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娥,崔鈞炟
(云南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昆明 650504)
云南跨境民族大學生的國家認同研究
——基于昆明四校的調查
袁 娥,崔鈞炟
(云南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昆明 650504)
云南有16個跨境民族世代而居。跨境民族大學生是其民族精英,承載著民族的希望和國家的未來,跨境民族大學生的國家認同亦會影響其所屬民族的國家認同。文章通過實證調查,描述了云南跨境民族大學生的國家認同狀況,并針對其問題進行了思考。
跨境民族;大學生;國家認同
近代以來的世界體系是建立在民族國家的基礎之上的,民族國家成為國家演變和建設的典型。就其本質而言,民族國家是建立在民族對國家認同基礎上的主權國家。因此,探討“國家認同”問題就離不開“民族國家”的話題。如今世界處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全球化的浪潮侵蝕了國家主權,激活了民族主義,在此影響下,國家認同與歸屬感受到不小的挑戰(zhàn)。學界一般認為,國家認同要從兩個維度進行分析,即政治維度和文化維度。
“跨境民族就是分別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里長期居住,但又保留了原來共同的某些民族特色,彼此有著同一民族的認同感的民族?!薄1]由于長期形成的自然環(huán)境和歷史因素,云南與緬甸、越南、老撾等國臨界,有16個跨境民族世代而居。云南高校林立,聚集了大部分跨境民族大學生,他們是其民族的精英,承載著民族的希望和國家的未來。本研究從云南大學、云南民族大學、昆明理工大學、云南師范大學四所高校中采取雪球抽樣的方式,在多階段的累積抽樣中完成了樣本收集。共發(fā)放200份調查問卷,實際回收有效問卷193份,問卷有效率為96.5%。其中,云南大學54人、云南民族大學56人、昆明理工大學47人、云南師范大學36人。在問卷調查的基礎上對典型個案進行深入訪談,共訪談15名研究對象。
(一)云南跨境民族大學生的國家認同整體概況
從整體上看,云南跨境民族大學生對國家具有較高的認同度,表現(xiàn)出積極的國家認同狀態(tài)。在多項關于國家認同的題目上,均值處于2.85—3.45之間。在“您認為國家的發(fā)展和國家的趨勢會是怎樣?”一題中均值最大,為3.45。(表1)調查結果顯示,有94.3%的調查對象都認為國家的發(fā)展趨勢會向好的方向發(fā)展,表現(xiàn)出了較高的認同度。
雙變量相關分析結果表明,許多變量之間存在相關關系,但是這些變量之間的相關關系都很微弱。“境外親朋好友”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程度”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系,境外親朋好友越多,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程度越低。“與境外親朋好友的往來程度”影響調查對象對“中華民族對中國人的代表程度”的看法,二者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系,與境外親朋好友往來越頻繁越密切,調查對象對于“中華民族”這一詞能代表全體中國人的認可度越低。
表1 云南跨境民族大學生國家認同整體描述性統(tǒng)計結果
(二)政治維度
跨境民族大學生對國家相關政策實施的滿意程度較高,均值M處于3.37—3.92之間,滿意程度均在“滿意”之上,甚至接近于“比較滿意”。(表2)從整體上來看,調查對象表現(xiàn)出了積極的認同狀態(tài)。
表2 對國家相關政策實施的滿意程度量表
調查對象在對我國現(xiàn)如今民主狀況的看法進行選擇時,有17.1%的大學生選擇了“很不錯,較為完備”,61.1%的大部分調查對象選擇了“比過去有所進步,但還不夠完美”,可見調查對象對我國的民主狀況持積極態(tài)度。
51.3%的調查對象選擇了“有點了解”或“不關注” 黨代會和全國兩會的會議專題和各種資訊,表明了當今大學生對政治層面關注度不夠。
有39.9%的調查對象選擇“遵守國家政策法規(guī)”,32.1%選擇了“視情況而定”,其余28%的調查對象選擇了“遵循本民族習慣法”或“不知道”。(表3)
有68.4%的調查對象“十分愿意”或“愿意”參軍保衛(wèi)祖國,但仍有31.6%的調查對象選擇“不確定”或“不愿意”。
雙變量分析結果還顯示出“民族”與“遵循國家政策法規(guī)還是遵循本民族習慣法”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
表3 當本民族習慣法與國家相關政策法規(guī)沖突時,您會如何選擇?
