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兵
【摘 要】國際私法上傳統(tǒng)的方法通過確定自然人的住所地、居所地、以及通過規(guī)劃或者直接適用法院地法來解決自然人身份準據法的問題。這種傳統(tǒng)方法并不能窮盡自然人國籍消極沖突的所有情形,因此還應把自然人父母的國籍、住所地、居所地作為確定自然人身份準據法的要素。
【關鍵詞】國際私法;國籍消極沖突;解決方法
一、自然人國籍消極沖突的基本理論
(一)自然人國籍消極沖突的概念及研究意義
自然人的國籍消極沖突,是指由于各國國籍關于自然人取得、喪失、恢復所確立的原則或者采取的主義不同,使一個自然人沒有任何國籍的情況。國籍沖突問題在國際私法領域有著特別的地位,國籍是指引涉外民商事關系準據法的重要連結因素,因此研究自然人國籍消極沖突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
(二)自然人國籍消極沖突的原因與表現形式
自然人國籍消極沖突有兩種類型,一是自然人生來就無國籍,二是出生后由于種種原因而沒有國籍的情況。下文將對兩種沖突類型做一個簡要的說明。
1.生來國籍消極沖突
第一,采取血統(tǒng)主義的國家與采取出生地主義國家之間的國籍消極沖突。比如,一對阿根廷的夫婦去奧地利旅行,在奧地利生子丁,按照兩國法律規(guī)定,甲不能取得兩國中任意一國的國籍。
第二,采取血統(tǒng)主義的國家之間的國籍消極沖突。比如,奧地利與羅馬尼亞的國籍法均絕對地采取血統(tǒng)主義,但羅馬尼亞的國籍法同時規(guī)定:“本國人非經本國政府許可,擔任外國公職者,即喪失國籍。”
第三,采用出生地主義的國家之間的國籍消極沖突。比如,巴西和阿根廷的國籍法均采取出生地主義,而巴西的國籍法同時規(guī)定:“在內國服務的外國人在巴西所生的子女,不能取得巴西國籍。”
第四,采用血統(tǒng)主義的國家與兼采血統(tǒng)主義和出生地主義的國家之間的國籍消極沖突。比如,英國的國籍法兼采出生地主義和血統(tǒng)主義,且英國的國籍法同時規(guī)定:“在英國出生的英國人的子女生于外國固然可以取得英國國籍,但不在英國出生的英國人,或者歸化的英國人,在外國所生的子女,則不能取得英國國籍?!?/p>
2.傳來國籍消極沖突
第一,由于婚姻的原因使得自然人無任何國籍。如美國并不將與本國國民結婚作為外國女子取得本國國籍的當然要件,而要求外國女子需符合一定條件。而在某些婚姻影響國籍的國家,則將本國女子與外國男子結婚視為喪失本國國籍,假設該國女子嫁于一美國男子,根據該國法規(guī)定,該女子喪失原本國籍,而在該女子尚未滿足美國法律所規(guī)定的條件之前便處于無國籍狀態(tài)。
第二,由于歸化的原因使得自然人無任何國籍。例如,依我國臺灣地區(qū)“國籍法”之規(guī)定,凡是外國人歸化為“中國”人必須具備法定條件,并經“內政部”審查許可。今有外國人某乙,依其本國法規(guī)定:本國公民在外國居住超過法定期限者,即喪失其本國國籍。而某乙居住在我國臺灣地區(qū)已經超過其本國法律規(guī)定的年限,因而喪失其本國國籍,但同時某乙歸化為“中國”人的條件尚未具備,或者雖然已經具備了歸化的條件,但尚未獲得我國臺灣地區(qū)“內政部”的許可,便不能取得“中國”國籍,則某乙成為了無國籍人。從而產生了傳來國籍之消極沖突。
第三,由于被剝奪國籍的原因使得自然人沒有任何國籍。盡管1961年《減少無國籍狀態(tài)公約》提出原則上各國不應剝奪公民國籍,但以澳大利亞為代表的一些國家在國籍法中仍規(guī)定或曾規(guī)定有以司法程序剝奪公民國籍的條款當某自然人被 一國剝奪國籍又未取得新國籍之時,該自然人處于無國籍狀態(tài)。
第四,因收養(yǎng)的原因使得自然人沒有任何國籍。例如,甲國兒童某丁被乙國收養(yǎng),依甲國法律規(guī)定,凡是本國兒童被外國人收養(yǎng)即喪失甲國國籍,而依乙國法律規(guī)定,本國公民收養(yǎng)外國兒童并不必然取得乙國國籍,于是,某丁因為被收養(yǎng)而成為無國籍人。從而產生了傳來國籍之消極沖突。
二、解決自然人國籍消極沖突傳統(tǒng)主張
考察國內外立法可以發(fā)現,這些立法通常根據最密切聯(lián)系原則提出了各種各樣的解決方法。主要的是以下思路:即當事人無國籍時,適用住所地法,無住所地或者住所地無法確定則適用居所地法,無居所地或者居所地無法確定的,適用法院地法或者歸化本國法律適用法院地法。
三、解決自然人國際消極沖突的新構想
由于傳統(tǒng)方法尚存弊端,筆者結合高宏貴教授的思想,構建了解決自然人國籍消極沖突的新方法,這種方法與高宏貴教授的想法基本一致,但是剔除了當事人實際滯留地這一要素。具體是:當事人現在無國籍,應該看其過去是否有國籍,如果當事人過去曾有國籍,則可以適用當事人過去的國籍國的法律作為其人身關系的準據法;如果當事人過去也無國籍或者其過去雖然有國籍但國籍無法查明時,則可以其父親或者母親的國籍作為其國籍,并以其父親或者母親的本國法作為其人身關系的準據法;如果當事人和其父母均無國籍,則可適用當事人的住所所在國的法律作為其人身關系的準據法;如果當事人無住所的,可以適用其父親或者母親的住所所在國的法律作為其人身關系的準據法;如果當事人及其父母均無住所的,則適用當事人的居所所在國的法律作為其人身關系的準據法;如果當事人無居所的,則適用其父親或者母親的居所所在國的法律作為其人身關系的準據法;如果上述均無時,可以征詢當事人的意見,即看當事人愿意在哪個國家建立一個永久的家,從而適用該國的法律作為其屬人法,或者徑自適用法院地法作為當事人的屬人法。之所以要提出實際滯留地這一要素主要原因是:
第一,如果我們連當事人實際滯留地以及其父母的實際滯留地都無法確定,那么我們又如何征詢當事人的意見?換句話說,此時當事人處于人間蒸發(fā)的狀態(tài),與當事人取得聯(lián)系是不現實的。
第二,退一萬步說,我們即使通過短信、電話、郵件等方式聯(lián)系到了當事人,在理論上說也是可以通過通信基站位置確定當事人的實際滯留地的,因此,我們如果可以做到征詢當事人意見,就不會存在確定不了當事人實際滯留地的問題。
因此,從可操作性和邏輯自洽性的層面上講,筆者認為,剔除當事人及其父母實際滯留地這一因素應該會更恰當。
參考文獻:
[1]高宏貴著:《國際私法(沖突法篇)基本問題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年版。
[2]張慶元:《國際私法中的國籍問題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