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鑒
前幾天,我到宣武醫(yī)院看病后順便到報國寺溜達,才知寺內(nèi)西院顧亭林祠有錢幣交換活動。自從報國寺整頓,地攤進殿堂后,生意清淡,門可羅雀。想起當年報國寺偌大的四進院落摩肩接踵、人聲鼎沸,幾無插針之地,那才是古都該有的文化市場的樣子。
好在報國寺以前打下了全國各種交易會的底子,如紙制品交易會、錢幣交易會等,文化基礎(chǔ)深厚,一直吸引著收藏愛好者。來到西院,攤位已占滿三個院落。我對紙制品感興趣,但財力有限,因此對錢幣幾乎不敢碰,但如遇到價格合理且不貴的,興許也能買上一兩塊。
太平天國功勛牌
一攤位上有塊“鐘形”青銅牌,兩面都有突出于器表的文字,我蹲下身來仔細地觀看。攤主是位健談的年輕人,見我看此牌,便主動為我介紹:一面上端有“太平”,另一面上端有“天國”字樣?!疤健弊謽舆@面的右邊刻有“天朝元勛李統(tǒng)下”,左邊刻有“功勛”,下有“曾小年”字樣。在“太平”的下面還有陰刻“閣東”,再下“陽平路會”字樣?!疤靽边@面右邊是“天王詔令,天下官”,左邊是“秋毫莫犯,歸順良民”。左右兩邊的中間部分縱行陰刻“鍾五美堂”字樣。
除了這塊鐘形青銅牌外,還有一圓形青銅幣。一面有自右向左“太平天國圣庫”字樣,另一面有“十斤”突出錢面的字,在字的上面打陰刻“57”字樣,“十斤”下面有陰刻“俱”字。攤主告訴我,這兩塊青銅物件是花萬元購得的,他之所以肯花大價錢是因為這兩件物件上的文字是太平天國的遺物。鐘形青銅牌他賣1.5萬元,“太平天國圣庫”沒問他價格。他還告訴我,這件“鐘形青銅牌”所售他者說,是挖沙子的人挖出來的,具體什么地方挖沙我卻沒問。
從兩件寫有太平天國文字的牌子看青銅銹色老重,不像后人刻意仿造,我因不懂也沒有更深地了解,問攤主可否照張照片,攤主同意拍攝。我這張照片也許可以為研究太平天國運動有關(guān)人員鑒別真?zhèn)渭皟r值提供幫助。
民國“袁大頭”
第一進院落有好幾個攤位售賣“袁大頭”,大都在千塊左右。我問攤主普通的“袁大頭”多少錢一塊,告訴我180~200元之間。想起琉璃廠北京錢幣商店開業(yè)時(1989年),那時開卷的原光“袁大頭”標價40元一塊,近30年長了5倍。當然,現(xiàn)在原光的“袁大頭”也不會是200元,價肯定還會高些。
民國仿齊四字刀
見到一把齊國四字刀,要價500元,這讓我非常吃驚。我想看看實物,攤主從一個透明盒子里拿出來,我仔細觀看,銹色精湛,一點看不出破綻。按照錢幣的知識,山東齊刀起碼也得幾萬元,為何僅售500元?攤主見我愕然,對我說這是民國仿造的。這也是筆者不敢貿(mào)然進入錢幣市場的客觀原因之一,眼力不行,且贗品迭出,造假幾無分辨。后來與一位有齊刀的攤主交流,真正的齊刀價位,他說該是一字一萬元,外加刀幣本身1.5萬元,就是該刀價。倘若是七字刀,是專門制作的紀念刀,數(shù)量極少,價位該在幾十萬。
身價不菲的安陽布
安陽布應(yīng)該是布幣里最普通的幣種了。有的錢幣商店把安陽布、平陽布、宅陽布放在一起出售,叫“三陽布”。因為安陽布的發(fā)行量最大,現(xiàn)在品相好的非千元不賣。我在一攤位上見到這種幣七八塊,全拿一千一件,不讓單挑。關(guān)于安陽布是哪里鑄造的有多種說法,也難怪,全國各省叫安陽的地方多了去了。
金質(zhì)淳化錢
金質(zhì)淳化錢,過去我曾看到資料說是山西有座寺廟出土了幾十枚,背面左右有兩尊佛像,這次見到真的了(據(jù)說還有一種是青銅鑄錢)。雖然錢直徑也就2厘米左右,金燦燦的幣在陽光下閃爍著耀眼的光彩。一般比較貴重的錢都被放在透明的有機玻璃盒里,這樣便于觀看又弄不壞錢幣。我問攤主這枚錢的價格,他說在4萬元左右。他的攤位上還有好幾枚價在幾萬元的錢幣,真是開了眼,民間藏寶??!
