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大多數(shù)游客來說,旅游的主要目的是休閑放松,很少想到要在旅程中接觸和學習科學知識。同時,國內多數(shù)以山水景觀為主的旅游景區(qū),在景物命名、導游用語中仍以神話傳說、史話逸聞等為主,這并不利于旅行者科學素養(yǎng)的提升,也影響著中國旅游在全球旅行者心目中的形象。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旅行方式的變化,以科學考察、探險訪古等為主題的旅行漸漸流行起來,其中,以地質、地理景觀為載體的旅游活動,稱為“地學旅游”。
“地學”是地球科學的簡稱,研究對象包括地質、地理、海洋、氣象等,與旅游有著天然的聯(lián)系,兩者結合而成的學科稱為“旅游地學”。中國大地構造體系完整,地質結構復雜,自然地理環(huán)境多樣,在海洋、平原、沙漠、黃土、盆地、丘陵、山地、高原等多元結構的地質地貌生態(tài)系統(tǒng)中,蘊藏了豐富的地學旅游資源,為地學旅游的發(fā)展提供了充足的先決條件。
2013年出版發(fā)行的新編《旅游地學大辭典》,對旅游地學的定義如下:
“旅游地學是地球科學與旅游業(yè)相結合而產(chǎn)生的一門新興交叉學科,主要包括旅游地質學和旅游地理學兩個分支。旅游地學以地球科學的理論與方法為基礎,并吸收其他學科(美學、景觀科學、環(huán)境科學、旅游學)的理論與方法,研究旅游業(yè)涉及的地學問題。旅游地學是引導中國旅游業(yè)走向科學旅游時代的學科?!?h3>中國的旅游地學
1991年陳安澤、盧云亭等合著的《旅游地學概論》,是包含旅游地理學、旅游地質學的完整的中國旅游地學學科的奠基之作。
旅游地學是一門新學科,它是現(xiàn)代旅游業(yè)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地學與旅游業(yè)相結合的產(chǎn)物。 追索其產(chǎn)生時代,最早也超不過20世紀30年代。
早期外國地學家們大多是從地理學的角度介入旅游,比如,1935年英國學者布朗曾提議地理學家把更多精力投放在旅游業(yè)研究上。1981年,第24屆國際地理學大會將旅游地理學作為地理學上的一個分支從組織上確定下來。相比之下,有關旅游地質學的研究則遲于1990年。
地貌景觀
花崗巖地貌景觀、火山地貌景觀、冰川冰緣地貌景觀、碎屑巖及其他巖類地貌、巖溶·喀斯特地貌、黃土及砂積地貌景觀、流水地貌景觀、海洋地貌景觀、湖泊地貌景觀、泉水景觀
精彩去處
◎ 福建平潭花崗巖海蝕柱
(花崗巖地貌景觀)
靠近海岸或海島地區(qū)的花崗巖體,因遭受海蝕作用,形成以懸崖、平臺、石柱或洞穴為特征的地貌景觀。
◎ 香港西貢流紋質火山巖石柱
(火山地貌景觀)
中生代復活型破火山口(Calderas,一種位于火山頂部的較大的圓形拗陷),有全球罕見的巨大的柱狀節(jié)理流紋質火山巖。
◎ 海南萬泉河景觀
(河流景觀)
位于海南島東部,南源為干流,出五指山林背村南嶺,長109公里,北源出黎母嶺南,二者在瓊海市合口咀匯合,始稱萬泉河,經(jīng)嘉積至博鰲港入南海,長約163公里,被稱為“中國的亞馬孫河”。
◎ 南海永興島、石島巖溶景觀
(巖溶·喀斯特地貌)
永興島屬珊瑚礁島,是南海諸島中最大的島嶼。石島和永興島同在一個礁盤上,是西沙唯一經(jīng)過早期成巖作用的巖島。永興島西南方有7個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珊瑚礁島嶼連在一起,稱為七連嶼,是中國南海最重要的巖溶地貌景觀。
