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2013年,一本回憶水門事件的新書 《挽救司法:水門事件、星期六大屠殺和一位首席政府律師的其他經歷》(Saving Justice : Watergate, the Saturday night massacre and other adventures of a Solicitor General)連登《紐約時報》暢銷書之榜,其作者是美國著名的保守主義法學家羅伯特·博克??上г摃霭鏁r,博克已經作古。
2012年12月19日,羅伯特·博克于弗吉尼亞家中逝世,卒年85歲。博克去世后,中國的報刊報道寥寥無幾,殊不知,此人在20世紀后半期的美國司法史上占據(jù)重要的一席之位。博克去世后,大法官斯卡利亞稱他為“過去五十年內最有影響力的司法學者之一”,“一位優(yōu)秀的人和一位忠實的公民”。博克曾在尼克松政府擔任首席政府律師,解除了特別檢察官阿奇博爾德·考克斯(Archibald Cox)的職務,而考克斯所調查的正是“水門事件”;1986年,里根總統(tǒng)提名博克為聯(lián)邦最高法院大法官,此后引發(fā)了一場關于博克提名的全國大論戰(zhàn),參議院最終以58:42否決了博克的提名,這也是自實行大法官提名制度以來,參議院否決票數(shù)最多的一次。
水門事件中的重要人物
1927年,羅伯特·博克出生于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市的一個普通家庭。他的父親是鋼鐵廠的采購工人,母親是一位教師。1948年,博克到芝加哥大學攻讀法律學位。這一年,他暫時離開校園而去服軍役,成為一名駐華海軍。一直到1953年,博克才取得芝加哥大學法學學位。在芝加哥大學讀書期間,博克榮任《芝加哥法律評論》的編輯,并以優(yōu)等生的頭銜畢業(yè)。畢業(yè)不久,博克獲得伊利諾伊州的律師從業(yè)執(zhí)照。
1954年,博克開始了私人律師的執(zhí)業(yè)生涯。1962年,他得以進入耶魯大學執(zhí)教。在長達13年的執(zhí)教期內,博克發(fā)展了自己的法學理論,成為反托拉斯法的一流學者,并因倡導“原旨主義”而享有美名,他認為法官必須忠誠于對憲法的原始理解。在耶魯大學,克林頓夫婦曾經是他的學生,旁聽過他的課程。
1973年,博克在政界嶄露頭角。這一年,遭遇水門事件困擾的尼克松總統(tǒng)重組司法部,任命博克為首席政府律師。在美國,首席政府律師是美國司法部第三把手,僅次于司法部部長和副部長。首席政府律師經常代表聯(lián)邦政府在最高法院出庭,也固有“最高法院第十人”之稱。在其任職首席政府律師的4年間,博克代表美國政府在聯(lián)邦最高法院打贏了一系列官司。
為了進一步調查“水門事件”,司法部部長艾略特·理查森(Elliot Richardson)任命哈佛大學教授、肯尼迪政府時期的首席政府律師阿奇博爾德·考克斯為特別檢察官。尼克松向考克斯打招呼說不要那么認真,但考克斯很認真地勒令他將白宮總統(tǒng)辦公室內的談話錄音帶交出來。尼克松以總統(tǒng)特權為名拒絕上交錄音帶,考克斯卻要求尼克松直接將錄音帶交給他。尼克松很是惱火,讓司法部長理查森炒考克斯魷魚。理查森和司法部副部長盧威廉·科爾肖斯(William Ruckelshaus)都以辭職抗議,拒絕解雇考克斯。司法部部長和副部長辭職后,司法部的第三把手博克臨時作為代理司法部長,博克不管當時民意的反對,直接將考克斯開除了,歷史學家以“星期六大屠殺”來譏諷他。
