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翔宇
以合浦為始發(fā)港的漢代海上絲路的開辟及其發(fā)展,其歷史成因是多方面的。在這諸多因素中,“秦甌之戰(zhàn)”產(chǎn)生了重要的作用。
海上絲路和合浦始發(fā)港
“秦甌之戰(zhàn)”,又稱“秦戍嶺南”。秦始皇為開拓疆土,于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命尉屠睢率50萬大軍,分兵五路進攻百越。當?shù)氐墓旁阶迦瞬辉赋挤c秦軍對抗,使得秦軍陷人了3年不“解甲馳弩”的相持僵局中。為解決軍隊運送兵員和糧草之需,秦始皇令監(jiān)御史祿率軍隊在桂林興安挖通了連接湘江和漓江的運河,時稱“秦鑿渠”,即今靈渠。這樣,秦朝運輸軍隊糧餉的船隊得以南下,并沿南流江流域進入到沿海一帶。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大秦帝國攻占百越,統(tǒng)一嶺南,設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合浦時屬象郡。
“秦甌之戰(zhàn)”,客觀上開鑿了“秦鑿渠”,一條以南流江流域為主干道,聯(lián)通中原與大海的南北水運大動脈逐步形成,合浦的區(qū)位優(yōu)勢凸顯。在航海環(huán)境和航海技術都處于初級階段的秦漢時期,合浦一帶的北部灣、廣州灣兩大避風港,是連通南海、東南亞并通過東南亞連通印度洋諸國航海線路最安全、行程最短的理想起航港口。
秦末漢初,秦南??の沮w佗趁秦末亂世,割據(jù)嶺南三郡,建立了南越王國。劉邦稱帝后,趙佗向漢高祖稱臣。元鼎四年(前113年),南越王國宰相呂嘉把持朝政,反叛漢王朝。元鼎五年(前112年)秋,漢武帝派出10萬大軍,分兵五路進攻南越王國,以平息呂嘉之亂。元鼎六年(前111年),漢武帝平定南越后,將南越王國所屬區(qū)域劃分為南海、蒼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七郡,后增設珠崖、儋耳二郡(今海南島),這就是史書所說的漢武平南越立嶺南九郡。
漢武帝設立的合浦郡,轄地東起今廣東的開平至新興一帶,北起今廣西容縣至橫縣一帶,西起今廣西防城至邕寧一帶,南達今廣東徐聞至陽江一帶,后來曾一度轄今海南省全境(即儋耳、珠崖)。郡境北倚丘陵山區(qū),南臨大海,海路可直接與東南亞各國交往,陸上有南流江連接珠江水系,經(jīng)漓江、湘江進入長江水系到達中原水運網(wǎng)絡。南流江水系流經(jīng)合浦人海形成的多個人海口,形成了出海港口群?,F(xiàn)在合浦縣境內的上洋江、總江、乾江港、三汊港、永安港、英羅港、白龍港、大廉港、榕根港等港口基本形成于此時。隨著珠市貿易的拉動,這些港口功能日趨完備,有的到現(xiàn)在還發(fā)揮著功能。以南流江為紐帶而形成的出海通道水運網(wǎng)絡,使合浦郡成為漢王朝連接東南亞的嶺南重鎮(zhèn)。中原先進的科技、文化、生產(chǎn)工具、種子也源源不斷地進入合浦郡并輻射到周邊地區(qū),改進了當?shù)氐漠a(chǎn)業(yè)結構和社會經(jīng)濟格局。
天然的港口、便利的交通、豐富的物產(chǎn)為開辟海上對外交通航線,開展與海外各國的商貿、文化交流往來提供了條件,也使得合浦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漢代始發(fā)港成為可能。
合浦成為始發(fā)港,是歷史的選擇,也是中國古代開辟海外交通航線的必然。
