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禮記》的環(huán)境觀

2017-08-11 04:43:17陳望衡
中州學刊 2017年7期
關鍵詞:禮記和諧社會

摘要:《禮記》的環(huán)境觀包括以下四個方面:一、天地與人?!抖Y記》中“天地”指自然界,基于它與人具有內在的聯系,它又成為人的環(huán)境與資源。天地育人,人以天地為本,以天道為最高的教師,但人又為天地之心,與天地并列為三。二、生態(tài)與人。《禮記》反對濫捕動物,肆意砍伐森林,它認為人與動植物的利益具有共同性,主張人與動植物都繁榮。三、時令與人。人要尊重時令,根據不同的時令安排生產、生活。四、家園意識?!抖Y記》認為,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各民族雖然語言不同,生活方式也不同,但都是大家庭中的一員,應該加強溝通、聯系,和諧共處。建立和諧社會的根本,是以禮制治國。社會人員均要有愛心,相互幫助,視國為家。

關鍵詞:禮記;和諧社會;環(huán)境美學

中圖分類號:B2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0751(2017)07-0088-06

先秦儒家典籍有“三禮”之說,“三禮”為《儀禮》《周禮》《禮記》?!秲x禮》記載的是周朝的冠、婚、喪、祭、欽、射、燕聘、覲等禮的儀式;《周禮》記載的是周王朝的行政系統;《禮記》則是對周朝禮制的評論,嚴格說來,它不是一部專著,只是一部論文匯編。然而,由于它思想的深刻性,以及對于《儀禮》《周禮》某些內容的重要補充,它的地位竟在《儀禮》《周禮》之上,在儒家的著作體系中,《禮記》僅次于《論語》。

《禮記》所收的文章大多產生于戰(zhàn)國,也有部分產生于西漢,具體時間已經難以考定。但不管它產生于哪個時間,它所寫的事,所論的理均出于周朝。正是因為如此,我們將它歸入先秦思想體系。

《禮記》成書于西漢,此后,不斷有人再編,到東漢,多數選本被淘汰,只留下兩個選本,一個選文85篇,一個選文49篇。前者為《大戴禮記》,后者為《小戴禮記》。小戴為戴圣,《禮記》最初編選者;大戴為戴德,《禮記》另一位編定者。稱大稱小,是因為他們的編本收文多少不同。值得指出的是,最后定型的兩個選本雖名為《大戴禮記》和《小戴禮記》,其實與他們最初編定的本子都不相同。

東漢經學家鄭玄為收有49篇文章的《小戴禮記》做了出色的注釋,為此書躍升為儒家重要經典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抖Y記》中的《中庸》《大學》兩篇,后為人抽出,與《論語》《孟子》組合在一起,形成“四書”。

《禮記》中有一些論述涉及環(huán)境問題,環(huán)境與資源是統一的,從中可以提煉某些環(huán)境美學思想。這些思想對于我們考察周人對環(huán)境的認識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天地與人

“天地”在中國古代含義豐富,具體含義視語義為定,它可以代表宇宙,可以代表與人相對的自然,也可以代表與人相關的自然環(huán)境。

《禮記》中的“天地”具有多種含義,其中環(huán)境的含義是顯明的。關于人與天地的關系,《禮記》有四種表述。

1.“人者天地之心也”

《禮運篇》云:

收稿日期:2017-05-26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古代環(huán)境美學史研究”(13&ZD072)。

作者簡介:陳望衡,男,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特聘教授,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文學博士(武漢430072)。

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故天秉陽,垂日星;地秉陰,竅于山川。播五行于四時,和而后月生也。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闕。五行之動,迭相竭也,五行、四時、十二月,還相為本也;五聲、六律、十二管,還相為宮也;五味、六和、十二食,還相為質也;五色、六章、十二衣,還相為質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別聲、被色而生者也。①

這段文字中心是說人是天地的產物,具體來說,它有三個觀點。第一,人是陰與陽這兩種力量相反相成的產物。第二,人集聚了天地之精華,即所謂“天地之德”“五行之秀氣”,而且是“天地之心”“五行之端”。第三,強調人是“天地之心”,心,智慧也。說人是天地之心,不僅是想說人是萬物之靈,還想說,人的智慧來自天地的智慧。這個世界上,唯有人是有智慧的,而這智慧為天地之智慧。人與天在精神上是相通的。心,主宰也。說人是天地之心,不是說人居于天地之中心部位,而是說人是天地之宰,從這個意義上講,似是說在處理人與天地關系的問題上,人并非是被動的。人與天地有一種相互依存、相互決定的意義。這種理解,類似于當今意義上的人與環(huán)境的關系:一方面,環(huán)境決定人;另一方面,人也決定環(huán)境。

