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方六
“共享車”,宋代已出現(xiàn)的“代步”工具
古代的車主要分人力車和畜力車兩大類,其中畜力車是最主要的出行工具之一。南唐后主李煜在《望江南·多少恨》詞中曾描述過當(dāng)年江南金陵城內(nèi)人們乘車騎馬的盛況:“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p>
乘車出行先秦時已很普遍,楚國詩人屈原《離騷》中就有“回朕車以復(fù)路兮,及行迷之未遠(yuǎn)”的詩句。但最早的車多是官用,即所謂“公車”或“官車”。到戰(zhàn)國時,民間用車才多了起來,如南方的楚國、北方的齊國,官民用車均多。東漢桓譚在《新論·譴非》中稱:“楚之郢都,車轂擊,民肩摩,市路相排突?!?/p>
宋代時,像今天這樣以“民用”、“代步”為特征的共享模式已開始出現(xiàn),如南宋都城臨安(今浙江杭州),便出現(xiàn)了專供市民階層租用的“共享車”。據(jù)《馬可·波羅游記》,馬可·波羅到達(dá)13世紀(jì)末的杭州時,看到“街車”往來馳騁。這種街車并不是使用者個人所有,而是車行的,“那些喜歡游樂的男女常常雇它代步?!?/p>
不同翻譯版本對這種車的叫法也不盡相同,有的譯為“長車”。這是一種長方形的馬車,頂上有蓋,四周掛有綢幔,能容六人乘坐。其使用與現(xiàn)代共享單車類似,一般采取時段制或“日租”,因為“日租”付的是一天的費用,所以不少人直到晚上才會坐車回家。南宋詩人劉辰翁《永遇樂·璧月初晴》詞中“香塵暗陌,華燈明晝,長是懶攜手去”,描寫的就是這種情形。但宋朝民間比“長車”更常見的“共享車”是氈車,氈車因用毛氈為篷而得名,在轎子未流行之前,男女結(jié)婚時,多租用這種車。宋丁昇之《婚禮新編校注·婚禮》“迎親”條記載:新婦坐氈車,前來親自迎娶的新郎要站在車邊,把車簾掀起來,即所謂“婿至婦氈車后之右,舉簾以俟”。
南宋時的“長車”是專門用來載人的,到明清時已有改進(jìn),稱為“轎車”,兩個輪子用馬或牛拉,有帶窗子的車廂,前后或左右開門,可坐兩人或多人,因為車廂有點像人工抬的轎子,故名。當(dāng)時的鄉(xiāng)村人家遇紅白事時常租用轎車來拉人,專營租借的車行生意相當(dāng)紅火。
“共享轎”,最受新娘青睞的出行工具
轎子出現(xiàn)于魏晉時期,是在輦車的基礎(chǔ)上發(fā)明的,輦車去輪子就成了轎子,即古人所說的“人荷而行”。到唐宋時,乘轎出行已很普遍。南宋詩人楊萬里有一年陰歷三月三日坐轎子給曾祖楊邦乂上墳,就曾賦詩:“暖轎行春底見春,遮欄春色不教親。急呼青繖小涼轎,又被春光著莫人?!边@首詩中還透露出宋代已出現(xiàn)了“暖轎”和“涼轎”等不同功能的轎子,前者是帷幔遮蔽,可防寒,冬天多用;后者用紗作幃,透氣涼快,夏天多用。
轎子在宋朝時亦稱“檐子”,一般由2人、4人、8人抬著,8人抬的大型轎子,即所謂的“八抬大轎”,上檔次,坐的人有面子。宋代有錢的官宦之家大多備有“私家轎”,民間則一般租借“共享轎”。租轎分兩種情形,一是連抬轎子的轎夫一起租用;一是只租轎子,自己找人抬,使用臨時轎夫。這種類似今天共享單車的“共享轎”很有市場,專門出租轎子的“轎行”或“轎鋪”很多,為規(guī)范市場秩序,一般都訂有“行規(guī)”。
古代娶親租用轎子興起于北宋,娶親用轎子也被稱為“花檐子”,明清時稱“花轎”。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民俗》“娶婦”條記載:“至迎娶日,兒家以車子或花檐子發(fā)迎客引至女家門,女家管待迎客,與之彩段,作樂催妝上車檐……”司馬光《書儀·婚儀上》則稱:“今婦幸有氈車可乘,而世俗重檐子,輕氈車?!毙聥D為什么愛坐花轎,原因之一是有人會“暈車”,“乘之即嘔吐”。
一直到民國時期,民間都喜歡租借轎子出行。1919年2月《申報》曾刊載,當(dāng)時蘇州城有方便乘坐的“藤轎”1200乘,租用時以一里為站,每站60文,而講究一點的“呢轎”租費為每里3角。
