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紅葉
(貴州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 貴州貴陽 550025)
湖南辰溪方言的被動標記“著”探討
周紅葉
(貴州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 貴州貴陽 550025)
辰溪方言中,只有“著”這一個被動標記。文章在實地調(diào)查基礎(chǔ)上闡述湖南辰溪方言中“著”的用法及意義,分析辰溪方言中被動標記“著”的來源和語法化過程。探討辰溪方言的被動標記“著”對深化辰溪方言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義。
辰溪方言;被動標記“著”;用法;來源;語法化
辰溪縣位于湖南省的西部,懷化地區(qū)北部,沅水中游。東鄰溆浦縣,南接中方縣、鶴城區(qū),西連瀘溪、麻陽縣,北接沅陵縣[1](P1)。在地理上,辰溪處于湘方言與西南官話的接壤地帶,語言上主要以湘方言特征為主[2](P252),同時也具有與西南官話相似的特征。陳暉、鮑厚星的《湖南省的漢語方言(稿)》(2007)把辰溪方言劃分到湘方言的辰溆片[2](P251)。辰溪方言中,只有“著”這一個被動標記,沒有普通話里“被”這個常用的被動標記。本文試圖在前人研究的基礎(chǔ)上,以辰溪縣城辰陽鎮(zhèn)話為考察對象,對辰溪方言中“著”的用法及意義、被動標記“著”的來源以及語法化過程作進一步的探討。
“著”在辰溪方言中是一個很常見的詞,使用頻率非常高?!爸痹诔较窖灾杏衃tso213]、[ts‘324]、[ts‘o213]三種讀法。從語法功能和詞匯意義角度分析,“著”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構(gòu)詞語素,一類是在句中具有語法功能或者語法意義的詞。
(一)詞語“著”的用法及意義。詞語“著”可以分為“著1[tso213]”“著2[ts‘?324]”“著3[ts‘?324]”“著4[ts‘?324]”“著5[ts‘?324]”、“著6[ts‘?324]”“著7[ts‘?324]”“著8[ts‘o213]或[ts‘?324]”。下面來詳細分析“著”在辰溪方言中的八種用法。
1.“著1[tso213]”用作動詞,為古“附著”義、“處置”義的引申,現(xiàn)在表示“放置”“添加”的意思。如:
(1)菜快熟的時候還著顆顆兒鹽。(菜快熟的時候還放或者添加一點鹽。)
(2)把鍋子里頭著瓜勺水。(把鍋子里面放一勺水。)
2.“著2[ts‘?324]”用作動詞,表“應(yīng)該”的意思,相當于普通話里的“該”,可以用“該”來替換。如:
(3)都快十點鐘了,你們著撩起了。(都快十點鐘了,你們應(yīng)該起床了。)
(4)你們著出發(fā)了,不然趕不上車了。(你們該出發(fā)了,不然趕不上車了。)
(5)哆件事還是著你去處理。(這件事還是該你去處理。)
(6)平均落來,每一條人著(給)十塊錢。(平均下來,每一個人該給十塊錢。)
