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乾海
我的家鄉(xiāng)位于江蘇中部、黃海之濱,我國古典文學名著《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的故鄉(xiāng)——江蘇省鹽城市白駒鎮(zhèn)。
據(jù)鎮(zhèn)志記載,自明朝中葉始,生活在這里的百姓,幾乎家家都擅長制豆醬。清朝咸豐年間,有位夏姓老人,在當年施耐庵撰寫《水滸傳》的施家垛,開起一家小酒店。施家垛四面環(huán)水,蘆葦叢生,風景十分秀麗,看上去好似《水滸傳》中所描寫的水泊梁山。環(huán)境如斯,吸引了不少南來北往的游客。老人做生意很精明,為贏得回頭客,潛心琢磨具有地方風味特色的小吃。因當?shù)睾a(chǎn)麻蝦(生長不久的小蝦),老人靈感突發(fā):何不用此物,借助傳統(tǒng)的大豆醬創(chuàng)新個特色美味麻蝦醬呢?
做麻蝦醬,關(guān)鍵先要有好醬。老人將原先用黃豆與少許面粉制作的醬,改為面粉唱主角,黃豆作配角。工藝上,用面粉與少許煮熟的黃豆混合揉成一團。將面團分塊壓成圓餅狀,下鐵鍋烘烤,正反面均勻受熱至出香味。然后將烘烤過的餅放在一只箅子上,蓋好稻草,讓其自由發(fā)酵。春秋季約需3~4天,夏季一般要2天,冬季需要一周時間。待發(fā)酵好,配好鹽開水,放置在陶瓷缸里,白天上面覆蓋一層沙布(現(xiàn)今用玻璃),讓陽光蒸曬;晚間撤去沙布,接受露水滋潤。“露”過的醬更加綿甜。大約30天左右,面醬就做成了。不過面醬還要經(jīng)過提煉,即每天撇去缸中的醬油,大約15天后,面醬就能用來做麻蝦醬了。
將面醬與新捕撈出水的麻蝦放在鍋里,用溫水慢慢熬制,待味道充分融合后起鍋,冷卻后裝入密封的陶瓷罐內(nèi),一周后醬成,其色醬紅艷紫,其味鮮香濃郁撲鼻,令人垂涎欲滴。后來有人利用家鄉(xiāng)黃海之濱的漁業(yè)資源優(yōu)勢,將打撈上來的新鮮海水麻蝦制作麻蝦醬,那美味更是升級了。
麻蝦醬在我的童年記憶中,別有一番滋味。那時家里兄弟姊妹多,僅靠父親一人踏三輪車掙錢養(yǎng)家糊口,經(jīng)濟拮據(jù),日子過得非常緊巴。至于麻蝦醬,那是要等有貴客來時,我們才能共同享用的。平常吃的只不過是普通的豆瓣醬燉制的醬豆腐、醬茶干什么的。有一天,放學回家,見桌上放置著兩只酒杯和一盤麻蝦醬,我就知道今天定是有客人來了。父親與表叔邊喝酒,邊品嘗麻蝦醬,邊聊家常。我們兄弟姐妹幾個,聞到久違了的鮮香味,饞得直咽口水。表叔喝了幾杯酒后,將盤子推給了我們。也顧不得斯文,幾個小孩子搶著用青菜蘸麻蝦醬,津津有味地吃起來。由于我在兄弟姐妹中較為調(diào)皮逞強,一下子從三哥手中奪過已吃空了的盤子,用舌頭舔了起來。誰想,天冷手滑,“撲通”一聲,盤子摔碎在地上。父親生氣地用左手揪住我的耳朵,右手順勢就是一個耳光,罵道:“就是你最饞。”好在表叔解圍,我才幸免罰跪反省。
改革開放后,一些較有市場意識的廠商,在前人生產(chǎn)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改進工藝,包裝也“舊貌換新顏”,用鐵盒或玻璃罐頭真空包裝麻蝦醬。游子即使遠在異國他鄉(xiāng),也照樣能品嘗到家鄉(xiāng)的麻蝦醬。今年春節(jié)前夕,我給旅居美國的二叔公快遞去一箱麻蝦醬罐頭,祝他老人家新年事事如意,健康長壽。二叔公收到來自家鄉(xiāng)的麻蝦醬,給我發(fā)來微信,言語之間激動得泣不成聲。品嘗家鄉(xiāng)的麻蝦醬,不僅僅是鮮、甜、咸、辣、嫩的五香味,還滿含著濃濃的鄉(xiāng)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