一枚有殘“梁充五二當鋝”
一攤位上有一枚“梁充五二當鋝”單面平首橋足布(此錢同安陽布一樣也是錢幣中量較大者),只是下面兩足部分斷后被接,從表面上不細看還真看不出來。攤主說是原茬對接粘上的,幾乎看不出來,要價1500元。我仔細地看了看,包漿倒是對,這價格還真不好說。此錢在布幣中也屬數(shù)量多的種類,否則即便是有殘的價位也不會便宜。
一枚“泰和重寶”
我在一人手中見到兩串大錢,價位都在150元一枚,經(jīng)砍價挑了一枚“泰和重寶”大錢,它是金代章宗(女真人)的錢,章宗是金代中興時的帝王。金章宗自幼喜歡漢文化,包括他的軍隊都要求讀漢文化經(jīng)典,可見金章宗時文化之中興。他的這枚篆書“泰和重寶”我很早就喜歡,只是一直沒有下決心擁有它,這次算是將其落袋為安了。泰和重寶錢,在我國錢幣中可謂獨樹一幟,真真是藝術(shù)之美。金代在完顏亮時以北京為大都,開始北京的都城建設(shè)的,西山的八大水院、香山都與金章宗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一代明君對社會的影響是相當大的,他在位20年間,有“明昌”“承安”“泰和”三個年號,其中“泰和”年號用了8年,可見“泰和重寶”錢,鑄造不會太多。如此精美的“泰和重寶”錢文書寫極其規(guī)范且精美。綜觀中國古錢幣,宋徽宗趙佶用瘦金體出過“大觀通寶”“崇寧通寶”與“崇寧重寶”錢(我上世紀90年代初游龍門石窟時僅以2元購得),鑄造極其精美,那是必須的,作為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的中原時期,能制作如此精致的篆書大錢,實在難得矣!
一方“四山小鏡”
在即將離開時,見到顧亭林祠南院靠近墻根處,有一攤位,攤主與一買主談?wù)撜?,我過去看了看他錢幣夾子中的錢幣,其中有一枚“共屯赤金”圜錢,與我以前見到過的劉冬青編著的《錢幣鑒賞與投資》中的“共屯赤金”錢不太一樣,更趨近于該錢的早期,攤主開價4萬元,令我開了眼。他攤位上有枚小銅鏡,鏡背面的紋飾吸引了我,竟然是四山鏡,當然不是戰(zhàn)國時期的四山鏡,攤主說這面小小四山鏡,起碼也該是宋以前制作的精巧小鏡。我以前寫過《故宮藏鏡》,對銅鏡有些了解,而且戰(zhàn)國時有三山鏡、四山鏡、五山鏡多種,其中三山鏡最為稀缺,因而價位也最高。我問攤主價錢,他說你給100元吧!我攔腰砍去一半。他說,六六順,你給60元成交。
攤主說這方四山鏡雖小但紋飾很美,我仔細觀看確實如攤主所說,中間由三層方形包著小銅鈕,鈕成“橋”狀,像是“三爪橋”樣,四個“帶傾斜的山形”被有機地分配在四個方向,每一個“山”字與中間的方形中心還有扁“s”形以及葉片形紋飾隔開,仔細觀看“山”形也是由三道橫紋組成,四山的外圍還有兩圈將其環(huán)形封閉,再外就是銅鏡高起的外邊緣了。