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巍巍
[摘 要]我國《合同法》第186條規(guī)定了贈予人的任意撤銷權,立法的規(guī)定從應然角度看,對保護贈予人的權利具有重要作用,能夠阻卻贈予人的違法性事由,減少贈予人的責任,更好地保護贈予人。但從實然角度看,立法的規(guī)定并不完善,贈予人有可能濫用任意撤銷權,造成受贈人期待利益的損失,這不利于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也不利于市場經濟的交易。而從法的基本價值看,從立法上規(guī)定贈予合同受贈人的期待權也具有必要性,其能夠使贈予人更有序行使贈予權利。因而,本文建議應完善我國《合同法》第186條的規(guī)定,增加對抗贈予人任意撤銷權的砝碼,保護受贈人的期待權,使立法更加趨向于平衡。
[關鍵詞]任意撤銷權;期待權;合同法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6.127
[中圖分類號]D92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7)16-0-03
1 贈予合同中的任意撤銷權
1.1 贈予合同中任意撤銷權的基本內涵及行使條件
我國《合同法》明文規(guī)定,贈予人在進行財產贈予相關財產之前,享有撤銷贈予的權利,但具有社會公益性質以及道德性質的贈或公證過的贈予合同,不再可撤銷的范圍內。從法律條文中不難看出,財產贈予人在通常情況下,具有財產贈予撤銷的權利,其在行使撤銷權利的過程中,不需要經對方的許可同意,自己可憑自身的單方意愿做出或不做出一定行為,此種權利即是贈予人的任意撤銷權。但財產贈予人需要在一定前提下,才能進行贈予撤銷,否則不可以隨意行使贈予撤銷權。
首先,合同法明文規(guī)定,財產贈予人在進行贈予撤銷的過程中,需要有一定的條件限制,具有救災、社會公益類的贈予合同無法進行撤銷,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與救災、社會公益贈予行為的性質具有極為密切的關系,《合同法》對財產贈予人的反悔行為進行了必要的限制,如果承認任何情況下的財產贈予行為都具有可撤銷的權力,那么從長遠的角度以及集體利益的層面出發(fā),這種行為的出現,不利于維護社會的公共利益,會引發(fā)家庭的道德倫理糾紛;反之,此類合同的履行有助于促進社會公共利益的發(fā)展,有助于維系家庭的道德倫理。而對于經過公證的贈予合同,法律這樣規(guī)定主要是為了考慮,若贈予人可以隨意撤銷經過公證的贈予合同,勢必會降低公證機關的權威性,不利于維護合同的嚴肅性,與我國合同法的基本原理相沖突。因此,為了嚴肅國家公證機關的公證力,維護合同的嚴肅性,保證財產權利關系的相對穩(wěn)定是必要的。
其次,贈予人在行使任意撤銷權時,不僅要考慮行使時的范圍條件,還需要對行使的時間跨度進行明確,根據《合同法》186條明文規(guī)定,贈予人在進行贈予行為撤銷時,需要保證贈予財產的權利在轉移之前。也就是說,須贈予物尚未交付或者財產登記,對于不動產贈予而言,贈予人需要在實際交付之前,進行撤銷操作;對于不動產,其需要在不動產登記之前,進行撤銷。如果贈予物已經完成交付或者登記活動,無法將交付的財產進行撤回,如果一部分財產完成交付或者登記活動,則只有未交付或者登記財產的部分可以進行撤銷。
1.2 贈予合同中任意撤銷權存在的原因
贈予合同,是指贈予人將其財產無償給予受贈人,受贈人表示接受贈予的合同。在贈予合同中,無償給予財產是贈予的要件,它以財產的轉移為目的。贈予合同的無償性決定了贈予人的注意義務、給付義務、歸責事由和責任范圍較輕。無償性是贈予合同存在的法理基礎,它對贈予合同的具體法律制度具有深遠影響。無償性決定了贈予合同中任意撤銷權在立法上應存在的必要,具體表現如下:
