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磊
核工業(yè)417醫(yī)院,陜西 西安 710600
中西醫(yī)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療效觀察
郭 磊
核工業(yè)417醫(yī)院,陜西 西安 710600
目的:觀察中醫(yī)手法與關節(jié)松動術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療效。方法:將100例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50例,對照組接受頸椎牽引,研究組接受中醫(yī)手法結合頸椎關節(jié)松動術治療。比較兩組前后的癥狀積分和臨床療效。結果:治療后,對照組為(9.21±1.51)分,研究組為(6.08±1.03)分,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2.0%,研究組為96.0%,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將中醫(yī)手法與關節(jié)松動術應用于椎動脈型頸椎病的治療,可明顯提升治療效果,值得臨床推廣。
椎動脈型頸椎?。魂P節(jié)松動術;頸椎牽引
椎動脈型頸椎病是繼神經根型頸椎病之后骨傷科最為常見的一種頸椎病類型,臨床上常以眩暈、頭痛及植物神經功能異常等為主要表現,但情況嚴重時可發(fā)生猝倒等[1]。目前認為本病的主要病理因素可能是由于頸椎骨質增生、節(jié)段性失穩(wěn),而對椎動脈及其周圍神經叢構成壓迫作用,從而導致椎動脈扭曲、痙攣,進而影響椎-基底動脈的供血[2]。目前藥物治療多不能根治,中醫(yī)手法治療是本病常用而又有效的方法,此外,關節(jié)松動術作為現代康復治療的一項基本技術,得到權威頸椎病治療指南的推薦[3]。筆者將中醫(yī)手法與關節(jié)松動術有機聯合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獲得較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100例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3];②病程≤5年;③眩暈發(fā)作次數>2次,且每次持續(xù)>7天,藥物治療效果欠佳;④如果既往已接受過相關治療,洗脫期>5d。排除標準:①耳源性、眼源性眩暈;②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造血系統疾病等;③老年性骨質疏松癥、骨關節(jié)結核等;④手法部位存在皮膚疾病或皮膚損傷;⑤老年癡呆;⑥哺乳、妊娠期婦女。所選患者中男49例,女51例;年齡32~57歲,平均(45.1±5.8)歲,病程1~4年,平均(2.0±1.4)年,隨機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50例,對照組中男24例,女26例;年齡30~57歲,平均(46.4±6.7)歲,病程1~3年,平均(1.8±1.5)年;研究組中男25例,女25例;年齡32~56歲,平均(44.5±5.5)歲,病程1~4年,平均(2.4±1.2)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頸椎牽引治療?;颊呷∽唬^部向前傾10~15°左右,初始牽引重量為3kg,之后每次增加500g,最重不能大于6kg,時間20min左右。研究組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手法:①中醫(yī)手法治療:取坐位,用擦、揉、推等手法放松頸背部,然后水平旋轉患者的頭,直到不能再旋轉為止,這時一手托住后枕部,一手托住下頜,兩手協同用力,沿身體縱軸方向輕輕向上牽引3~5s。②關節(jié)松動術:患者取臥位,采用Maitland手法,分離牽引后,對棘突先進行垂直按壓再進行側方推,然后對橫突進行垂直按壓,對椎間關節(jié)進行垂直推動,最后依次進行屈伸擺動、側屈擺動、旋轉擺動等,時間10min左右。最后以擦、揉、推等手法結束操作。每日至少2次,20d為1個療程,兩組均治療1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分別在治療前后對患者的癥狀及功能進行評估,采用文獻[4]中的標準,包括頸肩痛(4分)、眩暈(22分)、頭痛(4分)、惡心(2分)、嘔吐(2分)、頸椎活動度(8分)、旋頸試驗(2分)、猝倒(2分)。并以此為依據判斷臨床療效,癥狀體征消失,治療前后積分降低≥90%為臨床控制;癥狀體征緩解,治療前后積分降低≥70%為顯效;治療前后積分降低30%~70%為有效;治療前后積分降低<30%為無效。