這段文字談到天地運行規(guī)律,說了四句“還相”:“還相為本”“還相為宮”“還相為質”“還相為質”?!斑€”,應理解為還原?!斑€相為本”,是說天陽地陰,五行之動,四時之行,十二月之換,最后要歸結為天地之本?!斑€相為宮”,是說五聲、六律、十二官這天地聲音之變最后要還原于聲音之初——宮;兩個“還相為質”,是說天地的味道、顏色,不管如何變,均要歸結到它的原初的質。這種說法,初步顯示出此文作者的宇宙觀:天地是變化的,又是一元的。一而變,變而一。

2.“以天地為本”

在肯定人與天地有這樣一種血緣性的關系后,《禮記》提出“以人為本”的觀點:

故圣人作則,必以天地為本,以陰陽為端,以四時為柄,以日星為紀,月以為量,鬼神以為徒,五行以為質,禮義以為器,人情以為田,四靈以為畜。以天地為本,故物可舉也;以陰陽為端,故情可睹也;以四時為柄,故事可勸也;以日星為紀,故事可列也;月以為量,故功有藝也;鬼神以為徒,故事有守也;五行以為質,故事可復也;禮義以為器,故事行有考也;人情以為田,故人以為奧也;四靈以為畜,故飲食有由也。②

這段話實質是說尊重自然、順從自然,這里用到的概念是“本”“端”“柄”“紀”“量”“徒”“質”,強調自然對于人為的決定性作用,包括承基、指導、規(guī)范、力量、啟示、榜樣、激勵等。這里,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它也談到禮義、人情。如果說,天地、陰陽、日星、月、五行側重于自然環(huán)境,那么,禮義、人情則側重于說社會環(huán)境。說“禮義以為器,故事行有考也”,將禮義的功能歸之于“器”,器為工具,雖地位不及天地,但對人的行為具有更為直接的指導作用,有禮義在前,就有榜樣可依。說“人情以為田,故人以為奧也”,強調良好的人際關系對于辦事的重要性,也是切合實際的。至于說“四靈以為畜,故飲食有由也”,那是說人工對于自然的作用了,“四靈”指四種家畜,有了人工蓄養(yǎng)的動物,飲食就不成問題了。這句話雖然平易,但道出了人與自然的另一種關系,人其實是可以有限地改造自然,讓自然更好地服務于人類的。

3.“天道至教”

《禮記》“禮器”篇有一段重要的話:

天道至教,圣人至德。廟堂之上,罍尊在阼,犧尊在西。廟堂之下,縣鼓在西,應鼓在東。君在阼,夫人在房。大明生于東,月生于西,此陰陽之分、夫婦之位也。君西酌犧象,夫人東酌罍尊。禮交動乎上,樂交應乎下,和之至也。③

“天道”指自然之道。將天道對于人的意義定位為“至教”,是耐人尋味的?!爸两獭?,誠然是想說明天道是人行為的最高指導,但不說“導”而說“教”,強調天道于人的親和性,天道不遠,它就像老師,近在身旁,可敬可親!它下面說的天道指導實例④,雖似是教條,但如不拘泥,當可從中獲得有益的啟發(fā)。

4.“與天地參”

雖然,人人都需要以天地為師,從天道中獲得教誨,但實際上,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人是分等級的,不同等級的人,與天地的關系是不一樣的?!抖Y記》強調天子與天地的關系。這種關系,它名為“與天地參”?!抖Y記·經解》云:

天子者,與天地參。故德配天地,兼利萬物,與日月并明,明照四海而不遺微小。⑤

“與天地參”,其“參”有兩解,一解為三,意思是天子可以與天地并列;二解為參加,意思是天子可以與天地共同參與社會事務?!芭c天地參”的提出,一方面說明在《禮記》作者的心目中,天子的地位是至高的,可以與天地相并列;另一方面,也給天子提出了為人處世的最高原則。所謂“德配天地”,其“德”,既是指道德,又是指能量。這與其說是給天子定的最高目標,不如說是給人類定的最高目標?!凹胬f物,與日月并明,明照四海而不遺微小”,是最高目標的具體化,其中的“兼利萬物”,這萬物不僅有人還有物?!凹胬睆娬{公正、平等、均贏,其胸懷不僅是社會天下,還有生態(tài)天下,非常可貴!