(三)文化維度
有69.9%的調查對象選擇了“非常了解”和“基本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但還有30.1%的大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部分了解”甚至“不了解”,認同狀況良好。在這之中,46.1%的調查對象通過網(wǎng)絡、電視、廣播來了解中華傳統(tǒng)文化,30.6%選擇了課外書本、雜志、報紙的途徑,17.1%通過課堂老師傳授了解,6.2%通過旅游、參觀、展覽的方式來了解中華傳統(tǒng)文化。(表4)
表4 您一般是通過哪種途徑來了解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
81.3%的調查對象認為中華民族這個詞“完全能代表”和“基本能代表” 全體中國人,19.7%選擇了“部分代表”和“不能代表”??梢姟爸腥A民族”并未深入人心,“自己是中華民族一員”的觀念仍需建構加強。
只有38.9%的調查對象認為少數(shù)民族群體是“國家的主人”,其他調查對象則認為少數(shù)民族群體在當前社會中是弱勢群體、社會底層或是說不清少數(shù)民族群體的地位。
有17.6%的調查對象選擇了“本民族文化最優(yōu)秀”,在選擇“本民族文化最優(yōu)秀”的調查對象中又有70.6%選擇了“愿意學習漢族文化”,這表明雖然這部分調查對象覺得本民族文化最優(yōu)秀,但其仍然愿意去學習漢族文化中的優(yōu)秀成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認同度還是較高的。
雙變量分析結果還表明“與境外親朋好友的往來程度”影響著“認為哪個民族文化更優(yōu)秀”,兩者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
(四)對大學生活方面的態(tài)度
對大學生活方面的態(tài)度主要涉及與云南跨境民族大學生息息相關的學校和學習生活方面,以及大學生十分關注的就業(yè)問題。從與大學生緊密相連的切身問題來探討調查對象對學校、社會的認同程度,進而引申出其對國家的認同程度。
在沒有外界壓力的情況下,55.4%的調查對象“一定會”或者“會” 自愿主動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但還有44.6%的大學生“不會”或“不確定”會不會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這表現(xiàn)出了大學生對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熱情不高。在選擇“會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的調查對象中,有61.1%的大學生選擇“信仰共產(chǎn)主義”或“為人民服務”為入黨最大動機,表現(xiàn)出對黨的高度認同,可見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還是會吸引一部分跨境民族大學生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
在“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和《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兩門思想政治課的態(tài)度”上,68.4%的調查對象“很喜歡”或“喜歡”這兩門課程,但仍有31.6%的調查對象覺得“反感”或“很討厭”這兩門課程。(表5)
表5 您對大學思想政治課的態(tài)度是什么?
(一)國家認同整體上呈現(xiàn)積極狀態(tài)
研究結果表明,從整體上看,云南跨境民族大學生對國家具有較高的認同度,表現(xiàn)出積極的國家認同狀態(tài)。無論是在政治維度、文化維度,還是在對大學校園生活的態(tài)度上,都表現(xiàn)出了較高的認同態(tài)勢,這是令人可喜之處。
首先是政治維度的認同。周平教授認為:“作為中華民族的組成部分,各個民族都形成了對民族國家的認同。各民族對國家的認同,是各個民族對自己與國家關系的確認,表現(xiàn)為對國家的歸屬感、政治效忠、責任意識、自豪感以及愛國主義的情懷”。[2]從整體上來看,跨境民族大學生對國家相關政策實施的滿意程度較高,對政治的關注程度較高,對民主狀況的看法良好。調查對象對于國家政治總體認同水平、政治理想、政治原則、政治制度以及法制體系等的認同呈現(xiàn)積極態(tài)勢。
其次是文化維度的認同。調查對象在對文化層面上的認同高于其他維度。文化作為一個民族的根基,是民族之魂,對國家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每個人都屬于特定的文化傳統(tǒng)之中,文化塑造著每個人的精神和氣質,也塑造了國民的特定文化心理?!拔幕J同是國家認同的基礎,是維系一國存在和發(fā)展的關鍵性紐帶,強調國民在共同歷史記憶和文化傳統(tǒng)基礎上對國家的心理歸屬,即‘歸屬性國家認同’,指的是‘公民確認自己在文化上——心理上歸屬于哪個國家(民族)、不屬于哪個國家(民族)’”。[3]從文化維度上來看,跨境民族大學生對中華民族文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整體認同度較高,表現(xiàn)為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個體對整個主流文化產(chǎn)生共識的傾向,以共同的文化符號為載體,遵循相同的行為規(guī)范,為中國擁有如此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而感到自豪,從而產(chǎn)生深層的心理積淀。調查結果顯示,有70.6%的調查對象愿意學習漢族文化中的優(yōu)秀部分。其中一位調查對象說到:“雖然我覺得我們苗族的文化很豐富,像服飾、歌舞啊好多好多……但還是要學習漢族文化的嘛,不僅是漢族文化,只要是各民族文化中的優(yōu)秀部分、不與我們苗族文化相沖突的話,我很愿意多去學習,畢竟我們都是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中的一員嘛!”。