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政教育就是要解決培養(yǎng)什么人、如何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的根本問題。思政教育就是要教會學生認識自己、認識世界,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改造自己、改造世界,充分發(fā)揮獨特的育人功能。
關鍵詞:思政;重要性;有效教學
2017年4月24日至25日,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陳寶生強調,教育戰(zhàn)線要從學理上、體系上、方法上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進行綜合探索,聚焦主題,研究問題,形成一整套具有中國特色、以育人為核心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論體系、教材體系、制度體系和方法論。一是教育的思想和思想的教育。黨的教育思想集中體現為黨的教育方針,核心是培養(yǎ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思政工作就是要用這樣的思想教育學生,解決培養(yǎng)什么人、如何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的根本問題。二是教育的使命和使命的教育。教育的使命是習近平總書記高度概括的“四個服務”,而思政工作就是用黨的使命、國家的使命、民族的使命教育學生,這是教育工作者、思政工作者肩負的歷史使命。三是教育的行為和行為的教育。教書育人的一個重要方面是通過行為塑造健全人格、促進人的發(fā)展。思政工作要重視教師隊伍建設,把教師師德養(yǎng)成和學生人格塑造結合起來,實現高質量的思想育人。四是教育的生活和生活的教育。思政課的本質是活的靈魂,要用生活中活生生的素材,用活的理論、活的案例、活的方法來教育學生。五是教育的方法和方法的教育。教育的深化和發(fā)展需要方法的探索、普及、提升而不斷推進。思政工作就是要教會學生認識自己、認識世界,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改造自己、改造世界,充分發(fā)揮獨特的育人功能。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知識、技能,過程、方法與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者(三維目標)的協調發(fā)展,它不僅關注學生的當下發(fā)展、更關注學生的未來發(fā)展、終身發(fā)展、可持續(xù)發(fā)展。教師素質、教師人格和教師行為是教育活動成敗的關鍵因素。
有效性的課堂教學,應盡量做到教學內容與教學藝術的統一,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獲得發(fā)展。學生是否有進步或發(fā)展是衡量教學有效性的唯一指標。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沉淀下來的是一種思維方式和精神。這要求教師預設和生成教學融于一體,因人因時,恰到好處地施教,這是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
有效實施課堂教學,必須視內容的不同和學生的差異而適時變換,做到因人因材因時施教。實現法政類有效課堂教學的藝術及途徑有:
一、為學生終身著想而全方位、終身備課施教
新的教育觀要求每一個教師不當教書匠,要做教育家。教師已不再是照亮別人而毀滅了自己的蠟燭,而應是既能照亮別人又能照亮自己的火炬。政法類課程包羅萬象,教師不僅要精通法學、哲學、政治,還要了解歷史、社會、經濟、自然科學等知識,并且必須關注“生活”這部大書,而且還要精通教育學、心理學,了解教育教學的規(guī)律等。教師的知識結構越好,知識越淵博,駕馭教材、理解教材的能力就越強,教學的藝術性就越高,學生的獲益也就越多。思政類課程教學應將小課堂與大社會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關心生存環(huán)境,關注社會焦點,體會知識的應用價值,提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及實踐應用能力。
二、處理好教材與社會生活的關系
教師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師應對教材內容進行系統的歸納,幫助學生吃透教材,領悟教材相關內容的精神實質。教學計劃的實行,教學目標的實現,教學程序的推進,都必須立足于對學生的充分認識。體現在課堂上,教師應當深入把握教材的內涵,包括結構體系、知識脈絡、編排規(guī)律、內容特點以及教學的切入點,充分發(fā)揮教材的潛能,實現教師與教材的一體化。同時,還應通過探究,設計、反思重新整合教材,然后制訂出具有個性和特色的教學方案,并盡量協調好教材與學生生活和社會實際的聯系,使學生的學習以教材為本又不拘泥于教材,以理論為根據又不空背理論,最大限度地將與教材有關的社會生活融進課堂,完美和諧地實現法政類課堂教學對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有機整合。
通過引導學生研究、調查,使學生的學習資源從課堂、書本延伸到了自然、歷史、社會,真正注重了學生知識視野的開拓,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和人文素養(yǎng)的提高,進而學會求知,學會做人、做事。研究性教學模式,有利于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我們今天所倡導的新的學習方式是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創(chuàng)新學習、終身學習。在教育活動中,使每一個學生獲得變革生存方式及向更高生存境界躍躍欲試的動力,進而不斷地實現自我的價值,不斷地展示其作為主體的力量。教育是一種關注人的生存、促進人的發(fā)展的活動。真正的學習是一種有意義生活的學習,是一種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的學習,是一種使人的一切方面都得到成長的學習,是一種為了人的生存而持續(xù)進行的終身學習。如學生在思政及毛概課程實訓中采用該法收獲很大。
三、課堂教學的組織、駕馭
課堂教學的組織、駕馭是課堂教學計劃實現的重要手段,組織的有效度、駕馭的藝術性確定了教學效果的有效度。引人入勝的開頭是組織課堂教學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造一種愉悅、和諧的教學氣氛,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誘發(fā)學生的期待心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審美情感。含而不露的提問能讓學生在含蓄的審美中充分發(fā)揮能動的作用,積極主動地獲得真知。簡潔明快的板書、新穎別致的板面使學生深入地了解知識的內在聯系?;匚稛o窮的課堂小結是教師富有藝術性的對所學知識和技能進行歸納總結和轉化升華的行為方式。教師與學生心理上協調與否,直接影響著教學的效果。對學生充滿愛心,發(fā)自內心深處的真誠平等地尊重學生,摒棄專制或放任的教育態(tài)度,課堂上的這種“美妙的和諧”,將增強學生的自尊心及自信心,激勵學生的上進心,教學效果自然會事半功倍。
科學運用課堂點撥和課堂評價機制,可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每節(jié)課上除教給學生知識、技能外,學生思維的訓練更為重要,最終的目的是能讓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即學以致用。在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教材內容,多提一些發(fā)散型問題,當發(fā)散量增加到一定程度而成為質的時候,發(fā)散就融化演變成了創(chuàng)造。
四、現代化教學手段合理運用的教學藝術
法政類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合理整合各種教學手段,“因材選媒”,突出多媒體的輔助作用,淡化其“裝飾”效應,正確引導學生進入信息高速公路檢索信息、獲取知識,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形象生動的情景中經歷探究過程,獲得理智和情感體驗。
作者簡介:王莉敏,江西外語外貿職業(yè)學院教授,主要從事法哲學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