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盈
摘要:莎士比亞的《李爾王》歷來被稱為戲劇中的經(jīng)典,作為一部悲劇,本文試圖從發(fā)生在李爾王和葛羅斯特伯爵身上的矛盾沖突分析這部悲劇的審美蘊含,最終把悲劇矛頭指向了兩人對語言的錯誤利用上,通過分析他們的悲劇揭示出這部戲劇描述的世界是一個沒有救贖的世界,“好人”與“壞人”都無法逃避命運的車輪,神和命運的不作為讓所有人走向了毀滅。
關鍵詞:語言現(xiàn)象;悲劇性矛盾沖突;救贖
莎士比亞的戲劇向來被稱作經(jīng)典,而在這些經(jīng)典之中,悲劇占有無可動搖的地位。其中,《李爾王》在我看來更是透露著令人窒息的絕望,這是一個昏暗無光的世界,沒有希望也沒有奇跡,神的無情讓故事里的每一個個體經(jīng)過矛盾沖突后走向毀滅。這里以處于矛盾沖突中心的兩個人:李爾王和葛羅斯特伯爵為例,試論他們身上體現(xiàn)矛盾沖突及其悲劇性的審美內涵。
首先是主人公李爾自身體現(xiàn)的矛盾沖突。當李爾清醒時,他的認識是淺薄的,他只愿意流于表面地聽從那些順從、美好的語言而受不得一絲反駁的意見,為此,他把自己曾經(jīng)最疼愛而又最不懂得花言巧語的小女兒拋棄并剝奪了她的一切,最終導致自己的悲劇,也把對他忠心耿耿的肯特伯爵驅逐了出境。他這種淺薄的認識來源于他的驕傲,正如他對小女兒說的:“沒有就是沒有”一樣,他不愿花精力去了解其他人(從前他也無需在意任何人),只愿最淺薄地通過他們的語言判斷他們的內心,所以他認為無話可說的考狄利亞內心就是毫不尊敬和愛戴他。
然而,當他的意識不再清醒,陷入瘋瘋癲癲的境地時,他卻諷刺地學會了看清事物的本質。他慢慢學會體諒和理解,當葛羅斯特告訴他里根不在家里(不愿待見他)時,他竟然開始為里根找借口:“我們身上有了病情,精神上總是連帶覺得煩躁郁悶,那時候就不由自主了。我且忍耐一下,不要太魯莽了,對一個有病的人過分求全責備”很明顯,失去權勢后的他慢慢不再只關注表面而嘗試理解其他人行為的深層內涵。然而這時,他離發(fā)瘋也不遠了。
暴風雨中的李爾發(fā)了瘋,而他的認識深度也隨之達到頂峰。他稱那個大家避而遠之的穿著破爛、說著瘋言瘋語的湯姆為“高貴的哲學家”,讓他和大家一起到茅屋取暖。他明白到:“一條得勢的狗,也可以使人家惟命是從”,世上只有個別像考狄利亞和肯特那樣真心待自己的人。
李爾的悲劇性矛盾沖突是不可避免的,正如他認識規(guī)律的反常是必然的,因為在他身上的權勢代表著的舊專制主義制度及中世紀等級制度必然走向衰亡,年輕一代的新力量正在壯大,等待他的只能是“凄慘的、黑暗的、陰郁的”的一切而不存在神的救贖。
其次是葛羅斯特伯爵身上體現(xiàn)的悲劇性矛盾沖突。葛羅斯特伯爵從一開始就對兩個兒子:愛德蒙和愛德伽做出了不公正的取舍,他偏愛愛德伽,承認他的正統(tǒng)地位,但對于愛德蒙卻是羞于承認的和忽視的,就因為他是私生子,就否定了他的一切。
長期被壓抑的愛德蒙成功地用計謀報復了父親和哥哥,他陰謀能成功的關鍵是他很清楚哥哥和父親的心理弱點:“一個輕信的父親,一個忠厚的哥哥”,他知道如何對付這兩個“老實的傻瓜”,從他的敘述也可以看出葛羅斯特自身輕信的弱點也是其悲劇成因之一。
葛羅斯特伯爵除了輕信的弱點,我們也不難發(fā)現(xiàn)他多疑的性格。與李爾的只關注語言現(xiàn)象本身相反,他總喜歡挖掘語言現(xiàn)象深層的含義:李爾對待考狄利亞“沒有”的態(tài)度是:“沒有就是沒有”,而葛羅斯特在愛德蒙回答:“沒有什么,父親”后堅持認為里面一定有不可告人的秘密,然后一步步步入愛德蒙設好的圈套。諷刺的是,一個不相信語言的人最后因為被挖掉雙眼而只能靠愛德伽的語言來作為向導。通過愛德伽的語言描述,明明走在平地卻相信自己正在登上山頂?shù)穆纷咧?,相信了自己就在懸崖邊上,并做出在平地“跳崖”的滑稽舉動,在這樣的舉動背后更多是他的悲哀和作者對他的諷刺,他的悲劇性沖突在他對語言的不信任和最后失明的他對語言無條件依賴的對比中展露無遺。
李爾和葛羅斯特伯爵,前者對語言本身絕對信任,從不思考語言現(xiàn)象下隱含的意蘊;后者喜歡揣度語言,懷疑語言導致過分解讀語言。雖然最終發(fā)了瘋的李爾學會了分辨真情假意,葛羅斯特也知道了愛德伽的無辜,但他們都已經(jīng)付出了沉痛的代價,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劇性結局,揭示了一個事實:“無論人多么徹底地悔改自己的罪過,一旦毀滅的機器開動起來,一切人和事都無法改變自己的命運或發(fā)展方向?!?希望和救贖都是不存在的,只有永恒的毀滅和死亡,這正是這部悲劇如此成功的原因之一。
參考文獻:
[1]李毅.二十世紀西方《李爾王》研究評述[J].四川外國語學院學報(重慶),1994(04).
[2]馬粉英.瘋癲與文明——《李爾王》中的瘋癲意象研究[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2012(01).
[3]J.Stampfer, The Catharsis of `King Lear'[J].in Shakespeare Survey, Vol.13,196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