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呼倫貝爾50a年平均降雪量最少、最多的地方分別是西旗和根河。呼倫貝爾中部和北部年平均降雪量多,年平均降雪量均在25mm以上;呼倫貝爾西部和東南部年平均降雪量少,年平均降雪量在10~20mm之間,呼倫貝爾西部,暴雪不易發(fā)生。
關(guān)鍵詞:降雪;特征;呼倫貝爾地區(qū)
中圖分類號:P458.1+21.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733194
本次研究利用呼倫貝爾市16個氣象觀測站1960—2009年50a間降雪資料,資料時間跨度均達到40a以上,且序列完整性好。50a年平均降雪量是多年降雪的一個平均態(tài),在不同年份降雪多寡不同,主要是極端最多降雪的發(fā)生,增加了暴雪發(fā)生的概率。統(tǒng)計呼倫貝爾各地不同年份的降雪變化特征,更有利于對暴雪的發(fā)生規(guī)律有明晰的認識。
1 降雪統(tǒng)計
下表1是呼倫貝爾地區(qū)16個國家級氣象站統(tǒng)計的50a平均降雪量統(tǒng)計表。
西旗50a平均降雪量最少,根河最多。以西旗和根河2地為例闡述呼倫貝爾地區(qū)降雪年變化特征。
呼倫貝爾西旗50a年平均降雪量10.2mm,2008年降雪量最多,達32.6mm,1963年降雪最少,僅有1.7mm;西旗1960—2009年間年降雪量絕大部分在15.0mm以下,50a中僅有2008年年降雪量達到25.0mm以上,2000年以后明顯年降雪量增大。
呼倫貝爾根河50a年平均降雪量39.6mm,1972年降雪量最多,達85.5mm,2006年降雪最少,僅有13.2mm;根河1960—2009年間年降雪量絕大部分在20.0mm以上,年降雪量在50.0mm以上的有12a,1980年以前年降雪量較大。
2 降雪地理分布特征
為更直觀表征呼倫貝爾地區(qū)50a年平均降雪特征,在地理信息系統(tǒng)Arcgis中采用反距離權(quán)重法進行插值,形成呼倫貝爾各地50a年平均降雪分布圖(圖略)。
呼化貝爾各地50a年平均降雪量分布圖中可以看出,呼倫貝爾中部和北部年平均降雪量多,年平均降雪量均在25mm以上,年平均降雪量最大達39.6mm;呼倫貝爾西部和東南部年平均降雪量少,年平均降雪量在10~20mm之間,其中,呼倫貝爾西部年平均降雪量最少,年平均降雪量均在20mm以下,年平均降雪量最小的西旗僅為10.2mm。暴雪的發(fā)生與降雪量的多少有直接的關(guān)系,所以可以認為一地年平均降雪量大,發(fā)生暴雪的概率就多,因此可以認為年平均降雪量較多的中部和北部地區(qū)是呼倫貝爾暴雪的多發(fā)地,而年平均降雪量相對較少的地區(qū),尤其是呼倫貝爾西部,暴雪不易發(fā)生。
3 結(jié)論
呼倫貝爾50a年平均降雪量最少、最多的地方分別是西旗和根河。呼倫貝爾中部和北部年平均降雪量多,年平均降雪量均在25mm以上;呼倫貝爾西部和東南部年平均降雪量少,年平均降雪量在10~20mm之間,呼倫貝爾西部,暴雪不易發(fā)生。
參考文獻
[1]孟雪峰.內(nèi)蒙古暴風雪成因及預(yù)報技術(shù)研究[D].蘭州大學,2007.
[2]陳長勝,王盤興,楊秀峰,等.東北地區(qū)暴雪天氣的統(tǒng)計學劃分方法及其時空分布特征[J].地理科學,2012,32(10).
[3]吳煥萍.GIS技術(shù)在氣象領(lǐng)域中的應(yīng)用[J].氣象,2010,36(03):90-100.
作者簡介:苗冬梅(1979-),女,內(nèi)蒙古呼倫貝爾,工程師,碩士研究生,從事天氣氣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