另外,“該”在古代就有“輪到”、“輪流”的意思,辰溪話中的“著”也有“輪到”“輪流”的意思。如:
(7)快顆,著你了。(快點,輪到你了。)
(8)上盤是我請的客,哆盤著你了。(上次是我請的客,這次輪到你了。)
(9)下個星期著周老師值班。(下個星期輪到周老師值班。)
(10)等下兒著你上臺發(fā)言了。(等一下輪到你上臺發(fā)言了。)
以上“著”解釋為“輪流、輪到”的意思時,同樣相當于普通話中的“該”,此時的“著”可以用“該”來代替。例(7)、例(8)都是“著”后面直接接人稱代詞,表示“某種情況或者某件事情將會發(fā)生在某人身上”的意思。例(9)、例(10)中“著”后接短語,表示“輪流做某件事,接下來輪到某個人去做”的意思。
3.“著3[ts‘?324]”用作動詞時表示“遭受”的意思,而《現(xiàn)代漢語詞典》里并沒有收錄“著”的遭受意義。辰溪方言里,“著”表遭受意義的使用頻率還是挺高的,通常在“著”后面直接接名詞或者數(shù)量短語。如:
(11)哆丘田的禾都著蟲了,全黃了。(這丘田的禾都遭蟲吃了,全黃了。)
(12)外面在落雨了,把凳搬進來,冇要著雨。(外面在下雨了,把凳子搬進來,不然要遭雨淋。)
(13)漲洪水了,屋里著水了。(漲洪水了,屋里遭水浸濕了。)
(14)進來顆,你都著日頭了。(進來點,你都遭太陽曬了)
(15)你莫討嫌,冇你等下兒著一巴掌都不曉得若么回事。(你不要討嫌,不然你等一下遭一巴掌打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例(11)至例(14)直接在“著”后加名詞,例(15)是在“著”后接數(shù)量短語,都是表“遭受(侵襲)”的意思。此時的“著”基本上相當于普通話中的“遭”?!爸焙竺娴拿~有隱含的動作意味,我們可以把后面的動詞補充出來。若是把后面的動詞補充出來,此時的“著”就相當于普通話中的“被”。從這里可以看出,“著”在表“遭受”義的時候其實已經(jīng)有了很強的被動意味。
4.“著4[ts‘?324]”用作動詞,表“花掉”“用”的意思。例如:
(16)你哆件衣服著好多錢買來的?(你這件衣服花了多少錢買來的?)
(17)哆條帽子是別人送給我的,冇著錢。(這頂帽子是別人送給我的,沒有花錢。)
(18)我今天去交了電費,一共著50塊錢。(我今天去交了電費,一共用了50塊錢。)
5.“著5[ts‘?324]”也是用作動詞,表“需要”的意思。若要表“不需要”,通常在“著”的前面加個否定副詞“冇”。如:
(19)天干,著去把地里的菜澆顆水。(天干,需要去把地里的菜澆點水。)
(20)他家比較貧困,著我們?nèi)拖?。(他家比較貧困,需要我們?nèi)鸵幌?。?/p>
(21)他今日和別人換班了,冇著去上班。(他今天和別人換班了,不需要去上班。)
(22)他做事比較細心,你冇著擔心他。(他做事比較細心,你不需要擔心他。)
6.“著6[ts‘?324]”用作動詞??梢越忉尀槠胀ㄔ捴械摹傲晳T”。但“著6”只用來表示“在口味上是否習慣、適應(yīng)”,使用范圍非常有限。比如:
(23)哆向的飯菜你吃得著嗎?(這里的飯菜你吃得習慣嗎?)
