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月
天氣漸暖,多風少雨的春季來了,正是土木工程的時節(jié),家里盤算著翻蓋居住了十幾年的老房子。屋頂?shù)氖逅蓜恿耍行┞┯?;屋里,長年的煙熏火燎,約有二尺粗的房柁和半尺多粗的房檁已沒了木色,花架發(fā)黑還折了不少,固定石板的泥土之所以沒有掉下來,完全依仗于荊條編的笆拍子。也難怪,歇山脊式的房頂本為雨水流下去順暢,可這頂子卻成了家里的一塊場院,曬過草,曬過豆子,還曬過唐山地震那年陰雨綿綿、生產(chǎn)隊分的發(fā)霉的麥子。
幾乎是四年沒有攀爬了,順著圍墻,我上房下房依然如履平地,熟門熟路,可見房頂?shù)睦寐手?。再不翻蓋,恐怕哪一天石板也會從屋里掉下來砸到炕上。
我又一次登上房頂,想再看看我無數(shù)次登臨過的地方。那高高的房脊斜斜的流水面上仿佛還曬著什么東西,好像處處都印著風吹日曬雨淋也無法抹去的足跡,印著我童年的天真、快樂和心酸。真不想這么潦草地告別啊,可又有什么辦法?畢竟它老了,再不能為我們?nèi)艺陲L擋雨,原地翻新或許是它涅槃重生的最好選擇。放眼四望,北面東面鱗次櫛比的房子都已翻新了,只有這兩間還留著原始氣派的韻味,高高的房脊向東西伸展著,從兩端翹起,高傲地兀立,很有些老驥伏櫪的感覺。突兀的屋脊兩側(cè),東西和南北對稱著,鎮(zhèn)著石板的三溜青瓦已殘破不堪。初春,小草已在瓦下的泥土里蠢蠢欲動,就要鉆出來。我們雖住了十幾年,但這房子原比父親的年齡還大,聽老人們一次次偶然說起,我的印象中逐漸形成了一條小河,今天多股水,明天又多一道泉,慢慢涌入,慢慢豐沛,終于,一座坐北朝南大宅院的景象漸次還原出來,栩栩如生了。
那曾是一座完整的四合院。整座宅院坐落在村南一處把角的地塊,方方正正,南面、西面臨街,東面是一條小胡同,北面是另一家的過道。正北一字排開的五間正房,木裝修,玻璃窗,高地基,襯得全屋都很敞亮;房前左右兩側(cè)各是兩大間的東西廂房;南面是一拉溜的五間南房,中間的一間是門廳,青石地面,矗立在方方墩墩門檻上的兩扇朱漆大門鐫刻著“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的家訓。
傳到我們這一代,借著文革的東風,連名字里都有了個“忠”字,名如其人,我的兒子也一樣。不過,那“詩書”就不敢說了,我的叔輩們連初中都沒上下來,大概沒有人知道“詩書”為何物?至于他們的子孫,也沒聽說哪個考上大學了。
大院東側(cè)約兩三畝的空場是菜地和牲口棚,幾掛大車和十幾匹牲口晚間就停放在那里。一間小南房(因在大院東側(cè),我們一直稱它小東屋)是晚間照料牲口的傭人值夜用的。據(jù)說,菜地里住著狐仙,月上中天時,常常自帶食料幫著傭人喂牲口。正應(yīng)了那句話,馬無夜草不肥,家里的牲口在整夜整夜的飼養(yǎng)中膘肥體壯,像主人家的日子一樣昂揚向上,精氣神十足。連整夜吃豆子的牲口拉出的糞便都肥肥的,不用堆漚便直接撒到菜地里,催得那菜田總是綠油油的,生機勃勃。
據(jù)說,祖上是在脊骨山開灰窯的,那些大車便將石灰運到各村各戶或琉璃河碼頭后遠走天津。
太爺爺時代應(yīng)該是這個家最鼎盛的時期了,雖說不上鐘鳴鼎食,也是遠近有名的大戶,建了這所足以讓子孫后代安逸舒適的氣派宅院,青堂瓦舍,使佃喚婢,風光了幾近二十年。兩個少爺也就是我的爺輩們讀到中學時家道中落,但二人的學識在別人眼里也已是先生一級的人物了。雖同出一門,但性格取向迥異,老大花錢如流水,老二于家里或?qū)W校尚知節(jié)儉。二人秉性不同便決定了二人的命運。太爺過世前按老大的意愿多給了他一些錢財,加上東廂房后面原是牲口棚的大片院子及南面的五間房,五間正房和兩側(cè)廂房則給了老二。太爺爺一死,灰窯也不開了,大宅院也畫地為牢,院當中東西向壘起的一道又高又厚的大墻將大院分為南北兩院。那大墻的古板、陳舊、敦實,宛若金剛,不容置疑。小時候,沒少在大墻下玩耍,總覺它別扭,今日剜個坑,明日掏個洞,可它就是倒不了。大墻隔開的不僅是院子,還有親情,墻南北的兩家后來連話都沒了。