二、生態(tài)與人

生態(tài)是當代概念,但不等于說,生態(tài)問題僅只在當代存在。從現有的史料來看,至少在周朝,它就受到統治者的關注。這一點,在《禮記》中得到突出的顯現?!抖Y記》沒有生態(tài)概念,但有著可貴的生態(tài)意識,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田不以禮,曰暴天物”

《曲禮》篇云:

國君春田不圍澤;大夫不掩群,士不取麑卵。⑥

這段話是說,君主春天田獵不將澤地(此指獵場)四面包圍起來;大夫打獵不將獵物一網打盡;士打獵,不捕幼小的麋鹿,也不掏取鳥卵。

在《王制》篇重申這些規(guī)定:

天子、諸侯無事則歲三田:一為干豆,二為賓客,三為充君之庖。無事而不田,曰不敬;田不以禮,曰暴天物。天子不合圍,諸侯不掩群。天子殺則下大綏,諸侯殺則下小綏,大夫殺則止佐車。佐車止,則百姓田獵。獺祭魚,然后虞人入澤梁。豺祭獸,然后田獵。鳩化為鷹,然后設罻羅。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昆蟲未蟄,不以火田,不麑,不卵,不殺胎,不殀夭,不覆巢。⑦

文章說,天子、諸侯在沒有大事的情況下,一年可以打獵三次,打獵的目的很明確:制作祭祀用的干肉、宴客、自己食用。因為有這樣的需要,獵是要打的,“無事而不田曰不敬”;但打獵沒有節(jié)制、沒有規(guī)矩,則不合禮,“田不以禮,曰暴天物”。

怎樣才能做到合禮呢?第一,行獵有規(guī)模上的節(jié)制,“天子不合圍,諸侯不掩群”,要為物種的生存發(fā)展留下必要的基礎與條件。第二,行獵有等級上的區(qū)別:天子、諸侯、大夫、百姓的獵殺各有一定的規(guī)定。第三,行獵有時令上的限制,比如,水獺捕魚陳列水邊的那個時候,掌管山林的虞人才能進入水域河梁捕魚;鳩化為鷹也就是鳥長大之后,才能下羅網捕鳥。昆蟲尚未蟄居,不能放火捕獵。第四,行獵有捕獲對象上的限制。這就是“不麑,不卵,不殺胎,不殀夭,不覆巢”。所有這些,均具有保護生態(tài)安全、維護生態(tài)平衡、堅持可持續(xù)性發(fā)展的意義。

2.“博施備物,可謂不匱矣”

《禮記·祭義》云:

曾子曰:“樹木以時伐焉,禽獸以時殺焉。夫子曰:‘斷一樹,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孝有三:小孝用力,中孝用勞,大孝不匱。思慈愛忘勞,可謂用力矣。尊仁安義,可謂用勞矣。博施備物,可謂不匱矣?!雹?/p>

這段文章同樣將破壞生態(tài)的行為提到違背禮的高度。與《曲禮》《王制》談保護生態(tài)不同,這里,它著重談從自然獲取資源的適時性。曾子說,樹木要根據一定的時節(jié)伐取,禽獸要根據一定的時節(jié)捕殺。這里最重要的是曾子引孔子的一句話:“斷一樹,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睂⑵茐纳鷳B(tài)的行為提升到“非孝”的高度。眾所周知,孔子曾說“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孝的最高義是傳承血脈。斷樹、殺獸,如不“以時”,它的危害是樹不能生存了,獸不能繁殖了,就是說,它不僅摧殘了一個具體的生命,還斷絕了它的族裔。這族裔之不存,不就與人之無后一樣嗎?孔子的這一看法逼近當今的生態(tài)理念,是極為可貴的。珍惜良好的生態(tài),珍惜物種的保護,目的還是為了人類,因為人類與其他生物命運相共。曾子“博施備物,可謂不匱矣”——與當今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完全一致!