(24)折耳根一股味道,我吃冇著。(折耳根有一股氣味,我吃不習慣)。
7.“著7[ts‘?324]”用作表被動的介詞。辰溪方言中的“著”表被動時大致相當于普通話里的“被”。但辰溪方言中的“著”后面可以出現(xiàn)動作施事,也可以不出現(xiàn)動作的施事。
(25)他著打一餐。(他被打了一頓。)
(26)粉條著煮軟很了。(粉條被煮得太軟了。)
(27)鍋子里的飯全著吃完咕了。(鍋子里的飯全被吃完了。)
(28)田里的油菜全著牛吃光咕了。(田里的油菜全被牛吃光了。)
(29)放在桌子上的書著別人拿走了。(放在桌子上的書被別人拿走了。)
(30)著那條人把我腳踩了一腳。(我腳被那個人踩了一腳。)
例(25)中“著”后沒有出現(xiàn)施事,因為例(25)的句子只是強調(diào)“他被打”,所以可以不說出施事;例(26)、例(27)中的施事很明確,不必指出;例(28)(29)(30)的“著”后都出現(xiàn)了施事,例(30)是被動式和把字句的結(jié)合。由此看,辰溪話中,“著”用作介詞時,其后不是必須要出現(xiàn)動作的施事,即支配成分。然而,在普通話中,介詞“被”的作用就是引出動作的施事。那么后面沒有引出施事的介詞“著”還是嚴格意義上的介詞嗎?呂叔湘在《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中認為,“被”用在動詞前,表示被動的動作,但不引出施事時是助詞[3](P67-68)。但是在辰溪方言中,“著”后可以不出現(xiàn)動作施事,以例(26)為例,“粉條著煮軟很了”和“粉條著水煮軟很了?!边@兩個句子的意思是一樣的,是同義句。區(qū)別在于前一句出現(xiàn)了施事“水”,后一句沒有出現(xiàn)施事“水”。但是從對話者的角度來講,雖然沒有說出動作施事“水”,但是對話者之間完全知道動作的施事,并且我們可以把施事補充出來。所以,若是用是否引出施事來區(qū)分“著”標是介詞還是助詞,似乎有些難以解釋。我們可以理解為辰溪方言中的介詞“著”是介詞,但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介詞。
普通話里被動句“被”后的動詞一般情況下總有一些表結(jié)果或者表完成等的補足成分,不用光桿動詞,特別是單音節(jié)動詞。而辰溪方言的“著”字后是可以用光桿動詞的。例如“著打”“著罵”“著騙”“著淋”“著抓”“著脫”等。
8.“著8[ts‘o213]或[ts‘?324]”用作動態(tài)助詞,常在動詞和形容詞的后面表示動作的結(jié)果或者是動作完成后所遭受的實際傷害,如“嚇著”、“淋著”、“打著”、“熏著”、“熱著”、“冷著”、“愁著”、“急著”等。這里的“著”跟普通話中“著”[tξau35]的用法接近,如:
(31)莫吵他,他困著了。(不要吵他,他睡著了。)
(32)他這么大了還不懂事,莫愁著人。(他這么大了還不懂事,不要讓別人發(fā)愁。)
以上兩例中,“困著”、“愁著”中的“著”表示動作的結(jié)果。“愁著”是發(fā)愁的意思,也表示因發(fā)愁所遭受的實際傷害,這里強調(diào)的是精神上面受到的傷害。跟“愁著”相似的還有“急著”、“氣著”等,這些結(jié)構(gòu)都是一些心理動詞后面加上動態(tài)助詞“著”,用來表示精神上受到的傷害。
辰溪方言里的“著”并沒有普通話里表動作持續(xù)的用法,辰溪方言中表動作持續(xù)用助詞“噠”和“起”。比如“坐起”(坐著)、“徛噠”(站著)。
(二)構(gòu)詞語素“著”的用法及意義。辰溪方言中的“著”用作構(gòu)詞語素,可以與動語素一起構(gòu)成帶有遭受意味的詞語,如“著氣”“著急”“著愁”。另還有一個比較特殊的詞“著受”,也帶有遭受意味,表示“因為沒有聽從別人的勸說或警告,最終不好的事情發(fā)生了?!比纭敖心銊e去,你偏要去,著受了嘛!”但這一類“著”的使用范圍比較有限,具有封閉性。
(一)被動標記“著”的來源。“湖南方言表被動的介詞主要從兩類動詞中發(fā)展而來的。一類是表遭受義的動詞,一類是表處置意義的動詞。”[4](P5-7)辰溪方言的被動標記“著”和普通話中的被動標記“被”的來源一樣,都來自于動詞的“遭受”義。李藍(2003)在《“著”字式被動句的共時分布與類型差異》一文中認為,被動標記“著”的來源和語法化途徑是多元化的,“著”的多種用法都可以演變?yōu)楸粍訕擞沎5](P194-205)。我們比較贊同這一說法,認為每個地區(qū)方言的發(fā)展和變化都有其自身的獨立性和特點。辰溪方言中,“著”字并沒有使役用法,表示使役常常用“喊”“讓”“哧”“等”這四個動詞。單從辰溪方言來講,我們很難說“著”字句來源于“著”字使役句,我們推測“著”是來源于動詞“著”的遭受義顯得要更合理些。
