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寶中
大家好!就著AndyWarho!這句話,我們跟大師們聊聊藝術。
BMW與藝術結緣由來已久,可以追溯到40多年前的1972年,藝術家Gerhard Richter為BMW集團慕尼黑總部的大廳創(chuàng)作了三幅大型油畫——“紅”、“黃”、“藍”。BMW也是從這個時朗開始投身文化事業(yè),之后舉辦和參與過全球100余項文化合作項目。
如果說有什么能將藝術這種文化形式,與極速飛馳的汽車完美結合在一起的話,那一定是BMW的藝術車項目了。自從第一輛BMW藝術車誕生開始,40多年來,這些藝術車幾乎代表了整個當代藝術發(fā)展史,堪稱一個能在道路和賽場上肆意狂飆的移動藝術博物館。
1975年,法國的初夏正要來臨,Herve Poulain積極準備著馬上要在6月舉辦的勒芒24小時耐力賽,他將駕駛一輛BMW 3.0 CSL賽車征戰(zhàn)這個世界上最負盛名的魔鬼賽事。除了賽車手,Herve Poulain還有一個身份是藝術拍賣商,在藝術圈有著廣泛資源。賽車和藝術都是他心頭摯愛,因此一直在尋找一個可以連結藝術及賽車的完美方式。這個想法與BMW不謀而合,Herve Poulain進而邀請他的朋友藝術家Alexander Calder參與,在他的BMW 3.0 CSL賽車上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這項創(chuàng)舉此后獲得非常熱烈的回響,因此BMW決定繼續(xù)這項實驗,開啟了BMW藝術車這個跨世紀文化跨界項目的濫觴。
如果問,藝術車項目的訴求是什么,BMW文化事業(yè)總監(jiān)Thomas Girst這么回答:“最開始,我們只是希望在賽車場上展示一種速度的藝術,與世界最知名的現(xiàn)代藝術大師合作,這被認為是項目的第一階段;之后,我們希望參與到現(xiàn)代藝術發(fā)展之中,成為藝術歷史中的一部分,這被認為是項目的第二階段;到現(xiàn)在,我們希望探討如何讓未來視覺藝術與交通方式進行更好的結合,用藝術的形式為大家?guī)砦磥淼妮喞?。?/p>
這被認為是藝術大師Alexander Calder的遺作。其實,讓A[exander Calder來創(chuàng)作第一輛BMW藝術車實在是最合適不過了.
ALexander Calder是赫赫有名的現(xiàn)代藝術大師,是20世紀最負盛名最具影響力的雕塑家,更重要的是,他開創(chuàng)了一種“移動雕塑”的全新創(chuàng)作理念。他將抽象繪畫的平面元素引入到立體雕塑之中,而懸掛式的動態(tài)結構使作品可以隨著氣流的變動產(chǎn)生不同的形態(tài)變幻,呈現(xiàn)出他對于空間以及時間的獨創(chuàng)思考,革新了傳統(tǒng)的雕塑概念。Alexander CaIder的作品核心主題總是持續(xù)不斷地變化,在這種無法預知的變化中誕生和諧與平衡之美。簡單來說,他總是在尋求不穩(wěn)定與穩(wěn)定之間的平衡關系,用動態(tài)的結構來打破既有藝術形式上的局限性,使現(xiàn)代藝術創(chuàng)作達到了新的維度。因此,在一輛能在賽場上高速運動的BMW賽車上創(chuàng)作,可以說完美契合了他的藝術訴求。Alexander Calder打破了汽車的型體局限,在重新創(chuàng)造汽車的外貌時,并沒有以車身原本的線條作為創(chuàng)作的依據(jù),而是盡情發(fā)揮自己的藝術風格,以搶眼的色彩及大幅運用于擾流翼、發(fā)動機蓋與車頂上引人注目的曲線,重新塑造了這輛BMW藝術車。而在創(chuàng)作完這輛BMW藝術車后不久,Alexander Calder便駕鶴仙去,所以我們可以這么認為,這輛BMW藝術車就是這位藝術家一生最高峰的總結性作品。
這輛BMW 3.0 CSL藝術車按計劃參加了1975年的勒芒24小時大賽,由美國車手Sam Posey、法國車手Jean Guichet與Herve Poulain駕駛,也是BMW Art Car唯一一次參與比賽,此后便以展覽品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世人面前。
Alexander Calder是雕塑大師,而Frank Stella則更多被認為是印刷藝術大師。把繪畫藝術和現(xiàn)代印刷工藝完美結合,是Frank StelLa在藝術領域中的最大成就。
