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考古研究院
1997年11月,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北郊陜西省印刷廠住宅區(qū)配合基建鉆探中,發(fā)現(xiàn)了6座漢墓,墓地位于未央?yún)^(qū)政府西側(cè)的棗園南嶺(圖一),其中5座墓盜掘嚴重,唯M1未被盜掘,保存較好,現(xiàn)將M1發(fā)掘情況報告如下。
圖一 棗園南嶺西漢墓位置示意圖
M1為長方形豎穴墓,方向280度。
墓道墓室 道室同壙,據(jù)鉆探墓底距現(xiàn)地表總深10.8米。由于墓葬上部在機械取土時破壞嚴重,地層不清,僅留墓室殘深1.6米,四壁豎直,墓底長4.9、寬2.3米。
葬具葬式 墓室四壁殘留橫向的朽木痕跡,原來應(yīng)有用橫向長木板筑成的槨室。墓底除頭廂外,其余部分均用20條長木板南北向平鋪,寬0.14~0.26米,厚度不詳。槨室內(nèi)北壁近中置木棺一具,木材呈黃色,東西向,東窄
西寬,西壁鑲嵌一銅鋪首。棺長2.46、東寬0.8、西寬1米,高度不詳。棺上有窄長鐵板的棺箍并有鐵釘,棺底前、后部位各置有2個鐵環(huán),應(yīng)為便于抽出下葬時拴系的繩索而設(shè)置。棺內(nèi)人骨腐朽嚴重,根據(jù)痕跡可判斷為單人仰身直肢葬,僅存三顆牙齒,從牙齒的磨損程度推斷墓主年齡大致為30~35歲(圖二)。
圖二 M1平、剖面圖
圖三 出土陶器
M1出土隨葬器物共598件。其中陶器7件、石器1件、玉器23件、鐵器18件、銅器549件(含錢幣486)。另有羊的尺骨及撓骨,豬的尺骨、肱骨和撓骨,均為殘節(jié)。隨葬器物中大部分玉器及鐵器出于棺內(nèi),大多銅器和陶器及肉食放置于棺外西端,即頭箱位置,另有個別銅器出土于棺外的南側(cè)。
(一)陶器 共7件。均為泥質(zhì)灰陶。
缶 4件,形狀相同。標本M1∶3,輪制。侈口,平沿,尖唇,短束頸,廣肩,下腹斜收,平底。頸飾兩周弦紋。高32、口徑12.6、腹徑40.8、底徑18.8厘米(圖三,2;圖四)。
繭形壺 3件,形狀、大小相同。標本M1∶4,侈口,斜沿,尖唇,束頸,橢圓形腹,喇叭形圈足。頸飾三周凸弦紋,腹飾有十一組豎向條形弦紋,每組由三條弦紋組成,圈足上部飾一周凸弦紋。高25.6、口徑12.8、腹徑27.2、底徑9.6厘米(圖三,1;圖五)。
圖四 陶缶(M1:3)
圖五 陶繭形壺(M1:4)
(二)銅器
共549件(套)。有鈁、盆、洗、釜、甗、鼎、燈、勺、量器、鋪首、鏡、帶鉤、劍、鐓、弩機、帶環(huán)銅附件、球形銅附件、器物腿、鏃、釦器口沿、錢幣等。有些器物較輕薄,殘破嚴重,無法復(fù)原。
鈁 3件。器物形狀相同,大小基本相同。標本M1∶16,子母口,覆斗狀器蓋上附四個鳥形飾。鈁身口平沿,斜方唇,束頸,鼓腹,腹飾對稱銜環(huán)鋪首,高圈足。通高42.8、口徑11.2、腹徑21.6、底徑12.8厘米(圖六,3;圖七)。
圖六 出土銅器
圖七 銅鈁(M1:16)
圖八 銅鼎(M1:26)
圖九 銅釜(M1:60)
圖一〇 銅燈(M1:52)
盆 1件。標本M1∶11,斂口,平沿,腹壁圓弧,下腹斜收,平底。通高10.8、口徑30、腹徑28.2、底徑12厘米(圖六,8)。
洗 2件。標本M1∶7,敞口,內(nèi)斜沿,折腹,上腹壁較直,下腹斜收,上下腹之間形成一周凹槽,平底。通高13.6、口徑66.4、腹徑58.4、底徑24厘米。標本M1∶62,侈口微敞,寬平沿內(nèi)斜,尖唇,折腹,上腹斜直,下腹淺斜收,假圈足,平底。兩側(cè)飾對稱提環(huán)。通高6.9、口徑45、腹徑39.6、底徑21.3厘米(圖六,9)。