默默無語的院落,高高聳立的大墻,幾十年里,容納了太多的沉重、浮躁和辛酸,容納了太多的冷漠、隔膜和怨恨。
二爺爺因善于打理,家境不錯,雖遭了喪妻之痛續(xù)娶一房、前后窩差距懸殊外,因為有文化,人又厚道,解放后一直在鄉(xiāng)里任職,直至改革開放前后退休。而居家過日子就不是我親爺爺?shù)乃L了。年紀不大,卻早已在京華這片溫柔之鄉(xiāng)里癱軟融化了,一樁樁風流韻事幾十年后還傳到了我們孫輩的耳朵里,他是一家之主,沒有人敢指責他的荒腔走板。習慣了大把花錢,父親留下的錢財很快就光了。他又沒有生財之道,就開始想著法子變賣家產(chǎn),大車沒了,牲口沒了,東面的幾畝菜田也沒了,最后,連那兩扇氣派的“忠厚”“詩書”的大門也難逃厄運,賣給了一個賈姓的鄰居,“久”和“長”不復(fù)存在。
我會走路了,曾在這安裝“忠厚”“詩書”大門的門洞里走過了幼年。小小的我眼中,門檻又厚又高,每一次都要扶著門檻才能過去。門也是那樣高大、厚重,推挪不動,望不到頂,在日復(fù)一日年輪的風雨中,朱漆雖然剝落,顯出了木本色,但它依然堅守著這個已經(jīng)衰頹的院落,傲然挺立,堅韌不屈。直到被主人卸下,轟隆隆倒地,劈成數(shù)瓣,成了人家家具的木料。
上世紀80年代,初進殘破的房山云居寺時,就聽說了一句“只要大門不倒,寺院必有重生之日”的預(yù)言,果然,云居寺重生了,香煙裊裊,香客如織??晌壹业拇箝T傾倒了,于是,家已不是家。入不敷出的日子接踵而來,百無所依,爺爺只好在自己的五間房子上打主意,最后把門廳西面的兩間房子(也就是我們一家后來住的那兩間)以十五擔玉米的價格一次性租給了別人,一租就是二十年。大門沒了,留個空門廳又有何用?隨著子女的增多,他干脆把它堵死改成了一間內(nèi)屋,供兒女們居住。又在房子東面和過去傭人住的小東屋西新開了一處南向的狹長的走道。
否及泰來,敗成了“無產(chǎn)階級”,也未必是壞事。
一座熙熙攘攘的大宅院到解放前夕,只剩一個七零八落的空架子,沒地,也沒有財產(chǎn),劃定成分,響當當?shù)呢氜r(nóng),連下中農(nóng)都不是。所以,到文革時,也就沒給子孫留下個狗崽子的黑帽子。揮灑之間,竟鉆進了根紅苗正的圈子里,歷次運動下來,就少了無數(shù)揪斗和屈辱。塞翁失馬,不是壞事,這馬丟得是時候。endprint
太爺輩建造的這所大宅院幻想著子孫們繁衍生息,興旺發(fā)達,不絕如縷??蓜倐饕淮鸵呀?jīng)一分為二、東鱗西爪了,真能響應(yīng)俗語所說的“富不過三代”。只有他老人家那輩兒紅紅火火,生前和死后進出在同一個氣派的門廳。如今,門洞成了居室,兒孫們再沒有進出的福分了。
兩位秉性迥異的爺輩已匆匆去了,望著他們漸行漸遠的背影,又該說些什么?真不知這勤儉與自立是天生的,還是后天的養(yǎng)成?更不敢說富足與貧窮留下的是福還是禍。
我父親的母親、我的親奶奶是爺爺?shù)牡谝蝗纹拮?,在父親一歲時染病,年輕輕就走了。鄰里的另一個女人過門后,一拉溜又生出了六個子女,小的比我還要小,前后的子女就有了天壤之別。父親成了個野孩子,曾經(jīng)被丟棄、被毒打、被往坑塘里趕,也算是命大,多少次死里逃生,總算活下來了。十一二歲時就獨自住在當年傭人住過的、又堆了許多雜物的不足十平的小東屋里。直到1959年初從密云水庫的工地上悄悄當了兵,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批光榮的義務(wù)兵。如今,每月也能從國家領(lǐng)到40元的優(yōu)恤錢了。
上世紀60年代初,父親帶著母親從支邊的西藏回到家鄉(xiāng),無處可住,只得住進了當年的小東屋里。隨著我們兄妹幾人的陸續(xù)降生,小屋根本住不下,他們下狠心用當年在西藏工作時攢下的一點錢,又變賣了一些“貴重”物品,朝朋友借了些,湊足80元錢贖回了被老爺子賃給外人的那兩間靠西側(cè)的房子,我們一家才算有了一處稍顯寬裕的住處。直到今天我都無法明白,對于年收入百八十元的農(nóng)民來說,上世紀60年代那有如天文數(shù)字一樣的80元錢是怎樣湊上的。