在《挽救司法》一書中,博克揭露了星期六大屠殺的真相,正是理查森、科爾肖斯和博克三人達成一致意見:理查森、科爾肖斯兩人以辭職而抗議尼克松總統(tǒng)辭退考克斯的命令,而博克辭退考克斯是為了保衛(wèi)特別檢察官的隊伍。事實上,博克確實辭退了考克斯,但是也是博克任命了新的特別檢察官,完成了考克斯未完成的任務,最終最高法院命令尼克松交出錄音帶,直接引發(fā)了尼克松總統(tǒng)的辭職。當然,博克順從尼克松的指示也有私心。在《挽救司法》一書中,博克爆出內幕,在他開除考克斯時,尼克松總統(tǒng)曾許諾給他下一個聯(lián)邦最高法院大法官的席位。博克從其親身經歷記錄尼克松政府和水門事件的經過,重新解釋“星期六大屠殺”的意義,認為這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事件,他也不是扮演“無賴”的角色,這似乎是在為他洗脫“罪名”。
1977年,博克辭去首席政府律師一職,重回耶魯大學法學院任職。在耶魯,博克幫助創(chuàng)建了保守的聯(lián)邦黨人協(xié)會(Federal Society),該協(xié)會在20世紀80年代后迅速成為美國保守主義的一個知名團體,其成員占據(jù)了聯(lián)邦政府的各個角落。但是,博克的野心遠遠不會滿足于耶魯大學的教職。保守的里根總統(tǒng)上臺以后,給博克的司法理念以延伸的空間。里根上任以后,重組法院,任命了一大批保守的法官到聯(lián)邦法院,博克便是其中之一。1981年,里根提名他擔任哥倫比亞特區(qū)聯(lián)邦巡回法院的法官。次年,參議院輕易地通過了這一提名。與最高法院大法官的提名聽證會相比,參議院司法委員會就聯(lián)邦上訴法院被提名人舉行的聽證會,只不過是“走過場而已”。博克在哥倫比亞特區(qū)巡回法院任職六年,一直到提名最高法院大法官失敗后的第二年(1988年)才辭職。這一時期奠定了他司法原旨主義理論的基礎,他的這一理論影響了最高法院大法官斯卡利亞和倫奎斯特的一些司法判決。
提名之爭
在決定提名博克任最高法院大法官之前,里根總統(tǒng)已經任命了兩位大法官。1981年,里根任命桑德拉·戴·奧康納,更多地是為了實現(xiàn)任命一位女性進入最高法院的大選承諾;1986年,里根提名倫奎斯特從聯(lián)席大法官升遷至首席大法官,任命與博克同在哥倫比亞特區(qū)巡回法院的安東尼·斯卡利亞接替?zhèn)惪固卦谧罡叻ㄔ嚎粘龅穆毼弧?/p>
其實在任命斯卡利亞時,里根就考慮過博克。至少在司法理念方面,斯卡利亞和博克并無多大差別,他們都擁護里根的司法革命。但是這一年,里根的顧問們對斯卡利亞的評價比博克高,他們認為斯卡利亞更勤奮,更具有團隊親和力。此外,作為西西里移民的兒子,斯卡利亞的個人經歷更加引人矚目。而且,斯卡利亞“相對年輕”和“健康良好”,而博克極度嗜煙且身體肥胖。最為重要的是,斯卡利亞比博克年輕九歲。這一因素成為最后一根稻草,促使里根任命了斯卡利亞。博克去世三年多后,斯卡利亞大法官于2016年2月13日去世,他是里根留下的最重要的政治遺產。斯卡利亞的大法官提名聽證會,辯論僅僅持續(xù)了五分鐘,參議員們都沒怎么深入地了解他們面前的被提名人,斯卡利亞甚至都沒解釋過他的核心立場,就輕而易舉地登上了大法官的寶座。斯卡利亞獲得提名后,白宮便放出風來,最高法院下一個席位將是博克的。endprint
