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明,許 鶴
?
北宋潁州知州及其廉政事跡輯錄
董 明,許 鶴
(阜陽師范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 阜陽 236037)
依據(jù)文獻記錄,北宋一朝潁州有80任知州、78任實際到職、77位知州,24位有具體廉政事跡記錄。歷任潁州知州雖然任職原因不同、任職時間長短不一,但是在任上基本上能夠勤懇為民、造福一方,他們?yōu)闈}州的社會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發(fā)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值得我們銘記和學習。
北宋;潁州;知州;廉政事跡;輯錄
北宋一朝,文人治國理念得以貫徹實施,在京城和地方都產(chǎn)生了一大批為官清廉的好官。潁州作為淮河以北的重要城市,雖然經(jīng)濟發(fā)展日趨衰微,但是在政治和軍事地位上依然舉足輕重。這一時期,潁州涌現(xiàn)出了一大批勤政為民、兩袖清風的地方官員,雖然他們來潁任職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是基本上都能夠在潁州任上勤勉作為、造福一方,值得贊揚。本文通過大量傳世文獻和出土文獻,對北宋一朝曾在潁州任地方長吏的知州進行勾稽,并對其在潁州任上的廉政事跡進行輯錄,為當前地方反腐倡廉教育提供生動的歷史素材和典型案例。
根據(jù)文獻記載,共輯出北宋一朝潁州知州信息80任(含兩位未到任者),其中1位知州二度知潁州,因而,實際到任的潁州知州共77位。具體見下表:
北宋歷任潁州知州信息表
序號姓名任職時間文獻來源 1范再遇宋太祖建隆二年前(961年前)《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2宋太祖建隆二年夏四月條 2常 暉宋太祖開寶二年前(969年前)《宋史》卷273《李進卿傳》 3張 颙約宋太祖開寶二年或三年(約969或970)《宋史》卷2《太祖二》、《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11宋太祖開寶三年三月條 4曹 翰宋太祖開寶中~太宗太平興國中《宋史》卷260《曹翰傳》 5鄭文寶宋太宗淳化元年(990)《宋史》卷277《鄭文寶傳》
6畢士安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宋史》卷281《畢士安傳》、畢仲游《西臺集》卷16《丞相文簡公行狀》、楊億《宋故推忠協(xié)謀佐理功臣金紫光祿大夫行尚書禮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修國史上柱國太原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食實封四百戶贈太傅中書令謚曰文簡畢公墓志銘》、劉摯《畢文簡神道碑》、《大明一統(tǒng)志》卷7《中都·鳳陽府》 7張 秉宋真宗咸平初《宋史》卷301《張秉傳》 8張茂直宋真宗咸平二年~四年(999—1001)《宋會要輯稿》職官三《中書省·舍人院》、《宋史》卷296《張茂直傳》 9李建中宋真宗咸平中《宋史》卷441《李建中傳》、楊億《集賢李金部知潁州》 10王 旭約宋真宗大中祥符初《宋朝事實類苑》卷21《官政治績·和買絹》、《乾隆潁州府志》卷6《名宦志》、《嘉慶重修一統(tǒng)志》卷129《潁州府二》 11刁 衎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前(1013年前)《宋史》卷441《文苑三·刁衎傳》 12馬知節(jié)約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天禧元年?(1014—1017?)《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82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六月條、《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90宋真宗天禧元年九月條、王安石《檢校太尉贈侍中正惠馬公神道碑(嘉祐七年)》、《宋會要輯稿》職官七八《罷免上》 13樣 丹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王安石《彰武軍節(jié)度使侍中曹穆公行狀》 