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斌
(江蘇省海門市海南中學,江蘇 海門 226100)
?
深析習題思路 漸構思想方法
——基于學習能力提升下的習題教學策略
陳 斌
(江蘇省海門市海南中學,江蘇 海門 226100)
習題教學是當下應試教育制度下的一種最為常見的教學行為,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必須深入的踐行習題訓練和習題的剖析,其效果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考試與升學,也間接的影響著學生的能力發(fā)展和素養(yǎng)提升.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必須深入剖析習題教學的價值與策略,真正讓習題成為學生素養(yǎng)提升的一條捷徑.
習題;思維;剖析;思路;思想
江蘇教育一直領跑于全國,而江蘇南通更有高考之鄉(xiāng)的美譽,筆者對南通2015年物理中考的一道壓軸題進行剖析,以此開始習題講評課的研究之旅,借此卓文拋磚引玉.
圖示電路中,電源為恒流源,能始終提供大小恒定的電流,R0為定值電阻.移動滑動變阻器R的滑片,則下列表示電壓表示數U、電路總功率P隨電流表示數I變化的關系圖線中,可能正確的是
電路圖
南通市中考題在近幾年一直推出圖像題作為選擇題的最后一道題目,有其一定的引領價值和深遠發(fā)展意義.就本題而言,可以達成以下幾點價值.
1.文字信息的采集與理解.
在這題中,學生需要對題目中的文字信息進行深度的理解和剖析,比如題目中的恒流源,是一個陌生的概念,學生對此需要理解和轉換.
2.圖形表述的轉換與對比.
對物理量的理解,題目中的出現U隨I,P隨I的關系變化,這種變化需要學生針對題目中的已知量進行分析和對比,進行深入的分析,知識點涉及歐姆定律、電功率等初中電學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并達成靈活的應用,在應用的過程中需要借助數學的函數知識來協助完成.
3.基礎對接.
就本題,我們需要幫助學生把他們原有的知識儲備進行對接,對此幫助學生建構知識與能力的橋梁,引導學生學會分析和對比,學會應用與轉化.
4.恒壓源的理解與思考.
學生的知識儲備中,已經深刻的烙上恒壓源的概念,即電路中的電源電壓是恒定不變的,而題目中的恒流源是指電路中干路中的電流是恒定不變的.學生需要在原有的知識上進行對比和鏈接.
5.物理量的求法與對比.
題目中要求U隨I,P隨I的關系變化,此時就要結合歐姆定律、電功率的知識和本題的條件進行分析,充分鞏固學生原有知識.基礎的對接課復習課和試卷講評課中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原因有二,一方面要保證習題講解的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真正通過基礎知識的鞏固和提升來完成教學任務.另一方面是考慮班級中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要滿足他們的需要,確保他們在課堂中也有所收獲、有所提升,真正促進每個層面學生的發(fā)展,達成良好的隱性分層的效果.
6.思路剖析.
幫助學生一起分析是關鍵所在.教師可以借助問題幫助學生一一突破.恒流源意味著干路中的電流是不變的,如果電流表示數I變小,就意味著另一條支路上的電流I0的電流就變小,結合電壓表示數U=I0R0分析,此時U會隨著I的增大而減小,此時面對學生的趨勢圖B可以符合這個關系,但是到底是不是這層關系,此時學生就會想到需要列出U和I的關系式來判斷,學生進一步列出這個關系U=(I總-I)R0=I總R0-IR0,這里面I總和R0都是常數,即U與I是一次函數關系,結合這層關系,我們的圖形應該的一條直線,直接排除A和B選項.而后續(xù)進一步判斷P隨I的變化時,此時,我們再次構建P和I的關系式.對此,我要分析,在以前恒壓源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求電路中的總功率,一般采用哪些公式來解題.學生很快回答是采用P=UI和U2/R,原因是在恒壓源的電路中,總電壓是不變的,要求總功率,我們一般把U帶進去,而此時,電路中電流不變,我們在計算公式中最好把I總放到公式中,我們首選公式是P=UI總,到此,教師在進一步引導學生去列出表達式,即P=UI總=I(I總-I),R0=II總R0-I2R0.這里面體現出來的也是P與I也是一次函數關系,很快就可以確定C.
7.思想升華.
教師可以從以下三個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對這道題目的分析和引領.
(1)陌生概念的理解.就本題而言,就是如何分析恒流源,這種情況下,學生遇到陌生概念,首先要結合自己已有的知識與技能分析與理解陌生概念的本質,概念沒有理解,后續(xù)的思維是寸步難行的.
(2)解決問題的對接.任何一道習題、考試題目,其都不能超過學生的能力范圍,再陌生的情景和題目都是基于學生已學知識與技能的變通,這種情況下,我們就要讓學生將這道題目中的知識與技能進行自發(fā)的對接,此題就是歐姆定律和電功率,其電路連接方式是并聯,符合并聯電路中的電流和電壓關系.
(3)標準答案的鎖定.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能存在僥幸心理,一定要解透徹,特別是這樣的選擇題,不要因為其中一個答案有點像,就輕而易舉的選擇相應的迷惑性答案,比如這里的B答案,學生不能得出“U會隨著I的增大而減小”就選B,而要深入的分析具體的關系.
在復習和習題的講評中,我們不能就題論題,不能一味的追求答案的解答,還要挖掘其他的價值,引領學生學會分析、學會對比、學會總結,讓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達到能力的提升,讓教育真正迎合授之以漁的需要.
[1]褚慧玲. 學業(yè)評價中的試卷設計與試題命制技術研究[J]. 教育測量與評價(理論版),2011(01).
[2]孔建斌,孟全明,歐陽本群.重探究強能力 小情景大物理-2011年山西省中考物理命題思路解讀[J]. 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26).
[責任編輯:閆久毅]
2017-05-01
陳斌(1971.5-),江蘇省海門市,中學一級,物理本科.從事初中物理教學實踐與研究.
G632
B
1008-0333(2017)17-006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