3.“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

《禮記》的“中庸”篇,有一段膾炙人口的話: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⑨

“誠”是先秦儒家非??粗氐囊粋€概念。誠,即為真實的存在,說“誠”為“天之道”,是說天是真實的存在。說“人之道”是“誠之者”,是說人應效法天真實地生存。下面,則談到性,性為物之本性,物之本性是真實的存在,它是決定事物發(fā)展的根本原因。文章提出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何謂“盡人之性”?就是將人的本質充分發(fā)揮出來。何謂“盡物之性”?就是將物的本性充分發(fā)揮起來?!吨杏埂氛J為兩者是相互為前提的。人要想得到最好的發(fā)展,必須讓物也得到最好的發(fā)展;同樣,物要想得到最好的發(fā)展,也必須讓人得到最好的發(fā)展。這不就是雙贏嗎?雙贏是一種哲學理念,這個贏,著眼于長遠利益、根本利益,既不是個體或相對狹小的團體的輸贏,也不是一時一地一事的小得小失。人與其他生物的關系,其最佳境界就是雙贏。

三、時令與人事

《禮記》中有《月令》一章,論述一年之內不同的時令變化,人應怎樣適應這種變化,讓生產、生活都取得理想的效果。

《月令》篇充分體現出周人對于天地自然的基本立場,那就是尊重自然,遵循自然,按照周人理解的自然規(guī)律辦事。《月令》篇基本全面地反映出周人的天人合一思想。

這種天人合一思想均實際地體現在當時人們的生活與生產之中。詳細考察,它有四個突出的重要特點。

1.以農事為核心

比如,《月令》篇提及孟春之月:

是月也,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天地和同,草木萌動。王命布農事,命田舍東郊,皆修封疆,審端經術。善相丘陵、阪險、原隰土地所宜,五谷所殖,以教道民,必躬親之。田事既飭,先定準直,農乃不惑。⑩

這個月,天氣下降,地氣上升,天地和同,草木發(fā)芽,國君頒布農事命令,讓主管農事的官員田畯住在東郊,修整耕地封界,審查端正田溝和農道,好好觀察丘陵、斜坡、平原等土地,考慮它們適宜種什么,教導農民如何種五谷,而且要躬身親為。種田的事安排好了,標準、界限都定好了,農民也就不迷惑了。顯然,在這孟春之月,農事方才開始,主要還是田官在做指導。下面,就是仲春、季春。春天過后就是夏秋冬,每月的天氣不同,農事也不同。

2.每月均有防止生態(tài)破壞的禁令

《月令》篇中在不同的季節(jié)和月份,都詳細載明了各種禁令。比如春季:孟春之月,“命祀山林川澤,犧牲毋用牝。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殺孩蟲、胎、夭、飛鳥。毋麑,毋卵”。仲春之月,“毋竭川澤,毋漉陂池,毋焚山林”。季春之月,“田獵罝罘、羅網、畢翳、餧獸之藥,毋出九門”。

夏季:孟夏之月,“毋大田獵”。仲夏之月,“是月也,日長至,陰陽爭,死生分。君子齊戒,處必掩身,毋躁。止聲色,毋或進。薄滋味,毋致和。節(jié)嗜欲,定心氣,百官靜事毋刑,以定晏陰之所成。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木堇榮。是月也,毋用火南方”。季夏之月,“是月也,樹木方盛,乃命虞人入山行木,毋有斬伐。不可以興土功,不可以合諸侯,不可以起兵動眾,毋舉大事,以搖養(yǎng)氣”。

秋季,也有防止生態(tài)破壞的禁令,不多。冬季就又多了,特別是仲冬之月,“是月也,農有不收藏積聚者、馬牛畜獸有放佚者,取之不詰。山林藪澤,有能取蔬食、田獵禽獸者,野虞教道之;其有相侵奪者,罪之不赦”。

3.均有配合養(yǎng)身的內容

在談及農事與生態(tài)保護的同時,《月令》篇還配合有相關季節(jié)的養(yǎng)身內容。比如,《月令》篇談到仲冬時節(jié),“是月也,日短至。陰陽爭,諸生蕩。君子齊戒,處必掩身。身欲寧,去聲色,禁耆欲。安形性,事欲靜,以待陰陽之所定”。

4.天子均有相應的政治活動

如孟春,“立春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春于東郊……命樂正入學習舞,乃修祭典”。仲春,“天子居青陽大廟,乘鸞路,駕倉龍,載青旗,衣青衣,服倉玉,食麥與羊,其器疏以達”。季春,“是月也,天子乃薦鞠衣于先帝。命舟牧覆舟,五覆五反。乃告舟備具于天子焉,天子始乘舟。薦鮪于寢廟,乃為麥祈實”。