釜 4件。1件殘缺,其余3件為殘片狀。標本M1∶60,殘。直口,平沿,斜肩,弧腹,圜底。肩部有一對稱的鋪首銜環(huán),上腹部有一周凸出的寬沿。通高18.3、口徑13.2、腹徑26.7厘米(圖六,2;圖九)。標本M1∶63,大部分殘缺。平沿外折,微束頸,溜肩,弧腹,底不詳。殘高21、壁厚0.1厘米。標本M1∶71,平沿外折,尖唇,束頸,溜肩,弧腹。肩部殘留鋪首銜環(huán)一個。殘缺嚴重,底部不詳。唇寬2.1、殘高12厘米。標本M1∶72,頸至腹部殘片。肩部殘留鋪首銜環(huán)一個。殘高10.8、殘片寬21.4、壁厚0.1厘米。
甑 1件。標本M1∶61,殘。高圈足,底部由“十”字隔梁隔為四組、每組內(nèi)布滿條形隔檔,形成長條形箅孔。殘高4.4、底徑14.8厘米(圖六,6;圖一一)。
鼎 2件。1件殘缺,另1件只有一耳、一足。標本M1∶26,半球形蓋,蓋上有三扁環(huán),環(huán)上有錐形裝飾。器身子母口內(nèi)斂,弧腹圜底,底附三蹄形足。肩部附一對稱的方形耳,腹部有一凸棱環(huán)繞。鼎身及蓋均殘缺且變形。復(fù)原通高15.1、口徑14.8、腹徑18、壁厚0.1厘米(圖六,1;圖八)。標本M1∶73,殘留一耳一足,另有幾片腹部碎片。方耳外撇。高4.8、寬3.3、足高7.5厘米。
圖一一 銅甑(M1:61)
圖一二 銅勺(M1:14)
圖一三 鎏金銅勺(M1:24)
燈 1件。標本M1∶52,敞口,淺盤,高柄較細,中空,喇叭形底座。柄上飾有兩組凹弦紋,每組兩周。通高15.6、盤徑16、底座徑10.8厘米(圖六,7;圖一〇)。
勺 1件。標本M1∶14,勺部呈橢圓形,細圓柱形直柄,柄上端略粗,且鉆有一小圓孔,孔上穿一圓環(huán),柄偏下部也鉆有一小圓孔。柄上部有變形云紋及三周凸弦紋。通長32.1、勺寬9.5厘米(圖六,4;圖一二)。
鎏金勺 1件。標本M1∶24,出土時柄彎曲變形,后復(fù)原。勺柄上端原應(yīng)有把手,發(fā)掘清理時未見。柄為扁平狀,上部有二節(jié)紋和對稱的云紋圖案,器身口沿鎏金,弧腹,平底。柄背面有陰線刻文字,從右往左、豎二行十字,“私府大半升乙二斤六兩”。殘長23.6、口徑9、底徑6厘米,殘重195克(圖六,5;圖一三、一四)。
鋪首 1件。標本M1∶1,獸面形浮雕,兩耳內(nèi)卷,額頭中部凸起、呈圓弧狀,圜眼,鼻回勾,下銜一環(huán),環(huán)的斷面呈圓形。背部鑄有一鐵鍤釘,形如“十”字狀凸起,橫寬豎窄,厚1.5~2厘米,表面有朽木痕跡。通高21、寬14.6、環(huán)外徑12.6、內(nèi)徑9.6厘米(圖一六,1)。
鏡 1件。標本M1∶23,殘缺一半。圓形,背面中心有一雙弦鈕,鈕外有三個寬為0.5厘米的二環(huán)點綴。鈕高1、直徑24.2厘米(圖一六,5;圖二一)。
帶鉤 1件。標本M1∶53,鉤首呈獸首形,身如曲棒,背部有一圓柱帽形鈕,鉤體的橫斷面呈半圓形。通長7.6、寬1.2厘米(圖一五,3;圖一七)。
劍 1件。標本M1∶2,短劍。中脊隆起,斷面呈扁菱形,刃部鋒利,劍身與劍莖之間有鐔。通長46.8、寬4、厚1厘米(圖一六,4;圖二〇。
圖一四 鎏金銅勺(M1:24)柄部刻銘
圖一五 出土銅、鐵器