武帝時期,我國西北內陸開辟了從首都長安(今西安),經(jīng)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并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絲綢之路”。
但由于“絲綢之路”途經(jīng)的西域各國政局動蕩或與漢朝經(jīng)常發(fā)生戰(zhàn)爭,陸上絲綢之路時通時斷。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通,正好填補了這一對外貿易鏈接的斷檔。《漢書·地理志》記述:
自日南障塞,徐聞、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國;又船行可四月,有邑盧沒國;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諶離國;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盧國。自夫甘都盧國船行可二月余,有黃支國,民俗略與珠崖相類。其州廣大,戶口多,多異物,自武帝以來皆獻見。有譯長,屬黃門,與應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流離、奇石異物,赍黃金雜繒而往。所至國皆稟食為耦,蠻夷賈船,轉送致之。
這是關于以合浦為始發(fā)港的海上絲綢之路的最早記載。這里明確清晰地記述了2000年前,中國海上對外貿易主要商品、貿易方式和遠洋航線。佐證了合浦始發(fā)港所在的廣西北部灣地區(qū),是中國最早開展海上對外貿易的地區(qū)之一,是古代中國與東南亞和印度洋等沿海國家進行經(jīng)貿文化交流的前沿區(qū)域。
合浦在承擔漢代海上絲綢之路始發(fā)港歷史使命的同時,社會經(jīng)濟也得到了快速的發(fā)展。隨著秦漢王朝對合浦郡等沿海地區(qū)的開發(fā),大量與重大歷史事件相關的事典、遺跡、遺址存留下來,成為以合浦為始發(fā)港的漢朝海上絲綢之路開辟及發(fā)展過程中生動的歷史見證。
南越王行宮遺址糠頭山傳說
趙佗割據(jù)嶺南三郡建立的南越王國,約存在于公元前204年至公元前111年之間,歷90多年傳五世而亡。南越王國都宮建在古番禺(今廣州市),但在千里之外的合浦,卻也留有兩處南越王國時期的遺跡:一是糠頭山,在今合浦縣石灣鎮(zhèn)境內;一是南越王行宮,舊址即今合浦縣城廉州東山寺內。
糠頭山的記載最早見于晉劉欣期的《交州記》:
合浦海口有糠頭山,傳云越王舂米于此,積糠而成。
該書是專記交州風物的典籍,其中所記,為后世廣泛引用轉述,影響很大。所記的糠頭山在“合浦??凇?,符合合浦的地理區(qū)位。
南朝梁孝元帝編撰的《金樓子》:
合浦有康(通糠)頭山,山上有一頭鹿,額上戴科藤一枚,四條直上,各長丈許。
內容有所增加,唐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中加以引用。但此說顯然沒有《交州記》對后世的影響之大。
宋《太平御覽》記:
糠頭山在合浦海口。傳云越王舂米于此,積糠所成。
明朝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
北峨山府西北百里。峰勢嵯峨。又西北四十里有糠頭山,一名軍頭山,相傳秦尉陀嘗駐軍于此,偶乏糧,以糠頭散給,因名。俗呼狼頭山。
康熙版《合浦縣志》:
合浦出海口有糠頭山,傳云:越王舂米于此,積糠而成。
