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無權處分

2017-09-04 17:52:53郝丹丹史玉婷
法制與社會 2017年21期
關鍵詞:善意取得效力

郝丹丹 史玉婷

摘 要 無權處分問題自被提出就備受關注。著名的法學學者王澤鑒先生就曾把無權處分生動形象的稱為“法學上的精靈”。無權處分的魅力主要在于它與物權行為理論、合同效力等制度的關聯性。無權處分,是指行為人對標的物沒有處分權,而以自己的名義對標的物實施法律上的處分行為。無權處分和法學理論中的善意取得等制度緊密相連,它是法律行為的重要貫穿連結點。關于無權處分的效力問題,更是民法中備受爭議的地方之一,我國學者也各有主張,而且在現實生活實踐中,無權處分事件頻繁發(fā)生。因此,本文認為對無權處分的研究探討,無論對我國法學理論制度的完善還是對現實問題的解決適用,都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無權處分 善意取得 物權變動 效力 無權代理

作者簡介:郝丹丹,河北大學政法學院民商法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史玉婷,河北大學政法學院經濟法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D923.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7.293

一、無權處分問題的提出

在1994年《合同法試擬稿》出臺前,我國并無無權處分這個概念,就出賣他人之物、處分共有之物這個行為的效力問題,都是由最高人民法院以司法解釋或批復的形式作出,且均為無效?!逗贤ā返?1條初次對無權處分問題在立法上進行明確規(guī)定(經權利人追認或之后取得所有權——有效)后,此問題在法學理論學界引起了許多關注和眾多爭論。因此,無權處分制度無論是在立法上還是在理論上都是一項新的值得探究的法律制度。在我國現行法律中,它是聯系物權法和債權法的一座橋梁,它的提出無論對法學理論還是對司法實踐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現實生產生活的需要

現實生產生活中,經常有人以自己的名義,處分自己或他人的在法律上并不具有完全處分權的財產。如在生活實踐中經常有所有權人對特定物設定抵押,在此情況下,當抵押權的實現條件未成就時,抵押人也就是標的物的所有人在沒有經過抵押權人同意的情形下處分了抵押物,在之后抵押權條件成就時,抵押權人便可主張抵押人之前的處分行為為無權處分,要求對方予以補償。當事人在進行無權處分時,他們有的是為了交易的便利,為了真正權利人的利益,有的則可能單單只是為了謀取私利而不惜侵犯他人的權利。

因此,為了維護安穩(wěn)有效的社會秩序,完善我國的相關法律制度,無權處分問題有必要在此處予以探討論證,以利于我國相關法律制度在法學理論和司法實踐上對其加以確認完善。

(二)法制健全的必然結果

自無權處分問題被提出以來,便備受理論司法學界的關注。著名的法學學者王澤鑒先生就曾在他的文章中把無權處分稱為“法學上的精靈”①,無權處分把民法中最重要的兩部分——債權法與物權法,相互貫通又相互區(qū)分。具體從理論上來說,無權處分的魅力主要在于它與物權行為理論、合同效力等制度的關聯性上。隨著無權處分理論的完善以及物權制度和合同理論的發(fā)展,我國對于無權處分的規(guī)定也將會越來越具體明確,以減少爭論,方便此制度在司法實踐上的適用。

二、無權處分的內涵與認定

(一)無權處分的內涵

無權處分,是指行為人對標的物無處分權,而以自己的名義對該特定物實施了處分行為?;蛘哌€可以說是,處分人無權對標的物實施處分行為,而實施了可能導致物權變動的處分行為;行為人不是財產的合法權利人,而以對該項財產進行了法律上的處分,實施了債權合同行為。

無權處分的特征具有以下三點:

1.無處分權人對所處分的標的物沒有處分權

沒有處分權,主要是指行為人對所處分的特定物沒有合法權利。主要包括對標的物沒有所有權與處分權受到法律上的限制兩種。對標的物沒有所有權而進行處分,顯然該行為存在法律暇疵,比如將不屬于自己的物賣給他人或做出其他處分行為。處分權受到限制,是指權利人對標的物有所有權但其處分權受到約束的情形,如將所有物進行抵押后,想要進行再處分,應事先征得抵押權人的同意。

2.無處分權人在實施處分行為時所使用的名義為自己

行為人在作出處分行為時所使用的名義為自己還是他人是區(qū)分無權處分和無權代理的關鍵所在。以自己的名義實施民事活動的,應為無權處分;反之,以他人的名義的,則為無權代理。

3.無權處分行為是違反法律的行為

法律規(guī)定,權利人對其自有物才享有法律上的占有、處分、收益等權能。該無權處分中的“無權”便是法律權利瑕疵的意思,也就是說處分人的處分行為不具有正當合法性,是侵害別人合法權益的違法行為。但如果行為人所為的行為是在符合法律規(guī)定,取得法律正當性的情況下行使的,便具有合法性,即便對他人權益造成了侵害,也構成不了無權處分,如法院依法查封、拍賣、扣押當事人財產的行為就不能認定為無權處分。

