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佳妮
(汕頭職業(yè)技術學院,廣東 汕頭 515000)
淺析巴赫復調音樂作品的風格特征
林佳妮
(汕頭職業(yè)技術學院,廣東 汕頭 515000)
巴赫是十八世紀上半葉歐洲具有影響力的作曲家,其音樂作品尤其是復調作品呈現(xiàn)出鮮明的個人風格。巴赫復調音樂作品代表著他本人的音樂巔峰,同時在整個音樂史上都占據(jù)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將其個人內(nèi)涵與哲思以音樂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從而實現(xiàn)音樂形式與音樂內(nèi)涵的完美融合。本文在對巴赫音樂創(chuàng)作歷程加以概述的基礎上,分析了其復調音樂作品所呈現(xiàn)出來的風格特征。
巴赫復調;音樂賞析;風格特征
巴赫音樂作品是巴洛克時期復調領域的代表之作,與浪漫主義時期的復調有著根本的不同,其結構流暢平穩(wěn)、旋律嚴謹邏輯,這就使得浪漫派演奏手法不適用于他的作品,也就是不能用隨意不羈、快慢不同的節(jié)奏來加以表現(xiàn),要演奏巴赫復調作品,其速度應當秉持“快而穩(wěn)、慢而動”這一基本原則,從而與巴洛克時期藝術風格形成一致。巴赫復調作品在強弱上有著明顯的對比,而節(jié)奏變化不大,從演奏初始到演奏完畢,節(jié)奏基本不變。此外,演奏者還應當控制好演奏的節(jié)拍,做到嚴謹、協(xié)調,且要注意即興裝飾音的應用,以此來更好地表現(xiàn)巴赫復調音樂的風格。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出生于1685年,他所在的家庭世代都是以音樂作為職業(yè),因此他自小受家庭氛圍的熏陶,逐漸愛上了音樂。巴赫處在巴洛克全盛時期,是當時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他一生中創(chuàng)作了數(shù)量眾多的音樂作品,包含了大合唱曲、賦格曲、前奏曲、大鍵琴樂曲、小協(xié)奏曲等多種類型的曲目。在這些音樂作品之中,巴赫吸取了西歐各民族如德意志、法國、意大利等的音樂元素,并將之融合在一起,相得益彰、渾然一體,在多元化的音樂元素中逐漸探索出了屬于自身所特有的音樂風格。巴赫的音樂作品形式多樣、情感豐富,有邏輯嚴密的,有含蓄深沉的,也有明麗壯闊的,還有樂觀積極的,但是在這些音樂作品之中,卻都有著一個共性,那就是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具有現(xiàn)實指向性,以當時的德國社會作為創(chuàng)作背景,通過音樂表達展現(xiàn)出了當時的德國現(xiàn)實生活。[1]
巴赫出生于17世紀末的德國,這一時期是巴洛克后期,古典主義音樂風盛行。巴赫也受到這種創(chuàng)作風氣的影響,其復調音樂作品大多是與古鋼琴相適應的,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民族音樂和傳統(tǒng)音樂有機地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一種具有強烈藝術魅力與個人特征的音樂風格。巴赫的復調音樂作品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多重聲部相對獨立,在每一個聲部之中,都具備較為獨立、完善的旋律線,這些作品主題鮮明、旋律自然,節(jié)奏感與韻律感強烈,凸顯了作曲家個人的藝術風格,并蘊含了豐富的情感變化。巴赫在進行創(chuàng)作時,為了減少因為反復單調而帶來的弊端,于是將主題變奏加花,并借助模進、對位等方法,使得主題發(fā)生了變奏,且將之應用在轉位模仿之中,促使主題、副題交錯展現(xiàn),再將主題動機加以綜合。而在旋律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巴赫將優(yōu)美的旋律、沉穩(wěn)的節(jié)奏、恰當?shù)牧Χ?、自然的裝飾音以及形式各異的觸鍵方法融合在了一起,從而使得復調音樂更顯相得益彰,利于情感的表達。巴赫的復調音樂作品在結構上相對嚴謹流暢,形式富于變化且十分精美,具備了較強的邏輯性,展現(xiàn)出了他本人精湛的創(chuàng)作技巧,進而凸顯了深層次的創(chuàng)作內(nèi)涵。在他的復調音樂之中,蘊含了戲劇性與抒情性這兩種不同的風格,而正是這兩種風格的存在使得巴赫的作品具備了極高的藝術價值,而巴赫復調也成為了古典音樂中極富代表性的佳作。[2]