14俞獻卿宋真宗大中祥符中《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86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二月條 15趙德雍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宋會要輯稿》帝系一《皇子諸王》 16張師德宋真宗天禧四年、五年前后(1020、1021年前后)《宋史》卷306《張去華傳》、《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97宋真宗天禧五年二月條、《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95宋真宗天禧四年夏四月條 17張 詠宋真宗朝《嘉慶重修一統(tǒng)志》卷129《潁州府二》 18周 起宋仁宗天圣初《宋史》卷288《周起傳》、王安石《贈禮部尚書安惠周公神道碑》、《乾隆潁州府志》卷6《名宦志》 19劉 筠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宋史》卷305《劉筠傳》、《乾隆潁州府志》卷6《名宦志》 20李士衡約宋仁宗天圣中范仲淹《宋故同州觀察使李公神道碑銘》 21李 垂約宋仁宗天圣中《宋史》卷299《李垂傳》、尹洙《故朝散大夫尚書司封郎中充秘閣校理知均州軍事兼管內(nèi)勸農(nóng)事上柱國李公墓志銘并序(慶歷五年十二月)》 22趙允良宋仁宗天圣七年~明道二年(1029—1033)《宋會要輯稿》帝系一《皇子諸王》、張方平《皇叔祖推成保順同德亮節(jié)崇仁守正佐連翊戴功臣寧海平江等軍節(jié)度管內(nèi)觀察處置堤堰橋道等使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傅守太保兼中書令杭州大都督府長史使持節(jié)蘇州諸軍事蘇州刺史上柱國襄陽郡王食邑一萬五千四百戶實封五千戶贈太師尚書令兼中書令追封定王墓志銘并序(治平四年八月)》 23燕 肅約宋仁宗朝初期《宋史》卷298《燕肅傳》、《大明一統(tǒng)志》卷7《中都·鳳陽府》 24張 綸約宋仁宗朝初期《宋史》卷426《循吏·張綸傳》 25裴德輿約宋仁宗朝前期沈構《洛苑使英州刺史裴公墓志銘(嘉祐二年十月)》 26夏 竦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112宋仁宗明道二年夏四月條、夏竦《文莊集》卷5《潁州到任謝上表》、《宋史》卷283《夏竦傳》、王珪《夏文莊公竦神道碑銘》、《大明一統(tǒng)志》卷7《中都·鳳陽府》 27楊 察宋仁宗景祐中《宋史》卷295《楊察傳》、《大明一統(tǒng)志》卷7《中都·鳳陽府》 28蔡 齊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張方平《推誠保德守正功臣正奉大夫尚書戶部侍郎知潁州軍州事管內(nèi)勸農(nóng)使上柱國汝南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實封四百戶賜紫金魚袋贈兵部尚書謚文忠蔡公神道碑銘并序》、《宋史》卷286《蔡齊傳》、《大明一統(tǒng)志》》卷7《中都·鳳陽府》、《乾隆潁州府志》卷6《名宦志》 29程 琳宋仁宗寶元二年(1039)《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125宋仁宗寶元二年十一月條、《宋史》卷288《程琳傳》、《歐陽修集》卷23《居士集》卷23《鎮(zhèn)安軍節(jié)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贈太師中書令程公神道碑銘〈嘉祐四年〉》、《乾隆潁州府志》卷6《名宦志》 30杜惟慶宋仁宗慶歷三年(1043)《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141宋仁宗慶歷三年六月條 31柳 植約宋仁宗慶歷四年前(1044年前)《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147宋仁宗慶歷四年三月條、《宋史》卷294《柳植傳》 32晏 殊宋仁宗慶歷四年(1044)《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152宋仁宗慶歷四年九月條、《宋史》卷211《表第二·宰輔二》、《大明一統(tǒng)志》卷7《中都·鳳陽府》 33歐陽修宋仁宗皇祐元年~二年(1049—1050)《宋史》卷319《歐陽修傳》、《歐陽修集》卷90《表奏書啟四六集》卷1《潁州謝上表〈皇祐元年三月十三日〉》、《宋會要輯稿》崇儒五《編纂書籍·獻書升秩》、吳充《故推誠保德崇仁翊戴功臣觀文殿學士特進太子太師致仕上柱國樂安郡開國公食邑四千三百戶食實封一千二百戶贈太子太師歐陽公行狀》、《嘉慶重修一統(tǒng)志》卷129《潁州府二》 