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莉
摘 要:小學與初中的學習方法確實有很大的差異。小學生習慣于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自學意識和學習能力都不強。
關(guān)鍵詞:初一新生;引導教育;策略
看到剛剛踏入初中的學生,眼前就會一亮,他們就像春天的一抹新綠,給整個校園注入了勃勃生機和新鮮活力。他們對新的陌生的學習環(huán)境會產(chǎn)生好奇和渴望。由于他們身上還存留著很濃的孩子氣,他們的思想觀念、學識水平、行為習慣、學習方法等方面仍然停留在小學階段,為了讓他們更快、更好地適應新的學習和生活,初一教師應責無旁貸地做好新生的引導教育工作。
一、思想上的引導
初一的學生大都是十二、三歲的孩子,他們雖然升入了中學,但在認識問題上還是比較天真、幼稚。這主要表現(xiàn)在學習和生活上存在的依賴性較強,在活動中,組織紀律散漫,自我約束力差,自理能力差,隨意性較大。而且部分同學升入初中后感覺松了一口氣,導致初一新生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如果不及時進行引導教育,將給學校管理、教育教學和班級管理,帶來很大的困難與麻煩。
要想徹底改變這一現(xiàn)象,教師就要高度重視對初一新生的
思想引導工作,尤其是班主任和其他任課教師更要采取有效的
措施。
首先,教師要了解每位學生的思想狀況與思想動態(tài),及時與小學教師座談,與學生談心、溝通,做到“知己知彼”,心中有數(shù),才能因材施教。其次,通過開展多種多樣的活動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比如:向?qū)W生進行理想教育,開展以“怎樣做一名合格的中學生”為主題的班會,通過班會讓學生明確自已和初中生之間還存在哪些差距?怎樣做才能成為合格的初中生?也可以讓學生家長做學生的思想引導工作,教師與家長共同對學生進行思想上的疏導,逐步培養(yǎng)初一學生的正確思想意識和行為習慣,這樣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知識上的銜接
剛剛接手初中一年級的新生,各任課教師的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做好小學與初中知識的銜接。小學知識是初中知識的基礎(chǔ),小學知識掌握得好壞,直接關(guān)系到初中生的學習程度。而初中所學知識又是小學知識的延伸和發(fā)展,小學知識膚淺、邏輯性差,學生主要是以形象思維為主。步入中學之后,課程增多、課業(yè)量增大、知識難度增加,抽象思維在學習中占重要的位置,這給大部分學生造成了學習上的壓力,有些學生甚至不知如何去應付,情緒比較急躁,有時還會產(chǎn)生厭學的心理。各科教師必須及時找準知識的“銜接點”,讓新生能夠順利地進行中小學知識的銜接
同時,了解小學各科知識的特點,為新知識的學習鋪路搭橋,平緩銜接的坡度,做好以舊引新,使學生從舊知向新知過渡、升級,實現(xiàn)知識能力的正遷移。讓學生以最快的速度適應初中的學習和生活。
三、行為上的引導
剛剛建立的新班級,新生的言行、習慣、思維方式不盡相同,千差萬別,甚至把一些不好的行為習慣帶入中學。如果不及時進行引導教育,就很難形成一個良好的班風、校風。對于初一新生的行為習慣的引導教育,學校、班主任應從以下抓起:一是從學生身邊的小事抓起,讓學生明確其意義,激發(fā)學生掌握良好行為方式的愿望和動機;二是創(chuàng)設(shè)情境,進行行為習慣的示范,組織示范性或模仿性的行為實踐,如教師故意隨手在教室扔掉一片紙,或教師主動拾起地下的果皮,讓學生從中領(lǐng)悟、掌握正確的行為習慣;三是組織學習《中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并且班主任要協(xié)助學生制定《班級管理條約》;四是教師對學生既要嚴格要求,又要處處關(guān)心愛護,做到“嚴慈相濟”,一個教師如果喜歡教育事業(yè),那么他是一個好教師;一個教師如果愛學生,那么他就是一個優(yōu)秀的教師。教師的愛是一個愛的集合,所以教師要把全部的愛融入學生的心田,讓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學習。
四、方法上的引導
小學與初中的學習方法確實有很大的差異。小學生習慣于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自學意識和學習能力都不強。升入中學后,學科的增加、學科內(nèi)容的加深、任課教師的增多讓初一新生一時茫然、不知所措,這就需要教師在學習方法上進行及時有效的引導。一是向?qū)W生進行思想教育,使學生意識到: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二是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教給學生會使用工具書;三是進行學法指導。各任課教師可以通過課堂教學滲透法教授學生知識,也可以召開學習方法經(jīng)驗交流會,通過交流,得到啟發(fā),互相促進、互相學習、互相幫助,使全體學生掌握各個學科的學習方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通過以上多種方法的引導和教育,初一學生就會很快地適應初中的生活,更好地進行學習、生活。
參考文獻:
[1]周艷,尹華站.進城農(nóng)民工子女學習適應性現(xiàn)狀與培養(yǎng)[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3).
[2]班夢姣,王永杰.新生適應不良及應對策略幾點認識[J].價值工程,2011(10).
[3]曾天德,潘小焮,周艷希.學優(yōu)兒童學習適應性、學習習慣和應試技能及其關(guān)系[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8(4).
編輯 趙 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