2.1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 兩組治療后癥狀積分均降低,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組別例數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5029.06±3.449.21±1.51#研究組5029.96±2.136.08±1.03*#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2.2 兩組療效比較 研究組總有效率96%,高于對照組82%,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療效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發(fā)病率約為17.3%[5],發(fā)病機制比較復雜,可能與機械壓迫、頸交感神經刺激、血管病變及體液因子變化等多種因素有關,其中最受支持的是機械壓迫學說和頸交感神經刺激學說,但無論如何,本病的發(fā)生與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有著密切的關系[6]。擴張血管藥物雖然可改善微循環(huán),增加腦部的血氧供給,但療效不確定,而且長期用藥還可能存在一定的副作用。頸椎牽引是保守治療的主要方法之一,通過增加椎間隙及椎間孔,緩解椎動脈及其周圍神經叢的壓迫,使扭曲于橫突孔間的椎動脈恢復正常形態(tài),松弛血管的緊張度,減小血管阻力,提高血流量,改善椎動脈的血供,從而起到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作用。
中醫(yī)學將本病歸于“眩暈”“眩冒”范疇,認為氣血不足,肝腎虧虛,髓海空虧,加之感染外邪,血滯、痰濁,經絡不通,清陽不升,從而引起眩暈頭痛等癥。中醫(yī)手法能夠起到活血祛瘀、疏通經絡的作用。疏通經絡,氣血流暢,清竅有養(yǎng),眩暈自然而然消除。關節(jié)松動術依據的是關節(jié)運動的生物力學原理,以小幅度的用力作用于關節(jié)面而引起關節(jié)較明顯的運動。關節(jié)生理運動及附屬助運動的正常與否,常直接關系到關節(jié)功能的正常與否,而關節(jié)松動術正可改善關節(jié)生理運動及附屬助運動,所以有利于促進關節(jié)功能的恢復。由于是在關節(jié)生理范圍內進行,所以安全性高。此外,還有研究表明[7],關節(jié)松動術可促進關節(jié)液的流動,從而使軟骨等一些無血管組織得到更多營養(yǎng)。
中醫(yī)手法雖然強調的是筋骨整體觀,但在調整頸椎內源性靜力性穩(wěn)定結構上仍有所受限。而關節(jié)松動術一般是從關節(jié)的位移或成角入手,在調整肌肉、軟組織等外源性動力性穩(wěn)定結構上有所受限[8]。因此,本研究將二者有機結合,先進行中醫(yī)手法,然后進行關節(jié)松動術,最后以擦、揉、推等手法結束操作,可獲得較好地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在癥狀積分及臨床療效尚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說明中醫(yī)手法聯合關節(jié)松動術應用于椎動脈型頸椎病的治療,療效較好,值得臨床推廣。
[1]孟艷.椎動脈型頸椎病中西醫(yī)的發(fā)病機制進展研究[J].中國傷殘醫(yī)學,2014,22(19):201.
[2]顧芙蓉,黃海彬,霍銳.艾灸百會結合整脊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療效觀察[J].上海中醫(yī)藥雜志,2010,08(24):56-57.
[3]曹連續(xù),朱立國,劉秀芹.旋提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48例臨床觀察[J].北京中醫(yī)藥,2012,03(14):198-200.
[4]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98.
[5]展嘉文,詹紅生,張開勇,等.定位仰臥拔伸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yī)骨傷科雜志,2014,07(14):9-12.
[6]李正祥,王海梁,李秀彬,等.經穴疏導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療效觀察[J].浙江中醫(yī)雜志,2017,01(30):46-47.
[7]梅榮軍,包鑫剛,王宇航,等.頸椎關節(jié)松動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觀察[J].中醫(yī)藥信息,2010,01(33):101-102.
[8]王瑞臣,邢孝民,李虎,等.頸椎牽引結合關節(jié)松動術治療頸性眩暈69例臨床觀察[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0,13(13):1117-1119.
郭磊(1982-),男,漢族,本科,主治醫(yī)師,研究方向為中醫(yī)疼痛。E-mail: 347692143@qq.com
R681.5+5
A
1007-8517(2017)16-0125-02
2017-06-20 編輯:陶希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