◎ 巴丹吉林沙漠景觀
(黃土及砂積地貌景觀)
地處阿拉善荒漠中心,面積4.43萬平方公里,是中國第三大沙漠,也被稱為“中國最美的沙漠”。流動沙丘占全部沙漠面積的83%,中部有高大沙山,一般高200—300米,最高處達500米,山間的低地有144個內陸小湖。
地質景觀
地質剖面景觀、構造行跡景觀、古生物景觀、典型礦產(chǎn)地景觀、環(huán)境地質景觀
精彩去處
◎ 扎賚諾爾人遺址
(古生物景觀)
遺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滿洲里市東南扎賚諾爾東露天煤礦上部,出土了人類頭骨,以及新石器時代的細石器、石箭頭、繩紋陶片、骨錐、骨針等。
◎ 金川銅鎳礦田
(典型礦產(chǎn)地景觀)
位于甘肅省金昌市境內,發(fā)現(xiàn)于1958年,是中國三大多金屬共生礦之一,以鎳礦為主,伴生有銅、鉑、鈷等18種有色和稀有金屬。
◎ 豆腐巖構造
(構造行跡景觀)
豆腐巖位于臺灣基隆附近,由中新世大竂組的砂巖組成,兩組近乎垂直的節(jié)理將它們切割成豆腐塊狀,又經(jīng)海水沖蝕,形成一種特殊的地貌景觀。
生態(tài)與氣候景觀
生態(tài)景觀、氣候氣象景觀
精彩去處
◎ 雨都雅安
(氣候氣象景觀)
雅安位于四川盆地西部邊緣與青藏高原過渡地帶,常受高原下沉氣流和盆地暖濕氣流的交互影響,年降雨日達240多天,雨時長,雨量大,被稱為“雅雨”。
◎ 盧溝曉月
(氣候氣象景觀)
“燕京八景”之一。盧溝橋位于北京廣安門外西南,橫跨永定河,是中國古代北方最大的石橋。拂曉時分的永定河邊,月朗星稀,引人遐思。
地學人文景觀
精彩去處
◎ 靈渠
位于桂林東北60公里的興安縣境內,是現(xiàn)存世界上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之一,全長37公里,建成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設計科學,建造精巧,與四川都江堰、陜西鄭國渠齊名,并稱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endprint
“世界旅游大獎”(World Travel Awards)是全球公認的旅游業(yè)界的最高榮譽獎項,成立于1993年,被《華爾街日報》稱為旅游界的“奧斯卡”,是對業(yè)內卓越產(chǎn)品和服務的權威認可。近日,“世界旅游大獎”提名智利代表南美洲參選“世界最佳探險目的地”,值得一提的是,這是智利連續(xù)三年獲得提名,豐富的旅游資源使其成為探險愛好者的寵兒。智利同時還入圍了“最佳綠色出行目的地”榜單,首都圣地亞哥獲得“最佳旅游休閑城市”的提名。
領土的20%都是自然保護區(qū)
智利地處南美洲西南部,是世界上地形最狹長的國家。作為南美洲第一個對中國公民開放旅游的國家,智利的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其中包括36個國家公園、500多個活火山以及數(shù)不清的國家保護區(qū),對自然戶外愛好者來說極具吸引力。這里有世界上最激動人心的標志性徒步線路:從地球上最干燥的阿塔卡瑪沙漠,到氣候變幻莫測的雨林,再到冰川云集的巴塔哥尼亞地區(qū)。
5個荒野風的國家公園
百內國家公園
百內國家公園隱藏于安第斯山脈南端和巴塔哥尼亞之間,1959年開放,以美麗的湖泊、眾多冰川和直聳云霄的花崗巖山峰聞名,1978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生物圈保護區(qū)。園內低海拔的W環(huán)形徒步路線,登上Lonely Planet雜志評選的全球徒步旅行目的地榜首。
