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華林
敦煌莫高窟初唐第209窟藻井內四個石榴構成十字,四片葡萄葉與纏枝又構成十字,兩個十字相聯(lián),呈米字框架,八串葡萄環(huán)繞石榴,組成方圓相套的形式,充滿異域風韻。
據統(tǒng)計,2016年中國的葡萄栽種面積已達1200萬畝,居世界第二,產量更是超過1300萬噸,穩(wěn)居世界第一。雖然考古發(fā)現新石器時代早期的玉蟾巖文化層中浮選出的植物遺存,就有野生葡萄,但中國現在普遍栽種的葡萄卻是外來物種,《漢書·西域傳》載:“漢使采蒲陶、目宿種歸”??脊刨Y料顯示,最早栽培葡萄的是小亞細亞里海和黑海之間及其南岸地區(qū),大約7000年以前,南高加索、中亞細亞、 敘利亞、伊拉克等地區(qū)也開始葡萄栽培,然后傳入埃及等其它地區(qū),生活于公元前1397至前1387年的古埃及天文學家納克哈特(Nakht)的墓室壁畫上,就有摘葡萄景象。
以葡萄作裝飾紋樣最早是西亞細亞人。在印度也是古已有之,佛教視葡萄紋樣為吉祥,佛經《四分律》中就提到,以葡萄藤蔓裝點僧舍佛塔,可增莊嚴。印度佛教早期石窟寺桑奇的《佛發(fā)供養(yǎng)圖》浮雕邊緣、《帝釋窟說法圖》之蓮花兩側,都有葡萄藤蔓浮雕。隨著佛教興盛,葡萄紋樣也傳入敦煌、云岡、龍門等佛教勝地。
葡萄紋作為裝飾紋樣出現在敦煌莫高窟多個窟中,最早是隋代的第407窟,其它都是初盛唐時營造的。第209窟藻井內八串葡萄環(huán)繞石榴組成方圓相套形式,藻井凸起立面也繪制葡萄卷藤紋,充滿異域風韻。第407窟佛龕內的佛背光中,將葡萄紋在內的多種植物紋樣與火焰紋同時呈現,層次分明,繁復精美;第334窟中彩塑佛弟子織錦袍服上也有滿密纏繞的葡萄紋,展示了葡萄紋在紡織品上的運用。
云岡石窟第12窟(北魏)主室南壁浮雕上,龍門石窟古陽洞(公元502年)彌勒三佛佛龕背光上,都有葡萄紋。
據現藏英國國家圖書館的敦煌寫本《沙州伊州地志》記載,葡萄也在敦煌地區(qū)廣泛種植,唐貞觀年間(627—649),中亞地區(qū)的康國大首領康艷典東來,在隋末戰(zhàn)亂廢棄的鄯善鎮(zhèn)重建胡人聚落典合城(石城鎮(zhèn)),并在其北四里處建“蒲桃城”,種葡萄于城中。敦煌的葡萄種植業(yè)自古代一直延續(xù)到現今,2016年葡萄產業(yè)產值占敦煌農業(yè)總產值的58%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