34孫祖德宋仁宗皇祐三年前(1051年前)《宋史》卷299《孫祖德傳》、《歐陽修集》卷56《居士外集》卷6《酬孫延仲龍圖》、《宋會要輯稿》儀制一○《陳請封贈》 35范仲淹(未之任)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宋史》卷314《范仲淹傳》、范仲淹《陳乞潁亳一郡狀》 36李端愿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歐陽修集》卷84《內(nèi)制集》卷3《賜鎮(zhèn)東軍節(jié)度觀察留后知潁州李端愿赴闕茶藥詔〈至和二年四月八日〉》、胡宿《文恭集》卷26《賜鎮(zhèn)東軍觀察節(jié)度留后知潁州李端愿口宣》 37徐宗況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歐陽修集》卷86《內(nèi)制集》卷5《賜知潁州徐宗況進奉賀兗國公主出降銀絹馬等敕書(嘉祐二年)》 38趙宗道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韓琦《故尚書祠部郎中集賢校理致仕趙君墓志銘(熙寧四年十一月)》、《乾隆潁州府志》卷6《名宦志》 39蘇 頌宋仁宗嘉祐六年~八年(1061—1063)《宋史》卷340《蘇頌傳》、蘇頌《蘇魏公文集》卷48《潁州到任謝二府》、曾肇《贈司空蘇公墓志銘(崇年元年十一月)》、蘇頌《少府監(jiān)致仕王君墓志銘》、鄒浩《故觀文殿大學士蘇公行狀》 40章 衡宋仁宗嘉祐中《宋史》卷347《章衡傳》 41張 環(huán)宋仁宗朝后期《宋史》卷330《張環(huán)傳》 42呂公孺宋仁宗朝《宋史》卷311《呂夷簡傳》 43錢象先宋仁宗朝《宋史》卷330《錢象先傳》、張方平《宋故朝散大夫守尚書吏部侍郎致仕上柱國彭城郡開國公食邑三千一百戶實封四百戶賜紫金魚袋錢公墓志銘并序》 44趙子淵宋仁宗朝梅堯臣《送趙子淵知潁州》 45周 某宋仁宗朝《王安石集》卷89《贈禮部尚書安惠周公神道碑》 46陸 經(jīng)宋英宗治平中~宋神宗熙寧二年(1064—1069)《歐陽修集》卷14《居士集》卷14《聞潁州通判國博與知郡學士唱和頗多因以奉寄知郡陸經(jīng)通判楊褒〈治平二年〉》 47呂夏卿宋神宗熙寧二年~三年(1069—1070)《宋史》卷331《呂夏卿傳》 48呂公著宋神宗熙寧三年~八年(1070-1075)《宋史》卷336《呂公著傳》、《宋會要輯稿》食貨五《青苗下》、蘇頌《龍圖閣直學士修國史宋公神道碑》、《大明一統(tǒng)志》卷7《中都·鳳陽府》 49宋敏求宋神宗熙寧六年前(1073年前)《宋史》卷291《宋綬傳》 50孫 永宋神宗熙寧七年~八年(1074—1075)《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258宋神宗熙寧七年十二月條、《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261宋神宗熙寧八年三月條、《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264宋神宗熙寧八年五月條、《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269宋神宗熙寧八年冬十月條、蘇頌《資政殿學士通議大夫孫公神道碑銘》 51高遵裕宋神宗熙寧十年前(1077年前)《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284宋神宗熙寧十年八月條 52李 珣宋神宗熙寧中《宋史》卷464《外戚中·李珣》 53元 絳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宋史》卷343《元絳傳》、《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305宋神宗元豐三年六月條、蘇頌《太子少保元章簡公神道碑》 54羅 拯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續(xù)資治通鑒長編》299宋神宗元豐二年八月條、《宋史》卷331《羅拯傳》 55薛 向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宋史》卷16《神宗三》、《宋史》卷328《薛向傳》、《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308宋神宗元豐三年九月條、《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309宋神宗元豐三年閏九月條 