趙佗建立南越王國之初,蜀國也想趁趙佗基根未穩(wěn),把勢力向嶺南擴張,蜀國王子親率軍隊攻占了合浦邊界。此時靈渠已鑿通,扼守南流江出海水道的合浦地理位置極為重要??梢哉f,控制了合浦就控制了嶺南西部。趙佗親率大軍西征討伐,駐軍合浦,還在合浦設立行宮作為指揮部。為籌軍糧,他令士兵役夫日夜舂谷取米,時間長了,剩下的谷糠堆積如山,后人就將此地稱為糠頭山。從舂谷取米所剩的糠頭堆積成山來看,此戰(zhàn)的規(guī)??隙ê艽?。這就是趙佗兵臨合浦留下了糠頭山典故的歷史背景。
趙佗在合浦駐軍興建的行宮,后來在戰(zhàn)火中損毀荒廢了。到了晉代,合浦百姓在行宮遺址上建寺廟,名為靈覺寺,這是兩廣地區(qū)幸存的兩處晉代寺廟之一。宋朝重建時,取名為東山寺后,一直沿用至今。這就是合浦存留的兩處南越王國遺跡的緣由。
馬援造銅船與銅船湖傳說
珠鄉(xiāng)的石康境內,有一歷史遺址,叫銅船湖。據(jù)說伏波大將軍馬援征交趾,進擊九真、日南(今越南境內)時,在合浦集結軍隊,訓練水師,在湖邊鑄造銅船供北方軍士學習劃漿掌舵。后人為了紀念馬援,便把這個湖稱為“銅船湖”。
此事史籍多有記述。
最早見于晉代劉欣期的《交州記》所記:
有一湖去合浦四十里,每陰雨日,百姓見有銅船出水。又有一牛在湖中,以雞酒為祭便大獲魚;若此禮不設,惟得牛糞而已。
南唐徐鍇的《方輿記》:
銅船湖,馬援鑄銅船五只,一留此湖中,四只將過海征林邑。
林邑,古國名。象林之邑的省稱。故地在今越南中部。秦漢時為象郡象林縣地。
《讀史方輿紀要》記:
銅船湖,在廢石康縣治東登高山下,俗傳馬援嘗鑄銅船于此。
這里說明了銅船湖所在的位置。
清朝李調元《南越筆記》:
銅船,在合浦,相傳馬援鑄銅船五,以其四往征林邑,留一于此。天陰雨,浮出湖面。樵浦者常得見之,因名湖日銅船湖。
廉州銅鼓塘與伏波銅鼓傳奇
在古籍的記載中,合浦的銅鼓事典精彩紛呈。
乾隆二十年版《廉州府志》(卷二十二):
斐氏《廣州記》云:“僮僚鑄錢為鼓,以高大為貴,初成,懸于庭,置酒招同類,來者盈門。富豪子女以金銀為大釵,執(zhí)以扣鼓,扣竟,留遺主人?!庇柘蚬倩浳?,屢見之士大夫珍為玩好,今廉州所見亦同,皆斑駁陸離,古質古色。詢之諸峒長,皆云父老相傳,千百年來,無有能鑄之者,惟僉稱漢銅鼓云。
南宋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載:
銅鼓,古蠻人所用。南邊土中時有掘得者。相傳為馬伏波所遺,其制如坐墩,而空其下,滿鼓皆細花紋,極工致。四角有小蟾蜍,兩人舁行以手拊之,聲全似稗鼓。
明朝張穆《異聞錄》:
昔馬伏波征蠻,以山溪易雨,制銅鼓?;浫艘嘀^雷、廉至交趾,海濱卑濕,革鼓多痹緩不嗚,無以振威,故伏波鑄銅為之,狀亦類鼓,名日駱越之鼓。此又一說也。
《廉州府志》則對本地出土的銅鼓有著詳細描述:
銅鼓之制不一,其精者正圓而平,其面曲,其腰狀若烘籃,又類宣座。面有五蟾,分據(jù)其上,蟾皆累蹲,一大一小相負也。其圓紋為古錢,其方紋如織簞,或為人形,或如拱壁,或尖如浮屠如玉林,或斜如豕牙如鹿耳,各以環(huán)成章,合其眾紋,大類細畫圓陣之形,工巧微密,大者闊七尺,小者三尺,周去非《嶺外代答》言之甚詳。其制也不知仿自何時,相傳為馬伏波征蠻事制以警寇,寇聞鼓聲疑有伏,輒避之。
清朝李調元的《南粵筆記》也記載有廉州銅鼓塘的事典:
廉州有銅鼓塘,欽州有銅鼓村,靈山有銅鼓嶺,文昌、萬州亦有銅鼓嶺,皆以掘得銅鼓而名。
在上述史籍的記述中,都認定廉州銅鼓的出現(xiàn),與東漢初的伏波將軍馬援有關,為馬援征交趾所鑄。這與《后漢書·馬援列傳》中所記的“援好騎,善別名馬,于交趾得駱越銅鼓,乃鑄為馬式……”的史實相吻合。