Frank Stella少年成名,23歲時其作品就已經(jīng)在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MoMA)展出,其早年的藝術風格偏向當代藝術的波普風格,后期往更為實用主義的印刷藝術方向發(fā)展。1976年,BMW決定邀請這位來自紐約的藝術家來創(chuàng)作第二輛BMW藝術車。
四平八穩(wěn)又精確的黑白方格網(wǎng),使人聯(lián)想起平面印刷藝術中特大號的方格紙。方格是Frank SteUa晚期作品的重要元素,就像一個可任他發(fā)揮創(chuàng)意的舞臺。Frank Stella想從這些遍布車身的方格與點線中,表達他要將車輛的形體切割再重新塑形的概念,讓作品進入三維時代。另一方面,F(xiàn)rank Stella也展現(xiàn)了他一貫的實用性理念,他并不贊成自己的作品被人過度詮釋,對它的評價似乎持含蓄的態(tài)度:“這件作品經(jīng)彩繪而表現(xiàn)出來的成果應該被視為一種令人愉悅的裝飾?!?/p>
Frank Stella自認為是一個瘋狂的賽車迷,因此當然欣慰于自己的作品可以馳騁賽道。這輛輸出功率高達750匹的BMW 3.0 CSL藝術車同樣參加了當年的勒芒24小時耐力賽,之后還參加了在法國第戎舉行的500公里賽事。說句題外話,當時的車手是Frank Stella的好友Ronnie Peterson,而當Ronnie Peterson不幸在1978年的蒙扎賽道喪生后,F(xiàn)rankStella開始長時間創(chuàng)作“Ronnie Peterson的極地坐標”系列繪畫來紀念好友,真乃性情中人。
好了,又一位大師中的大師要登場了。對于當代藝術界,Roy Lichtenstein的大名如雷貫耳,他被視為波普藝術之父,美國藝術扛鼎人。
常常被我們提起的波普藝術(Pop Art),產(chǎn)生于上世紀60年代的西方,是主要發(fā)生于英國和美國的一個藝術運動。最初給波普藝術界定的特征是:廣大公眾創(chuàng)造的都市文化是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的絕好材料,面對消費社會商業(yè)文明的;中擊,藝術家不僅要正視它,而且應該成為通俗文化的旗手。
Roy Lichtenstein正是波普藝術的鼻祖人物,畢生踐行這種通俗文化藝術理念,他借用當時大眾文化與媒體的意象,用標志性色調(diào)和標志性大圓點(Benday dots)來表現(xiàn)“美國人的生活哲學”。同樣著名的還有他的漫畫和廣告風格結合的繪畫,比如那位反復出現(xiàn)卻總是面帶愁容的女人。
據(jù)說這位著名女主,正是大師的EX。大師是重感情之人,而他的藝術理念是將日常瑣事的瞬間進行凝固,那么心中揮之不去的前妻就當仁不讓地成為創(chuàng)作中的具象化核心。Roy Lichtenstein的創(chuàng)作信條堅持:藝術必須是日常生活的一個要素,主題與靈感皆應取材自平民百姓的生活。因此,當BMW邀請他創(chuàng)作BMW藝術車時,他的思維撬點首先來自于這種理念的具象化。Roy Lichtenstein以線條當成賽道,為車輛指引前進的方向,同時展現(xiàn)沿途的景色,你可以看到天空、陽光等所有駕駛時會經(jīng)歷的一切事物。這輛藝術車的不同之處,在于它能讓你在未上路前即可先從車身上看到即將經(jīng)歷的沿路景致。仔細來看,車身上拉長的色線代表“速度線”,正是一種在漫畫中象征速度的手法,還有特大號的“Benday dots”點狀圖案,也讓人聯(lián)想到他那些著名的連環(huán)漫畫作品。
這輛BMW藝術車完成后,首先于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Centre Pompidou)亮相,之后由Herve Poulain與Marcel Misnot駕駛,在1977年勒芒24小時大賽中奪得分組冠軍。
大師是一位接一位,才送走泰斗Roy Lichtenstein,又迎來大神Andy Warho!。請各位戴上太陽鏡,不要被大師的耀眼光芒閃到了雙眼。明星藝術家Andy Warhol的名頭實在太響,我們也不必去列舉大師的那些頭銜了,重點說說他的藝術理念。
眾所周知Andy Warhol一生致力于波普藝術的發(fā)展,同時把這種藝術形式通過各種各樣的手段和載體(包括自己的明星化),真正地實現(xiàn)廣泛傳播。正如前文在Roy Lichtenstein那部分所談到的,波普藝術的本質(zhì)是通俗文化,希望用一種抽象表現(xiàn)形式來磨平藝術與生活之間的鴻溝,在當時代表了一種倡導自由平等并且親民的大眾化藝術形式。
