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濱
(1.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北京 100081;2.云南民族大學民族文化學院,昆明 650500)
彝族他留人鐸系文獻研究
王海濱1,2
(1.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北京 100081;2.云南民族大學民族文化學院,昆明 650500)
彝族他留人祭司鐸系在主持喪葬儀式中唱的“鐸系唱經(jīng)”是鐸系文字記述的鐸系文獻。鐸系文獻具有活態(tài)性、短時性、雙重性、差異性、神圣性和文字與誦詞間的非一一對應性的特征;它在文字學研究、他留人民間文學研究、他留人農(nóng)耕生產(chǎn)研究及其保護與傳承方面具有重要的價值。
彝族;他留人;鐸系文獻;研究
(一)彝族他留人
他留人自稱“他怒素”“他魯蘇”。1956年民族識別時劃為彝族。它分布在云南省麗江市永勝縣、華坪縣,大理州鶴慶縣,四川省涼山州鹽邊縣、鹽源縣,大約有兩萬人口。他留語屬于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彝語,長期以來,他留人及其外界認為他留人有語言沒有文字。但是隨著研究者對他留人聚居地永勝縣彝族傈僳族鄉(xiāng)營山、玉水、雙河三個行政村的深入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他留人祭司在主持喪葬儀式時邊畫圖符邊吟誦祭詞,圖符對應完整的他留人喪葬儀式的祭詞。筆者認為彝族他留人祭司所用的圖符是早期文字。[1]
(二)“鐸系”祭司
“鐸系”是彝族他留人祭司的專稱。在他留語中,“鐸”意為“詠誦法經(jīng)的人”,“系”意為“死或與死相關(guān)、與靈魂有關(guān)”,“鐸系”意為“詠誦與生死與靈魂有關(guān)的法經(jīng)的人”。[2]“鐸系”祭司的主要職能是擔任喪葬儀式中的主要祭司,還兼任主持族群性、村社性宗教祭祀儀式活動和日常生活中的傳統(tǒng)民俗祭祈文化活動,在古代部落軍事聯(lián)盟世代兼有軍師,至今集“祭祀”、“醫(yī)療”、本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為一體的職能?!拌I系”祭司平日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受人之請時才為主人家主持喪葬儀式和其他祭祀活動?!拌I系”祭司的傳承有兩種方式,第一是世代相傳,子承父業(yè);第二是拜師學藝。一般情況下,若師傅健在,徒弟一般不單獨主持他人的葬禮和宗教民俗祭祀活動。
(一)“鐸系”祭司文獻的界定
一直以來,彝族他留人認為他們沒有本民族傳統(tǒng)文字。當筆者第一次到永勝縣彝族傈僳族鄉(xiāng)營山、玉水、雙河村田野調(diào)查時與“鐸系”祭司談起他留人是否有傳統(tǒng)文字,“鐸系”祭司說:“我們他留人就沒有本民族傳統(tǒng)文字了,所以我們“鐸系”祭司念誦有關(guān)祭詞時才畫圖畫。”所以“鐸系”祭司自認為他們在主持喪葬儀式中用的圖符不是文字。但是隨著文字定義外延的拓寬和相關(guān)學者的深入研究,有學者把“鐸系”祭司在主持喪葬儀式中所使用的圖符初步界定為“鐸系文字”,并得到了有關(guān)文字學家的肯定?!拌I系”祭司文字的數(shù)量有擴充趨勢,筆者2010年1月深入實地調(diào)查時收集到40個(不含重復)“鐸系”祭司圖符文字,2014年7月再去實地調(diào)查時“鐸系”祭司提供了68個(不含重復)圖符文字。[3]但是“鐸系”祭司在主持喪葬儀式中還是常用先前的40個圖符文字,所以本文提供的是40個“鐸系”祭司圖符文字。彝族他留人有“鐸系”祭司圖符文字,那么“鐸系”祭司圖符文字是怎么用?是否有“鐸系”祭司圖符文字記載或記述的文獻?到目前為止,尚未有人提出“鐸系”祭司圖符文字記載或記述的文獻。然而,彝族他留人“鐸系”祭司在主持喪葬儀式中把40個圖符文字有序完整地寫在三塊木板上,俗稱“靈板”,表達出一套完整的祭詞,彝族他留人稱祭詞為“鐸系唱經(jīng)”或“他留大調(diào)”。在“鐸系唱經(jīng)”中,“鐸系”祭司圖符文字與祭詞并非一一對應,圖符文字在整個祭詞中只起到提示或輔助記憶的作用,但是每個“鐸系”祭司圖符文字都嚴整地對應著一段或數(shù)段祭詞,40個“鐸系”祭司圖符文字所對應的祭詞有機地構(gòu)成了彝族他留人喪葬儀式的全部祭詞內(nèi)容?!