1987年,最高法院持中間立場的劉易斯·鮑威爾大法官宣布退休,給了里根總統(tǒng)第三次任命大法官的機會。在墮胎、肯定性行動計劃及其他一些有爭議的問題上,鮑威爾常常投下決定性的第五票,因此,他的位置至關重要。鮑威爾退休后不久,里根總統(tǒng)便提名博克為大法官。然而,博克所面臨的形勢與斯卡利亞被提名時的形勢已經大不相同,此時的參議院已經完全不同于1986年的參議院了。民主黨人已經控制了參議院以及司法委員會,約瑟夫·拜登取代了斯特姆·瑟蒙德?lián)嗡痉ㄎ瘑T會主席。拜登手中拋出的當然不會是“軟球”了,他要的是一場真正的憲法辯論。結果,博克的聽證會變成了一個討論最高法院發(fā)展方向的論壇。里根總統(tǒng)剛一宣布提名博克接替退休的劉易斯·鮑威爾大法官,民主黨參議員愛德華·肯尼迪就為博克的人格定了性。肯尼迪鼓動說:“在羅伯特·博克的美國,婦女被迫到小巷子里尋求墮胎,黑人坐在餐廳的隔離區(qū)里吃飯,流氓警察會在深夜破門沖進公民的家中搜查,老師不能教授孩子進化論,作家和藝術家要接受政府無理的審查?!?/p>
博克的提名立刻遭到了肯尼迪參議員以及參議院司法委員會主席約瑟夫·拜登的反對。83個以上的利益團體也表示反對。美國公眾自由聯(lián)盟(ACLU)放棄了自己不反對大法官候選人的一貫立場,稱博克“不適合”出任最高法院大法官。此前,該組織采取這樣的立場只有一次,就是1971年反對提名倫奎斯特出任大法官,但是后來并沒有反對提升他為首席大法官。
而且,博克本人的舉動也非常不恰當。在聽證開始前,博克就采取非常舉動,大肆接受報紙采訪,而先前所有的被提名者都只是讓自己的履歷說話。博克與他們不一樣,他極力解釋、澄清與修正自己25年來作為耶魯大學法學院教授、首席政府律師與法官的經歷,這種打破傳統(tǒng)的做法,讓公眾覺得他是在為自己搞公關。
一般來說,“大法官”很少在聽證會表達那些具有爭議的司法問題,比如涉及墮胎問題的“羅伊案”。但是博克卻公開反對“羅伊案”的司法判決。在司法委員會舉行全國電視聽證的五天里,博克重塑自己的形象,表現(xiàn)為一個溫和的、“中間派”法官。這樣一來,用參議員帕特里克·萊希的話來講,司法委員會考慮的關鍵問題是,博克在“提名確認過程中的轉變”是否意味著“重生”。除了背離自己過去的大部分經歷外,博克的長篇辯解也是空前的。從1925年大法官哈倫·菲斯克·斯通第一次在提名確認聽證中為自己作證,到里根總統(tǒng)此前任命的兩位大法官,所有的被提名者都拒絕談論自己對具體案件的意見,也不討論自己對最高法院有可能處理的類似案件會如何投票。但是博克卻一反常態(tài)地宣稱,如果其提名獲得確認,他將如何投票。30個小時的作證陳詞結束后,博克的表現(xiàn)與他先前的立場以及他獲得提名的理由多有矛盾之處。
三周聽證會結束后,《華盛頓郵報》與美國廣播公司新聞網的測驗顯示,52%的公眾反對確認博克的提名。當然,博克的失敗并不在于民意。司法委員會最終以9:5反對提名博克為聯(lián)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參議院以58:42拒絕了博克提名。
當時報道博克聽證會的記者后來在自己的著作中記載:“博克并非第一個對美國黑人困境缺乏同情的法官,但由于他的作品晦澀難懂,他對里根行政分支政治理想的支持以及當時的政治環(huán)境等多方面原因,導致對他的提名變成了一場有關美國價值觀的羅爾沙赫氏測驗。”博克將自己的失敗視作“一場充滿錯誤的誤導信息和政治口號但又無法回應的戰(zhàn)役”。博克提名之爭影響甚為深遠,它已經不僅僅是關于一位右翼學者的命運的戰(zhàn)斗,更是處于司法控制懸崖邊緣的保守派和意圖加固司法控制的自由派之間的關鍵之戰(zhàn)。
博克辭職后,反對博克提名的哈佛法學教授勞倫斯·卻伯(Laurence Tribe)表示:“在1987年,右翼勢力在一場有關憲法的全民公決中被拋棄了?!眳s伯所言不虛,這才是右翼勢力對博克的失敗感到痛心疾首的根本原因。對于這次恥辱之戰(zhàn),政界和法律界的保守派誓言絕不能遺忘。從此,博克的名字成了保守派常用的一個政治術語,特指為了黨派利益而盡顯誣蔑之能事(to bork)。
