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遺
1
一天,蘇格拉底上課時,從短袍中掏出一個蘋果:“大家集中精力,嗅聞空氣中的氣味?!比缓?,他回到講臺,舉著蘋果問:“哪位同學聞到了蘋果的味道?”幾位同學回答:“我聞到了,淡淡的蘋果香味!”其他同學你望望我,我看看你,都不作聲。
蘇格拉底再次舉著蘋果從學生叢中走過,“請務必集中精力,仔細嗅聞空氣中的味道?!被氐街v臺,他問:“大家聞到蘋果的味道了嗎?”學生們異口同聲回答:“聞到了!”蘇格拉底說:“非常遺憾,這是一個假蘋果。”
心理學家阿希做過一個從眾實驗:當參加測試的大學生走進實驗室時,發(fā)現(xiàn)已經有五個人先坐在那里了。大學生不知道,這五個人都是托兒。
阿希讓大家作個判斷:卡片上四條線段,哪兩條一樣長?線段差異明顯,正常人很容易作出判斷。但五個托兒故意同時說出一個錯誤答案。于是,一大串測試者跟著選擇了錯誤答案。
每個人都有潛在的從眾心理:別人做什么我跟著做什么,我的行為就是正確的。我們習慣依附于他人,沒有自己的思想;習慣人云亦云,沒有判斷事情真?zhèn)蔚哪芰Α?/p>
2
二十一歲的蔡洋,從南陽來到西安,一直老老實實地刷了兩年墻。他的生活無比簡單,上班,下班,看看抗日劇,玩玩游戲。
但他生活的輪盤在2012年9月15日突然翻轉。那一天,反日的標語貼滿了西安,狂熱的人群占領街道,吶喊聲似要掀翻古城。擁擠在人群中的蔡洋無比亢奮,他急于想找個目標做些什么,以示愛國。
終于,他盯上了一輛日系車。他抓起一把U形鎖,狠狠砸在車身上。車主李建立急了,跑出來理論。蔡洋高高躍起,對著李建立的頭一頓猛砸,一下,兩下,三下……濃稠的血與腦漿噴涌而出。而等待蔡洋的,是十年牢獄之刑。
個人一旦融入群體,你就會被傳染上他們的動作、習慣以及思維方式,做出一些荒唐可笑但毫不自知的事情。
3
柴靜剛進央視時,老師是陳虻。陳虻“啪”地將一盒煙拍到桌子上,問柴靜:“這是什么?”柴靜回答:“煙?!?/p>
“我把它放醫(yī)學家面前,說請您寫三千字。他肯定會寫尼古丁含量,吸煙的人肺癌發(fā)病率是不吸煙人的多少倍……我讓經濟學家寫三千字,他肯定會寫煙草是國家稅收大戶,煙草走私對經濟的影響……我讓搞美術設計的寫三千字,那哥們肯定會寫色彩、標識的個性創(chuàng)意……”然后,陳虻翹起腿,對柴靜說:“現(xiàn)在,請你寫三千字,你會寫什么?”
柴靜一下蒙了,不知從何入手。陳虻說:“你有自己看待世界的坐標系嗎?”
你有看待事物的坐標系嗎?
如果你不能明確判定,那就請:1、不要輕易妄下結論;2、不要輕易急于站隊;3、不要輕易評價別人;4、不要輕易被別人的評論左右;5、不要隨便說什么感同身受。也就是說,我們一定要“守腦如玉”。
4
1998年,香港廉政公署公招首席調查主任。四十三歲的蔡雙雄參加了這次選拔考試??墒?,最后一道題把蔡雙雄難住了。題目是:唐太宗李世民為保護環(huán)境采取了哪些措施?分值二十分,答不出就意味著出局。
蔡雙雄絞盡腦汁,也想不出半點舉措。最后,他在試卷上寫下:我想不起他采取過什么舉措,我不會答。
兩周后,結果公布:只有蔡雙雄入選。原來,李世民根本沒有采取任何舉措。這道題,目的是測試應試者的誠信度。
守腦如玉,才能有這般的定見和遠見。
5
胡適先生在贈言北大哲學系畢業(yè)生文章里,曾引用禪宗的一位高僧所言:“達摩東來,只是要尋一個不受人惑的人?!?/p>
何為“不受人惑的人”?胡適先生說:“他不容許偏見和個人的利益,來影響他的判斷和左右他的觀點。他一直都是好奇的,但是他絕對不會輕易相信人。他并不倉促地下結論,也不輕易地附和他人的意見,他寧愿耽擱一段時間,一直等到他有充分的時間來查考事實和證據后,才下結論?!?/p>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應學會“守腦如玉”。
【選自搜狐網】
插圖 / 蔡雙雄 / 佚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