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懷續(xù)+++王曉娜+++侯江偉++杜俊凱
摘要:“打練結合”是為解決當下武術發(fā)展中所存在弊端提出的。針對當下武術發(fā)展“打練分離”的現(xiàn)狀,從太極拳與推手的關系入手,分析“打練結合”對武術發(fā)展的意義。研究結果:1.“打練結合”模式需要突破競技武術打練分離的思維定勢。2.“打練結合”模式需將傳統(tǒng)與競技相結合。3.打練結合”模式需將文化與技術相結合。
關鍵詞:打練結合;太極拳;人才培養(yǎng);太極拳推手
一、論述
太極拳發(fā)展至今,儼然已是“門派林立”“遍地開花”。從最初陳家溝的陳式太極拳衍生出了楊、武、吳、孫、和、陳式洪派、忽雷太極架等眾多派別。改革開放后,作為中華傳統(tǒng)國粹代表的太極拳更是走出國門,在世界范圍內廣為傳播與發(fā)展。然而作為武術某一拳種的太極拳,其技擊屬性被一再弱化,越來越多的太極拳學習者對太極拳動作僅僅是“依葫蘆畫瓢”,將太極拳練成了“太極操”。對太極拳技術本質的忽視,必然會造成太極拳在其發(fā)展過程中的技術失真。這對太極拳未來的發(fā)展尤為不利。可見,如何保持太極拳的技擊本質性是太極拳國際化推廣與發(fā)展中亟待解決的“頑疾”。毫無疑問,一批優(yōu)秀的、能打能練的復合型太極拳人才是解決該問題的關鍵。因此,如何培養(yǎng)“打練統(tǒng)一”的綜合型太極拳人才,是本文研究的探索重點,同時也是本文研究的立足點。
二、“打練結合”概述
(一)打練結合的含義
“打練結合”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20世紀80年代,傳統(tǒng)武術中并沒有“打練結合”之說。該提法是在武術被競技化,由原來的訓練體系拆分成兩個獨立的項目——“套路”和“散打”后,所造成的“練的不能打”和“打的不能練”的弊端而提出。此后,不斷有學者提出他們對 “打練結合”的設想。“打練結合”本是傳統(tǒng)武術技術和訓練體系的一個特征。競技武術出現(xiàn)后,該特征被遺失。
(二)打練結合對武術技術發(fā)展的意義
1.太極拳是太極拳推手的基礎——遞進關系
太極拳練習是學習太極拳推手必備的基本功,傳統(tǒng)的太極推手是在太極拳套路練習具有一定水平的基礎上,雙人搭手,通過運用“掤、捋、擠、按、採、挒、肘、靠”八種技法,按照“沾連粘隨、不丟不頂”的原則,憑借自身皮膚末梢神經的靈敏與身體的本體感覺,運用合理的技術方法,將對方發(fā)放出去或使其失去重心。
2.太極拳推手是對太極拳架的檢驗——求實關系
太極拳推手在太極拳體系中占有與套路同等重要的位置,當套路練習到一定時間,即要練習推手。通過推手的練習可以反推出自己拳架、動作、勁力的正確與否。正確的拳姿、勁力能夠很好的作用于推手的練習。相反,則對推手練習是一種阻礙。此外,推手練習能夠加深對太極拳技法要領和拳勢攻防含義的理解,提高拳架練習的趣味和水平。
三、“打練結合”模式對太極拳人才培養(yǎng)的益處
(一)“打練結合”模式是對傳統(tǒng)太極拳技術動作的回歸
技擊是武術的本質屬性。該屬性決定了武術動作的設計都源自于攻守防衛(wèi)。太極拳作為具有代表性的武術拳種,它的組成包括功法、套路(單練、對練)、拆招、喂手、推手、散手等諸多環(huán)節(jié)?!按蚓毥Y合”模式的提出,針對當下競技武術存在的弊端,能夠最大限度地繼承傳統(tǒng)太極拳的技擊精髓,是對太極拳技術體系的保護和回歸。此外,楊澄甫先生在《太極拳體用全書》例言中提到“世之學太極拳者。日見繁多。未明體用之法。孰鮮心身之益”,可見,不明白太極拳的攻防技擊,糊里糊涂的練習,鍛煉身體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二)“打練結合”模式有助于提高培養(yǎng)太極拳人才的時間
通過對相關文獻檢索和查閱,我們發(fā)現(xiàn):將太極拳與推手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比單純的太極拳練習更易引起學生的共鳴。楊帆通過教學實驗法,將太極拳與推手相結合教學方式運用于課堂上,發(fā)現(xiàn)不但有利于完成教學進度,更能激發(fā)學生練習太極拳的積極性。
(三)“打練結合”模式將使太極拳人才得到更好的發(fā)展
當前武術的發(fā)展正朝著“返璞歸真——回歸傳統(tǒng)”的方向前進。社會各界對武術實用論的呼聲越來越高,我們迫切地需要一批“能打能練”的武術后備人才來撐起未來武術發(fā)展的“大梁”?!澳艽虻牟荒芫殹焙汀澳芫毜牟荒艽颉倍紝⒊蔀檫^去時,被時代所淘汰。俗語講“技多不壓身”,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武術人才,必須兼具“打”與“練”的基本技能。在武術人才市場化后,這成為自由市場選擇的必然。
四、“打練結合”模式對太極拳人才培養(yǎng)的具體要求
(一)“打練結合”模式需要突破競技武術打練分離的思維定勢
首先,在認知上,對“武術”概念的詮釋均以西方體育的“項目化”為特征。如對武術概念的定義,“自近代以來受西方競技體育的影響,中國武術實現(xiàn)了功法、套路、格斗的‘分化演變”。其次,隨著80年代初武術風靡世界,以競技武術為主要形式的國際性武術比賽的舉辦以及以運動員和教練員為主體的專業(yè)隊伍建設,近30年的發(fā)展,競技武術可謂“一枝獨秀”。在這樣的思維認知和形式政策下,我們很難走出“打練分離”的思維怪圈。因此,當務之急是要在思想上打破“打練分離”的思維定式,重樹“打練結合”的新思維模式。
(二)“打練結合”模式需將傳統(tǒng)與競技相結合
“打練結合”模式的核心訴求是回歸傳統(tǒng),傳統(tǒng)武術是根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母體之上具有民族性、文化性、技擊性、藝術性的真正的中國武術。傳統(tǒng)武術作為競技武術技術的根基。競技武術的發(fā)展離不開傳統(tǒng)武術作為支撐。而競技武術的發(fā)展歷程告訴我們,競技武術并非沒有優(yōu)勢,其通過專業(yè)化的培養(yǎng)體系、有效的訓練時間保障、有政策和酬勞的教練員與運動員,使競技武術的發(fā)展更具生命力。
五、結語
武術再次“入奧”的失敗,已鮮有武術界人士對此發(fā)表建議與看法。這不是好事也不是壞事,重要的是我們今后武術朝著怎樣的方向發(fā)展。目前,國內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復興對武術的發(fā)展是一個良好的契機,改變競技化的弊端,接續(xù)傳統(tǒng) “打練結合”技術體系的完整性,其關鍵點便是從培養(yǎng)一批這樣的優(yōu)秀武術人才開始?!吧倌陱?,則武術強”,未來任重而道遠。
作者簡介:李懷續(xù)(1981.11—),碩士在讀,主要研究方向:武術理論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