鐓 4件。標本M1∶20,圓筒狀,口徑大于底徑,封口一端為平面,斷面略呈橢圓形,素面。體內(nèi)殘留朽木痕跡。通高11.6、 口 徑3.5、 底徑3、壁厚0.2厘米(圖一六,2;圖一八)。標本M1∶44,圓筒形,口大底小,底部封閉,筒內(nèi)殘留朽木。通高6.8、口徑1.5、底徑1.1、壁厚0.15厘米。標本M1∶46,圓筒狀,中空,口徑等于底徑,一端封閉為平面。外壁近口端有一周凸弦?guī)В規(guī)嫌幸恢芡估?,棱壁圓弧。內(nèi)殘留有朽木痕。通高14.5、直徑2.6、壁厚0.2厘米。標本M1∶66,口小底大,平底、封閉,內(nèi)殘留朽木。橫截面近似矩形,兩條長邊外凸呈弧形。通高9.2、口徑3、底徑3.35、壁厚0.15厘米。
圖一六 出土銅、鐵器
弩機 1件。標本M1∶19,具備牙、鉤心、懸刀、鍵等部件,但機身無槨。通長12.6、寬6.6厘米(圖一六,3;圖一九)。
銅提環(huán) 3件。標本M1∶67,圓形,鈕座刻有“中廚”二字。通高1.3、紐寬0.5、環(huán)徑1.7、主體徑3.1厘米(圖一五,9;圖二三、二四)。標本M1∶68,底座圓形,高1.3、長5、環(huán)徑1.85、座徑2.6厘米(圖一五,4;圖二五)。標本M1∶69,柿蒂形,通高0.5、最大徑2、環(huán)徑1.4厘米(圖一五,10;圖二六)。
球形銅附件 1件。標本M1∶70,體呈球形,中間有一長方形穿孔。球徑2.4、孔長1.8、寬0.9厘米。
案足 2件。形狀相同。標本M1∶38②,形似獸蹄足,中空。通高5.4、寬2.2厘米(圖一五,8;圖二二)。
圖一七 銅帶鉤(M1:53)
圖一八 銅鐓(M1:20)
圖一九 銅弩機(M1:19)
圖二〇 銅劍(M1:2)
圖二一 銅鏡(M1:23)
圖二二 銅案足(M1:38②)
鏃 共23件。編號為M1∶12①~⑤,根據(jù)鏃桿質(zhì)地的不同可分A、B兩型。
A型 16件。均為銅桿銅鏃,依據(jù)鏃首的特征分為兩個亞型。
Aa型 共12件。標本M1∶12①,鏃首與鋌一次鑄成,鏃首較窄長,微弧,刃利,三棱形前聚成鋒,鏃翼末端帶倒刺,棱間內(nèi)凹成風槽、圓柱形短關(guān),圓柱形鋌較長。最長14.5、鏃寬1、鋌徑0.3厘米(圖二七)。
Ab型 共4件。標本M1∶12④,首與鋌一次鑄成,鋌已殘斷。鏃首前端起棱,后部直角分開,首斷面呈菱形,兩翼分離,其內(nèi)有木桿痕跡。鋌徑較細,上纏有麻絲。最長的7.2、最短的1.5、鏃首長5~5.4厘米(圖一五,6;圖二八)。
B型 7件。均為鐵鋌銅鏃,依其大小不同分兩個亞型。
Ba型 共3件。標本M1∶12③,鏃首較大,形狀與Ab型相同,大小較Ab型稍寬而短;鐵鋌殘斷,僅留少許,鋌為圓柱狀。鏃首長5.15、寬1.55、鋌徑0.35厘米(圖一五,5;圖二九)。
Bb型 共4件。標本M1∶12⑤,鏃首的形狀與Ba式相同,鐵鋌殘斷,為圓柱狀。殘長5、寬1.35、鋌徑0.3厘米(圖一五,7;圖三〇)。
漆器銅釦 9件。8件出土時為南北二組,每組4件,分大小各2件,小件均疊壓于大件之上。另外出土的一件殘缺。出土的9件銅釦器沿大小紋飾各不相同[1]。
標本M1∶55,木胎漆器的釦沿,圓形,銅胎錯金銀紋飾,卡槽內(nèi)壁留有朽木。通高1.1、直徑11.5、寬1、壁厚0.2厘米,重135克(圖三一、三二)。
圖二三 銅提環(huán)(M1:67)
圖二四 銅提環(huán)刻字(M1:67)
圖二五 銅提環(huán)(M1:68)
圖二六 銅提環(huán)(M1:69)
圖二七 銅鏃(M1:12①)
圖二八 銅鏃(M1:12④)
圖二九 銅鏃(M1:12③)
圖三〇 銅鏃(M1:12⑤)
標本M1∶56,木胎漆器的釦沿,圓形,銅胎錯金銀紋飾。通高1.3、直徑11.8、寬1.1、壁厚0.2厘米,重155克(圖三三)。