城堡山國家保護區(qū)
城堡山國家保護區(qū)位于巴塔哥尼亞地區(qū),占地1800平方公里,可以看到湖泊、河流、冰川、玄武巖等多種地貌。保護區(qū)內有一條16公里長的徒步線路,如果覺得這個距離太短,還有一條75公里的線路可供挑戰(zhàn)。
拉達爾謝特薩塔斯國家保護區(qū)
這個保護區(qū)坐落在庫里科東南78公里處,最著名的是被稱為“七杯”的景點,那里曾經(jīng)有七個瀑布形成的天然泳池連在一起,但經(jīng)過2010年智利大地震以后,瀑布的水早已干涸,“七杯”不復存在,不過,在保護區(qū)內徒步,依然可以看到許多稀有的自然植被和珍稀鳥類。
孔吉利奧國家公園
孔吉利奧國家公園坐落在安第斯山脈,最初是為了保護南洋杉而建立,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生物圈保護區(qū)。這里有著智利最活躍的火山——亞伊馬火山(Llaima Volcano,海拔3125米),自1640年起,這座火山一共噴發(fā)了35次,大部分游人都是為了參觀這座火山而來,此外公園里還有高山湖泊、原始深林、峽谷等景觀。
胡安費爾南德斯國家公園
這個國家公園位于太平洋上,由魯賓遜島、亞歷山大島和圣克拉拉島組成,距離圣安東尼奧港600多公里,這里被認為是小說《魯賓遜漂流記》的故事發(fā)源地,因此而聞名。在這里可以看到眾多稀有的本土野生動植物,還可以參加徒步(中、高難度)、潛水等各種活動。
追尋野生動物
智利擁有豐富的本土動植物,特別是各種各樣的野生動物,如羊駝、狐貍、普度鹿、禿鷹、海鳥、啄木鳥、火烈鳥、美洲鴕鳥、美洲豹等,還有不同品種的企鵝,運氣好的話,還可以碰到難得一見的美洲獅。
探訪野生動物棲息地
百內國家公園
美洲獅是西半球分布最廣泛的動物,從北美加拿大落基山脈到南美安第斯山脈都有它出沒的蹤影,但它們在百內國家公園里卻如同一個傳奇,因為美洲獅偏好單獨行動,且生性敏感,能否與它直面全憑運氣。
阿塔卡馬沙漠
位于圣佩德羅阿塔卡馬郊區(qū)的阿卡塔馬鹽灘和附近的瓊加拉湖,是火烈鳥們的棲息地,鳥類愛好者們有機會一睹火烈鳥成群結隊的壯觀景象。
洪堡企鵝國家保護區(qū)
洪堡企鵝是世界瀕危野生動物,現(xiàn)僅存12000只左右。這個保護區(qū)內占地大約3平方公里,有3個島嶼——Choros島、達馬斯島和Chaaral島,除了洪堡企鵝,還能看到寬吻海豚群。
達馬斯島海水清澈、沙灘潔白、沙質細膩,除了享受陽光海灘,還可以觀察到多種多樣的海洋生物和活潑的海豚、海獅以及種類繁多的海鳥。
無限接近星空
智利中北部是天文愛好者的必游之地,這里天氣穩(wěn)定,每年只有大約60個晚上會下雨,其余300多天夜晚晴朗無云,是觀測星空和眾多天文現(xiàn)象的最佳目的地之一。尤其是阿塔卡瑪高原和科金博地區(qū),觀星條件極佳,為旅行提供不可多得的別致體 驗。
3個值得一去的人氣天文臺
托洛洛山天文臺
位于艾爾基山谷中央,海拔2200米,是南半球歷史最悠久的天文中心。
瑪瑪于卡山天文臺
位于艾爾基山谷,交通更為便利,可以觀測星系、星云和星群。
南十字天文臺
南美最大的天文旅游中心之一,擁有4座穹形觀測屋頂、一座圓形劇場,非常適合特定主題旅游。
進入炎炎夏日,日本人開始蠢蠢欲動,不論關西關東,不論身份性別,人們踏遍大街小巷,只為尋覓一碗入口即化的鰻魚飯,再勤儉持家的主婦,也會想方設法讓家人吃上一頓。特別是每年的『土用丑之日』(立秋前18日的丑日),也就是夏季氣溫最高的時候,據(jù)說食用營養(yǎng)豐富的鰻魚可以防止中暑??梢哉f,鰻魚飯是日本人夏季日常的一首風物詩。
