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彬
摘要:問題導向教學是一種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方法,適合在公共管理類課程教學中運用。將此理論應用于組織行為學課程教學,主要體現(xiàn)在師生角色與師生關系創(chuàng)新、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考核要求與方式創(chuàng)新等。此項教學改革取得一些成果,未來還需進一步改進。
關鍵詞:問題導向教學;公共管理;組織行為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32-0176-02
一、何為“問題導向教學”
問題導向教學是一種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方法,學生在真實情境下積極解決教師所設計的現(xiàn)實問題。[1]問題導向教學理論在20世紀60年代末萌芽于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醫(yī)學院,[2]后逐漸擴散到世界各國、各學科、各層次的教學中。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高等教育也逐漸吸收了這種理論。
二、問題導向教學在公共管理類課程教學中的適用性
公共管理類專業(yè)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主要定位是政府和其他各類公共組織工作人員。公共組織所處的環(huán)境是處于不斷變化的,所面對的問題和任務是極為復雜,其服務對象的需要又是多樣的。作為公共組織的工作人員,一方面要求其行為模式和價值取向等趨向于整齊劃一,另一方面又要求其具有很強的應變能力。問題導向教學側重于訓練和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能力,同時訓練和提高學生表達能力、團隊協(xié)調能力等能力,與公共管理類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目標相契合,適合在公共管理類課程教學中應用。
三、課程改革內容
筆者自2013年以來,為燕山大學行政管理、公共事業(yè)管理等公共管理類專業(yè)本科生講授《組織行為學》課程。結合課程和學生特點,逐步嘗試引入問題導向教學。2016年在2015級行政管理專業(yè)本科生《組織行為學》課程教學中進行課程改革,全面引進問題導向教學理論,在師生角色與師生關系設計、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要求與方式等方面進行較大幅度改革,具體做法主要有:
1.師生角色與師生關系創(chuàng)新。本課程改革變“以教師為中心”為“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主導”。本課程設計了12個案例或現(xiàn)實問題,在教師引導下,由學生根據(jù)所學知識和拓展閱讀材料,自主分析原因或設計解決方案。該改革措施使學生從消極的聽課者變?yōu)榉e極的學習者和研究者,積極參與教學各環(huán)節(jié)。而師生之間不單純是教與學的關系,而是一種經常相互交流、教學相長的關系。
2.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針對以往理論課程教學內容基本局限于教材的狀況,本課程將教材之外的若干典型案例納入教學內容。這些案例的編寫,有的是基于其他教材或書籍中的案例改寫,有的是筆者根據(jù)教材基本知識點和個人知識與經驗編寫。
3.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1)適當增加研討課時。針對以往理論課程教學主要以講授為主的方法,本改革將討論課比例占到總學時的1/3。該措施比較有效地調動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現(xiàn)實問題的積極性,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中。(2)問題與知識倒置。針對以往教學先講解基本知識點再引導學生探索現(xiàn)實問題的思路,本課程改革將問題與知識倒置,即先讓學生認識到現(xiàn)實問題的存在,再引導學生構建知識拓撲結構圖,將基本概念、基本理論等知識點納入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知識點。以講授第四章“態(tài)度與公共組織管理”[3]為例,先向學生展示本章的三個核心問題,再引導學生構建本章知識拓撲結構圖(見圖1),最后引導學生解決這些問題。
4.考核要求創(chuàng)新。針對以往考試比較注重考查學生對基本內容記憶的情況,本課程改革適當?shù)瘜局R點的機械記憶,而是通過課堂討論和書面作業(yè),重點考核學生對知識點的綜合運用能力。同時,通過小組合作完成主題發(fā)言、案例分析等教學環(huán)節(jié),考核學生的溝通能力、團隊學習和協(xié)作能力。
5.考核方式創(chuàng)新。(1)總評成績構成改革。針對以往理論課程教學主要依托期末閉卷考試來考核學生掌握知識情況的方式,本課程平時成績占總評成績的30%,結課考試成績占總評成績的70%。在平時成績中,課堂研討表現(xiàn)占總評成績的20%,書面作業(yè)占總評成績的10%。(2)考核主體和方式改革。本課程課堂研討成績由學生和教師共同評定,學生互評成績和教師評定成績各占50%。具體設想是:每次課堂研討時,由一組同學進行主題發(fā)言,隨機抽取另一組同學作為評委,以學生評委打分的平均分作為學生互評分數(shù)。但對于書面作業(yè)成績和期末試卷成績,仍由任課教師一人評定。
四、課程改革的效果評估與未來改進設想
1.效果評估。綜合各種途徑的信息反饋,本輪課程改革在以下方面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成果:第一,比較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第二,在減少基礎理論講授的同時保障了教學效果。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基本彌補了理論教學課時壓縮造成的負面影響。從課堂討論、書面作業(yè)、結課考試試卷等情況來看,學生對基本概念、基本理論等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與前幾輪運用傳統(tǒng)教學方式取得的效果相當。第三,有效提高了學生實踐能力。通過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訓練,不僅提高了學生對基本理論知識的掌握和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也提高了學生溝通、表達、協(xié)調和團隊合作等實踐能力。
2.未來改進。在現(xiàn)有課程改革措施的基礎上,未來課程教學改革擬增加以下措施,以進一步擴大課程改革效果:第一,吸收更多教師組成教學團隊。通過吸收更多教師組成教學團隊,可以使學生在參與課程教學時得到更多、更有效的指導。第二,通過網(wǎng)站等形式完善教學方式。目前教學改革在教學理論方面有一定前瞻性,但具體教學方法基本沒有突破傳統(tǒng)板書、PPT匯報等方式。未來擬通過建立教學網(wǎng)站、課程微信群等方式,豐富和完善教學手段,以期取得更好效果。
參考文獻:
[1]Tunde M. Akinmoladun.The Relevance of Problem-Based Instruction to Learning about Environmental Health[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Health,July/August,2008 (Vol.71,Number 1).
[2]VIctor Neufeld & Howard S Barrows.The "McMaster Philosophy":An Approach to Medical Education[J].Journal of Medical Education,Nov,1974,(Vol.49,Issues 11).
[3]孫萍,張平.公共組織行為學[M].第2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86-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