拌I系祭司唱經(jīng)”行款有序,內(nèi)容系統(tǒng)完整,“鐸系”祭司圖符文字寫在“靈板”上,這已經(jīng)吻合了“文獻”的定義,即指人們對信息加以有序化、系統(tǒng)化,并以文字、圖形、符號、聲頻、視頻等信息符號記錄在一定載體上的固態(tài)精神產(chǎn)品,或理解為固化在一定物質(zhì)載體上的知識,已經(jīng)具備了文獻的特性。所以我們可以肯定“鐸系祭司唱經(jīng)”是文獻,根據(jù)以文獻的使用者的命名方式,把彝族他留人“鐸系祭司唱經(jīng)”命名為“鐸系祭司文獻”。一套完整的鐸系文獻如圖所示,表為文字的音和義。整套文獻的書寫順序是先禁忌類再用具類,從1號到40號嚴格按照“字位理論”書寫,文獻中的1號字到5號字每塊“靈板”都共有。
圖1 禁忌類 圖2 女性用具類 圖3 男性用具類
表1 鐸系文獻①
(二)“鐸系”祭司文獻的形制
“鐸系”祭司文獻的載體是靈板。通常情況下,一塊靈板一般長約60厘米,寬約15厘米,呈魚形狀的木板或紙板,單面書寫。在具體應用中選用木板還是紙板作靈板以及取用什么材質(zhì)書畫,要視喪家事先準備什么材質(zhì)而定。如果喪家事先準備的木板做靈板時,用油漆把靈板刷成紅色,再用白油漆作書畫原料;也有靈板不刷漆,用墨汁或粉筆作書畫原料。少數(shù)喪家由于時間緊來不及準備則用紙板作靈板,用木炭或粉筆作書畫原料。
(三)“鐸系”祭司文獻的內(nèi)容
“鐸系”祭司文獻從類型上大致可分為禁忌類和生產(chǎn)用具類兩大類。生產(chǎn)用具類又分為男性用具類和女性用具類。一般而言,一套完整靈板由三塊“鐸系”祭司文獻組成。并且如果死者為男性則用男性用具類的靈板,倘若死者為女性則用女性用具類的靈板,不僅涇渭分明,而且男女有別,絕不能亂用。把書畫好的用具類靈板豎放于棺木左側(cè),而書畫好的禁忌類靈板豎放于棺木右側(cè),并兩種靈板等出殯下葬時,靈板隨棺木帶出家門村外,并丟棄在野外,不許再帶回村至家?!拌I系”祭司文獻內(nèi)容多記述了彝族他留人有關(guān)天地萬物起源、人類起源及有關(guān)神話故事,以及一個他留人出生、成長、生產(chǎn)、婚姻、家庭、養(yǎng)兒育女、生老病死的整個人生過程。
(一)活態(tài)性
生老病死是人生規(guī)律,也是自然法規(guī)律,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會舉行相應的慶生儀式、成人儀式、送別儀式等等。一般情況下,每個民族都會為新生者舉行慶生儀式,為過世者舉行送別喪葬儀式。彝族他留人也不另外,每當有人過世時主人家都會請“鐸系”祭司為死者主持相應的喪葬儀式,讓死者順赴陰間,所以他們舉行喪葬儀式時,延請“鐸系”祭司為死者書畫一套靈板,并豎放于棺木兩側(cè)。由于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常態(tài),“鐸系”祭司文獻就常態(tài)性地應用于彝族他留人的喪葬儀式中,所以我們說“鐸系”祭司文獻是一種活態(tài)的文獻。
(二)短時性
彝族他留人,一個人從去世到出殯一般需3-7天的時間,一旦有人去世,主人家就延“鐸系”祭司來主持相應的喪葬儀式。“鐸系”祭司來到喪家,就根據(jù)整個喪葬儀式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有序地為死者書畫一套“鐸系”祭司文獻并為其念經(jīng),待整個喪葬儀式結(jié)束,出殯下葬時帶著整套“鐸系”祭司文獻出家,丟棄于野外,以此示死者“路票”,讓亡靈帶著“路票”到陰間享受。整個喪葬儀式最少3天,最多7天,這對于時間維度來說是很短暫,具有彈指一揮的感覺,所以“鐸系”祭司文獻從書畫到隨出殯下葬丟棄是很短暫,即“鐸系”祭司文獻的存在時間是很短暫。
(三)雙重性
“鐸系”祭司文字記述了一部完整的“鐸系”祭司文獻。從文獻的形式層面而言,“鐸系”祭司文獻具備了有文字文獻的特征。同時又因為文字與祭詞之間并非一一對應的關(guān)系,文字在祭詞中只起到提示或輔助性的記憶作用,更多的祭詞內(nèi)容要靠“鐸系”祭司的記憶,故“鐸系”祭司文獻又具備了無文字文獻的特征。所以“鐸系”祭司文獻具有有文字文獻的特征,又有無文字文獻的雙重性特征。
(四)差異性
鐸系文獻中文字與誦詞之間是非一一對應的關(guān)系,文獻中的大多數(shù)內(nèi)容都要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習得,更多的是要靠自己的悟性和自己的記憶能力。所以鐸系學識能力的強弱取決于兩個方面,第一是自己師傅的學識能力,第二是個人的悟性與記憶能力。師派的不同和個人的記憶力差異導致鐸系個體之間在吟誦時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所以鐸系文獻在一定框架范式的前提下,鐸系吟誦時存在著個體之間的差異。