標本M1∶13,木胎漆器釦沿,圓形,銅錯金銀紋飾。通高3.5、直徑21.9、寬1.9、壁厚0.2厘米,重525克(圖三四)。
標本M1∶54,夾纻胎漆器釦沿,圓形,銅錯金銀紋飾。通高1.8、直徑21.8、厚0.25厘米,錯金銀紋飾的厚度為0.1厘米左右,重330克(圖三五)。
標本M1∶58,木胎漆器釦沿,圓形,銅錯金銀。通高1、直徑11.5、寬1、壁厚0.15厘米,重130克(圖三六)。
標本M1∶15,圓形,銅地錯金銀紋飾,內(nèi)壁有一刻劃的“十”字,應(yīng)為器物編號。通高3.5、直徑21.5、寬1.9、壁厚0.2厘米,重640克(圖三九)。
圖三一 銅釦(正面)(M1:55)
圖三二 銅釦(背面)(M1:55)
圖三三 銅釦(M1:56)
圖三四 銅釦(M1:13)
圖三五 銅釦(M1:54)
圖三六 銅釦(M1:58)
圖三七 銅釦(正面)(M1:59)
圖三八 銅釦(背面)(M1:59)
圖三九 銅釦(M1:15)
標本M1∶57,圓口沿,三足,銅地錯銀。內(nèi)壁在不同處陰刻三個單體文字和一云紋,依次為“王”、“五”、“市”?!巴酢睉?yīng)該是工匠的姓?!拔濉睉?yīng)是器物編號。“市”,推測是制作該器物的作坊所屬官署所在地。高2.7、直徑21.9、厚0.2厘米,重245克(圖四一、四二、四三、四四、四五)。
標本M1∶65,殘,圓形,素面。復(fù)原徑19.8、高1.65、壁厚0.15厘米(圖四〇)。
(三)玉器
出土玉器共23件,包括玉璧、玉珌、玉握(碎玉)、小玉條等。玉器出土時,4件玉璧主要放置在墓主的胸腹部,一件最大的玉璧被打碎為25塊,其中19塊放置在墓主頭部,其余放置在腹部。12件小玉條、4件玉珌也放置在墓主的胸腹部。墓主左右手握用紡織物包裹的玉器殘塊共200余塊,經(jīng)過整理拼對出2件小玉璧和2件小佩飾(珩),仍余100余塊無法拼對。碎片表面刻陰線谷紋,涂有朱砂,殘片大小為0.2~1厘米左右,推測應(yīng)該也是玉璧的殘塊[2]。
圖四〇 銅釦(M1:65)
圖四一 銅釦(M1:57)
圖四二 銅釦刻字(M1:57)
圖四三 銅釦刻字(M1:57)
圖四四 銅釦刻字(M1:57)
圖四五 銅釦刻字(M1:57)
1.玉璧 5件。
(1)雙身夔龍紋璧 2件。標本M1∶30,青綠色,玉質(zhì)溫潤,表面有黃褐色沁。器身內(nèi)外緣陰線劃分輪廓區(qū),輪廓區(qū)內(nèi)陰線刻劃內(nèi)游絲雕刻內(nèi)緣輪廓線外加飾一周绹索紋。器面紋飾分2區(qū),外區(qū)為4組龍鳳紋,4組雙身夔龍紋,龍尾化身為鳳鳥紋,內(nèi)區(qū)為暗蒲格減地谷紋,兩區(qū)間亦以绹索紋間隔。玉璧側(cè)沿上陰刻有細如發(fā)絲的文字,“六百六十一”,可能是當時生產(chǎn)同類玉器時的編號。這是目前已發(fā)現(xiàn)的有紋飾玉璧中最大的一個。直徑43.2、好徑11.5、厚1.6厘米(圖四六、四七、四八、四九)。標本M1∶34,青綠色,滿布黃色、鐵銹紅色沁。器身外緣陰刻輪廓線,器面以雙陰線分成2區(qū),外區(qū)為4組雙身夔龍紋,龍尾翻卷,形成4組獸面紋飾,獸眼豎立,似尖嘴螭。內(nèi)區(qū)為2圈桃形云紋。直徑21.4、好徑4、厚0.6厘米(圖五〇、五一、五二)。
圖四六 雙身夔龍紋玉璧(M1:30)
圖四七 雙身夔龍紋玉璧刻字
(2)谷紋璧 3件。其中M1∶36出土時完整,放置于墓主胸部。M1∶42、M1∶43①較小,出土時殘碎,用絲織物包裹握于墓主手中,后經(jīng)拼對而得。