我們可以看出不少大學生對本民族文化和中華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的文化都具有很大的包容性,愿意為中華民族共同文化成果的大發(fā)展和大繁榮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調查結果顯示云南跨境民族大學生對大學校園的生活滿意度較高,表現(xiàn)出了較強的幸福感和歸屬感。大部分調查對象都會積極選擇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表現(xiàn)出了對黨較高的認同度。學校和社會各界設立的各項獎助學金也為跨境民族大學生們帶來了實在。在就業(yè)問題中,也有相當一部分調查對象認為是自身原因造成了就業(yè)困難的現(xiàn)實。通過這些與大學生緊密相連的切身問題,我們就可以從中窺探出調查對象對學校、社會的認同程度較高,進而我們也可以從另外一個方面引申出其對國家的認同程度。因此,從整體上來看,云南跨境民族大學生的國家認同處于較高水平。
(二)部分跨境民族大學生的國家認同呈現(xiàn)不穩(wěn)定性
隨著現(xiàn)代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人們的生活從以往的一成不變過渡到了現(xiàn)階段的日新月異。如此快速的社會變遷,經(jīng)濟發(fā)展的不平衡性,使人們的認同也與以往不同,對既有的認同產(chǎn)生動搖、質疑和更新。雖然調查結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云南跨境民族大學生的國家的認同度較高,但結果也表明有一小部分跨境民族大學生的國家認同有著矛盾性的特征。個別調查對象說:“我不確定要不要去當兵啊,雖然我不排斥去當兵,但是如果不是強制我還是傾向于選擇不參軍?!豹q豫不決代表了不確定和立場的動搖,從這種矛盾性和不確定性中我們就可以窺探出這一小部分調查對象在國家認同上出現(xiàn)的問題。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世界范圍內的文化都受到了不小的沖擊,國與國之間,地區(qū)與地區(qū)之間的區(qū)隔縮小,相互之間的聯(lián)系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緊密程度,而跨境民族的情況更是如此。境內和境外的跨境民族本是同宗同源,境外親朋好友會通過雙方的交往來向境內跨境民族同胞滲透本民族的民族文化、風俗習慣等。在與境外親朋好友的往來互動中,境內跨境民族就會受到境外親朋好友潛移默化的影響,思想和觀念也會隨之發(fā)生改變。民族習慣法是在該民族長期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默會習慣,與國家出臺制定的相關政策法規(guī)相比理性程度小,我們可以從中看出選擇“遵循本民族習慣法”或“不知道”的跨境民族大學生在與境外親朋好友的頻繁往來中建構起了對本民族的認同,受到本民族潛移默化的影響程度更大,受國家的影響較小,因此就會在選擇中產(chǎn)生分野。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在本民族和國家利益沖突時,境外親朋好友對跨境民族大學生如何選擇有一定的導向作用。
在對國家政治的關注度上,我們通過訪談得知:部分調查對象“主要是通過手機軟件推送的新聞來了解,但是不會點進去詳細看,就是隨便看看標題什么的,知道有這個事情就行了”。跨境民族大學生對政治不關注的原因中有一部分原因是主觀不愿去關注,對政治略顯淡漠。部分調查對象不喜歡大學思想政治課,我們可以把原因歸納為兩點,一是課程內容過于刻板化,沒有新意的內容讓學生覺得無趣;二是授課教師的課程教授方式不夠靈活多樣,導致課堂氣氛不夠活躍。兩方面的原因使一部分學生反感思想政治課,從而影響其國家認同。
大學生群體作為受教育程度高的群體,往往被看做是國家的接班人,將成為未來社會的中流砥柱??缇趁褡宕髮W生則更是如此,他們一方面承載著民族的希望,一方面又肩負著祖國的未來,被看做是本民族的精英群體,是少數(shù)民族精英階層的后備軍??缇趁褡宕髮W生的國家認同不僅影響他們的族人對國家的認同,甚至會影響他們所在的整個社區(qū)的國家認同程度。他們既會帶動民族認同,也會帶動國家認同,因此提升跨境民族大學生的國家認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加強云南跨境民族大學生的中華民族觀念
中華民族的形成,既是長期歷史發(fā)展造成的,也是我國作為一個民族國家建構的產(chǎn)物。中華民族是由各個民族凝聚起來的民族共同體,并在長期的交流與融合中加深了共性特征。作為共同組成中華民族的一份子,各個民族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每個民族都是平等的,誰也離不開誰,中華民族是多元一體的,不是分散的。如果單個民族的民族意識過于強盛,就會打壓削弱已形成的中華民族意識,從而解構國家認同。因此,針對這一小部分調查對象國家認同的流變性和可建構性,我們可以認識到加強云南跨境民族大學生的中華民族觀念,使其意識到每個民族都是平等的,是一個共同體,而不是一個個分裂的個體是十分必要的。充分發(fā)揮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理論的重要性,增強跨境民族大學生的歸屬感。積極宣傳各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促進文化間的交流與融合,從而加強跨境民族大學生的中華民族觀念,進而增強其國家認同。
(二)充分發(fā)揮大眾傳媒的力量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現(xiàn)代化的大眾傳媒迅猛發(fā)展,已經(jīng)成為了人們接收外部信息,進行信息交流與傳遞的主要方式。調查結果顯示,絕大部分跨境民族大學生是通過網(wǎng)絡、電視、廣播、課外書本、雜志和報紙的途徑來了解中華傳統(tǒng)文化,因此,利用大眾傳媒的力量來增強跨境民族大學生的國家認同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傳媒社會學中,受眾在接收傳者給予的傳播內容之前,傳者會事先安排議程設置,這可以由傳媒建構起來,主動設置議程,主動引導受眾接收的傳播內容。由此看來,應該充分利用大眾傳媒來進行議程設置,將國家希望受眾接收的政治議題、文化資訊等方面預先設置,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人們去關注哪些議題和資訊,受眾會因為媒介所提供的議題而改變對事物重要性的看法。所以,既然絕大部分跨境民族大學生是通過大眾傳媒來接收信息,加之大學生電子通訊產(chǎn)品使用率高,那么我們就可以通過傳媒經(jīng)常發(fā)布政治和文化資訊,設置好希望大學生所關注的議題,在長期的議程設置中影響大學生的關注方向,提高其政治熱情,使其充分感受到中華文化的魅力,從而在政治和文化的雙向維度上提高云南跨境民族大學生的國家認同。