56呂希績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359宋神宗元豐八年九月條 57陳師錫宋神宗元豐中《宋史》卷346《陳師錫傳》 58顧 臨宋神宗朝《宋史》卷344《顧臨傳》 59黃好謙(未之任)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欒城集》卷29《黃好謙知潁州》 60崔公度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欒城集》卷30《崔公度知潁州》、《宋史》卷353《崔公度傳》 61曾 肇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宋史》卷319《曾鞏傳》、《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436宋哲宗元祐四年十二月、楊時《曾文昭公行述》、《乾隆潁州府志》卷6《名宦志》 62陸 佃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443宋哲宗元祐五年六月條、陸佃《陶山集》卷13《潁州到任謝二府啟》、《潁州到任謝蔡州王左丞啟》 63蘇 軾宋哲宗元祐六年~七年(1091-1092)《宋史》卷338《蘇軾傳》、《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469宋哲宗元祐七年春正月條、《升庵全集》卷78《蘇堤始末》 64韓 川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474宋哲宗元祐七年六月條、《宋史》卷347《韓川傳》 65趙令鑠宋哲宗紹圣四年前(1097年前)《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490宋哲宗紹圣四年八月條 66盛 陶宋哲宗紹圣末《宋史》卷347《盛陶傳》 67豐 稷約宋哲宗紹圣末~元符初《宋史》卷321《豐稷傳》 68章 衡哲宗元符二年前(1099年前)《宋史》卷347《章衡傳》、《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514宋哲宗元符二年八月條 69王 幾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515宋哲宗元符二年九月條 70張 耒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宋史》卷444《張耒傳》、《能改齋漫錄》卷14《劾張文潛謝表不欽》 71向 紃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宋會要輯稿》選舉三三《特恩除職一》 72王 襄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宋史》卷352《王襄傳》 73鄭居中宋徽宗崇寧間《宋史》卷351《鄭居中傳》 74劉嗣明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宋史》卷356《劉嗣明傳》、《宋會要輯稿》職官二八 75彭 訴宋徽宗政和間《乾隆潁州府志》卷6《名宦志》 76陳 規(guī)約宋徽宗政和后劉一止《陳規(guī)知順昌府制》 77周邦彥宋徽宗重和元年(1118)《宋史》卷444《文苑六·周邦彥》 78林 攄宋徽宗朝《宋史》卷351《林攄傳》 79李 夔宋徽宗朝楊時《李修撰墓志銘(宣和四年)》 80呂希純不詳《大明一統(tǒng)志》卷7《中都·鳳陽府》
在77位潁州知州中,在潁州任上作出貢獻、受到民間敬仰愛戴的頗多。其中不乏被貶黜降官至潁州者,如畢士安、夏竦、晏殊、呂公著、程琳等。現(xiàn)依據(jù)相關文獻,將在潁州任上勤勉為官、受民敬仰、造福一方的知州主要廉政事跡輯錄如下:
畢士安,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宋太宗淳化三年,畢士安“以疾請外,改右諫議大夫、知潁州”[1]9517-9519?!段髋_集》卷16《丞相文簡公行狀》載:“會歲大餓,公發(fā)倉廩以賑濟。且上言州界民轉徙逃去者甚眾,申訴失時,無以為賦租,故逃,不問有狀無狀,復額經(jīng)驗未經(jīng)驗,一切賜當年田租,以安流亡。書奏不報,而被召,乃以狀上中書力言之,上始詔有司從公請。公雖去,而所活與安存蓋千萬數(shù)。”[2]257楊億《宋故推忠協(xié)謀佐理功臣金紫光祿大夫行尚書禮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修國史上柱國太原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食實封四百戶贈太傅中書令謚曰文簡畢公墓志銘》:“公諱士安,字舜舉?!獫}州,屬淫雨降災,嘉禾不稔,公乞開公廩以振乏絕,望賜田租以惠疲瘵,帝俞其請,民實受賜?!盵3]15冊80-85《大明一統(tǒng)志》卷7《中都·鳳陽府》:“畢士安知潁州,有治政,以嚴正見稱?!盵4]137