那是個清晨,夜色已經(jīng)褪盡,濃濃的朝霧再也阻擋不住東升的日頭,我們在漸退的朝霧中搬到了新家,實在也沒什么可搬的。今后,向東30米走人家的院門出入已明顯不行。于是,父母著手對舊房進行改造,在與屋門相對的南面又鑿了一個南門,堵死冬天陰風呼嘯的北窗后,新辟了兩扇南窗。南房改成北房,在房東北拉上院墻與東院隔開,斬除門前叢生的荊棘雜草,一個沒有墻垣的南向小院就這樣形成了。雖然貧窮,總算是另立門戶挑梁單過,一家六口人的日子便在艱難中向前爬行了。
屋里的陳設(shè)再簡陋不過。西側(cè)是占了多半間屋子的一張大炕,炕上一個破舊的紙箱子;北側(cè)是燒柴的大灶臺,中間是地爐和爐坑;南側(cè)是兩個墻柜和一張舊桌子;東面基本是空的,堆放雜物,東北角用鐵絲在墻上固定了三塊木板,放醋瓶、醬油瓶、刷牙缸之類的東西,東南角放了一個儲水用的、每年冬天都要結(jié)冰的大水缸。有一年冬天,一只花蛇大概在屋頂待煩了,居然就從墻角的頂棚上溜下來,落在水缸的鍋拍上。虧了有一個高粱稈編的大鍋拍,要不,父母費力從六百多米外的井臺挑來的一大缸水都要洗蛇了。
春天來了,我們在院中栽下了一棵脆棗樹,在院南側(cè)栽了一棵楊樹和一棵槐樹。大概是我們的日子太苦,富貴的槐樹沒有站?。粭顦鋮s長成了參天大樹;棗樹一天天長大,第三年就開始掛棗了,雖然沒幾個,卻也成了饑餓年代我們心中最甜美的夢。像是急著要報答似的,連續(xù)幾年,它結(jié)的棗一年比一年多,清甜的脆棗慰藉著我們的腸胃,也溫暖著我們的心??珊镁安婚L,大約七八年后的一個春天,它長出的葉子竟是黃的,也沒有開花,入夏以后,葉子也一直卷著,舒展不開,我們才得出結(jié)論,“樹瘋了”——再不能結(jié)棗了!媽媽說是弟弟把它當成了飯笸籮,只要見了棗,就沒命地搖,是給搖瘋的。而我卻以為,棗樹的年紀不大,幾年間就結(jié)了那么多棗,是過勞,生生累瘋的。
隨著我們兄妹四人年齡的增長,父母又將房北至北院那座大墻的空地壓上兩小間房子,擺了一張自制的彈簧大床分擔大炕的壓力。前院的院墻也壘上了,又用樹條編了一個柴門,小院子嚴嚴實實。不大的房子配上不大的院子,我們這個6口之家一住就是15年。正是從這間老房子起步,我開始閱讀中國歷史。
上世紀70年代末,先是北院二爺爺家翻蓋了舊房,一正兩廂前后腳完成;接著是東院的老爺子家,三間舊南屋(含原來的門廳)翻蓋成三間背北朝南的房子,前面都是一水的半墻半樁修玻璃。新房子雖沒有舊房子氣派了,畢竟是新的,透著新奇。只有我們家還守著古董般的舊房子直住到了上世紀80年代初。
當年那深宅大院僅存的、我們家那兩間五十多歲的老房子一點一點被拆除了,竟這樣潦潦草草,我的心在一點點收緊,再想做一次老宅的宅男而不能了。我想為這半百的老宅做一個祭奠般的告別,卻已來不及。后來便幻想著會有一次隆重的彌補,可世間的一切又如何彌補呢!屋頂?shù)氖逡粔K塊被拆下,順著兩根自制的滑竿滑下去,石板沒了,房頂似乎只剩了頭皮,光禿禿的很難看。接著,這難看也沒有了,揭掉了破朽的荊條笆,露出許多夭折的花架和結(jié)實的檁條。拆除檁條最驚心動魄,兩人從兩頭將房檁高高地拋起后扔在地上,以驗證它的結(jié)實程度,不折不朽就可以繼續(xù)使用。結(jié)果,十幾根檁條沒一根被摔斷,連那房柁去了污垢后又繼續(xù)使用了二十多年。代之而起的是兩間新北房和作為配房的兩小間東房。
繁華盡,風云滅。老宅所留的最后兩間石板房煙消云散了,那是一個時代的最后終結(jié),確切地說,是那個年代存世物的最后終結(jié)。其實, 自那座寬厚的橫亙東西的大墻壘起,老宅的興旺就結(jié)束了。
總把新桃換舊符。是規(guī)律,也是無奈。
世事滄桑,物非人非,原來的四合院無論如何是找不到了。而記錄這座大院歷史的,只剩下爺輩們分家時又高又厚的、那座東西向的大墻,快一百歲了,仍巍然聳立在那里。
(標題書法:陳小平)
責任編輯 師力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