高中學生處于青春期,一方面對于師長父母這些明顯有代溝的群體,他們?nèi)狈涣鞯囊庠?,有時只愿意在師長父母面前表現(xiàn)出被動的裝飾過的言行,以減少被嘮叨甚至關(guān)注;另一方面對于同齡人,作為獨生子女為多的一代,他們很渴望并重視友情,在朋友同學面前才會完全放松放開自我,呈現(xiàn)真實而全面的性情。于是通過這個互評環(huán)節(jié),我們不光認識到了真實的不一樣的每個個體,還能知道他們的朋友圈子、人緣情況。
標本M1∶36,青玉,有土黃色、鐵銹色沁。出土時完整。外緣一周陰刻線留白,璧面陰刻蒲格谷紋,紋飾線條纖細流暢,刻工精細。玉璧直徑17、好徑3.7、厚0.5厘米(圖五三)。標本M1∶42,可拼出玉璧的內(nèi)外輪廓。青玉,局部有白色沁。外緣陰刻邊緣線留白,璧面陰線刻谷紋。復(fù)原直徑13.1、好徑3.8、厚0.4厘米(圖五四、五五)。標本M1∶43①,青玉。出土時殘破,有白色沁。復(fù)原直徑10.2、好徑3.2、厚0.6厘米(圖五六、五七)。
圖四八 雙身夔龍紋玉璧線圖(M1:30)
2.玉珩(?) 2件(均殘)。均由墓主手握碎玉拼出,2件形制相近。雙面刻紋,紋飾相同,內(nèi)外緣陰刻線留白,器面陰刻蒲紋。推測應(yīng)為珩璜類器物。標本M1∶43②,青玉。半圓形,局部有白色沁。器物中央上下邊緣有2個小穿孔,殘留的珩角內(nèi)緣鉆有一個小孔。殘長8.5、寬2.2、璧厚0.3厘米(圖五八,3;圖五九、六〇)。標本M1∶43③, 僅余一側(cè)珩角,青玉,局部有灰白、褐色沁。珩角外緣鉆一小圓孔。殘長3.3、厚0.3厘米(圖五八,7;圖六一)。
3.玉劍珌 4件。有素面玉珌和勾連云紋玉珌兩類:
(1)素面玉珌 2件。標本M1∶31,青玉,局部帶白色、紅色沁。平面呈梯形,橫截面呈菱形。頂?shù)酌嬲秀@有一貫通孔,底面正中有一小圓孔,與上端平面正中心的圓孔相通,但未穿透對應(yīng)壁面,小孔徑0.23厘米。其但其留有0.23厘米的小圓形跡象,小孔主要是起固定作用的。玉質(zhì)瑩潤,半透明。高2.9厘米、上寬3.1、最厚處1.55、下寬2.87、最厚處1.4厘米,貫通孔直徑0.9、深1.3厘米。(圖五八,5;圖六二)。標本M1:37,器物大面積泛白色,一面侵蝕嚴重,青綠中帶有鐵銹紅。平面為風字形,橫截面為橄欖形。底端正中鉆有一孔,孔徑0.7厘米,左右兩側(cè)各有一斜向小孔與正中圓孔相互貫通,用以與劍鞘下端邊接固定。通體拋光。高3.6、下寬3.9、上寬5.2、下部最厚處1.8厘米(圖五八,4)。
圖四九 雙身夔龍紋玉璧拓片(M1:30)
圖五〇 雙身夔龍紋玉璧(M1:34)
圖五一 雙身夔龍紋玉璧拓片(M1:34)
(2)勾連云紋玉珌 2件。標本M1∶35,青玉,局部有白色沁。平面為倒梯形,橫截面呈菱形,器身上下鉆有一貫通孔,徑0.55、深0.6厘米。器表雙面刻紋,紋飾相同,器表陰刻勾連云紋。高4.8、上寬4.9、下寬4.1厘米,中間上厚1.15、中厚1.12、下端最厚處1.3厘米(圖五八,2)。標本M1∶45,青綠,一面淡黃,另一面棕色斑紋。平面為梯形,略束腰,橫截面為橄欖形。下端平面正中鉆有一直徑0.7厘米的圓孔,兩邊各有一斜向小孔相互貫通。頂端平面有陰線刻的紋飾,表現(xiàn)出一反一正圖案。器表雙面均刻有勾連云紋。邊緣一周陰刻線留白,主體紋飾減地加陰線刻成,略有凸起。通體拋光透亮,當屬同類玉器之精品。高5.6、下寬4.15、上寬5、下厚1.05、中厚1、上厚1.2厘米(圖五八,1;圖六三)。
