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 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zhuǎn)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p>
——酈道元《三峽》
多維解讀
1.經(jīng)典?!度龒{》的語言歷經(jīng)上千年的積累、提煉才成為了經(jīng)典,在中國古典散文史上,罕有超越者。這也給后世寫三峽的作家出了難題。以致余秋雨在《三峽》中這樣感嘆:“過三峽本是尋找不得詞匯的。只能老老實實,讓嗖嗖陰風吹著,讓滔滔江流濺著,讓迷亂的眼睛呆著,讓一再要狂呼的嗓子啞著。什么也甭想,什么也甭說。”
2.質(zhì)疑。南朝宋文學家、史學家盛弘之,寫有《荊州記》,書中寫三峽的段落與課文中的《三峽》相似度極高。為何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呢?當代研究《水經(jīng)注》的專家陳橋驛先生曾說過:“在《水經(jīng)注》四十卷中,從作者親身實踐的角度進行評價,則顯然可分兩類。以《河水注》為主的記載北方河流的卷篇,多是經(jīng)過作者實地考察的作品。而以《江水注》為主記載南方河流的卷篇,由于當時國家分裂,作者足跡未到,是其根據(jù)當時流行的文獻資料加以綜合的作品。”那么,課文中的《三峽》可能就是這樣被綜合加工起來的文章。
3.求真?!度龒{》描繪的景觀并不以逼真取勝。到過三峽的人都知道,三峽的兩岸并不是七百里都是同樣高度的懸崖絕壁,高低起伏是山之所以為山的特點,不可能是“略無闕處”。中午才能見到太陽,午夜才能見到月亮,也只是部分航程如此?!俺l(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也不是寫實的。當年三峽有礁石,尤其瞿塘峽,那里的礁石相當可怕。因此,舟行三峽不但是很慢的,而且是很兇險的。其實,三峽的美的性質(zhì)是由人的情志決定的,作者的豪情之美、雅趣之美和悲涼之美共同構(gòu)成了三峽之美的主題的三重變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