(二)被動標記“著”的語法化過程。我們試著推測辰溪話中被動標記“著”的語法化過程:
“著(著)”在古代漢語中原本就是動詞?!稄V韻》:“著,附也,直略切?!薄爸ㄖ北硎尽案街绷x,后引申為“遭受”“穿著”的意思?!爸弊鳌按┲绷x,在唐代的用例比較多,使用得非常普遍。例如:
(33)愿作輕羅著細腰,愿為明鏡分嬌面。(劉希夷《公子性行》)
(34)去年中國養(yǎng)子孫,今著氈裘學胡語。(張籍《橫吹曲辭·隴頭》)
“著”的“遭受”義萌芽于魏晉南北朝時期,在唐代初步形成。例如:
(35)鄴人舊故曰:“鳳陽門南天一半,上有金鳳相飛喚,欲去不去著鎖絆?!保〞x·陸翙《鄴中記》)
(36)一朝著病纏,三年臥床席。(唐·寒山《三百三首》)那么“著”的“遭受”義是如何演變來的呢?我們知道,“著(著)”原本的意思就是“附著”。物體一附著,就會相互接觸,從而就引申出“接觸”義。張赪(2000)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著”字的用法》中指出,“著(著)”的“接觸”義是具有主附關(guān)系的兩物兩兩相觸之后引申來的,一大一小、一主一附的兩物再兩兩相遇,也就出現(xiàn)了“遭受”義。[6](P181-194)我們推測,“著”標是由“附著”義引申為“接觸”義,再引申為“遭受”義。
“著”標與“被”標的語法化過程相似,都是由其動詞本身虛化而來?!爸钡摹霸馐堋绷x在南北朝便產(chǎn)生,其后的賓語多為名詞,如“風”、“雨”、“霜”等,呈“S+著+NP”的結(jié)構(gòu)。這種結(jié)構(gòu)在辰溪方言中的使用頻率是比較高的,例(11)至(15)都是這種結(jié)構(gòu)。屈哨兵指出,“著(著)”其后的名詞賓語具有含動性。[7](P68)也就是說可以把名詞賓語隱含的具體動作給補充出來,這樣的話,“S+著+NP”結(jié)構(gòu)變成了“S+著+NP+VP”結(jié)構(gòu)。之后,在這個連動結(jié)構(gòu)里,表“遭受”義的動詞“著”逐漸變成次要動詞,最終虛化成表被動的介詞“著”。
綜上所述,辰溪方言中“著”的虛化程度沒有普通話中“被”的虛化程度高,語法化不徹底?!爸北A袅藙釉~義,也有助詞等其它用法,所以辰溪方言中的“著”適用范圍比較廣。被動標記“著”由有遭受義的動詞“著”演變而來。探討辰溪方言的被動標記“著”將有利于深化對辰溪方言的研究。
[1]辰溪縣志編纂委員會.辰溪縣志[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4.
[2]陳暉,鮑厚星.湖南省的漢語方言(稿)[J].方言,2007(3).
[3]呂叔湘.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0.
[4]伍云姬.湖南方言介詞研究[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5]李藍.“著”字式被動句的共時分布與類型差異[J].中國方言學報,2006(1).
[6]張赪.魏晉南北朝時期“著”的用法[C]//北京語言大學漢語語言學文萃.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4.
[7]屈哨兵.現(xiàn)代漢語被動標記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7.
H174
A
2095-0438(2017)11-0080-03
2017-05-16
周紅葉(1993-),女,湖南辰溪人,貴州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漢語言文字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方言學。
[責任編輯 靳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