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元稹與納蘭容若分別是我國唐朝和清朝的著名詩人和詞人,他倆在妻子亡故之后寫了大量悼亡詩詞。元稹悼亡詩善寫身邊瑣事,習用“夜”“月”“夢”“燈”等意象。納蘭悼亡詞表達悲戚,詞作中多含殘缺的意象,如“半月”“殘陽”“涼風”等。二者雖然各有風格,但悲傷的心境則是相同的。
關鍵詞:元稹 納蘭容若 悼亡詩
“悼亡”,即“悼念亡人”。我國古代的“悼亡詩”大多是“悼念亡妻”。本文將元稹和納蘭容若的悼亡詩、詞進行比較,探討其同異。
“悼亡詩”古已有之。先秦時期,《國風·邶風·綠衣》中寫翻看妻子為自己織造的衣物想起妻子在世時的情景,前人認為是莊姜因失位而傷己之作,唐代孔穎達《毛詩正義》:“作《綠衣》詩者,言衛(wèi)莊姜傷己也?!彼未祆洹对娊?jīng)集傳》:“莊公惑于壁妾,夫人莊姜賢而失位,故作此詩?!苯袢艘话阏J為是悼亡之作?!秶L·唐風·葛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首寫女子思念丈夫的詩。作為傳世文學中最早的悼亡詩,對后世的悼亡作品有較大影響。朱守亮《詩經(jīng)評釋》認為此詩“不僅知為悼亡之祖,亦悼亡詩之絕唱也”,周蒙、馮宇《詩經(jīng)百首譯釋》認為“后代潘岳、元稹的悼亡詩杰作”“不出此詩窠臼”。正式以“悼亡”題詩名要從西晉潘岳說起,其“藻飾艷麗,善為哀誄之文”{1},在妻子楊氏死后,寫下了《悼亡》詩三首,為后代詩人創(chuàng)作悼亡詩詞創(chuàng)下了范式。
自古以來,人們總是“有感而發(fā)”“感于情而發(fā)于聲”。查禮在《題孤琴在幽匣冊子》中有言:“昔人悼亡之作,推潘安、孫子荊,然不過數(shù)章而已,其最多者,莫如元微之,別以悼亡為一集”,而納蘭容若在盧氏死后則是“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2}。
時任京兆尹的韋夏卿把女兒韋叢許配給元稹。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四月,元稹授左拾遺?!梆⌒凿h銳,見事風生。既居諫垣不欲碌碌自滯,事無不言,即日上疏論諫職……又論西北邊事,皆朝政之大者?!保▌ⅰ觥对鳌罚┰∮捎阡h芒太露,得罪了朝中權貴,慘遭一貶再貶。元和四年,年僅二十七歲的韋叢因病去世,而此時三十一歲的元稹已升任監(jiān)察御史,幸福的生活即將開始,愛妻卻無福享受了,韓昌黎日后為韋叢寫的墓志銘贊揚她“率所事所言皆從儀法”。詩人的悲痛與對妻子的思念只能化作一行行的文字訴諸筆端。
元稹曾匯其詩為十體,其中悼亡詩“撫存感亡者,取潘子悼亡為題”。《元稹集》卷第九共記載“傷悼詩”三十三首。詩作從身邊瑣事記起,運用白描手法:目睹空蕩蕩的屋子,仿佛還能看到妻子的身影穿梭其間,“更想咸陽道,魂車昨夜回”;看到妻子曾經(jīng)彈奏的那把琴,悠揚的歌聲如在耳畔,“孤琴在幽匣,時迸斷弦聲”;躺在妻子曾經(jīng)用過的竹簟上,妻子的一顰一笑仍在眼前,“憶昨初來日,看君自施展”。元稹詩中常常會提及“夜”“月”“夢”“燈”這樣的意象。只是從題目就可以看出一二:《夜閑》《初寒夜寄盧子蒙》《感夢》《夢井》《江陵三夢》。詩人“感極都無夢”,看著“秋月滿床明”“悵望臨階坐”;醉酒后“半夜覺來聞哭聲”;詩人那空蕩蕩的屋子“月明穿暗隙,燈燼落殘灰”。王壽昌《小清華園詩談》:“何謂性情?曰:詩以道性情,未有性情不正而能吐勸懲之辭者。”可見詩人感情之深厚。潘德衡《唐詩評選》說:“其悼亡詩,亦溫柔,亦細膩,纏綿哀婉,為唐代詩人中所僅見。”
1674年,二十歲的納蘭容若娶了十八歲的盧氏為妻,“生而婉孌,性本端莊”。幸福的生活促進了納蘭的創(chuàng)作,但三年后,盧氏因產(chǎn)后受寒而亡,這給納蘭造成了極大的痛苦,從此“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多”。
