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鍵 林建春 肖巧玲
(福建省廈門雙十中學 361009) (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學研究室 福州 350003) (福建省教育科學研究所 福州 350003)
1.1 內容主題維度的比較 內容主題的分類采用美國課程調查規(guī)范 (SEC)中生物學部分的標準,分為生命系統(tǒng)的組成、生物化學、植物學、動物生物學、人體生理學、遺傳學、進化、生殖與發(fā)育以及生態(tài)學[1]。圍繞內容主題對2013~2015年福建會考卷進行的比較如圖1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福建卷歷年來在內容主題的分布上比較穩(wěn)定,都是遺傳學占的比例最大,生命系統(tǒng)的組成、生態(tài)學和人體生理學的內容也較多,且歷年比較均勻,生物化學、植物學與生殖和發(fā)育次之,但是個別年份存在些許偏頗,對于進化是歷來較為淡化,而動物生物學則是幾乎不涉及。圍繞內容主題對2013~2015年臺灣地區(qū)(從下簡稱臺灣)學測卷生物學部分進行的比較如圖2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與福建卷相比較,臺灣卷不同年份間在內容主題的分布上波動比較大。但都比較關注生態(tài)學和人體生理學;尤其是2015年卷,生態(tài)學比例明顯偏高,進化內容明顯變多,遺傳學內容下降顯著,且植物學內容消失。
1.2 認知水平維度的比較 認知水平的劃分是基于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學修訂版的分類:包括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和創(chuàng)造六個層次。圍繞認知水平對2013~2015年福建會考卷進行的比較如圖3所示。
圖1 福建會考卷內容在各內容主題維度所占的比重
圖2 臺灣地區(qū)學測卷在各內容主題維度所占的比重
從圖中可以看出,福建卷歷年之間的情況較為一致,均是以記憶水平為主要的要求,其次是理水平解,應用和分析水平少有涉及,且一般不含評價和創(chuàng)造水平的內容。
圖3 福建會考卷內容在各認知水平維度所占的比重
圖4 臺灣地區(qū)學測卷在各認知水平維度所占的比重
圍繞認知水平對2013~2015年臺灣學測卷生物學部分進行的比較如圖4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與福建卷相同,臺灣卷不同年份間在認知水平的分布上基本一致。然而,理解水平試題比例明顯高于其他水平,記憶水平次之;不過,兩地試卷在應用和分析水平的內容均較少,評價和創(chuàng)造水平基本空白。
福建會考卷的主觀題部分常常出現(xiàn)提問方式雷同,在同一位置以同樣的題型、熟悉的情境材料背景和類似的提問方式出現(xiàn)。這就使得學生通過考前訓練就已經(jīng)熟悉了考試內容,甚至可以通過記憶解決大多數(shù)原本考察評估理解水平的試題,直接影響試題檢測效度[2]。
臺灣學測卷雖然全部使用選擇題,卻無模式化痕跡,除了每年生物學試題的分布位置不同外,試題形式也不同,如試卷的第二部分,2013年卷和2015年卷均沒有出現(xiàn)題組,而2014卷卻配有3個題組,即基本都以背景信息并配以相關的幾道試題的形式呈現(xiàn),答案不是單純根據(jù)課內所學的知識來解答,而主要基于題目所提供的信息。另外,即使是獨立的選擇題,也能較好做到所選的情境陌生,例如,案例1中的試題將知識點和圖表分析相結合,既涉及了標記重捕法的知識內涵,又讓學生沒有辦法簡單地靠平時的練習就可以機械解題,對學生有較高認知層次的要求。
例1 科學家在1996~2001年間,調查惠蓀林場中斯文豪氏赤蛙的族群數(shù)量變化,調查期間歷經(jīng)集集大地震。這些科學家先在隨機捕獲的赤蛙身上植入芯片做標記后將之野放,再于每月首日重新捕捉,以估算其族群數(shù)量,記錄結果如下圖。記錄分為3類,分別為①再捕捉:先前曾被捕捉過的個體,身上已植有芯片;②新捕捉:新捕捉到的個體,其身上沒有芯片;③逃跑:只聽到聲音或看到但無法捉到之個體,無法判斷是否植有芯片。關于地震前后斯文豪氏赤蛙族群動態(tài)的描述,哪些正確? (應選3項)