《月令》相當清晰地展示了周人一年的生活,這種生活是在一定的自然條件下進行的,也可以說是在一定的環(huán)境中進行的,活動的內容與方式是由這一定的自然條件決定的。值得我們注意的是,環(huán)境對于生活的影響與決定作用,周人不是以空間為維度予以展開,而是以時間為維度予以展示,說明決定時間變化的天象在周人的心目中占據的地位遠勝于空間展開的地象。周人的環(huán)境觀,骨子里是時間的而不是空間的。

四、家園意識

《禮記》所表達出的環(huán)境觀,也體現出中華民族的家園意識。

1.多元共處,相互交通

《王制》篇云:

中國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東方曰夷,被發(fā)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蠻,雕題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發(fā)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國、夷、蠻、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備器,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達其志,通其欲: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譯。

這段話中說的“中國”,是指中原地區(qū),中原地區(qū)與四周的夷、蠻、戎、狄合成“五方”。五方就是中華民族,其活動的區(qū)域就是周朝的版圖,當時的中國。夷、蠻、戎、狄的生活方式不同,飲食上:有的不火食,有的不粒食;衣著上:有的被發(fā)文身,有的被發(fā)衣皮?!敖杂邪簿?、和味、宜服、利用、備器”,就是說,他們都有自己安適的居處、和美的食物、適宜的衣著、便利的生活、完備的器具。五方的人民,雖然“言語不通,嗜欲不同”,但都有“達志”即表達自己心愿的要求,都想“通其欲”即溝通大家的欲求。

2.以禮治國,天下大順

這樣多不同的民族聚合在一起,構成一個國家,這個國家是怎樣治理的?用禮。禮是治國的利器。

禮是什么?《禮運》篇說:

故治國不以禮,猶無耜而耕也;為禮不本于義,猶耕而弗種也;為義而不講之以學,猶種而弗耨也;講之于學而不合之以仁,猶耨而弗獲也;合之以仁而不安之以樂,猶獲而弗食也;安之以樂而不達于順,猶食而弗肥也。

《禮運》篇說,禮之本在于義,而義之獲得是需要學習的。學,要達到什么樣的目的?合仁。合仁,要達到的最高境界是“安樂”,安樂體現在行為中,則是“順”?!按箜橅樥撸责B(yǎng)生送死、事鬼神之常也?!币簿褪钦f懂得了“大順”之理,人生就順利了。那么,它能為國家、為社會帶來什么好處呢?

四體既正,膚革充盈,人之肥也。父子篤,兄弟睦,夫婦和,家之肥也。大臣法,小臣廉,官職相序,君臣相正,國之肥也。天子以德為車、以樂為御,諸侯以禮相與,大夫以法相序,士以信相考,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也。是謂大順。

很清楚,家庭和美了,社會和諧了,國家強大了,百姓富足了。

3.大道之行,天下為公

孔子曰:

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于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勢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這段文字清晰地描繪出中華民族關于社會的理想。這個理想的基本點是“天下為公”。具體來說,就國家層面來說,要選賢任能,講公平;就社會層面來說,要講信修睦,重誠信;就個人層面來說,要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懷仁愛。公平、誠信、仁愛三者具,社會就安定和諧了。這個和諧社會,孔子稱之為“大同”。百姓在這樣的社會生活是幸福的,他將這樣的世界稱之為“小康”??鬃诱J為,這種社會在禹、湯、文王、武王、成王、周公時代出現過,現在沒有了。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失去了禮。在孔子看來,禮是治國的唯一法寶。在接著上面那段文字之后,孔子感嘆地說:

夫禮,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詩云:“相鼠以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笔枪史蚨Y必本于天,殽于地,列于鬼神,達于喪、祭、射、御、冠、昏、朝、聘。是故圣人以禮示之,故天下國家可得而正也。

禮為國家制度、行為法則大全,相當于今天的法律的全部,再加上行政規(guī)則、道德規(guī)則等。由于禮需體現為一定的程序、儀式,它具有一定的形式。合適的形式與真善美的內容相統一,顯現一種大全的美。因此,孔子所說的以禮治國,包含有真善美三個方面的內容,為以法治國、以德治國、以美治國的綜合。

孔子的大同社會沒有提到人與自然的和諧,這并不等于說,不需要這種和諧,事實上,社會的和諧,不僅依賴于人與人之間的以禮相與,也依賴于人與自然的以禮相與?!抖Y記》認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也有禮制存在。

《禮記》中的理想社會綜合了人與人、人與環(huán)境的諸多和諧關系,而展現出來的是美:

言語之美,穆穆皇皇;朝廷之美,濟濟翔翔;祭祀之美,齊齊皇皇;車馬之美,匪匪翼翼;鸞和之美,肅肅雍雍。

中華民族心目中的社會美,就是如此輝煌、雄壯、美妙,不僅激起人們無限的向往,也激發(fā)人們?yōu)橹畩^斗不已!