第一,明確財產贈予人的責任,在合同法的基本框架下,贈予合同在成立之后,需要合同雙方根據合同的具體內容,明確自身行為,進行合同的履行。但因為無償性是贈予合同存在的法理基礎,因此,在進行贈予合同追責的過程中,相關人員需要對合同內無償性贈予的部分進行分析,從法律制定的角度出發(fā),對贈予合同的撤銷權進行確立,并對其法定事由進行明晰,從而對財產贈予人惡意撤銷活動進行限制。如,我國《合同法》第189條規(guī)定了贈予人僅就故意或者重大過失承擔責任,其對贈予人的保護更為明顯。
第二,特殊地保護贈予人。法律規(guī)定贈予人具有任意撤銷權,其立法目的是特殊地保護贈予人。那么,立法究竟為何要這樣做?由文中分析可知,贈予合同的無償性是贈予合同存在的法理基礎,贈予人在贈予財產時,受贈人對所受的贈予并不付出對價,一般情況下,贈予人一方負有給付的義務,受贈人不負給付的義務。受贈人可因贈予合同享受贈予人給付的財產,但當贈予人出現經濟狀況惡化的情況時,以至如無法繼續(xù)履行贈予合同,倘若不賦予贈予人任意撤銷權,此時依然要求贈予人繼續(xù)履行贈予合同,無異于將贈予人逼進死胡同,與我國的道德傳統(tǒng)也不符合。因此,立法上規(guī)定贈予人具有任意撤銷權,可以保護贈予人在因不確定突發(fā)情況下保護自己的權利,此時贈予合同中任意撤銷權有其存在的應然必要。
贈予合同中任意撤銷權的存在,是法律賦予贈予人的法定權利,這是由贈予合同的性質所決定的。贈予合同的無償性決定了贈予人的付出,一般情況下很少得到回報,因而需要通過立法來減輕贈予人承擔的責任,從而從立法上保護贈予人的權利,更好地促進贈予合同的交易,更好地促進社會資源的再分配,因而贈予合同中任意撤銷權有其存在的應然必要。
1.3 贈予合同中任意撤銷權存在的缺陷
由文中的描述可知,贈予合同中任意撤銷權有其存在的應然必要,那么在實然上,對贈予合同任意撤銷權的規(guī)定是否完善?贈予人在行使任意撤銷權時是否會傷害到受贈人的期待權?如果贈予人在行使任意撤銷權實然上真的傷害到受贈人的期待權,那么又如何保護受贈人的期待權?
我國《合同法》中規(guī)定贈予人具有任意撤銷權,其目的主要是更好地保護贈予人的權利,但如果贈予人濫用法定權利,在實然上有可能傷害到受贈人的期待權,在誠實守信以及權利濫用的原則體系下,如果財產贈予人在進行撤銷權使用過程中,由于濫用撤銷權給財產受贈人帶來了一定的經濟利益損失,財產贈予人需要負擔一定的法律責任。如果財產贈予人的撤銷行為,為法律所認可,在法律體系框架內,其贈予撤銷行為應為合法行為,給財產受贈者帶來的經濟利益損失,理應不附帶法律責任。但從實際情況來看,這種合法撤銷行為與受贈人期待保護之間存在一定的矛盾,這種矛盾的存在使贈予合同在撤銷權利體系設計環(huán)節(jié)存在一定的漏洞,無法在真正意義上,處理贈予行為過程中的問題,保護受贈人的合法權利。endprint
2 贈予合同中的期待權
2.1 期待權的基本內涵
德國著名法學詞典對期待與期待權解釋如下:期待在民法上首先僅是一種純粹的對未來權利取得的希望,如,補充繼承人的地位。如果期待人的地位增強到在一個確定的條件成就時,已經對取得人產生一個由期待向完整權利轉化的請求權,人們稱其為期待權。這是在《德國民法典》中并未規(guī)定,但現今已被普遍承認的期待權,本身雖非完整權利(如所有權),但可以作為一種“主觀權利”如同完整權利一樣進行處分,即具有可轉讓性、可以繼承、可以設定質押,可以如同物一樣對其進行強制執(zhí)行。而根據我國民法的劃分,期待權有其自身的分類標準,即以民事權利的要件是否齊備為標準,可劃分為既得權和期待權。既得權指全部要件已經齊備,從而由權利人實際享有的權利。期待權指實現要件尚未全部具備,需待其余要件發(fā)生后才能實際享有的權利,這種期待利益是需要法律保護的。