(二)無權處分的認定

現行《合同法》第51條被認為是無權處分的通規(guī)。具體內容為:無處分權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人訂立合同后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

對于此規(guī)定,有部分學者直接將其認定為無權處分,顯然并不周全,關于無權處分,學界還存在其他爭論,如,權利人處分自己的財產是否也能夠構成無權處分;無權處分到底是法律行為還是事實行為;引起物權變動的無權處分行為是否包含了使物權得以變動的原因及結果等。本文再此對無權處分的這些爭論進行認定與解析。

1.所有權人處分自己的財產,也可能構成無權處分

有觀點直接把無權處分定義為行為人處分他人的財產的行為,顯然不夠嚴謹。無權處分的行為主體為對該特定財產不具有任何權利的人之外還應包括該特定財產的所有者。無處分權人處分他人所有的財物構成無權處分毋庸置疑,但所有權人處分自己的財產也能構成無權處分便使有的學者產生疑惑?,F行《合同法》第39條的規(guī)定只是一般條款,在特定情況下,如該財產所有人將該特定物抵押的情況下,在抵押期間內不經抵押權人同意再處分該財產的,便會構成無權處分。因為在此時,財產所有人對該標的物的處分權是存有瑕疵的,處分人對標的物的處分權存有瑕疵是無權處分的認定關鍵。因此,所有權人處置自己的財產仍可能構成無權處分。

2.無權處分是法律行為,而不是事實行為

如《合同法》第39條所規(guī)定的,處分權是所有權的一項權能。實際操作中的處分行為必須符合法律規(guī)定才能受法律保護,產生可以對抗他人侵害的法律效果。根據民事法律行為理論,處分行為(等法律行為)中是否有當事人處分(相應的)的意思表示,是區(qū)分法律行為與事實行為的核心。在無權處分中,如果行為人沒有處分的意思表示,則無權處分的行為也應是不存在的。因此,無權處分行為的屬性應為法律行為而非事實行為,理應不存在任何爭論。

3.引起物權變動的無權處分行為包含使物權得以變動的原因與結果

德國民法理論將物權行為中無權處分的“處分”界定為直接使得物權變動的行為②,我國部分物權行為論者也持此觀點。鑒于無權處分的屬性為法律行為,日常生活中人們對無權處分的理解也包含行為與結果兩層含義在內,如行為人甲將乙的物品賣給第三人構成無權處分,人們一般的理解為甲與第三人形成買賣合同和甲將該物品交給第三人兩層含義。因此,筆者認為,無論我國現存立法理論如何,物權行為中的無權處分應包含物權變動的的原因與結果。

三、無權處分與善意取得的區(qū)別

無權處分與善意取得制度密切相關,學者在談及無權處分理論時必然會涉及到善意取得制度與無權處分的法理關聯。所謂善意取得是指無處分權人將其占有的他人財物(主要是指動產或者無需登記的不動產)以自己的名義轉讓給受讓人時,如果受讓人在取得該財物時是出于善意不知情的,且支付了合理對價,則該受讓人將依法取得該特定物的所有權的一項制度。根據《物權法》第 106 條第 3 款的規(guī)定,如果當事人善意取得動產或者不動產他物權的,參照適用前兩款有關善意取得所有權的規(guī)定。由此可見,善意取得不僅包括動產所有權、不動產所有權,動產他物權與不動產他物權也應包含在內。也因此,善意取得制度應有兩種法律效果,一是物權法效果即善意的第三人取得動產或者不動產的所有權或他物權,原所有權人權利喪失。二是債法效果即無處分權人需承擔侵權損害賠償責任、不當得利返還、違約損害賠償,這三種責任之一。

根據《物權法》第106條第1款的規(guī)定,滿足善意取得制度要需要符合以下4個構成要件:(1)處分動產或者不動產的轉讓人為無處分權人。主要有轉讓人沒有財產的所有權或轉讓人的處分權受到限制等情形。(2)受讓人取得財產時是善意的。這里的善意是指在交易時不知道或者不應知道轉讓人為非所有人且非惡意的主觀心態(tài),至于有無過失均不應影響對善意的判斷。(3)受讓人必須是有償的從非法轉讓人處取得標的物。也就是說,必須滿足支付了合理的對價和從無權處分人處取得占有這個兩個條件。(4)完成了法定的公示方法,即需要辦理登記的已經完成登記辦理手續(xù),不需登記(需要交付)的已經完成了交付。

善意取得可以說是無權處分的特別規(guī)定,它是法律在促進交易與保護當事人權利間平衡利益所設定的制度。無權處分與善意取得最大的聯系在于,無權處分是善意取得得以發(fā)生的前提條件,也就是說,沒有無權處分就不可能存在善意取得。

