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從舉
關于曾家,人們都知道孔子的學生,溫文爾雅的曾子,也知道近現(xiàn)代以家訓著稱的曾國藩,當代樂于做慈善的實業(yè)家曾憲梓。相比之下我奶奶只是普通人,不出名,論輩分,她算是曾國藩的“侄女”。她繼承著曾家的恭敬、誠實和堅韌、豁達的性格,還有曾家人的長壽。
這位出生于1915年10月初的老人,幸福又悵然地走完了人生旅程。她的名字是曾兆(昭)榮,是山東曾子的后代……
她在2015年9月22日辭世。爺爺早在1948年就在解放戰(zhàn)爭中犧牲了。她守寡半個多世紀,嫁到王家82年。
據說,上個世紀30年代,我爺爺和小伙伴們從海州趕四月初八廟會路過當時海州府張灣鄉(xiāng)西部的曾莊,看到在田里勞動的奶奶,不禁心動,托人打聽,奶奶還沒有名花有主。
爺爺立即回家牽來毛驢,將奶奶“搶走”,同時托人去下聘禮。
這是奶奶當作故事講給我聽的。我小的時候,奶奶經常給我講故事,馱著我,用小腳來回踱著步去接媽媽。她認識牽牛星、織女星、紫微星,還有啟明星。那時候,母親經常忙到晚上九十點鐘,奶奶的后背是我的搖籃,常常我在她后背上睡著了……
奶奶沒有讀過書,只認識自己的名字。但,她的記憶力特別好,在八九十歲的時候還能夠復述她兒時聽到過的民間藝人說書講的故事。
奶奶深得曾氏門風影響,一生勤儉、樂觀、友善、堅強。
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兵荒馬亂,爺爺被國民黨抓了壯丁,后來參加了解放軍。1948年爺爺在東??h大隊——華東野戰(zhàn)軍的地方武裝的一個連迎戰(zhàn)國民黨一個營的戰(zhàn)斗中犧牲。所在部隊由于犧牲人員多,又轉戰(zhàn)到了外地,沒有給犧牲人員及時發(fā)放烈屬證書,奶奶在家?guī)е鴥蓚€孩子的生活非常不容易。直到60年代,在爺爺首長的證明下,撫恤終于下來。但奶奶用曾氏門風挺過了那段歲月。
在我的記憶中,奶奶對我們的錯誤和懶惰,一般是用講故事的方法讓我們見賢思齊。每天天剛亮就去下地勞動,割草喂牛。對于家里的蔬菜、家禽被人偷了,她也從不嚷嚷或罵街。對于被偷去的東西,只有惋惜,沒有惱怒。
常年的勞作和樂觀,陪著奶奶度過民國、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60年代自然災害,走進了改革開放的新時代……
2015年臘月二十九,學習和傳播國學教育的東海孝廉國學堂的宋老師、丁老師等志愿者,來看望了腿受傷的奶奶,這是除了親人和村干部以外,奶奶得到的最大的慰藉……
有一首詩寫道“不管收多與收少,不比富貴比窮好,人生不足三萬日,日日開心過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