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正華
摘 要:山區(qū)國省道由于受到地形及經濟發(fā)展水平的限制,導致道路平縱指標相對較低,大大降低了道路的通行能力和服務水平。隨著交通運輸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原有道路已無法滿足地區(qū)經濟發(fā)展的要求,需要對山區(qū)國省道進行升級改造,以更好地為山區(qū)經濟發(fā)展提供道路支持。為此,文章闡述山區(qū)國省道改擴建的相關理念及設計要點,并結合實例對山區(qū)國省道改造擴建的施工技術進行分析,旨在提高山區(qū)國省道的服務水平。
關鍵詞:改造擴建 邊坡防護 疊合梁加固
1.引言
目前,公路已成為促進我國國民經濟發(fā)展的重要基礎設施,特別是在當前建設生態(tài)型和節(jié)約型社會的背景下,時代發(fā)展對山區(qū)國省道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山區(qū)國省道在自然資源、建設條件、經濟發(fā)展水平等諸多不利因素的影響下,使得國省道原本具備的功能及服務水準逐漸降低,且不少路段頻繁出現交通事故,表明現有的道路狀況已無法滿足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因此,充分利用老路資源進行改擴建是今后山區(qū)國省道項目建設的主要方式,也是適應新時期社會建設的必然舉措。
2.山區(qū)國省道改造擴建的概述
(1)明確改擴建目標,樹立創(chuàng)新理念。在遵循“安全舒適、環(huán)保和諧”原則的基礎上,結合山區(qū)地質特點、人文條件及自然資源分布情況等,對項目改擴建理念進行創(chuàng)新,以打造出符合節(jié)約型、環(huán)境友好型的山區(qū)國省道。
(2)在保證車輛行駛安全的基礎上,實現相關設計指標的充分利用。對新路段和舊路段之間存在的差異進行分析,并結合地區(qū)的地形地質條件,應保證項目改擴建質量的基礎上,靈活運用相關技術指標,重視維持全路段線形的連續(xù)性和標準性,確保其與周圍自然環(huán)境的協(xié)調性,以創(chuàng)造良好的視覺效果。
(3)實現路基設計形式的多樣性。路基斷面上設計是山區(qū)國省道項目改擴建中的重要部分,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應充分體現環(huán)保節(jié)約意識,綜合考慮路基穩(wěn)定性、周圍農田占有面積、車輛形式及舒適度等因素,充分利用新舊路段銜接處的自然條件,形成多樣性的路基形式,比如半路半橋、縱面分離等。
(4)保證車輛的通行能力和行駛安全。國省道項目改造擴建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民眾與社會,因此,在項目實際改擴建施工中,需合理運用平縱面低限指標路段,通過采取放緩邊坡、清理老路障礙物、設置爬坡車道、完善交通工程設施等多種措施來提高車輛行駛的安全性。
(5)打造富有地區(qū)特色的景觀道路。結合項目沿線人文文化和自然景觀等因素,遵循服務社會、自然性的原則,重視路線布設和景觀設計,充分利用和保護沿線已存在的自然景觀,通過采取設置清晰明確的旅游標牌等措施,以打造出富有地區(qū)特色的景觀道路。
3.改造擴建的設計要點
3.1路線
路線平面上設計應充分利用老路段,盡量在原路布設線位上進行設計;若在設計過程中,原路繞行距離較長,且設計標準低與區(qū)域發(fā)展規(guī)劃相沖突時,可采用新建路段,并結合地形條件與隧道的較佳位置進行路線設計。確保新路面設計線位與舊路中心線的統(tǒng)一;在進行路面設計的過程中,需對橋梁、隧道、服務設施改造方案等進行考慮,以保證項目改擴建方案實施的高效性與合理性。
3.2路基與路面
根據新建路段的平面位置,需對原有路基的修建情況、老路基的密實度和含水量、路面的使用情況等進行調查,并安排專人對路面強度及其使用情況進行估測與評價,結合評價結果來判斷需對路面進行改擴建的程度。
《公路瀝青路面設計規(guī)范》(JTJD50-2006)中明確規(guī)定,在項目改擴建前,需對原路面的破損情況進行檢測,并根據檢測結果對路面進行分層鉆芯處理,同時通過對路面材料的強度進行試驗,對路面受損原因進行分析,并在改擴建施工中注重改善這一問題,以明確其破壞層位的可利用程度。
3.3排水
(1)路肩排水。在挖方段路肩下設置碎石盲溝,收集路面滲水通過邊溝內壁的預留PVC排水管排入路塹邊溝。