4.玉條 12件。均青玉,通體拋光,有的邊緣類似榫口,因此推測這類器物可能是某器物上的鑲嵌之物。玉條的寬窄長短形狀各有不同,可分為4組:
圖五二 雙身夔龍紋玉璧線圖(M1:34)
圖五三 谷紋玉璧線圖(M1:36)
圖五四 谷紋玉璧(M1:42)
圖五五 谷紋玉璧線圖(M1:42)
A組 4件(a、b、c、 d)。標本M1∶39 b.表面有星星點點的牙白色。兩端寬窄一致。長7.5,、寬1.1、厚0.2厘米(圖五八,9)。c.一端表面呈鐵銹色,兩端寬窄不一,玉條透亮。長7.5、一端寬1、另一端寬0.93、最厚處0.2厘米。d.表面也有牙白色,一側(cè)面侵蝕。一端部還能看到似鋸割的毛茬跡象。長7.6、寬1、厚0.2厘米。
圖五六 谷紋玉璧(M1:43①)
圖五七 谷紋玉璧線圖(M1:43①)
圖五八 出土玉、石器
圖五九 玉珩(M1:43②)
圖六〇 玉珩(M1:43②)
B組 2件(a、b)。標本M1∶39②,兩者兩面局部均有牙白色,淡淡的淺黃色。表面為二條豎向刻線,斷面呈三條弧線相連接,正面琢磨后,手感細膩。玉條背面呈凹槽式,光素無紋,但能看到工具留有的細小絲紋,豎向布局。兩端和兩側(cè)面平直且薄,中部厚。玉質(zhì)瑩潤、透亮(圖六五)。a.長7.5、寬1.4~1.5、厚0.2厘米(圖五八,10)。b.表面淺黃,牙白色偏多?;《壬源?,長、薄。長7.6、寬1.3~1.4、厚1.5、弧高0.1厘米。
C組 2件(a、b)。標本 M1∶39③,兩者尺寸相等,正面均鼓起光滑,2條棱線將其表面分成三個面,中間面與相鄰的2個面較窄、傾斜,正中的面光平,棱線非常筆直、有力。背面光平無紋。兩端和兩側(cè)較薄,薄面斜收,上留有細絲紋(圖六六)。a.玉條上下兩面均有牙白點、鐵銹紅及淺黃色。玉條通長10.9、寬1、厚0.23厘米(圖五八,8)。b.玉條表面有鐵銹紅斑、牙白、青白、淺綠色。大部分表面玉質(zhì)較純,非常透亮、瑩潤。
D組 4件(a、b、c、d)。標本M1∶39④,玉條淺綠透亮,正面2條棱線將其表面分成3個面,中間面相鄰的2個面較窄、傾斜。其表面手感非常細膩。背面槽形弧度大。表面有豎向細小絲紋。器物兩端
有銼磨的痕跡,兩側(cè)帶有弧形沿,棱線筆直(圖六七)。a.玉條兩面均有微小的牙白點,正面一端有片狀牙白色。整體較綠純潤。通長10.9、寬1.85、厚0.3、弧內(nèi)高0.2厘米(圖五八,11)。b.玉條表面有鐵銹紅斑,玉質(zhì)瑩潤,純潔透亮。玉器兩端窄,中間略寬。做工細致。玉條通長10.9、寬1.7~1.85、厚0.35、弧內(nèi)高0.25厘米。c.正面有較多的牙白點。通長10.95、寬1.8、厚0.25、弧內(nèi)高0.2厘米。d.正面主要沁有帶狀的牙白色。橫截面下部弧度較低。殘長9.2,寬1.7~1.8、厚0.43厘米。
(四)鐵器
共18件。有鐵劍、環(huán)首刀、墊環(huán)、棺箍和鐵釘。均有不同程度的銹蝕。
劍 2件。劍身中脊凸起,斷面呈菱形。標本M1∶40,柄端殘斷,劍身略有殘缺,莖與劍身之間有一鐔相隔,其平面呈梯形,側(cè)面呈菱形。殘長88、寬3.5、格寬5.5厘米(圖一六,8;圖六八)。標本M1∶41,無鐔,劍身較完整,周身布滿鐵銹,中脊凸起,斷面呈菱形。通長為90、寬4厘米。
環(huán)首刀 1件。標本M1∶21,環(huán)柄,直背,單面刃,弧形尖,刀身斷面呈三角形,表面布滿鐵銹。通長17.8、寬1.2、厚0.6厘米(圖一六,6;圖六九)。
圖六二 素面玉珌(M1:31)
圖六三 勾連云紋玉珌(M1:45)
圖六四 A組玉條(M1:39①從左往右:a.b.c.d)
圖六五 B組玉條(M1:39②,從左往右:a.b)