那么究竟何為期待權?本人認為,期待權不屬于傳統(tǒng)的民事權利,它是一種新型的綜合性財產權利。期待權,與既得權相對應,也是一種期待利益而不是既得利益。期待權,它所保護的是當事人在取得一部分權利構成要件后,而享有期待完整權利實現的特定利益,總體來說,期待權具有獨立的利益內涵,因為此時權利人已經具備取得權利取得之部分重要要件,只是還未能完全取得,但第三人或者是相對人對其負有特定義務,且受到法律的特別保護。同時,該法律地位具有財產價值,為使其成為交易客體,我國特賦予其具有權利性質的法律地位。
2.2 贈予合同中期待權的法理基礎
文中已經論述了何為期待權,那么在贈予合同中當贈予人濫用任意撤銷權時,受贈人是否享有期待權?如果受贈人享有期待權,其法理基礎何在?本文將從法的安全價值、效益價值、秩序價值進行解析。
安全是利益主體對現有利益所存有的希望其持久、穩(wěn)定及完整的心理企盼。尋求安全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和天性,安全是主體生存的必備條件。對于自然人利益主體而言,每一個獨立的個體對安全價值的企盼心理可以歸為兩大類:一是人身安全,二是財產安全。而人類由于其壽命的短暫性、身體的脆弱性、財產的有限性,會更加追求安全價值。在現代市場經濟中,由于市場經濟和全球化的發(fā)展,人與人之間的交易已經不再局限于熟人社會,而是面向一個個未知的交易者。但由于信息不對稱,人們很難完全了解交易對手,這導致合同交易的不安全,不利于市場經濟中雙方當事人合同的簽訂及交易。在贈予合同中,贈予人作為一方當事人,可以將其財產贈予給任何一個人,但由于信息的不對稱,受贈人并不一定能完全了解贈予人的誠信,贈予人也有可能是一時沖動性行為的贈予,贈予人隨時有可能撤銷贈予,而另一方的受贈人卻有可能因此而天真地期待合同的履行,這加大了合同的不安全性和不可預見性,因此,需要一種制度來平衡雙方的權利和義務,需要一種制度來保障合同履行的安全性,而期待權制度可以彌補這種交易的不安全,增強對抗贈予人不履行合同的砝碼。因此,從安全和誠信的角度來講,為了合同交易的可預見性和穩(wěn)定性,在贈予合同中受贈人的期待權制度有其存在的價值。
法的效益價值是指法能夠使社會或人們以較少或較小的投入,獲得較多或較大的產出,以滿足人們對效益的需要的意義。法律的效益要求人們以較小的投入獲得較大的產出,這就需要法在保障社會穩(wěn)定和促進社會發(fā)展的前提下,為人們設定最為經濟的行為模式,以減少不必要的資源浪費,使有效資源被最經濟地使用,發(fā)揮最大的經濟效益。在贈予合同中,贈予人作為社會資源的最多擁有者,可以通過贈予合同將其不必要的資源贈予需要資源的受贈人,使資源可以在受贈人手中發(fā)揮最大的經濟效益。但贈予人擁有任意撤銷權,其可以隨意撤銷贈予,勢必會造成受贈人期待利益的損失,造成社會資源沒有被合理、有效的使用。而期待權制度可以賦予受贈人特殊的法律地位,使其成為期待權人,通過法律保護其特定利益,這可以減少并阻止贈予人的任意撤銷,使社會資源可以在最需要人的人手中發(fā)揮最大的經濟效用。因而,從效益價值的角度來看,在贈予合同中受贈人的期待權制度有其存在的必要。