受博克提名失敗的影響,里根之后的總統(tǒng)在提名大法官們時總是小心翼翼,傾向于選擇那些沒有在公開場合談論自己立場的候選人。老布什提名戴維·蘇特大法官便是典型的代表,媒體稱蘇特為一名“隱形候選人”。博克在其著作中則表示,想要避免大法官提名確認戰(zhàn)爭的總統(tǒng)們,“應當盡可能提名沒有太多著作的人,左派參議員和團體自然就無法認定他們是保守派了”。博克的提名失敗成為美國保守派人士的不可明說之殤,大抵有談及最高法院的著作,都會以博克提名失敗為開頭,痛斥參議院否決了“國內最著名的學者”。
回歸學術
一般來講,20世紀后期總統(tǒng)們提名的大法官多為溫和的候選人。性格鮮明如安東尼·斯卡利亞者,得益于他的意大利裔美國人身份以及他前不久提名倫奎斯特升遷首席大法官時在參議院引起的拉鋸戰(zhàn)。大法官很少到處宣揚自己的司法理念。直到今天,庭審現(xiàn)場還不曾有錄像。博克鮮明的人格以及鮮明的司法理念確實不適合作為一名大法官,而更適合作為一名學者。但是,博克卻又無法割舍自己的大法官夢,因其提名的失敗,他退出了時常參加的斯卡利亞大法官的家庭聚會。
在其提名被參議院否決三個月后,博克辭去了哥倫比亞特區(qū)聯(lián)邦巡回上訴法院的法官職務,他稱辭職后就能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了。事實上,作為大法官意味著放棄更多的東西。首先是豐厚的收入,其次是隨心所欲地討論案件。endprint
此后,博克專心著述,成為美國保守派的重要政策研究機構美國企業(yè)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的一名智囊人物,同時擔任喬治·梅森大學的法學院教授,2011年,他還任共和黨米特·羅姆尼的總統(tǒng)競選司法顧問。遠離宦海,博克成了一名最著名的保守派學者。
早在耶魯大學任職時,博克便是一位出色的反托拉斯法教授。1978年,博克出版了關于反托拉斯法的著作《反托拉斯的悖論》(The Antitrust Paradox),這本著作1993年得以再版,影響了70年代后聯(lián)邦最高法院對托拉斯法的判決。1987年提名大法官失敗后,博克轉向憲法研究,寫下了一系列著作。其中最暢銷的兩本,一本是《美國的誘惑》(The Tempting of America),這本書是關于他的司法哲學以及有關提名最高法院大法官時爭論的書;另外一本是《墮向蛾摩拉城:現(xiàn)代自由主義和美國的衰落》(Slouching Towards Gomorrah: Modern Liberalism and American Decline),在這本書中,他指出20世紀60年代新左派在美國的誕生使得美國公民社會的道德下降,引起一大批知識分子反對西方文明。相比起從政,博克更是一位出色的學者,他的著作達十余部,都是暢銷書籍。
2005年,博克在他的一本新書中引用了斯卡利亞大法官的一頁文字,用以解釋法官為何要對當前的社會道德困境負有重大責任,他認為如今的大法官們破壞了家庭、學校、教會以及美國的傳統(tǒng)制度。因為對最高法院和美國現(xiàn)實的失望,博克給他的新書命名為《陌生的國度:對美國價值的法律攻擊》(A Country I Do Not Recognize: The Legal Assault On American Values)。對于他來說,20世紀之后的美國確實是一個陌生的國度。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