(一)主題明確,旋律優(yōu)美和諧
巴赫復調屬于多聲部音樂作品,這一音樂類型與主調音樂存在著明顯的不同,其形式構成、織體、演奏等方面有著顯著的個性化特色。巴赫復調作品,是將聲部層次穿插交融在一起,形成一定的組織結構,正是由于這種巧妙的穿插方式使得他的復調成為一篇篇完美的音樂作品。在他的作品中,往往具有極為鮮明的主題,而每一聲部之間又存在著獨立性,但又相互聯(lián)系,邏輯緊密。對題、答題、自由聲部等通過緊湊的對位規(guī)則聯(lián)系起來,使得所有音符與聲部相互契合,相互制約,進而構成一個完整的結構。故而,在巴赫的復調音樂之中,并不存在單獨且孤立的某一元素,其所有細節(jié)都有著其存在的意義,是不可缺少的。[3]
巴赫復調作品之中,聲部線條的處理具有鮮明的個人特征,例如在平均律上冊第五以及第二十二條的賦格部分,其在聲部處理上,一方面,他堅持的是平衡性原則,保證所有的聲部的協(xié)調性與平衡度,而非過度凸顯單獨某個聲部,這就使得這一作品的整體效果極佳。另一方面,在處理過程中盡可能地使所有聲部明確清晰,連貫性與流暢性較強。通過對巴赫復調音樂進行分析,可以看到其著重于處理“縱”與“橫”這兩個關系。其中縱向處理不僅是為了解決協(xié)和與不協(xié)和這一對主要矛盾,更是為了力求聲部與聲部之間的連貫性,保證整部作品的流暢自然,從而促使作品之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都能獨立表達出其特有的含意,進而實現(xiàn)聲部之間的平衡。[4]例如:
例1 平均律上冊第20條a小調賦格主題
巴赫復調音樂作品主體明確,層次清晰,尤其是主題聲部,其在整部作品中占據(jù)了中心地位,而其他聲部則起到了一個襯托的作用,但是卻也是完整、獨立、清晰的,這是巴赫作品中的一個明顯風格。上圖是平均律上冊第20條a小調的賦格主題部分,起始于低聲部1-4小節(jié),及至高聲部第4-7小節(jié)則是通過五度模進加以重復,而到了低聲部8小節(jié)則是以低8度重復,在這一作品中,每當遇到主題部分時,都能夠獲得明確清晰的效果。在這一例子中,基本做到了每個音符之間都存在著頓音,從而使得氣息連貫,構成了一條流暢、完整的音線,旋律優(yōu)美自然。在高聲部的處理中應用了明亮的風格,而中聲部給人以溫暖的感覺,低聲部則是沉穩(wěn)堅實,正是由于聲部之間的完美組合方才體現(xiàn)出了古樸雅致的演奏效果。
(二)復調的應用靈活多變
復調音樂中包含了多個聲部,要保證這些聲部與聲部之間達到完美契合的程度,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這就要求創(chuàng)作者必須具備純熟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與高超的創(chuàng)作技巧。而巴赫復調作品中,實現(xiàn)了音樂結構的契合,因此被認為是復調音樂中極具代表性的藝術作品。在巴赫所有的復調作品中,《十二平均律鋼琴曲集》無疑最具藝術價值的,被公認為巴赫復調音樂創(chuàng)作的巔峰之作,在整個復調音樂歷史中都占據(jù)了相當重要的地位?!妒骄射撉偾肥窃谄骄衫碚摶A上創(chuàng)作的,是一部實踐之作。巴赫的賦格曲充分應用了調性功能思維,這一部作品的創(chuàng)作完整體現(xiàn)了巴赫在大小調體系上臻至成熟。在巴赫的復調音樂中,經(jīng)常會用到多種多樣的復調手法,例如復對位、倒影、逆行、模仿等,應用巧妙,經(jīng)驗純熟。例如,在巴赫《賦格的藝術》中:
這一小節(jié)內(nèi)容中,巴赫在處理高聲部時差1小節(jié)通過倒影手法在節(jié)奏上緊縮一倍并利用模仿手法對低聲部展開了模仿,實現(xiàn)了模仿、倒影這兩種復調手法上的完美結合,使得旋律變化流暢、嚴謹,成為了后世音樂創(chuàng)作借鑒的重要經(jīng)驗,也是復調音樂領域中的一個典型例子。[5]
(三)即興裝飾的精湛技術
16~18世紀的音樂創(chuàng)作中,即興裝飾是一種能夠充分體現(xiàn)演奏家精湛技術的重要方式。音樂作品中的裝飾音就好比巴洛克宮墻上精美的雕飾,既能起到美化裝飾的作用,也能豐富作品內(nèi)容。在巴洛克時代,大鍵琴的發(fā)音相對短促,要從技術上對其加以完善,作曲家往往需要通過顫音來延長其發(fā)音,即是裝飾音的應用。而裝飾音不僅僅是音樂裝飾的一種手法,即使沒有明確地標注在譜面上,但也可以充分地表達出作曲家思緒與情感,是信息傳遞的重要媒介。巴赫所處的巴洛克時期,其裝飾音的應用與浪漫主義時期有著明顯的差別。巴洛克使其主要是將之作為即興發(fā)揮的一般手法,而浪漫主義時期則更加注重情感的表達。在巴赫復調作品之中,主要應用到了波音、回音、顫音等裝飾音,同時還包括了,不同前綴和后綴的顫音,形式多樣,應用靈活。[6]
即興裝飾是巴洛克時期音樂演奏的一種常用激發(fā),而巴赫本身也是一位熱衷于即興演奏的音樂家,在他生活的那個時代,其即興演奏所帶來的聲望甚至超越了作曲所獲得的名望,由此可見即興演奏在當時的風靡程度。巴赫的復調音樂中,即興成分是十分常見的,從理論上來看有著如下幾類情形:
1.和弦分解
巴赫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偶爾會通過全音符來記錄和弦的進行,因此在演奏時,需要對這些和弦加以分解,要求演奏者作出即興的創(chuàng)造。例如賦格中的幻想曲、半音階幻想曲以及法國組曲第四組的前奏曲這些作品,在演奏時演奏者都需要進行即興處理,這對演奏者個人經(jīng)驗有著較高的要求。
2.裝飾變奏
巴赫復調作品中,尤其是對慢樂章的處理,往往需要借助裝飾來實現(xiàn)變奏。其主要方式包括了四類,其一,在重要的音符上添加裝飾音(如顫音,倚音,回音等);其二,在長音符上添加顫音;其三,針對較大音符,在跳躍進行時應當添加相適應的順滑音,使之在形式上達到連貫流暢,或通過縮減跳進音程來進行邊走;其四,在樂句展開的過程中添加不同的音階型,迂回音型等,從而增強表現(xiàn)效果,并提高運動速度,使音樂表現(xiàn)得更加華麗。
3.華彩樂段
巴赫復調音樂存在著數(shù)量眾多的華彩部分,例如帕蒂塔第四組的前奏曲、賦格的幻想曲等,在對這些華彩部分進行演奏時,則需要添加相應的音符使之更顯壯闊、自由,以涂璇磅礴宏大的氣勢。
巴赫被稱為“西方音樂之父”,他的風格對后期的瓦格納、貝多芬等人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巴赫的音樂作品不僅僅是對前人藝術的一個概括與總結,同時也開啟了新的音樂篇章。他的復調作品充斥著鮮明的個人魅力,通過對巴赫復調音樂作品風格特征的分析,有利于加深對復調音樂的了解,從而深化演奏者的內(nèi)涵,進一步強化巴赫復調作品的演奏表現(xiàn)效果。
[1]朱冉.巴赫復調音樂作品的風格特征[J].音樂創(chuàng)作,2016(12):142-143.
[2]金英.論巴赫鋼琴復調作品的藝術特色及其演奏[J].電影文學,2009, No.491(14):132-133.
[3]吳巧云,姬紅兵.論巴赫音樂的多重風格特征[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6):99-102.
[4]瞿斌韜.淺探巴赫鋼琴作品的特點及彈奏[J].當代教育論壇月刊,2009(03):95-96.
[5]劉凌飛.試論巴赫鋼琴作品的典型特征[J].大舞臺,2013,No.302(07):35-36.
[6]陳曦,吳楊.論巴赫作品的風格特性[J].大舞臺:雙月號,2008(02):59-60.
J60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