王旭,約宋真宗大中祥符初:《宋朝事實類苑》卷21《官政治績·和買絹》:“祥符初,王旭知潁州,因歲饑,出庫錢貸民,約蠶熟,千輸一縑。其后李士衡行之陜西,民以為便。今行天下,于歲首給之,謂之和買絹,或曰預買,始于旭也?!盵5]247《乾隆潁州府志》卷6《名宦志》“宋”條載:王旭“由判國子監(jiān)出知潁州,卓有政績”[6]277。《嘉慶重修一統(tǒng)志》卷129《潁州府二》:“王旭,莘人。真宗時知潁州,荒政修舉?!盵7]5661
周起,宋仁宗天圣初:《乾隆潁州府志》卷6《名宦志》“宋”條載:周起,字萬卿,山東鄒人,宋真宗時知潁州,“聽斷明審,舉無留事”[6]273。
劉筠,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乾隆潁州府志》卷6《名宦志》“宋”條載:“劉筠,字子儀,大名人……天圣中以禮部侍郎知潁州,遇事明達而治尚簡,嚴詩文,與楊億齊名宦?!盵6]273
李士衡,約宋仁宗天圣中:《范文正公集》卷13《宋故同州觀察使李公神道碑名》:“公服官五十二載,專尚寬恕,政刑之下,活人多矣?!盵8]310
夏竦,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大明一統(tǒng)志》卷7《中都·鳳陽府》:“夏竦知潁州,以不茍為政。革去前弊,人甚德之?!盵4]137
楊察,宋仁宗景祐中:《大明一統(tǒng)志》卷7《中都·鳳陽府》:“景祐中通判宿州,后又歷知潁、壽二州,遇事明決,勤于吏職?!盵4]137
蔡齊,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大明一統(tǒng)志》》卷7《中都·鳳陽府》:“蔡齊知潁州,卒于官,故吏朱宷至潁,吏民見宷泣指所嘗更歷施為,曰此蔡使君之跡也。其仁恩如此。”[4]137《乾隆潁州府志》卷6《名宦志》“宋”條載:仁宗時以戶部侍郎出知潁州,“有惠政。潁始立學,齊所請也。卒贈兵部尚書,謚文惠。潁人見其故吏朱寀會喪猶號泣思之”[6]274-275。
程琳,宋仁宗寶元二年(1039):《乾隆潁州府志》卷6《名宦志》“宋”條載:程琳“為人敏厲深嚴,長于政事”[6]274-275。
燕肅,宋仁宗朝初期:《大明一統(tǒng)志》卷7《中都·鳳陽府》:“燕肅知潁州,精于刻漏,時刻不差。尤有善政,臨去吏民莫不攀懸?!盵4]138
張綸,宋仁宗朝初期:《宋史》卷426《循吏·張綸傳》:“張綸字公信,潁州汝陰人?!阒獫}州,卒。綸有材略,所至興利除害。為人恕,喜施予,在江、淮,見漕卒凍餒道死者眾,嘆曰:‘此有司之過,非所以體上仁也?!品铄X市絮襦千數(shù),衣其不能自存者?!盵1]12694-12695
裴德輿,約宋仁宗朝前期:沈構《洛苑使英州刺史裴公墓志銘(嘉祐二年十月)》:“至和元年秋七月乙亥,洛苑使、英州刺史裴公卒于晉州?!M德輿,字載之?!w國子監(jiān)博士、虞部員外郎,入權開封府推官,出知潁州。民有少孤而畜于舅氏者,舅死,隨其妻適某氏。某其又死,乃告某氏曰:‘昔我孤,舅氏夫婦育我,甚恩。今又不幸,愿得其喪以歸,合葬于舅?!呈喜慌c。乃間使人盜其骨去。某氏怒,執(zhí)以告,法當坐死。公呼某氏前,曰:‘若知彼盜若妻墓何也?’曰:‘是嘗欲求吾妻之喪,將以合葬于其舅爾?!唬骸枪士杉握咭?。’笞而遣之。”[3]74冊340-343
柳植,約宋仁宗慶歷四年前(1044年前):《宋史》卷294《柳植傳》:“柳植字子春,真州人?!榷约厕o,改侍讀學士、知鄧州。遷給事中、移潁州?!瓪v知壽、亳、蔡、揚四州,分司西京,遂致仕。累遷吏部侍郎,卒。植平居畏慎,寡言笑,所至官舍,蔬果不輒采,家無長物,時稱其廉。”[1]9819
晏殊,宋仁宗慶歷四年(1044):《大明一統(tǒng)志》卷7《中都·鳳陽府》:“晏殊知潁州,以政事聞于一時。公余手不釋卷。時邵亢為推官,殊諉之以事?!盵4]137
歐陽修,宋仁宗皇礻右 元年—二年(1049—1050):《宋史》卷319《歐陽修傳》:“歐陽修字永叔,廬陵人?!銚P州、潁州。……凡歷數(shù)郡,不見治跡,不求聲譽,寬簡而不擾,故所至民便之?;騿枺骸疄檎捄?,而事不弛廢,何也?’曰:‘以縱為寬,以略為簡,則政事弛廢,而民受其弊。吾所謂寬者,不為苛急;簡者,不為繁碎耳?!盵1]10375-10381《嘉慶重修一統(tǒng)志》卷129《潁州府二》:“廬陵人,皇祐元年知潁州。因災傷,奏免黃河夫萬余人。筑塞白龍溝,注水西湖,灌溉腴田,大為農(nóng)民利。建書院,教民子弟。由是潁人咸知向學,修樂志。故卒歸老于潁云?!盵7]5661