(A)地震后青蛙數(shù)量明顯下降
(B)地震后(再捕捉)個體的比例顯著降低甚至消失
(C)地震后的族群,多為地震前存活下來的個體所組成
(D)地震后的族群,多由新個體所組成,地震前的個體多已消失
(E)地震后青蛙的數(shù)量,主要集中出現(xiàn)在春夏兩季,秋冬時甚至可能完全消失
普通的公民需要具備閱讀并理解簡單的科技類文章或其他資訊的能力,更多時候需要綜合運用生物、化學、物理或地理等多個自然學科的知識。另外,公民還應該具備參與討論生物學類的社會議題(如環(huán)境保護、轉基因技術等)并在理性思考后表達自己觀點的能力。
福建會考卷是以單科形式出現(xiàn),沒有考查學生跨學科的閱讀能力。部分試題的解答需要學生利用推理和分析等思維技能,但是試題的背景資料簡單,閱讀量較低。
臺灣學測卷全為選擇題,沒有辦法考查學生表達能力。但每年的學測卷都有一道綜合題,如2013年的試題圍繞“水”展開,既有化學的內容“天然水中除雨水比較純凈外,其他的天然水均溶有鹽類或其他雜質”,又談到物理內容“水對核能的重要性,解釋核能發(fā)電廠大多建在海邊的緣故”,還涉及生物學內容“生命離不開水,并介紹質壁分離現(xiàn)象”。綜合題選材與生活中的現(xiàn)象和應用相結合,同時滲透科學原理。另外,臺灣學測卷生物學部分的題組在學科內很好地考查了學生信息獲取和分析推理的能力,如例2所示。該題組的設計與美國ACT科學考試中的生物學試題類似,它由兩個部分構成:背景材料和相關試題(選擇題)。試題設問、選項以及答案的設計與所給的情景信息緊密相關,需要學生能夠閱讀并理解材料,甚至還需要結合所學的課內知識進行推理才能解答。
例2 甲狀腺細胞生成甲狀腺素的過程中,利用碘泵將碘離子吸收至細胞內,過程中會消耗ATP,最后甲狀腺球蛋白中的酪胺酸與碘離子結合,形成甲狀腺素。甲狀腺素進入靶細胞后,會與其位于細胞核中的受體結合,藉此活化與代謝作用相關的基因表現(xiàn)。
日本于2011年3月11日發(fā)生大地震,導致福島核電廠輻射外泄,為了降低輻射傷害,當?shù)孛癖姇泪t(yī)生指示每日服用碘片一次。服用碘片的作用是讓甲狀腺細胞內的碘含量飽和,使放射性碘不易成為合成甲狀腺素的原料。一般而言,碘片服用約30 min后即可發(fā)揮效用,而自環(huán)境中接觸到的放射性碘,則需約10~12 h才會進到人體的甲狀腺。
51.下列有關“甲狀腺”與“甲狀腺素”的敘述,哪些正確?(應選3項)
(A)甲狀腺共有4個,包埋在副甲狀腺的組織內
(B)甲狀腺細胞藉主動運輸將碘輸入細胞
(C)需有甲狀腺球蛋白才能合成甲狀腺素
(D)甲狀腺細胞對碘的吸收具有飽和現(xiàn)象
(E)甲狀腺素為胺類激素,其受體位在細胞膜上
52.若某地區(qū)在3月21日早上8點遭受放射性碘污染,則該地區(qū)民眾在下列哪一個時間開始服用碘片的預防效用最低?
(A) 3月21日早上8點
(B) 3月21日早上9點
(C) 3月21日中午12點
(D) 3月21日傍晚6點
(E) 3月21日晚上10點
應繼續(xù)保持試卷在內容主題的分布上具穩(wěn)定性的優(yōu)點,并與課標要求相一致。但是仍需從臺灣卷以生態(tài)學和人體生理學為重的特點進行反思,圍繞普通公民對生物學知識需求的角度思考內容主題比例上重新設計的必要性。結合對課標的研究調整試卷整體的認知要求,將以記憶水平為主的考查上升為以理解水平為主的考查。
關注試卷結構以及試題情景、提問方式對于試題效度的影響。在設計時應根據(jù)課標要求,用雙向細目表把握好主次考點比重,但是各考點在試卷上的順序設置不應該模式化,尤其主觀題更應該避免。另外,在選取試題背景材料時,應杜絕因情景的熟悉化和設問的單一化而造成認知水平考查效度的降低,各年試題用不同情境材料進行考察,使其更好完成預期評估任務。
借鑒臺灣題組的設計模式,注重學科交叉、信息獲取和分析能力的考查。保留福建卷主觀題的試題形式,設計讓學生用生物學概念和原理表達自己觀點的試題,并且關注學生的邏輯性和概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