“馬援征交趾”事見《后漢書·馬援列傳》。
當年馬援率大軍征交趾來到合浦后,確定了從海路進攻的戰(zhàn)術方案。在訓練水師布陣操練,擂鼓助威時,卻發(fā)現(xiàn)鼓聲沉悶,聲音不振。大家不知何故。為了解開這個謎團,馬援一方面派人到民間去查訪,一方面對軍隊中的戰(zhàn)鼓進行檢查。結果發(fā)現(xiàn)這批隨軍戰(zhàn)鼓敲起來的聲音都是沉悶的。馬援急忙請求朝廷再調一批新鼓來合浦應急,結果還是鼓聲“癉緩不鳴”。后來,士兵帶回軍營的老人們仔細觀察了軍鼓后告訴馬援,戰(zhàn)鼓聲音不振,是因為受潮影響所致。原來,合浦屬瘴煙之地,瀕海饒濕,水汽充足。馬援駐軍合浦時,正值春季的梅雨時節(jié),鼓面的皮革非常容易受潮,受潮后的皮革變得松緩,木質的鼓身也因潮濕難以產(chǎn)生共振,鼓敲起來當然聲音不振了。
馬援聞言頓悟,開始想辦法對戰(zhàn)鼓進行改造?!胺ㄊ贾沏~為之,狀亦類鼓,而稍埤,縮腹下殺,周以繁紋,面上八角,皆綴以坐蛙,名為駱越之鼓。”(屈大均《廣東新語》)蛙是青蛙,青蛙是壯族先民的崇拜圖騰,被認為是上天派下來的神,專司巡田之職,有青蛙神保護就會五谷豐登。馬援把古越先民崇拜的圖騰青蛙神鑄在銅鼓上面,既結合了戰(zhàn)鼓的特點,也糅合了古越的民俗特色。軍民兩用,很快便在嶺南地區(qū)迅速傳開,成為當?shù)丶漓腈?zhèn)邪的主要法器。
馬援鑄銅鼓成功后,“鼓聲鏜鏜,皆聲聞十余里”,戰(zhàn)士操練時士氣大振,作戰(zhàn)時奮勇向前,很快就平定了叛亂,維護了邊疆的安寧。
關于銅鼓在合浦出土的史實,史料多有記載。據(jù)《廣西銅鼓圖錄》記載,廣西博物館中藏有合浦銅鼓3只,其中的一號銅鼓是1967年在營盤坪底村背嶺出土的,面徑86厘米,身高48.5厘米,鼓面鑄有青蛙4只,飾太陽紋八芒;二號銅鼓是1980年在南康雷田村竹仔塘出土的,面徑99厘米,身高66厘米,鼓面鑄有青蛙6只,飾太陽紋八芒;122號銅鼓是1954年在合浦征集到的,面徑76厘米,身高46厘米,鼓面鑄有青蛙6只,飾太陽紋八芒。
乾江著名的文化學者林朱贊,在其《字山草堂文稿》(十卷)一書的《銅鼓歌并序》一文中,也記述了廉州銅鼓出土的情況:
光緒癸巳(1893年)三月三十日,廉郡大水,山岸崩,土人得銅鼓一座,徑約三尺圍九尺有奇,斑爛奇古通身紋,如云如水,蛤貘兩兩,緣邊蹲踞,腹空腰凹。舉之,重數(shù)百斤,叩其臍,鏗鏗然聲清,確而遠震,蓋漢物也?;蛉辗?,或日武侯,獲日猹貓賽會之樂,訖無定論。按,諸葛平蠻未曾至粵,而撞搖宜無此神物,伏波足跡遍嶺嶠地當以伏波為正。
民國版的《合浦縣志》記述:
光緒四年、五年間,白龍城南門外二里許有土豐,俗稱雯墩嶺。漁人從墩腳海沙內挖出銅鼓五,形狀花紋如前述,最大者送入白龍三清廟,一鬻入城南李氏安園,一鬻入璣屯王宅,其較小者入城南李氏平園,一鬻入乾體藏天后宮。
“光緒四年、五年間”,即是1878年、1879年。民國版的《合浦縣志》中,對這5面銅鼓出土后的去處都有準確的記錄。而民國年間,白龍又挖出了3面銅鼓。如今,白龍城南出土銅鼓的兩處遺址猶在,位于白龍城南門外約1公里海岸邊的一個名叫“暗沙窩”的地方。
始發(fā)港現(xiàn)存重要遺址——伏波運道
伏波運道遺址的史料記載見于清朝的《廣東通志》《廉州府志》等史志典籍。
清道光版《廉州府志》記載:
合浦大觀港有潮西通,名九河江,江口有赤羊塾,蛋人取蠔于此,又名赤蠔塾。父老相傳,馬伏波征交址時,合浦由外海運糧至軍,恒苦烏雷風濤之險及海寇攘奪之患。遂以晝夜鑿白皮蜂腰之地以通糧船,乃束羊于鼓,系鈴于鳥,置之墩上以疑寇。此河直通龍門七十二徑抵欽城。其掘鑿處約長七八里,闊五六丈,深三四丈,其兩頭潮水尚通,但中間本植交生耳,此水一開,實欽廉舟楫之利。