納蘭容若的悼亡詞據(jù)前人統(tǒng)計可分為兩類:一類是題目中明確標有“悼亡”的共有七首;還有一類“題雖未見標出‘悼亡,而詞情實系追思亡婦,憶念舊情”,這類詞的數(shù)量學界尚有爭論,胡旭在其《悼亡詩史》中界定為二十闋。納蘭容若的悼亡詞充斥著被摧毀、不完整的意象:“半月”“殘陽”“涼風”“黃葉”,從這些意象中可以感受到詞人的無助與對妻子的思念。納蘭常常在詞中渲染一種凄涼的環(huán)境,以襯托其苦楚的心境?!袄溆昶囡L打畫橋”“泣盡風檐夜雨鈴”,雨本無所謂冷暖,但詞人卻說“冷雨”,可見其心境之寒涼。其詞用典也很頻繁,“環(huán)佩只應歸月下,鈿釵何意寄人間”是化用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弧皦衾滢渴?,卻望姍姍,是耶非耶”則引用自漢武帝與李夫人的郎情妾意。
納蘭容若的詞作充滿了清新之色。代表作《金縷衣·亡婦忌日有感》中固然有對亡妻濃重的思念之情,但是,空階滴雨、仲夏葬花、釵鈿之約、湘弦重理……這些使人備感清新的景象也出現(xiàn)于這種悲情之中,使讀者在悲痛之中仿佛又看到了納蘭與妻子之前的生活圖景,頓覺清新。
陳寅恪先生曾說:“微之以絕代之才華,抒寫男女生死離別悲歡之感情,其哀艷纏綿,不僅在唐人詩中不多見,而影響及于后來之文學者尤巨。”可見元稹的悼亡詩成就頗高。喬億《劍溪說詩》如此評價元稹悼亡詩:“古今悼亡之作……至如元微之,李義山數(shù)篇,雖格韻不高,而情思凄然可誦。”喬億雖然否定了元稹悼亡詩的格韻,但對其作品所包蘊的感情還是給予極高評價的。
文人自古風流,元稹與納蘭容若也不例外。一部《鶯鶯傳》使得人們把元稹定位為“始亂終棄”的書生。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元稹以張生自寓,述其親歷之境。”元稹后來又與薛濤產(chǎn)生了被譽為“中唐文藝界最出名的愛情”的感情,因此有的人會說元稹悼念韋叢的詩只是其炫耀文才。其實,古人有好幾段感情本無可厚非,我們從現(xiàn)存元稹對韋叢的悼念詩詞中可以看出,元稹與韋叢生活時還是很愉快的。并且,我們不能“以今例古”,以今日之道德好惡代替歷史分析,推測解釋古人之意志。陳寅恪先生要求“對于古人之學說,應具了解之同情,方可下筆”,即“對于其持論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詣,表一種之同情”。陳寅恪先生著《元白詩箋證稿》,對元稹其人就有客觀的評價。他對唐代仕宦制度和社會風俗文化有獨到的研究,唐代自高宗和武則天之后,“此種社會階級重辭賦而不重經(jīng)學,尚才華而不尚禮法”,乃至進士科亦為“浮薄放蕩之徒所歸聚,與娼妓文學殊有關聯(lián)”。因此,在唐代倘不擁伎自炫,則無社會地位可言。
而納蘭容若出身名門,這種身份使得他必定會續(xù)娶。據(jù)史載,他后又續(xù)娶官氏及側室顏氏。雖然如此,但他在妻子盧氏亡后一度愁苦憂傷,“淚偷流”。納蘭的詞中處處可見對妻子的思念和對自己單獨一人的感傷:“窗前桃蕊嬌如倦,東風淚洗胭脂面”“才道莫傷神,青衫濕一痕”“無聊成獨臥,彈指韶光過”。說他是“風流才子”,也許并不盡然,畢竟,有時候愛情和婚姻是不能畫等號的,納蘭容若對盧氏的感情是無可替代的。清人王國維說:“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來,一人而已?!碧乒缯乱踩绱嗽u價納蘭詞:“容若者,蓋全以‘真勝者,待人真,作詞真,寫景真,抒情真?!奔{蘭容若的這份真情在他的悼亡詩詞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