圖六六 C組玉條(M1:39③)
圖六七 D組玉條(M1:39④)
圖六八 鐵劍(M1:40)
圖六九 鐵環(huán)首刀(M1:21)
墊環(huán) 4件。均為空心圓柱形,器表布滿鐵銹。根據(jù)器物特征的變化將其分為二型。
A型 2件。形制相同,尺寸相等。標本M1∶47,1件。圓筒形,中空,縱斷面呈長方形,內(nèi)殘留朽木痕跡。高4.2、外徑10、內(nèi)徑7.5、壁厚1.3厘米(圖一五,1)。
B型 2件。形制相同。標本M1∶48,除外壁有兩個對呈的鈕外,其余特征及尺寸均與Ⅰ式相同。鈕寬0.8厘(圖一五,2)。
棺箍 8件。形制較相同。標本M1∶27,殘缺。扁條形,兩端90度彎折。彎頭和器體上各有一穿孔,孔內(nèi)殘存鐵釘。器內(nèi)壁附著朽木,其外壁面殘留布紋痕跡。通長17.5、寬2.5~2.8、厚0.4、彎頭長6、孔徑0.6厘米(圖一六,7;圖七〇)。
棺釘 3件。形制基本相同。標本M1∶49,釘身方折,末端趨尖,周身布滿鐵銹。長5.8、徑0.2~0.8厘米(圖七一)。
(五)錢幣 共486枚。編號M1∶22(1)~(486)。均為“半兩”銅錢。其中2枚“半兩”二字從左向右識讀。錢幣背面無紋飾,個別錢幣有內(nèi)外郭,但郭線較細,不明顯。部分錢幣周邊留有澆鑄茬。體型、輕重懸殊較大,最大者直徑3.55、最小者僅有1.2厘米;最重者重14.7克,最輕者輕0.4克。穿兩側(cè)的“半兩”二字字體變化也較明顯。根據(jù)錢體大小和字體的變化可分為四型:
A型 27枚。直徑均在3.01~3.55厘米之間。“半兩”二字筆劃較粗,字體規(guī)整醒目。個別“半兩”二字較小?!鞍搿弊稚习氩糠秸郏瑐€別圓折,下部的上橫兩端向上方折,下橫短于上橫?!皟伞弊稚喜看蠖嘤猩蠙M,少量的無上橫,上橫長短不一,兩肩多為方折,個別微圓折,人字上筆有長有短,內(nèi)部兩“人”字分布均勻。個別錢幣周邊留有澆鑄茬(圖七二)。
圖七〇 鐵棺箍(M1:27)
圖七一 鐵棺釘(M1:49)
圖七二 A型半兩
圖七三 B型半兩
圖七四 C型半兩
圖七五 D型半兩
B型 109枚。直徑均在2.55~3厘米之間。字體筆劃粗細不一,大小各異。部分錢體周邊留有澆鑄茬。個別錢體上有澆鑄時留下的小孔?!鞍雰伞倍肿置嬗衅接型?,字型各異,有方有扁,有些“半兩”二字可辨,字體不清,有的“兩”字清晰,“兩”字不清;有的“兩”字清晰,“半”字不清,有些筆劃殘缺不全?!鞍搿弊謱捳L短不一,有些上部方折或圓折,有的呈“八”字形,下部橫豎畫長短不一。整體“半”字有的窄長,有的較寬,也有的上寬下窄;“兩”字大部分有上橫,兩肩多為方折,有些“兩”內(nèi)“人”字上筆有長有短,有些“兩”內(nèi)的“人”字已演變成波浪紋,還有些已嬗變成“十”字。有些“兩”字三豎劃下端較齊。絕大部分“兩”字上橫較短(圖七三)。
C型 182枚。直徑均在2.15~2.52厘米。大部分錢體較小薄,孔較小,肉較窄。少數(shù)錢體較厚,正面凸起。穿徑差異較大。個別錢幣正面有外郭。部分“半兩”二字窄長,筆劃較細;部分“半兩”二字有方有扁,筆劃或粗或細;還有的字面有平有凸,字型各異?!鞍搿弊謱捳L短不一?!皟伞弊殖贁?shù)無上橫外,其余均有上橫,部分“兩”字內(nèi)部已嬗變成“十”字。個別錢面留有小孔和筆劃模糊不清的現(xiàn)象,部分錢體周邊留有澆鑄茬(圖七四)。
