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繼東
服用湯藥還是自己煎的好
文/張繼東
快節(jié)奏的生活已經(jīng)讓人們失去了耐心,守在爐子邊煎中藥成為一種過去式。如今在很多大醫(yī)院里,醫(yī)生開出的中藥大多由煎藥室代勞,省時省力,方便了病人,但是,由于是機器煎煮,幾服藥一股腦倒進去,高壓煎煮,速度快了,包裝整齊,攜帶也方便了,可藥液明顯稀薄了,而且有些中藥的特殊煎法,比如先煎、后下、包煎等等也無法進行,因而效果大打折扣。
事實上,中藥的煎法是非常考究的,同樣一張藥方,因為藥物的煎法、服法不同,治療的適應(yīng)癥和效果就不一樣,一個病即便辨證再準確,用藥再恰當,如果煎服方法不當,就不可能發(fā)揮應(yīng)有的療效,所以,中藥一定要自己煎。那么,中藥該如何正確煎服呢?
煎藥的用器:以砂鍋最佳,陶制瓦罐、搪瓷器、鋁鍋亦可,忌用鐵器。
煎藥的用水量:煎藥的用水量根據(jù)藥物的量、吸水量及煎煮時間的長短而定。一般可加水至高出藥物一寸(第二煎加水量為第一次的1/2或1/3),太少會限制藥物有效成分的溶解,太多會影響藥物的濃度,并且煎出藥液太多病人難以服下。煎煮前最好將藥材浸泡10~20分鐘,以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藥物的煎煮時間:煎煮湯藥一般在未沸前用武火(大火),待煮沸后用文火(小火),以免水分迅速蒸發(fā)影響藥物有效成分浸出。煎藥過程中應(yīng)隨時攪動。
第一煎以100~200毫升為宜,兩煎所得的總量為200~300毫升。服藥有困難者,可酌量減少。
有些藥物需要特殊的煎煮及服用方法,在藥方中醫(yī)生都會注明,前者如先煎、包煎、后下藥、溶化(烊化)、另煎,后者如泡服、沖服、煎湯代水等用法,一定要問清醫(yī)生或藥師,選用正確的煎煮及服用方法,才能真正發(fā)揮藥物的作用,達到治病的目的。
服藥時間:病在上者,如眼病、咽喉病,宜飯后服藥;病在下者,如肝、腎病,宜飯前服。補益藥宜飯前服,發(fā)散藥宜飯后服。驅(qū)蟲藥、攻下藥宜清晨空腹服,治瘧藥宜寒戰(zhàn)前二小時服,鎮(zhèn)靜安神藥、緩瀉藥宜睡前服,調(diào)經(jīng)藥一般宜在行經(jīng)前數(shù)日開始服用,急病服藥時間不拘。
服藥的溫度:一般情況,湯藥均可溫服,以寒藥治熱證時,可以涼服,反之,以熱藥治寒證時,可以熱服。但在真熱假寒證或真寒假熱證服藥反吐的情況下,可以用“反佐法”,即寒藥熱服,熱藥冷服。
服藥次數(shù)與服藥量:一般每日一劑分兩次服,小兒酌情增減。在緊急情況下可采用一次頓服法。如遇特殊情況,也可一日服兩劑或多劑,以增強藥效。對嘔吐病人可采用少量多次服,或稍加姜汁同服或冷服,以免服藥后吐出。小兒可采用頻服法,咽喉疾患宜頻頻含咽。
當然,煎藥機代煎和顆粒劑沖服方便攜帶和服用,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藥飲片的應(yīng)用,是好事,但從重視療效角度出發(fā),診治疑難病癥和急危重癥時最好還是選擇自煎中藥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