(2)路面表面排水。在填方路段路肩處可設置攔水帶,經過邊坡急流槽的水流會直接排入邊溝內;在中央分隔帶縱向設置集水溝,水流會經過橫向排水管流入邊溝內。
(3)針對洼地等排水困難的位置,可采取適當的排水治理措施,比如,對通道縱坡坡度進行調整,將地表水的水流方向轉入路堤邊溝內;針對洼地等位置,可通過開挖排水溝或設置管道的方式,將地表水引流至路堤邊溝內。
3.4橋梁
結合橋梁最新的定期檢測病害情況對其進行承載能力計算,橋梁改擴建設計需結合定期檢測結果,對橋梁病害處進行針對性加固維修;橋梁上部結構的加寬需盡量采用與原橋梁相同的結構,同時加深對截面剛度、原有鋼筋混凝土空心板等方面的研究,對拼接后的整體結構需進行既有和新拼接部分變形協(xié)調方面的分析;橋梁構造的加固和利用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可能會出現新的病害,因此,在施工設計中需結合現場的實際情況及動態(tài)調查情況,對其進行合理調整和設計。
3.5交通組織
在改擴建施工期間,交通在一定程度上是無法滿足交通流量需求的,因此,在施工期間應做好交通疏導工作,及時將最新的交通信息告知車輛駕駛人員;在拼接路基施工路段,需在路側護欄外設置彩鋼隔離板隔離施工,并設置相應的施工警示標志,避免對主路交通造成影響;在路面施工期間,可適當采用半幅與分段交替施工的方式,并設置相應的臨時標志;在橋梁施工期間,一幅拼接時,可允許另半幅并道通行。
4.實例分析
某山區(qū)國省道路基寬度為8.5m,路線總長90km,改擴建采用二級公路,路基的寬度為12m,路線設計總里程為84.5km。
4.1路基路面施工技術
(1)填石路基拼接技術。舊路主要采用石料對路基進行填筑,在新舊路段拼接處應對其進行拼接;針對碼坡砌坡面可采用掏洞設石筍的方式進行拼接,同時在路床上部和下部設置土格室,以減少施工難度,提高施工效率。
(2)老路瀝青再生利用技術。需對舊路可利用段的路面結構層強度及剛度進行調整、設置,施工人員在施工過程中需堅持環(huán)保節(jié)約的原則,回收舊路面可二次使用或循環(huán)使用的材料。具體做法為:利用銑刨機將舊路路面層進行碾碎,并對施工前準備好的碎石、水泥等混合料進行鋪筑,以作為新路面的基層調平層;該技術在實際應用中,可起到保護環(huán)境、節(jié)約成本的作用,以促進路面改造礦建工程經濟效益和環(huán)保效益的共同發(fā)展。
(3)路塹邊坡自然防護設計。本工程沿線出露底層主要以灰?guī)r為主,為了保證舊路面與新路面銜接處的穩(wěn)定性,針對新建挖方路段邊坡坡率主要采用圓弧的形式;根據巖層的構造特點與性質,可在巖層逆層方向設置主動防護網,同時為了保證工程的美觀性,可在其周圍種植樹木;巖層順層方向采用多層防護方式;針對舊路可利用段穩(wěn)定性良好的邊坡,在避免駕駛員視線不受影響的基礎上,可設置柔性防護網。
4.2橋梁設計技術
(1)老橋疊合梁加固設計技術。避免舊橋資源的不必要浪費,在對梁橋進行加固設計的過程中,首先對橋面現澆層進行重新鋪筑,并根據梁橋特點合理設豎向植筋,同時針對舊橋不同程度的病害,可采用灌漿、粘貼纖維板等方式進行處理,以確保橋梁的最大承載力滿足車輛行車要求。
(2)支線上跨橋梁。該橋梁設計技術主要考慮橋梁整體視覺效果,重點考慮將橋梁與周邊自然景觀相融合,以形成獨具特色的風景線。
5.結束語
綜上所述,山區(qū)國省道基本是以服務地方經濟和沿線居民生產生活為主的,但在地形地質、人文環(huán)境、資金投入等因素的影響下,導致國省道原有的服務功能發(fā)生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嚴重影響了道路車輛的行駛安全。因此,在山區(qū)國省道改擴建的過程中,需充分利用既有工程,改善線形指標,提高道路安全,保障項目交通組織的順利實施等,有利于充分發(fā)揮國省道改擴建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翁敬良.淺談山區(qū)低等級公路改擴建工程路基設計[J].中國水運,2016,16(1):220-221+224.
[2]李成兵,徐進,陳衛(wèi)東,等.基于行駛安全性和舒適性的山區(qū)公路改建研究[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13,23(4):133-139.
[3]孟祥海,侯芹忠,史永義.基于線形指標的山嶺重丘區(qū)高速公路事故預測模型[J].公路交通科技,2014,31(8):138-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