(五)神圣性
“鐸系”祭司文獻在彝族他留人心目中是很神圣的,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不提“鐸系”祭司文獻,因為它與人的死亡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在喪葬儀式中,“鐸系”祭司在書畫之前要舉行一個莊重肅穆的儀式之后才開始書畫,書畫好又豎放在棺木兩側(cè),不準任何人隨意觸碰,因為它是死者亡靈通往陰間的“路票”。如有人隨意觸碰了,既會影響死者亡靈順赴陰間的生活,也會影響死者子孫后代在陽間的正常生活。
(六)文字與祭詞間的并非一一對應性
如前述,文字與祭詞并非一一對應是“鐸系”祭司文獻的一個顯著特征。如上述提及的“鐸系”祭司文獻中的1號字(my31dy55mo33“天”)和2號字(my33na31mo31“地”)對應的祭詞漢意是:沒有比天更大的,沒有比地更大的?!拌I系”祭司我若不講天的話,生怕天的恩德會??;“鐸系”祭司我若不講地的話,生怕地的恩德會薄。造出天來要七十天,造出地來要七十晝夜。造天的是三個人,造地的是兩個人。造天的三個人,人多力量大,做活時嘻嘻哈哈,邊玩邊做。造地的那兩個人擔心人少,哭喪著臉,十分專心地做活。他們連飯都來不及煮,吃生飯造地;菜也來不及煮吃,吃生菜造地。造地的兩個人,人少膽量小,白天不睡覺,晚上也不睡地干活。造天的那三個人,晚上去睡覺不干活,白天也是邊睡邊干活,三人嘻嘻哈哈,邊笑邊干活,干一陣活休息一陣,干一陣活坐一陣,一日三餐都吃熟食。第一個月他們邊睡邊做,第二個月他們邊玩邊做。一熱就歇涼,一冷就取暖。三個造天的人來看造地的情況,地造得太大太寬了,從頭看去看不見尾,從尾看去看不到頭。這三個造天的人這時嚇了一跳。天蓋地,蓋不圓了。三個人膽大后心變壞了……天地就這樣形成了,天地有了,就有了日月。
(一)古文字學方面的價值
“鐸系”祭司文字形態(tài)古樸、簡單,發(fā)展不成熟。從文字記錄語言單位的精確度看,“鐸系”祭司文字不能精確記錄語言單位,只能記錄語段,所以屬于語段文字;從造字法看,鐸“鐸系”祭司文字也不能精確地記錄語言單位,所以屬于表意文字。所以“鐸系”祭司文字既是語段文字,又是表意文字,在文字發(fā)展史中處于早期階段,屬于早期文字,它對整個世界文字發(fā)展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二)民間文學方面的價值
“鐸系”祭司文獻包括了豐富的彝族他留人民間文學。通過“鐸系”祭司的釋讀考證可知,“鐸系”祭司文獻包含了天地形成、洪水泛濫、兄妹成婚、兄弟分家、“鐸系”祭司來歷、麻種來歷等的民間傳說神話故事。這些為彝族他留人民間文學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材料。
(三)農(nóng)耕生產(chǎn)方面的價值
“鐸系”祭司文獻中用具類書畫的都是農(nóng)耕工具和紡織工具,祭詞里對每種農(nóng)耕生產(chǎn)工具的選材制作以及如何使用都進行了詳盡的敘述。如對農(nóng)耕工具犁的選材就做了如下的敘述:“費九牛二虎之力翻開地肚皮需要‘犁’這種工具,這種破開地的工具需要三塊木頭來做。人跑到了朱木樹山坡上,彎的朱木樹就看見了。但這棵朱木樹被蟲子啃過,就不能用來做翻地的工具。他一眼望過去,彎的翻白樹就看見了。翻白樹是“鐸系”祭司祭祀時用來煮肉的柴樹,不是用來做犁地的工具。他又來到箐洼洼里,一眼瞧了去,看見了一棵彎的朱木樹,樹根雖被蟲咬過,但樹桿沒被蟲咬過。他把這棵大朱木樹砍倒,砍斷樹桿,做犁桿的木樹就找到了?!蓖瑫r也敘述了農(nóng)耕的時節(jié),如:“嚴寒過后春來到,樹長根,草發(fā)芽,一年之計在于春,大年過后忙春耕。犁田種地有順序,先要挖好溝,再來把水引?!边@些都是研究彝族他留人農(nóng)耕生產(chǎn)文化的寶貴材料。
(四)保護與傳承的價值
“鐸系”祭司文獻囊括了彝族他留人世間萬事萬物、勞動生產(chǎn)、人生禮儀、民俗風情、宗教信仰、倫理道德等等方方面面,是彝族他留人傳承下來的“彝族文化大百科全書”,是彝族傳統(tǒng)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所以“鐸系”祭司文獻的保護與傳承價值就不言而喻。然而,“鐸系”祭司文獻的保護與傳承現(xiàn)狀令人擔憂。據(jù)筆者2014年7月深入實地調(diào)查獲悉,現(xiàn)能夠獨立主持彝族他留人喪葬儀式的僅有6人,并且年事已高,說明“鐸系”祭司文獻的傳承面臨后顧之憂,所以“鐸系”祭司文獻的保護與傳承已迫在眉睫。