D型 168枚。直徑均在1.2~2.12厘米。大部分錢體孔大,肉窄,體小薄。字體筆劃纖細。有些錢面較平、少數(shù)錢體較厚,正面凸起。大部分錢體周邊留有澆鑄茬。少數(shù)字體筆劃較粗,有少量錢幣字體模糊,但“半兩”二字可辨。絕大部分“半兩”二字瘦長且呈窄條形?!鞍搿弊稚瞎P較短,多為方折,下筆上橫方折或圓折,下橫長短不一,但有的上、下橫長短相當,中豎長短不一。個別“半”字下部的上橫兩端未上折?!皟伞弊志猩蠙M,有長有短,也有的上橫長短適中,兩肩方折,三豎纖長,“人”字上筆長短不一,個別“人”字瘦小。也有“兩”內(nèi)“人”字與豎劃的組成嬗變?yōu)椤笆弊?。另外,?80)與(428)“半兩”二字從左向右識讀(圖七五)。
(六)石器
研磨器 1件。標本M1∶10,圓臺狀,縱剖面呈梯形,大端表面有黑色痕跡。質(zhì)地為暗紅細沙。通高2.6厘米,上面直徑5、下面直徑6厘米(圖五八,6)。
(七)獸骨
羊骨 2件。
尺骨殘長7、撓骨殘長10厘米。
豬骨 3件。
撓骨殘長5、尺骨殘長11、肱骨殘長13.5厘米。
M1出土了數(shù)百枚銅錢,絕大多數(shù)為西漢半兩,未見五銖錢,時代應(yīng)在漢武帝元狩五年鑄五銖之前。從墓葬形制看,為豎穴土坑墓,一槨一棺,與西安周邊漢墓資料對比判斷,時代應(yīng)屬于西漢早期[3]。
墓中出土的一件流金銅勺的柄背陰線刻“私府大半升乙二一斤六兩”?!八礁笔呛髮m官職之一,“大半升”應(yīng)是該器的容量,“乙二”是同類器的編號,“一斤六兩”是器物的重量[4]。墓中還出土一件器鈕,梁的一側(cè)刻有“中廚(廄?)”二字,可能是“中宮廚長”或“中宮廚丞”的簡稱[5]。此外墓中還埋藏多件帶錯金銀銅釦的漆器,還出土多件制作精良的玉器,其中有直徑達43.2厘米的玉璧,據(jù)此推測,墓主應(yīng)該是身份較高的貴族或官吏。
棗園南嶺M1三顆人牙齒的檢測報告:
1.一顆為上頜前臼齒,咬合面殘,齒質(zhì)暴露。
2.一顆為下頜右側(cè)第一臼齒,下原尖磨耗嚴重,齒質(zhì)點小片暴露,下次尖、下次小尖、下后尖、下內(nèi)尖微有磨耗,與該個體生前的咬合習慣偏向內(nèi)側(cè)有關(guān)。
3.還有一顆為下頜第二臼齒,齒尖磨平,但質(zhì)齒點未暴露。
從以上綜合考察,該個體為成年,年齡約在30~35歲。
陳靚
2012年10月25日
領(lǐng) 隊:焦南峰
參加發(fā)掘者:王望生 王書遜 劉澄宇
照 相:王 敏 王望生
繪 圖:任 芳 焦攸贊 劉澄宇
器物整理:徐桂利 辛若華 任歲芳
執(zhí) 筆:王望生
[1]王望生.西安北郊棗園南嶺西漢墓銅釦器試析[J].考古與文物,2011(3).
[2]王望生.西安北郊棗園南嶺漢墓玉器試析[C]//遠望集(下).西安:陜西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98:632.
[3]a.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編著.西安龍首原漢墓[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9(12).b. 陜西省考古研究所編著.白鹿原漢墓[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10).
[4]王輝編著.秦銅器銘文編年集釋[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128-130.
[5]王望生.西安北郊棗園南嶺M1西漢墓銅器上的銘文[J].文博,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