“共享船”,湖邊渡口的出行工具
舟船作為共享交通工具,以景區(qū)湖面或渡口最為多見,南方水鄉(xiāng)則更為普遍。唐朝時,租船游西湖便已十分興盛,唐朝詩人白居易就曾租船夜游西湖并留下《湖上夜飲》詩:“郭外迎人月,湖邊醒酒風(fēng)。誰留使君飲?紅燭在舟中?!?/p>
宋朝時最出名的“共享船”,也是臨安西湖的游船。西湖的游船多為一種叫“瓜皮船”的小舟,北宋文人蘇東坡曾兩度到杭州做官,常乘瓜皮船游西湖,其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妝濃抹總相宜”就是一次久雨初晴后,坐瓜皮船游西湖吟出來的。西湖的瓜皮船到清朝仍很多,康乾時的詩人厲鶚詩稱:“小船如瓜皮,可坐兼可昵?!?/p>
古代“共享船”用得最多的地方是在渡口。南宋詩人楊萬里《甯橋小渡》詩稱:“橋壞仍泥滑,舟橫隔水呼。岸頭危徑窄,轎子莫人扶?!痹娭械摹爸邸?,就是共享式的渡船。古代的渡船共享特征最為明顯,歷史亦最為悠久。大型的渡船有專業(yè)的船工來撐,一般小船多為“自助”。河不寬時,河岸兩邊懸繩,過河時行人在船上扯拉著繩子過,有的地方因此稱之為“扯船”。
過去鄉(xiāng)村附近的渡船幾乎都是共享的,且一般都免費,不少渡船還無人看管,小船自橫河邊,行人上船即走,有的渡口也會配專人看護(hù)撐船。這種“共享船”的購船、修船費用通常由集體捐獻(xiàn)或用公田(俗稱“擺渡田”)的收入來購置。至今在邊遠(yuǎn)的地區(qū)仍可以看到這種“共享船”。
“共享畜”, 最早的“共享”出行工具
古人不僅用牲畜來拉車,更直接騎行。中國古人使用牲畜出行的歷史很早,《周易》的“隨卦”已有記載:“服牛乘馬,引重致遠(yuǎn),以利天下,蓋取諸《隨》?!庇捎诒溶嚒⑥I等成本低、花費少,從專門畜養(yǎng)驢馬這類有運輸能力的地方租借牲口,在古代極為普遍,騎驢、騎馬出行就如現(xiàn)在騎單車出行一樣。
古人留下的有關(guān)騎驢、騎馬、騎牛出行的詩極為豐富。以騎驢詩來說,唐朝有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騎驢三十載,旅食京華春”;李賀《苦晝短》:“誰似任公子,云中騎碧驢”,等等。宋朝詩人提到騎驢的詩更多,陸游一人的“騎驢詩”就有幾十首,如《遣興》:“前歲峨冠領(lǐng)石渠,即今山市醉騎驢”……
相對于車、轎、船來說,古人租借“共享”牲畜更早。如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當(dāng)年讀書時便與同學(xué)湊錢買驢出租。此事見于《東觀漢記》:“(劉秀)隨其叔父在蕭,入小學(xué)。后之長安,受《尚書》于中大夫廬江許子威。資用乏,與同舍生韓子合錢買驢,令從者僦,以給諸公費?!?/p>
馬和牛在中國使用很早,而驢、騾是在漢朝時才引入的,但民間騎驢最多。因為驢比馬廉價,唐朝時民間就有養(yǎng)驢出租的。宋王欽若等人編修的《冊府元龜》記載,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京兆府上奏:“兩京之間,多有百姓僦驢,俗謂之‘驛驢,往來甚速,有同驛騎?!鼻孱櫻孜鋭t在《日知錄》中稱:“嘗考驢之為物,至漢而名,至孝武而得充上林,至孝靈而貴幸?!?/p>
與車、轎、船不同,共享畜力很容易弄丟或是弄混,怎么辦?古人早就想到了如今共享單車登記注冊的辦法,實行“簿籍制度”,同時“烙印”。這一辦法率先從驛傳馬中開始,不論是官養(yǎng)馬還是私養(yǎng)馬,只要供租用的都得注冊登記。而在牲畜的身上烙上印記,既可防被盜,還便于找回,就是死了都好辨識,與現(xiàn)代不同公司的共享單車使用不顏色和標(biāo)記,是一個道理。
(摘自《北京晚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