“鐸系”祭司文獻是用古樸的“鐸系”祭司文字,嚴格按照一定的行款形式和“字位理論”有序而完整地書畫在靈板上,它不僅是彝族他留人文化的“大百科全書”,對彝族他留人文化原生型的深入探究具有重要的價值,也為彝族他留人文化研究提供了豐富、詳實的素材,并且為中華民族古籍文獻整理與研究拓展新的研究領(lǐng)域。同時,“鐸系”祭司文字為世界古文字發(fā)展史的研究提供了鮮活的素材,為古文字學研究提供了新文種元素。
注釋:
①這套“鐸系”祭司文獻是筆者2010年1月在營山、玉水、雙河村調(diào)查時,蘭金榮鐸系祭司所寫,文字的音義也由他提供釋讀。
[1]王海濱.他留人鐸系文圖符研究.民族語文[J].2011,(06).
[2]簡良開.神秘的他留人[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197.
[3]永勝縣民族宗教事務局,永勝縣六德鄉(xiāng)黨委政府,六德鄉(xiāng)文化廣播電視服務中心,六德鄉(xiāng)他留文化研究中心編制.他留人鐸系唱經(jīng)文字初選本.內(nèi)部資料.2013年12月.
[責任編輯龍倮貴]
Research on the Duoxi Manuscripts of the Taliu Yi people
WANG Hai-bin1,2
(1.Ethnology and Anthropology Institute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 China;2. College of National Culture, Yunnan Minzu University, Kunming 650050, China)
The Duoxi are the Taliu Yi people’s priests whose duty is to preside over funeral rite. They use chant manuscripts which are recorded in a kind of character created by themselves. The Duoxi manuscripts feature living expression, short-time interval, dualism,diversity, and sacredness, and the chants are not always corresponding character by character to the manuscript texts. Those manuscripts are great significance for character studies and research on the Taliu Yi people’s folk literature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s well as for preservation and transmission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Yi; Taliu people; Duoxi priests; Duoxi manuscripts
C951
A
:1008-9128(2017)04-0021-04
10.13963/j.cnki.hhuxb.2017.04.006
2017-05-01
2014年云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青年項目:彝族他留人鐸系文獻研究(QN2014044);2014年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基于全新發(fā)聲框架的彝語東南部方言松緊元音研究(2014Y262)
王海濱(1980-),男(彝族),云南石林縣人,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博士后,云南民族大學民族文化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少數(shù)民族古籍文獻、少數(shù)民族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