趙宗道,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韓琦《故尚書祠部郎中集賢校理致仕趙君墓志銘(熙寧四年十一月)》:“嘉祐四年,京西大饑,轉運使請擇列郡守以濟災饉,子淵被選知潁州。子淵于救荒之術,素以經(jīng)慮,賑給存勞,無所不至,寇盜屏息,流庸以復?!盵3]40冊109-112《乾隆潁州府志》卷6《名宦志》“宋”條載:趙宗道,字子淵,嘉祐四年知潁州,“時大饑,賑給存勞,寇盜屏息,流亡以復”[6]276。
蘇頌,宋仁宗嘉祐六年—八年(1061—1063):《宋史》卷340《蘇頌傳》:“富弼嘗稱頌為古君子,及與韓琦為相,同表其廉退,以知潁州。通判趙至忠本邊徼降者,所至與守競,頌待之以禮,具盡誠意。至忠感泣曰:‘身雖夷人,然見義則服,平生誠服者,唯公與韓魏公耳。’”[1]10860曾肇《贈司空蘇公墓志銘(崇年元年十一月)》:“公諱頌,字子容,性警敏,甫能言,應對不類常兒?!实v五年……遷大理寺丞。歷集賢校理、同知太常禮院,編定集賢院書籍。在館九年,廉靜自守,宰相富鄭公、韓魏公賢之。問所欲,懇求補外,二公益稱嘆,乃以知潁州。仁宗山陵調發(fā)倉卒,公為度土產(chǎn)有無,高估緩期,官自為市,民不知擾,而課最他郡,潁人德之。還,為提點開封府界縣鎮(zhèn)公事?!盵3]110冊119-125鄒浩《故觀文殿大學士蘇公行狀》:“公機警夙成,性知禮義?!跐}州日,通判趙至忠本歸明人,所至輒與守兢。公待之以禮,具盡誠意。他日,至忠泣曰:‘某虜人也,然見義則服。平生誠服者,唯今韓魏公與公耳?!盵3] 132冊1-17
周某,宋仁宗朝:《王文公文集》卷83《贈禮部尚書安惠周公神道碑》:“公諱某,字某,姓周氏。為人俶儻有大節(jié),敏于文學,達于政事?!∫?,乃請知潁州。自潁徙陳,自陳徙汝,至汝若干年,以某年某月某甲子卒,春秋五十九?!盵9]896-897
呂公著,宋神宗熙寧三年—八年(1070- 1075):《大明一統(tǒng)志》卷7《中都·鳳陽府》:“呂公著通判潁州,郡守歐陽修與為講學之友,后知是州,民愛戴之。子希純亦嘗知是州?!盵4]138
元絳,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宋史》卷343《元絳傳》:“元絳字厚之,其先臨川危氏。……數(shù)請老,神宗命其子耆寧校書崇文院,慰留之?!{謝罪,愿得潁,即以為潁州。明年,加資政殿學士、知青州……絳所至有威名,而無特操,少儀矩?!盵1]10905-10907
曾肇,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楊時《曾文昭公行述》:“公諱肇,字子開,建昌軍南豐人?!跐},濬清河百余里,以通東南物貨,人至今賴之。部使者議開八丈溝,疏陳、蔡積水,潁人素以為患,公拒其議。使者以語訹公,公復移書折之。及徙陳,執(zhí)論益堅,人于是知公非私于一州也?!盵3]125冊21-32《乾隆潁州府志》卷6《名宦志》“宋”條載:曾肇,字子開,曾鞏之弟,以寶文閣待制知潁州,“浚清河,興學校,勸農(nóng)桑。楊龜山曰曾子開不以顏色假借人”[6]277。
陸佃,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陸佃《陶山集》卷13有《潁州到任謝二府啟》《潁州到任謝蔡州王左丞啟》。在潁州期間,陸佃還是能夠做到其在《潁州到任謝二府啟》中所說的:“付以近民之任,使之報主之知。某敢不虔奉教條,務強政治。當官如水,況臨清潁之寒流;與物為春,愿奉洪罏之煖律。庶收薄效,少答洪私?!盵3] 101冊192-193有《潁州祈晴祝文》兩篇和《潁州謝晴祝文》兩篇。如在《潁州祈晴祝文》中說:“秋雨復作,亦既成霖。稻阻刈收,麥妨敷播。市哄不集,道途益艱。惟神明靈,愿終陰祐。使陽光布照,陰慝潛伏,以成甫田農(nóng)夫之慶,大田寡婦之利。則惟洪私,敢怠成報?!盵3]101冊374-375當天空放晴后,陸佃在《潁州謝晴祝文》中很高興的說:“比以淫雨,將害秋稼,麥種失時,民不遑安。用控于神,賜之景答。屯云解駁,水潦訖收,農(nóng)事有濟。神庇斯民,其德厚矣,敢忘馨香,祗謝成貺。”[3]101冊374-375又:“雨慣無節(jié),民用怨咨。再禱而晴,實惟神惠。牲肥酒洌,亦云不腆。惟神卒功,使成美歲。則民敬事,永有靈饗之威。”[3]101冊374-375