元稹與納蘭的悼亡詩詞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但二人詩詞還是有很多不同的。首先,載體不同。唐人元稹是悼亡詩,納蘭則是悼亡詞。這主要是由于詩詞作者所處時代不同。唐代,生活理想、人生抱負都以詩的形式呈現(xiàn);清代,詞已區(qū)別于詩用以抒發(fā)個人感情。其次,元稹的詩讀來淺顯易懂,明白曉暢,純是對生活圖景的自然描寫與感情的自然宣泄;而納蘭的詞則比較含蓄,頗多用典之處,在看似優(yōu)美的景色背后藏著絲絲憂郁。元稹生前與白居易交好,詩歌風格也與白居易相似,通俗易懂,“老嫗能解”,言淺情深。元稹推崇杜甫的詩歌,故他也善于紀實。并且,悼亡詩要以生活紀實為主才會更感人。而納蘭出身皇家貴族,其父曾官至宰相、太子太傅,生長于這樣的世家大族,他能夠閱讀到漢族文學作品,再加上他自己對漢族文學尤其喜愛,因此儒家思想對其影響頗深??释üαI(yè)的雄心壯志與只能隨帝出行的鞍馬生活形成反差,使他郁悶與痛苦。納蘭個人氣質也是“至性固結,無事不真”“性近悲涼”,因此他的詞作在似訴似泣的背后隱藏著一顆哀怨傷感的心。另外,元稹限于詩歌形式的短小,所用意象較少;而納蘭的詞作容納的字數(shù)比較多,因此,他的詞讀來意象頗多。
愛情,自古以來就是人類社會的一個永恒話題。當一個人離開,另一個人必定是痛不欲生的。元稹和納蘭容若作為我國古代“悼亡詩”寫作的代表詩人,雖然他們的人生經(jīng)歷、個人氣質或許不盡相同,但是,他們那顆思念妻子的心是相同的。他們的悼亡之作一個純以悲情為主,一個加之以清新之感,在我國古代文學史上占據(jù)了一席之地,是悼亡詩中不可多得的好作品。
{1}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1507頁。
{2} 周篤文,馮統(tǒng):《納蘭成德妻盧氏墓志考略》,《詞學》(第四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116頁。
參考文獻:
[1] 元稹.元稹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2.
[2] 楊軍,周相錄.元稹資料匯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3] 吳偉斌.元稹評傳[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
[4] 納蘭性德.納蘭性德詞百首[M].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12.
[5] 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1.
[6] 劉夢溪.陳寅恪的學說[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4.
[7] 唐圭章,施蟄存,馬興榮.詞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6.
[8]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9] 李聰亮.“以無涯之情愛,悼不駐之光陰”——元稹與李商隱悼亡詩之比較[J].社科縱橫,2003(2).
作 者:李莎莎,太原師范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
編 輯:康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