量不宜過大,不要使用電熱毯、熱水袋等熱敷,并停止局部按摩、針灸、牽引等治療。
◎未用完的膏藥一定要密封好,置于陰涼干燥處,以防藥物揮發(fā),也可放于冰箱中冷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