該鏡直徑3.4厘米,在如此小的銅鏡上能布置如此豐富以“山”為紋飾,圖案如此精美,不得不讓我們贊嘆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慧與才智。攤主說,這面小鏡子是古人帶在身上的,一般是穿在腰帶上,你看那個“小鼻子”,中間部位已經(jīng)被磨得很薄了,確是再磨就可能被磨開了,說明它是實用物,而且佩帶它的一定是位女子,因而這方小銅鏡帶有女人的溫馨。這讓我想起在《把玩》創(chuàng)刊號上見到的一篇嗜玉堂撰《玉之于人》的文章中提到的他曾搜集到的一盞玉杯,大家知道古時文人騷客愛喝點小酒,當然最華麗的酒具就是“玉杯”了。我們最熟悉的一句就是“葡萄美酒夜光杯”,這夜光杯就是現(xiàn)在的藍田玉?!鞍子褡帘堶攴海炀茽帩??!薄皠e有玉杯承露冷,留共君看?!薄疤锤呶⒆⒂癖t,芳醪何擬此情濃?!睆倪@些詩句可以看出古時玉杯一定是拿來喝酒的。此小玉杯玲瓏剔透,整體潔凈素雅,輕盈可人。此杯高3.1厘米,直徑3.0厘米。器形小,用手把玩總感覺不趁手,心想如此小杯豈能解渴?始終也搞不明白。某日看宋陳亮的《浣溪沙》:“小雨翻花落畫檐,欄堂香注酒重舔?;ㄖδ苷Z出朱簾,緩步金蓮移小小,持杯玉筍露纖纖。此時誰不醉厭厭?!弊髡哌@才恍然大悟,這酒杯是給女人用的。這玉杯只有柔媚的纖纖素手把持,才符合古詩詞里的意境呀!我手中的這枚纖纖女子用的四山鏡與嗜玉堂手中輕盈可人的玉杯都是3厘米左右,重要的都是由柔美的纖纖玉手把持的實用物,“持杯玉筍露纖纖”與《木蘭辭》中的“當戶理云鬢,對鏡貼花黃”用的鏡子,僅此就讓人感悟萬千,不知讀者意下如何?
我見一對老年夫婦在淘貨,只要是喜歡的物件,出手闊綽,但并非不砍價。他見到一方印章,上面有天干地支的文字,立馬遞給攤主800元,看來他曾特意找過此類印章,否則不會見到不及幾秒就把錢遞給攤主。攤主還拿出清末或民國時大商號用的(牛角質(zhì))鐫刻極其精細的商號章,要價不低。他在另一攤位見到5張老借據(jù),蓋有不同時期的大印,看來是清末或是民國時期的,攤主要價15元一張,砍價10元成交。一個攤位上有一對金屬制作的魚,攤主說是清末民初的東西,要價3200元,幾經(jīng)周折以2000元拿下。一個攤位上有塊銀條(薄),刻有紋飾,攤主要價200元,此人出150元拿下。我尾隨了這對夫婦一會兒,不大工夫出手3000元,幾件東西入了他的書包。此人出手大方且收獲多多,資金充裕且有眼力,這種人在市場內(nèi)并不多見。
兩天看病,湊巧逛了兩次報國寺的錢幣市場,難得報國寺如此興隆,似乎又回到了報國寺的從前。文人喜愛這種市場,逛這種市場充滿了趣味,何樂不為呢?想起清朝文人的那句詩,要想找到要找的某位文人,只能去“慈仁寺里尋!”慈仁寺是明代報國寺的稱呼,那時還沒有琉璃廠,琉璃廠是后來清代乾隆年間修《四庫全書》時,才逐漸聚集起來的市場。
(編輯·宋冰華)
ice705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