蘇軾,宋哲宗元祐六年—七年(1091-1092):《宋史》卷338《蘇軾傳》: “(元祐)六年……乃以龍圖閣學士出潁州。先是,開封諸縣多水患,吏不究本末,決其陂澤,注之惠民河,河不能勝,致陳亦多水。又將鑿鄧艾溝與潁河并,且鑿黃堆欲注之于淮。軾始至潁,遣吏以水平準之,淮之漲水高于新溝幾一丈,若鑿黃堆,淮水顧流潁地為患。軾言于朝,從之。郡有宿賊尹遇等,數(shù)劫殺人,又殺捕盜吏兵。朝廷以名捕不獲,被殺家復懼其害,匿不敢言。軾召汝陰尉李直方曰:‘君能禽此,當力言于朝,乞行優(yōu)賞;不獲,亦以不職奏免君矣。’直方有母且老,與母訣而后行。乃緝知盜所,分捕其黨與,手戟刺遇,獲之。朝廷以小不應格,推賞不及。軾請以己之年勞,當改朝散郎階,為直方賞,不從。其后吏部為軾當遷,以符會其考,軾謂已許直方,又不報。七年,徙揚州。”[1]10814-10815《升庵全集》卷78《蘇堤始末》:“東坡先生在杭州、潁州、許州,皆開西湖,而杭湖之功尤偉。”[10]1034
彭訴,宋徽宗政和間:《乾隆潁州府志》卷6《名宦志》“宋”條載:彭訴,字樂道,江西廬陵人,“政和中知順昌府,有惠政”[6]279。,北宋政和六年(1116)升潁州置,轄縣依然為汝陰、潁上、沈丘、泰和4縣。
以上是北宋一朝24位潁州知州在任期間為官清廉、勤政愛民、受人尊敬的事跡輯錄。在這24位良吏中,太宗朝1位、真宗朝1位、仁宗朝16位、神宗朝2位、哲宗朝3位、徽宗朝1位。從潁州知州廉政事跡輯錄可見,北宋仁宗一朝,政治風氣良好,開國之初和王國后期次之。這些良吏為潁州的社會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的發(fā)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由上可見,在北宋一朝,共有80任潁州知州、78任實際到職、77位潁州知州。在77位潁州知州中,24位有具體的勤政廉明事跡文獻記錄,其中仁宗朝最多,王朝開國之初和后期較少。當然,受文獻及筆者水平所限,筆者所輯錄的潁州知州及其廉政事跡都很有限,歷史中的北宋潁州知州和廉政事跡應該遠不止上述輯錄內(nèi)容。但是,通過以上不完全輯錄內(nèi)容可以看出,北宋一朝政治頗為清明,地方官比較勤勉,即使在潁州這樣經(jīng)濟地位日趨下滑的城鎮(zhèn),依然有大批為官清明者在任上兢兢業(yè)業(yè)、勤懇為民,留下了千古佳話,為后人提供了生動的廉政教育素材和事例,值得我們銘記和學習。
[1]脫脫,等.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7.
[2]畢仲游.西臺集[M].陳斌,校點.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
[3]全宋文[M].曾棗莊,劉琳,主編.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
[4]李賢.大明一統(tǒng)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
[5]江少虞.宋朝事實類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6]王斂福,纂修.乾隆潁州府志:中國地方志集成.安徽府縣志:輯24[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7]穆彰阿,等.嘉慶重修一統(tǒng)志:第7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6.
[8]范仲淹.范仲淹全集[M].李勇先,王蓉貴,點校.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
[9]王安石.王文公文集[M].上海:上海人出版社,1974.
[10]楊慎.升庵全集[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10.14096/j.cnki.cn34-1044/c.2017.04.02
K291
A
1004-4310(2017)04-0007-08
2017-02-26
安徽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皖北文化研究中心招標項目“皖北地區(qū)古代官員廉政事跡考論(581-1279)”(SK2015A129)。
董明(1977- ),男,安徽定遠人,阜陽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歷史學博士;許鶴(1983- ),女,安徽渦陽人,阜陽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安徽師范大學在讀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