博登海默將秩序概念界定為:“在自然進程和社會進程中都存在某種程度的一致性、連續(xù)性和確定性?!比祟惿鐣墓诺浇裰校铝⒌膫€人是很難生存的,個體和群體之間總是存在利益沖突,因而必須要有秩序加以制約調整。而在現代市場經濟中,更需要秩序價值,無秩序的市場經濟將會加大交易雙方的成本,使人們彼此之間的信任度降低,最終不利于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反之,借助良好的秩序,人們可以預測交易未來的發(fā)展,因而可以計劃好自己的經濟安排。目前,由于我國現行法律規(guī)定了贈予合同中贈予人的任意撤銷權,使贈予人可以由其意愿撤銷贈予,帶來了在實然狀態(tài)中的不穩(wěn)定和無秩序。由于這種不可預測性和無秩序性,導致受贈人無法期待贈予人會以可預見的方式行事,這不利于促進合同的交易,也不利于市場經濟的長遠發(fā)展,因此,有必要在立法上規(guī)定受贈人的期待權,以期對抗贈予人的任意撤銷權,保護受贈人的期待利益,加大贈予人無秩序交易的成本。因而,從秩序價值的角度來看,在贈予合同中受贈人的期待權制度也有其存在的必要。
因此,法的安全價值、效益價值、秩序價值都決定了在贈予合同中受贈人期待權制度有其存在的必要性。當贈予人濫用任意撤銷權時,期待權制度可以保護受贈人的期待利益,使贈予人有秩序地行使權利,使社會資源最有效地被利用,從而使交易更安全有效地進行。期待權制度恰似一個平衡杠桿,支起了贈予人和受贈人的利益之球,在整個過程中期待權的理論基礎也得以清晰的體現。
3 完善贈予合同任意撤銷權制度的立法設計
通過文中的分析可知,從應然角度來看,贈予合同的任意撤銷權應然地有其存在的價值。從立法上賦予贈予人的任意撤銷權,可以阻卻贈予人的違法性事由,減少贈予人的責任,保護贈予人的權益,使贈予人更好地發(fā)揮其作為贈予人的作用。但從實然角度來看,由于沒有制度可以制衡贈予人的任意撤銷權,非常有可能造成贈予人濫用任意撤銷權,造成受贈人期待利益損失,不利于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也不利于市場經濟的有序發(fā)展。因此,我國需要從立法層面出發(fā),對撤銷權進行完善,在財產贈予合同締結完成后,財產贈予人在進行贈予撤銷的同時,受贈人如果受到了某些利益損失,則可以在期待權制度體系下,要求贈予人進行相關賠償?;谶@種認識,在進行合同贈予撤銷權立法活動中,相關人員需要對撤銷行為進行必要的修改,在《合同法》原有的186條內添加新的內容,規(guī)定受贈人享有期待利益損失的損害賠償請求權,新的條文規(guī)定如下:
第186條 贈予人在贈予財產的權利轉移之前可以撤銷贈予。
對救災、社會公益以及公正的贈予合同,由于其特殊的法律地位,無法適用前項條款的規(guī)定。
財產受贈人在沒有任何過失行為的前提下,由于財產贈予人財產撤回帶來的損失,應由贈予人進行相關賠償。
這種思維模式下,為了有效保證財產受贈人合法的期待利益,使受贈人以及贈予人之間利益的均衡。在保證財產贈予人贈予撤銷權的前提下,需要對受贈人的期待利益進行保證,通過這種方式,彌補傳統(tǒng)贈予撤銷活動中存在的不足,為后續(xù)贈予行為的開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證。
主要參考文獻
[1]崔建遠.合同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2]曹祥坤.贈予合同中的任意撤銷權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09.
[3]申衛(wèi)星.期待權理論研究[D].北京:中國政法大學,2001.
[4][美]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M].鄧正來,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
[5]張雅萍.期待權導論[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