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類培養(yǎng)背景下,國內不少理工類高校的人文通識課尚且不具備規(guī)模,尤其是美育類課程的開設不夠規(guī)范。在課程的開展過程中,需要改革創(chuàng)新美育課教學方式與內容,推動學生接受“美育”理念。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引導學生開拓美學思維,能夠結合具體自己的專業(yè)進行創(chuàng)新性研究。拓展美育選修課的的“受眾群體”,讓美育真正滲透到理工科院校的每一個專業(yè)、每一位學生個體。
關鍵詞:大類培養(yǎng) 理工科高校 美育類素質選修課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9-0032-02
學界對大類培養(yǎng)、教育類素質選修課機制的教改研究相對較少,現(xiàn)有研究主要包括:(1)大類培養(yǎng)模式實施情況的研究,認為“大類招生、大類培養(yǎng)”合理調整專業(yè)結構設置、優(yōu)化專業(yè)內容。[1](2)高校人文素質選修課的教改研究。不少研究者提出,人文素質選修課使學生開拓了視野, 增長了知識,陶冶了情操, 調節(jié)了校園文化生活?!澳壳案呗毥逃械男F蠛献饔绕涫锹殬I(yè)技能大賽為企業(yè)文化融入高職校園文化提供了前提條件?!盵2](3)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質教育體系的探索與實踐。萬國彤提出,“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質教育體系應當由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人文素質必讀書制度、人文素質系列講座制度、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和加強社會實踐活動等五個方面構成。”[3](4)高校公共人文素質選修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溝引寧認為,“公共選修課是開闊學生視野、擴大知識面、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性人才的有效途徑。對于公共素質選修課,學校教務部門、任課教師、選課學生三者均應該從自身實際出發(fā),教好、選好每門‘通識類素質選修課。通過‘教‘學‘管三方協(xié)調與努力,以確保公共選修課的教學質量?!盵4]
1 理工科高?!懊烙惾宋乃刭|選修課”問題探究
傳統(tǒng)理工科高?!懊烙惾宋乃刭|選修課”的教改研究往往著力于“通識教育”這一表層理念,并未真正落實美學和美育的真正概念——“形而上學”地超越外在表象,揭示內在美學真理。教育者不能簡單將“美育類人文素質教育”理解為讓學生熟悉專業(yè)知識以外的學科知識,而需要讓其主體學習與客觀存在融為一體,在審美過程中感悟美所帶來的自由、生氣和協(xié)調,找尋統(tǒng)攝各獨立個體的美的理念。現(xiàn)階段理工科高?!懊烙惾宋乃刭|選修課”開設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具體如下:
1.1 課程體系不夠完善
目前我國大部分理工科高校雖然開設了一些“美育類素質選修課”,但整體存在門類不多、學時不夠的問題。偏重培養(yǎng)學生的意識形態(tài)觀念、政治價值觀,而對于作為美育素質重要內涵的倫理道德、文化審美、情操修養(yǎng)等方面關照不足,未能構建起科學的學校美育課程體系。按照國務院辦公廳的指導意見,“各級各類學校要按照課程設置方案和課程標準、教學指導綱要逐步開齊開足上好美育課程。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在開設音樂美術課程的基礎上有條件的要增設舞蹈、戲劇、戲曲等地方課程確保藝術課程課時總量不低于總課時的9%,鼓勵有條件的學校按總課時的11%開設藝術課程。普通高校要面向全體學生開設公共藝術課程,保證每個學生美育選修課程不低于2個學分。”(國辦發(fā)[2015]71號)要達到上述指導意見的要求,國內眾多高校無論在教學大綱制定、師資配備上顯然都存在嚴重不足。
1.2 “專業(yè)性”與“通識性”的矛盾
美學類課程往往具備較強的專業(yè)性。無論美術、音樂、建筑還是影視,諸多學科均需要一定的美學修養(yǎng)和專業(yè)技能。對于缺乏人文素養(yǎng)、匱乏美學專業(yè)知識背景的理工科學生而言,傳播接受效果的低下勢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選課的興趣。事實上,“美育類人文素質選修課”的教育應該明確“通識教育”的根本。因為,“藝術作品的表現(xiàn)愈優(yōu)美,它的內容和思想也就具有愈深刻的內在真實。藝術的真正職責在于幫助人認識到心靈的最高旨趣。”[5]從這一點來說,有必要平衡美學類素質選修課的“專業(yè)性”與“通識性”的矛盾。用最質樸、最簡單、最有效的傳播手段來普及美育,引領學生既清楚感受到藝術形象的“感性美”,又深刻體悟藝術作品的思想和內涵,實現(xiàn)理念和形象的完美結合。
2 理工科“高校美育類素質選修課”教育對策研究
2.1 加強“美育類素質選修課”的建設,以“感化”為目標