注釋

①②王文錦譯解:《禮記譯解·禮運》上,中華書局,2001年,第300、300、305、305、287、291頁。③王文錦譯解:《禮記譯解·禮器》上,中華書局,2001年,第327頁。④禮器篇說的“天道至教”實例,譯成白話大體是:宗廟舉行祭祀,堂上,罍尊宜置于東方,牲尊宜置于西方;堂下,大鼓設在西方,小鼓設在西方。君位在堂上面南的阼階的主位,夫人立在西房之中。太陽出于東,月亮出于西,此種陰陽分際,即夫婦之位的分際。行禮時,君去西邊酌牲尊的酒,夫人去東邊酌罍尊的酒,象征著日東出而西行,月西出而東行。這兩種禮節(jié)在堂上交互作用,樂則在堂下呼應,這就是和諧之至?。、萃跷腻\譯解:《禮記譯解·經解》下,中華書局,2001年,第728頁。⑥王文錦譯解:《禮記譯解·曲禮下》上,中華書局,2001年,第43頁。⑦王文錦譯解:《禮記譯解·王制》上,中華書局,2001年,第169、176頁。⑧⑨王文錦譯解:《禮記譯解·祭義》下,中華書局,2001年,第696、790頁。⑩王文錦譯解:《禮記譯解·月令》上,中華書局,2001年,第197頁。本節(jié)所引均出自《月令》篇。王文錦譯解:《禮記譯解·少儀》下,中華書局,2001年,第497頁。

責任編輯:涵含

Concept of Environment in The Book of Rites

Chen Wangheng

Abstract:In this paper, four primary parts are involved: Firs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eavens and earth and people. The concept of "heaven and earth" in The Book of Rites refers to the nature, it′s based on its intrinsic connection with human beings, it has also become people′s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The Heaven and earth nurture man, people regard heaven and earth as the origin, and the heaven as the highest teacher. But man is also the heart of heaven and earth, which together with heaven and earth rank the third place. Seco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logy and human beings. The Book of Rites against the abuse of animal catching, deforestation, it believes that plants and animals have common interests, advocate people and animals and plants are prosperous. Third, time and people. People should respect the season, according to different seasonal arrangements for production and life. Fourth, homeland consciousness. The Book of Rites considers that various nationalities living in Chinese Earth although the language is different, different way of life, but is still a member of the big family, we should strengthen communication and contact, harmonious coexiste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is based on the rule of law. Social workers have to love each other, help each other, and regard the country as home.

Key words:The book of Rites; harmonious society;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中州學刊2017年第7期二程“理”學思想新探2017年7月中 州 學 刊July,2017

第7期(總第247期)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No.7

猜你喜歡
禮記和諧社會
SOUNDS OF THE VILLAGE
漢語世界(2022年5期)2022-10-15 12:32:58
《禮記·祭統》孝道觀的神圣意蘊
原道(2020年2期)2020-12-21 05:46:38
半途而廢
文明
西夏文草書《禮記》異文一則
西夏研究(2018年1期)2018-03-13 01:08:11
論“尚中貴和”思想對建構和諧社會的指導意義
馬克思主義信仰在構建中國和諧社會中的意義
人間(2016年28期)2016-11-10 22:43:33
群眾文化在和諧社會建構中的作用與發(fā)展策略分析
加強基層文化建設滿足群眾文化生活需求
人間(2016年26期)2016-11-03 16:33:32
構建和諧社會中的群眾文化之我見
浏阳市| 林州市| 裕民县| 武义县| 宁国市| 齐齐哈尔市| 乐业县| 安乡县| 新闻| 麻江县| 红安县| 育儿| 伊川县| 平昌县| 松桃| 泸溪县| 酒泉市| 新民市| 建德市| 蒙城县| 梨树县| 余姚市| 莎车县| 镶黄旗| 昌黎县| 广灵县| 陇南市| 揭阳市| 宁城县| 疏勒县| 桂林市| 开原市| 巧家县| 项城市| 徐水县| 定安县| 固阳县| 南靖县| 英山县| 武汉市| 和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