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民
(河北省灤平縣第一中學 068250)
實驗原理是實驗設計的科學依據(jù),也是用來檢驗和修正實驗方法和過程的理論依據(jù),因此它必須是經(jīng)前人總結或檢驗得出的科學理論,這樣才能設計出科學合理的實驗,才能正確預期實驗的結果和結論。例如,驗證鈣離子在血液凝固中的作用時,所依據(jù)兩個實驗原理:血液中的鈣離子在血液凝固時起重要作用,若缺少它則血液不能凝固;草酸鉀或檸檬酸鈉能與血液中的鈣離子發(fā)生反應,形成草酸鈣或檸檬酸鈣沉淀而失去凝血作用。這兩條科學完整的原理有助于學生形成明確的設計思路,設計出完整正確的實驗。
實驗材料是科學實驗成功與否的關鍵要素,設計實驗時,一定要根據(jù)實驗的目的和原理選擇恰當?shù)膶嶒灢牧希M量避免實驗材料的顏色和數(shù)量等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影響。例如,孟德爾在進行遺傳規(guī)律研究時,經(jīng)過大量的實驗和長期的觀察,選擇了嚴格自花受粉和閉花傳粉的豌豆作為雜交實驗的材料,這就保證了雜交實驗的親本一定是純種,保證實驗的科學性。再如,新鮮的黑藻嫩葉是“觀察細胞質流動”實驗的理想材料,因其新鮮,故能保證觀察到的是活細胞;因其含水量多,故能保證細胞質流動速度快,實驗現(xiàn)象明顯;因其含有葉綠體,故能使細胞質的流動速度和方向因有參照物而清晰可見;因其葉片薄,是單層細胞,故便于制作臨時裝片進行觀察。又如,恩格爾曼在證明葉綠體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時,選擇了水綿和好氧性細菌做實驗材料,一來水綿不僅有細而長的帶狀葉綠體,而且葉綠體螺旋狀地分布在細胞內(nèi),便于觀察和分析研究;二來用好氧性細菌進行檢測,能準確判斷出水綿細胞中釋放氧氣的部位。有了這樣方便易得的實驗材料,再加上科學的實驗方法,就能順利地達到預期的實驗效果。
實驗過程的安排要有科學性,要注意實驗步驟的關聯(lián)性和實驗操作的程序性,實驗步驟的前后順序一般不能顛倒,特別是關鍵環(huán)節(jié),不同的操作順序導致不同的結果并影響實驗的嚴密性。例如,證明植物細胞呼吸釋放二氧化碳的實驗是這樣設計的:通入的空氣首先經(jīng)過氫氧化鈉溶液,以除去其中的二氧化碳,再經(jīng)過氫氧化鈣溶液,以檢驗二氧化碳是否除盡,最后才通入裝有萌發(fā)種子的密封瓶中,只有經(jīng)過這樣的步驟,才能完全排除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干擾,確實證明瓶中的二氧化碳真正來源于萌發(fā)種子的呼吸。再如,“溫度和酸堿度對酶活性的影響”實驗首先是把淀粉酶做不同的溫度和酸堿度處理,然后再加入到淀粉溶液中,這樣就能保證不同處理的酶的作用的發(fā)揮,而不是先把淀粉和淀粉酶混合后,再做不同的溫度和酸堿度處理,排除了其他因素的影響,保證了實驗結果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又如“還原性糖鑒定實驗”中,先將斐林試劑甲液和乙液混合以形成Cu(OH)2后,再加入組織樣液中,而“蛋白質的鑒定實驗”中,先加入雙縮脲試劑A液(NaOH)以創(chuàng)造堿性環(huán)境,再加入B液(CuSO4)。在“探索溫度對酶活性影響”的實驗中,應“將3支試管先分別放入60℃、0℃、沸水中5 min后再加淀粉酶”還是“先向3支試管中加入淀粉酶后再將3支試管分別放入60℃、0℃、沸水中”呢?表面看兩種操作無多大差別,其實前者的操作是正確的,因為如果先向盛有淀粉溶液的試管中加入淀粉酶,此時淀粉酶對3支試管中淀粉均起消化分解作用。
科學的實驗要有正確的觀察方法,才能為結果的處理和分析提供可靠的依據(jù)。但有些實驗直接就有可見的實驗現(xiàn)象,而有些實驗發(fā)生的反應不可見,這就需要把不可見的反應轉化為可見的現(xiàn)象,需要科學轉化。例如,做“觀察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與復原”實驗時,選擇紫色的洋蔥作為實驗材料,由于其液泡中細胞液呈紫色而使實驗現(xiàn)象易于觀察,保證了實驗的準確性。再如,在“探索淀粉酶對淀粉和蔗糖的作用”實驗中,淀粉和蔗糖是否被水解,表面上看不到現(xiàn)象,就需要用斐林試劑來檢測是否有水解產(chǎn)物的形成。
對于實驗的現(xiàn)象應該首先記錄,然后進行整理,以全面和便于分析的某種方式如表格、曲線、柱形圖等具體準確表現(xiàn)出來,最后再經(jīng)過仔細分析,最大限度地提取其中的信息,以便分析得出正確的實驗結論。例如,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是應用了統(tǒng)計學的概率原理進行計算。再如在用全素營養(yǎng)液培養(yǎng)大麥,48 h后測定幾種離子的濃度占原有濃度的百分比,實驗結果如表1:
表1 全素營養(yǎng)液離子濃度變化
上述實驗結果經(jīng)過記錄和整理,使人很容易進行實驗的對比分析:一組是有光和無光;一組是水分的吸收和礦質元素的吸收;另一組是不同礦質元素的吸收。所以,對實驗結果的分析時,也要從這三方面入手,從而得出結論。
把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得到的結論,還需要用準確恰當簡明的語言表達出來,才能成為科學的理論,因此需要有深厚的語言功底、精煉的語言,才能把實驗結論表達準確完整,這也是近幾年高考生物學非選擇題考查的重點之一,因此需要加強訓練。例如,上述實驗中的實驗結論:一是植物對水分和礦質元素的吸收與光照有一定關系;二是植物對水分和礦質元素的吸收是兩個相對獨立的過程;三是植物對礦質元素的吸收具有選擇性。恩格爾曼的實驗就可說明:一是光合作用需要光;二是光合作用的場所是葉綠體;三是光合作用釋放氧氣。
實驗設計型題是近幾年高考的熱點,它是以教材實驗為依托,側重考查學生對實驗進行設計、分析和評價的能力,能較全面地考查學生的實驗知識和基本技能,分析解決問題和語言表達的能力以及創(chuàng)造能力,都需要學生有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掌握生物學實驗設計的原則和規(guī)律,必須有充分的科學依據(jù),而不能憑空想象,要遵循科學性原則,把科學的方法和科學探究過程滲透到設計中,使學生在實驗設計過程中形成科學的思想,學會運用科學方法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能力和思維的靈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