(三)加強學校教育在國家認同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學校作為個體社會化的重要機構之一已被廣泛認同。大學生群體在大學階段會形成影響其一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此重要階段如果有國家的正確引導,跨境民族大學生的國家認同也會有所提升。大學生在學校中會接受到系統(tǒng)化的專業(yè)知識教育,但是卻缺少專門化的愛國主義教育。學校恰恰可以通過愛國主義教育來增強大學生的國家認同。一方面要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加深其對國家政治層面的理解程度,但是要注意避免教學內容的刻板化和教授方式的說教感。另一方面因為大學有著獨特的包容性和開放性,應該充分利用這些特點為各個跨境民族的大學生營造一個寬松、友好、開放、交流的環(huán)境。要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愛國主義活動,在活動中滲透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使跨境民族同學在相互的交流過程中,彼此之間的互動和聯(lián)系加強,深入了解后會更有助于雙方彼此認同感的提升。通過開展諸如此類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歷史文化教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通過潛移默化的學校教育,達成深遠持久的國家認同。
(四)重視當代大學生新的訴求
現(xiàn)階段,跨境民族大學生還處于在學校中接受知識的階段,很少與社會接觸。因此,與跨境民族大學生關系最為緊密的就是學校和大學生活,大學是我們所處社會的一個縮影,對學校的滿意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彰顯了其對國家的認同感。我們熟知,云南跨境民族大學生均有高考加分政策,并且大部分大學生對高考加分政策還是比較認可的,但是也有相當一部分調查對象認為少數(shù)民族學生加分政策一般。他們認為雖然加分政策使他們在高考中更有競爭力,但這是在與漢族同學不對等條件下競爭的優(yōu)勢,跨境民族大學生并不以此為榮。當代大學生更加注重獨立自主,平等自由,加分政策并不能在提升跨境民族大學生的國家認同上起更大的作用,他們更看重同學之間的相互尊重,而不是被當做弱勢群體看待,他們有著更強的民族平等意識,而不是政策上的刻意傾斜。我們應當積極了解當代跨境民族大學生新的心理變化,探尋其真實感受,重視其對平等、尊重等新的訴求,并以此為依據(jù)進行相應調整,避免政策實施效果大打折扣。
[1]胡起望. 跨境民族探討[J]. 中南民族學院報,1994(4).
[2]周平. 論中國的國家認同建設[J].學術探索,2009(6).
[3]肖濱.兩種公民身份與國家認同的雙元結構[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1).
[責任編輯龍倮貴]
Studies on Cross-border Ethnic College Students' National Identity of Yunnan Province——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four universities in Kunming
YUAN E, CUI Jun-da
(School of Ethnology and Sociology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650504, China)
There are 16 cross-border ethnic groups living in Yunnan Province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Cross-border ethnic college students are the elites of their groups and carry the nation's hope and country's future. Cross-border ethnic college students'national identity will also affect the nation's national identity. In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we describe the condition of cross-border ethnic college students' national identity in Yunnan Province and try to give some thought.
The cross-border ethnic groups; College students; National identity
C956
A
:1008-9128(2017)04-0045-04
10.13963/j.cnki.hhuxb.2017.04.013
2017-12-18
2015年云南省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
袁娥(1976-),女(彝族),天津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社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