日本鰻魚專家說:『世界上的鰻魚,七成被日本人吃掉?!贿@話不假,根據(jù)聯(lián)合國糧食及農(nóng)業(yè)組織(FAO)的報告,全球每年的鰻魚消耗量大約是13萬噸,其中70%來自日本居民。然而,2014年,被過度捕撈的日本鰻魚(學名:日本鰻鱺)進入國際自然保護聯(lián)盟的瀕危物種名錄,同時也有專家指出,有必要采取限制流通和消費等措施,來保護日本鰻魚的生態(tài)。如何在保障天然資源的同時,守護日本傳統(tǒng)的飲食文化,是當下日本人最為關心的問題。endprint
由來已久的食鰻文化
據(jù)考證,日本從開始種植水稻的彌生時代(大約公元前300年至公元300年)就有食用鰻魚的習慣,日本最古老的和歌集《萬葉集》中曾出現(xiàn)關于鰻魚料理的記載。直至江戶時代(1603—1867),鰻魚才成為大眾普遍的飲食。
日本人認為,鰻魚即使脫離水生環(huán)境,只要皮膚還是濕潤的就可以存活,擁有頑強的生命力,并且蛋白質含量高,口感豐富,易于消化,因此是夏季防止中暑的首選食物,也是最具人氣的下酒菜之一。
鰻魚飯講究多
去日本的鰻魚飯館,菜單上一長串的名稱會讓人頭大。比如,穴子(日語:アナゴ)是海鰻,價格相對便宜一些,河鰻(日語:うなぎ)則比海鰻貴五六倍。正宗的鰻魚飯用的是河鰻,口感比海鰻高出很多。此外,鰻魚重(日語:うな重)通常盛在莊重的漆盒中,鰻魚蓋飯(日語:うなぎ丼)則是盛在普通的碗中,至于兩者的差別,一說是所用鰻魚的種類和部位不同,也有的店家表示僅僅是所用容器不同,一般來說,前者會搭配鰻魚內臟做成的湯羹。
鰻魚匠人的『舍利三年』
日本壽司界流傳著一種說法叫『舍利三年』,『舍利』是壽司店對醋飯的代稱,這句話的意思是:學做舍利,至少要花三年工夫,才能準確把握調料配比和水米平衡。和壽司一樣,鰻魚料理也有『三年穿簽、八年刨背、燒烤一生』的說法。
收拾鰻魚需要特殊的刀具,關東地區(qū)一般從背上切開,關西地區(qū)則是從腹部切開。據(jù)說這是因為江戶地區(qū)武士聚集,為了避開『切腹』的意味,所以選擇背部;而大阪地區(qū)商人聚集,從腹部切取的是『敞開心扉』這一層含義。兩地的制作過程也稍有不同,關西地區(qū)串串后直接烤,關東地區(qū)則在烤制之前增加了蒸制的環(huán)節(jié)。
醬汁,是鰻魚飯館賴以生存的絕技,可以說,醬汁的味道代表著這個店鋪的味道,需要經(jīng)過數(shù)代人的積累,不是普通人家在一朝一夕就可以制作出來的。日本人說,開鰻魚飯館的,一旦著火,逃生時什么都可以舍棄,但必須要抱著醬汁壇子。
烤鰻魚,也是考意志
烤鰻魚一般用炭火,盡管現(xiàn)在很多鰻魚飯館都開始使用煤氣灶,但傳統(tǒng)的鰻魚飯館仍舊采用炭火烤制。炭火爐架起來,將近1000度的炭火使得熱氣很快充滿廚房,即便炎炎夏日,烤鰻魚的師傅也必須在這種高溫環(huán)境下工作,保持精神完全集中,衣服濕透了再換,同時要不停地補充水分,但手里的活兒絲毫不能受到影響。
各國的食鰻文化
除了日本,世界上還有很多國家也有食用鰻魚的習慣。
在意大利,鰻魚的食用方法是去掉頭尾、魚骨和魚皮,將干凈的魚片用調味料腌制,然后裹上面粉炸著吃。
在其他歐洲國家,如荷蘭和德國,鰻魚多半做成熏鰻或鰻魚罐頭,料理方式是將活的鰻魚用鹽腌過,再將內臟清除干凈,干燥處理后,以木屑、茶葉、熏油等熏至棕紅色。
英國還有一種不常見的鰻魚吃法——鰻魚凍,把鰻魚用水煮約半小時,鰻魚會釋出膠質,放到冰箱冷藏后,膠質凝固成鰻魚凍,通常和土豆泥一起吃。
在中國,根據(jù)《本草綱目》等古籍記載,鰻魚一直是滋補圣品,廣泛用于治病解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