理工科高?!懊烙愃刭|選修課”的建設應該圍繞構建科學的學校美育課程體系來完成。按照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普通高等學校美育課程要依托本校相關學科優(yōu)勢和當?shù)亟逃Y源優(yōu)勢,拓展教育教學內容和形式,引導學生完善人格修養(yǎng),強化學生的文化主體意識和文化創(chuàng)新意識, 增強學生傳承弘揚中華優(yōu)秀文化藝術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具體而言,各高校應該結合自身的優(yōu)勢學科,在音樂、美術、影視等學科構建起完善的教育體系。美育由感動至“感化”,在建設“美育類素質選修課”的過程中,要摒棄功利性的觀點,培養(yǎng)學生內心的和諧。因為,“德育須從美育上做起。道德必由真性情的流露,美育怡情養(yǎng)性,使性情的和諧流露為行為的端正,是從根本上做起。惟有這種修養(yǎng)的結果,善與美才能一致。”[6]
2.2 提倡多渠道、多形式建設“通識美育類素質選修課”
在課程開設過程中,應該避免把專業(yè)性過強的課程作為通識美育類選修課。依據(jù)上述國家關于高校美育教育的指導意見,美育教育聚焦“通識類課程”,致力于形成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地方和本校特點的美育課程體系。將學生感興趣的地方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作為“美育類素質選修
課”。為了有效建立美育課程地方資源庫,需要集成各種有利于學生美育素質培養(yǎng)的圖書、美術作品、音像資料等實物,豐富課程內容和教學形式。加強學校美育實踐,應當積極搭建開放的美育平臺、拓展美育空間、開發(fā)地方美育課程資源,利用當?shù)孛褡迕耖g美育資源,開展形式多樣的美育交流與合作。在和當?shù)匚幕块T合作的過程中,爭取免費或優(yōu)惠向學校學生開放美術館、博物館、劇場等美育基地。
3 理工科“高校美育類素質選修課”創(chuàng)新方法思索
國內理工科“高校美育類素質選修課”缺少師資、教師專業(yè)化程度不高、學生選修課程時比較盲目,缺乏科學有效的標準。這導致學生對于個人美學素養(yǎng)是否真正有所提升并不在乎,學習過程中充滿矛盾和困惑。因此,理工科高校應該擴大人文素質選修課的教育范疇,以豐富多彩、饒有興趣的課程激發(fā)學生的美育創(chuàng)造性、引導其開拓美育素養(yǎng)。
根據(jù)不同學校美育類教師資源與學生需求,可以將“高校美育類素質選修課”定位為六大知識領域(音樂、造型藝術、平面藝術、數(shù)字影視、建筑藝術、文學藝術),以此增加“美育類素質選修課”的涵蓋范圍。六大知識領域中的每個選修課程可以根據(jù)實際師資情況進行開設。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學生在美育類人文素質選修課中提升美育修養(yǎng),規(guī)定學生在六大藝術板塊中,最少選修一至兩門課程。總而言之,學生在學習期間,必須修滿對應的六門“美育類素質選修課”。各個模板可以與時俱進地增設相應美育類課程,并且所選課程不計數(shù)量,充分給予學生多種選擇的權利。
按照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各級理工科高校需要開展各種形式的校園美育活動形式,因地制宜組建學生藝術社團、藝術俱樂部等,開展豐富多彩的各類美育實踐活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出自重要學者專家之手,也絕不故作高深,沒有學究式排比資料的自我陶醉,也不應該有炫耀專業(yè)知識的虛榮。所謂‘傳統(tǒng),就是活著的文化,不但活著,而且不能只活在學者專家身上,必須活在眾人百姓中。”[7]由此看來,美育素質教育應該以普及為主要功能,將美育實踐活動納入教學計劃,建立學生課外活動記錄制度,學生參與社區(qū)鄉(xiāng)村文化藝術活動、學習優(yōu)秀民族民間藝術欣賞高雅文藝演出參觀美術展覽等情況與表現(xiàn)要作為素質測評內容,[8]最終達到提升綜合美育素質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李福英.“專業(yè)招生、大類培養(yǎng)”與“大類招生、大類培養(yǎng)”之比較[J].當代教育論壇(管理研究),2011年6期,第16頁.
[2] 沈琳,徐文峰.企業(yè)文化融入高職校園文化途徑的探索——以職業(yè)技能大賽為契機[J].高等職業(yè)教育(天津職業(yè)大學學報),2012年3期,第19頁.
[3] 萬國彤.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實施途徑[J].常州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3期,第24頁.
[4] 溝引寧.淺析高校公共選修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農(nóng)村經(jīng)濟與科技,2010年3期.
[5] (德)弗里德里希·黑格爾.美學[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5年,第22頁.
[6] 朱光潛.朱光潛談美[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6年,第215頁.
[7] 蔣勛.寫給大家的中國美術史[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15年,第1頁.
[8] 參見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S].(國辦發(fā)([2015 ]71號).
作者簡介:尹興(1975-),男,漢族,四川西昌市人,西南科技大學文學與藝術學院副教授,廣播影視文藝學博士,碩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