這里記述的是,東漢伏波將軍馬援征交趾時,駐軍合浦,以合浦為基地集結軍隊,訓練水師,為了清除出海航線上的障礙,而修建人工運河。
大觀港,即今大風江人海口,自古就是合浦、欽州之間通航要道,也是廉州灣連接欽州灣海路進入交趾的咽喉水道,歷代均是合浦海防重地,因此被稱為合浦右腋。
大風江發(fā)源于靈山縣伯勞鄉(xiāng)淡屋村,流經(jīng)靈山縣萬利、伯勞,于羊咩坡入欽州市境,在犀牛腳鄉(xiāng)沙角村人海,干流全長158公里,流域面積1927平方公里,形成的人海口寬約5公里。當時的大風江入海口港闊波洶,汛風時常刮過,江面運輸很不安全。加上時有海盜乘機搶掠運糧的船隊,因此阻誤軍事行動。馬援現(xiàn)場勘察之后,決定調動人力,在大風江入海口的赤蠔墼一帶開鑿一條長達4公里的運河。這樣海路水路相通,運糧船只能繞過海浪險阻的海域而通欽州七十二徑,直達欽州城。一方面縮短海上航行的路程,減輕士兵暈船引起的疲勞,增強部隊的戰(zhàn)斗力;另一方面又可防備海盜的掠奪,保障糧餉的供給安全。由于運河兩端均通海潮,大風江人海的河水隨海潮上漲而伸延擴展,運河航道的也就隨之擴寬。馬援憑借這條人工運河,實行海、水、陸路并進直搗交趾,很快就平定了“二征”之亂。后人就把這條運河稱為“伏波運道”,又稱“運糧遺道”。從此以后,大風江古港就成了一個重要的海、水聯(lián)運港口碼頭,并在海上絲綢之路的對外貿易交往中發(fā)揮中轉港口的作用。
唐朝時,高駢海門(廉州)屯兵,曾借助伏波運道遺址開辟運河作為運兵通道。宋朝時,合浦成為朝廷重要的海鹽生產(chǎn)基地,合浦所產(chǎn)的海鹽被稱為“廉鹽”。為加強廉鹽的生產(chǎn)經(jīng)營管理,朝廷專門在合浦建立了官辦場鹽,設置了鹽務管理署。明朝,朝廷將管轄高雷廉三府鹽務的海北鹽課提舉司遷到合浦,并設置西鹽場務管理機構,管理的生產(chǎn)鹽灶達200座,大風江入??谝粠С蔀橹匾柠}田生產(chǎn)區(qū)。乾隆《廉州府志》記載:
大觀港渡,府西七十里。為西場窀丁往來之要津,海港深闊,向設竹筏以渡,遇風飄出大洋,無可挽救。知府周碩勛制造渡船,設渡夫二名,清出本港魚箔溢租銀十六兩為渡夫工食,每年由府征收按季發(fā)場員轉給,渡船歲修于中屯館,工食內通融辦理。
“窀丁”,即是鹽灶的煮鹽工人。為了解決煮鹽工人過渡設置了兩艘渡船,有固定船夫,可見當時鹽務生產(chǎn)規(guī)模之大。大風江入海口的伏波運糧遺道,因此成為鹽務生產(chǎn)專用的港口。
明清時,朝廷在合浦沿海一帶置了眾多的炮臺,其中規(guī)模最大的兩座炮臺就分別設置在大觀港兩岸。合浦境內的稱東炮臺,對岸欽州境內的稱西炮臺。這兩座炮臺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炮臺高1丈,厚1.5丈,周長44丈,垛墻寬3.5尺,高3.5尺,垛口88個,分別裝有2000斤大炮2位,1000斤大炮2位,500斤大炮4位,由1名千總率領50名士兵常年駐防。清朝的千總官秩正六品。由此可見大風江炮臺規(guī)格之高,地位之重要。
從漢代的伏波運糧遺道到明代的鹽務生產(chǎn)專用港口,再到清代著名的百里海疆軍事要塞中,最大的港口炮臺群要塞,直至1960年代時還可通航,為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服務。
(作者系合浦縣社科聯(lián)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