四、無權處分的效力分析

(一)無權處分對當事人的效力

為了保護權利人的合法權益,無權處分對權利人并不會產生當然有效的法律效力,其本身就為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為,是否有效取決于權利人的選擇。權利人如果對無權處分人的行為加以追認,則在權利人和第三人之間產生法律約束力,如果不予承認,則對權利人不產生任何法律后果,而是應由無權處分人來承擔。但在第三人善意取得的情況下,權利人的相關權利顯然已受到侵害,此時,為了保護權利人的權利,法律規(guī)定權利人可以向無權處分人予以追償,或者通過其他合法交易手段從善意取得人處追回標的物。無權處分作為一種侵權行為來說,對無權處分人應當不予以保護,但為了維護交易的安全和保障社會秩序健康發(fā)展,法律在此方面做了變通規(guī)定。首先,無權處分行為人要想使其處分行為發(fā)生有效的法律效果,有兩種補救的辦法,一是得到權利人的追認,二是在無權處分后獲得標的物所有權。同時根據《合同法》第51條權利人追認的規(guī)定,該情形下的追認效力僅僅使無權處分人取得處分權,而不能認為追認效力溯及為在權利人和處分人之間形成委托代理關系。追認后該行為的后果便應由權利人自己承擔。但如果無權處分人在事后不能得到權力人的追認也不能取得所有權,無權處分人應依合同關系自己承擔該行為所產生的法律后果。關于無權處分對對方當事人的效力,我國《物權法》和《合同法》均有規(guī)定,效力也不盡相同。在物權范圍上,該當事人的行為如果符合善意取得的規(guī)定就有可能依據善意取得制度而取得標的物的所有權;而在債權方面,在該無權處分行為不能轉化為有效的情況下,對方當事人一般只得向無權處分人要求補償該無權處分行為所帶來的不利后果,或者要求無權處分人自己負擔相應的義務,或者直接向無權處分人追究違約責任。

(二)無權處分的效力學說

無權處分自被學者關注以來,雖然激起起了學界的各種爭論,但仔細分析便可發(fā)現,他們圍繞的焦點主要在無權處分所涉合同的效力方面,如王利明教授曾在他的文章中指出無權處分行為,是無權處分的人處分他人財產,并與相對人訂立轉讓財產合同的行為。

由此可知,部分學者主張無權處分行為與民法理論中的債權行為是等同的,在物權方面它僅指物權變動的原因行為③。但是,也有其他學者從物權行為角度指出,認為無權處分還應包含物權變動的原因行為和物權變動的結果本身兩個內涵。因為,無權處分中的“處分”是法律意義上的處分。實踐操作中,它經常既包含當事人意思表達一致,也包括所有物的轉移。因此,該含義應被包括在內。

鑒于上述理由,可以總結出我國學者在無權處分的效力問題上,主要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即“債權合同效力待定說”與“處分行為(物權變動)效力待定說”?!逗贤ā返?1條著眼于對財產所有人的利益保護最早對無權處分行為的效力作出了規(guī)定,雖然此條款一直倍受人們爭議,但它被認定為是法律對無權處分效力的一般性規(guī)定,即無權處分行為的效力后果應為待定。后隨著物權行為理論的發(fā)展及完善,《買賣合同司法解釋》第3條對《合同法》第51條進行了進一步的解釋說明,司法解釋第1款的主要內容為,當事人(買受人)以對方(出賣人)在締約合同時對標的物沒有處分權或者所有權為理由認為合同應歸為無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猜你喜歡
善意取得效力
債權讓與效力探究
保證合同中保證人違約責任條款的效力研究
善意取得制度的比較分析
人間(2016年30期)2016-12-03 20:39:32
“一車二賣”情形下物權歸屬問題的研究
試析善意取得與無權處分的效力
智富時代(2016年12期)2016-12-01 14:28:06
善意取得適用問題研究
從善意取得和表見代理制度談法律思維變革
商(2016年33期)2016-11-24 23:26:54
抵押財產擅自轉讓的規(guī)制
論違法建筑轉讓合同的效力
薄軌枕的效力得到證實
温泉县| 宁城县| 石景山区| 封丘县| 额济纳旗| 鄂温| 镇远县| 班戈县| 贵溪市| 托里县| 句容市| 揭阳市| 维西| 汾阳市| 呼伦贝尔市| 高要市| 灌阳县| 湖北省| 东宁县| 东光县| 鲜城| 云阳县| 咸阳市| 平武县| 望城县| 鄂托克旗| 金昌市| 乌兰察布市| 望都县| 安陆市| 襄樊市| 天全县| 叶城县| 西华县| 西充县| 靖边县| 叙永县| 宁阳县| 巴彦县| 抚顺市| 扎囊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