Andy Warhol的第一件創(chuàng)作是可口可樂?!澳阍陔娨暽峡吹娇煽诳蓸窌r,你可以知道總統(tǒng)喝可口可樂,利茲·泰勒喝可口可樂,你也可以喝可口可樂。你喝的可口可樂和別人喝的一樣,沒有錢能使你買到比街頭流浪漢喝的更好的可口可樂。所有的可口可樂都是一樣的,所有的可口可樂都是好的?!彼运妥聊ブ?,為什么可口可樂不能成為藝術品?之后,Andy Warhol以32幅《金寶罐頭湯》系列畫作舉辦了自己的首個波普藝術展,至今這32罐罐頭在世界現(xiàn)當代美術史上仍占據(jù)重要的一席之地。與此同時,Andy Warhol還嘗試以膠片制版和絲網(wǎng)印刷,將藝術納入“復制”、“量產(chǎn)”程序,并且讓名人頭像成為創(chuàng)作主題。
當Andy Warhol接受BMW委托,將BMW Ml改造成心目中最理想的藝術車時,他開始以他那標志性的天馬行空態(tài)度進行創(chuàng)作。之前幾位大師在創(chuàng)作藝術車時均會在小模型車上先繪制草稿,再督導助理完成實車的圖案制作,而Andy Warhol卻是第一位直接上手繪制的藝術家,這種即興、直接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在汽車上清楚地烙印了他個人的藝術特色。BMW M1的氣質(zhì)與Andy Warhol也是最合適的一對兒。
BMW M1是BMW M Power第一輛市售量產(chǎn)車型,也是BMW第一款中置發(fā)動機車型(提個問——誰能說出BMW的第二款中置發(fā)動機量產(chǎn)車型是什么?請注意是量產(chǎn)車)。1978年M1面世時,代表了BMW最新銳的汽車設計與制造理念,代表了BMW打破傳統(tǒng)開創(chuàng)時代的決心。以Andy Warhol對藝術的評斷標準來看,將BMW M1視為一件移動藝術品再自然不過了。
這輛BMW M1藝術車身上布滿了大塊大塊的濃烈色彩元素,用紅、綠、藍和白等色塊和線條進行創(chuàng)作。Andy Warhol解釋為何采用這樣快速橫掃的筆觸作為創(chuàng)作的手法時表示:“我嘗試將速度感形象化,當汽車高速行駛,所有的線條和顏色都會模糊。”
這輛最高時速可達307公里的BMW M1藝術車同樣經(jīng)歷了實戰(zhàn),也還是由老朋友Herve Poulain駕駛參加了1979年的勒芒24小時耐力賽。
從此,BMW藝術車項目開始進入規(guī)范化、規(guī)?;姆较虬l(fā)展,賽車也不再是必須的元素。
這是第一輛使用量產(chǎn)車型作為創(chuàng)作載體的BMW藝術車,同時也被認為是最具想象力和最有故事性的一個作品。
奧地利藝術家Ernst Fuchs最早研修繪畫與雕塑,但在之后開始涉足舞臺藝術同時成為一名詩人,所以在他的作品中,往往具有極為強烈的舞臺感和詩意。BMW 635 CSi就是這樣一件獨特的作品。
當BMW在1982年邀請Ernst Fuchs來創(chuàng)作藝術車時,他首先考慮的問題是,不要把這輛635CSi當成普通的汽車,而是一個能夠發(fā)揮想象力的舞臺。
故事是這樣的。Ernst Fuchs五歲時有一次被注射麻醉藥,在蘇醒之前做了一個夢:有一道閃電差點擊中一輛正在暴風雨中行駛的汽車,產(chǎn)生向前沖刺所伴隨的速度感,如同想要超越時空的極度欲望。這個夢境,成了Ernst Fuchs創(chuàng)作藝術車的基礎。他在這個基礎上虛構出一個極具畫面感的故事——夜晚時一只野兔在高速公路上狂奔,并且躍過一輛燃燒中的汽車。Ernst Fuchs把這個創(chuàng)作稱為“正在獵兔的火狐”,代表人們對于超越現(xiàn)有環(huán)境的一種原始恐懼與大膽想象。我們能感受到它的色彩、線條、形狀,能聽見它充滿速度感的呼喚,仿佛看到利落的野兔躍過愛的火焰,將恐懼驅離。
Ernst Fuchs于“藝術有如插畫——插畫有如藝術”(Art as Illustration-Illustration as Art)的活動中繪制這輛BMW藝術車。接著這輛車于慕尼黑的BMW博物館中展出,從未在賽道上出現(xiàn)過。
有人認為這是唯一一輛寫實風格的BMW藝術車,因為美國藝術家Robert Rauschenberg在車身左側創(chuàng)造性運用攝影技法將一件人像作品首次印制在了汽車上。但其實這種觀點不夠準確,Robert Rauschenberg的這次藝術創(chuàng)作,其實源自于他自己開創(chuàng)的“融合繪畫”(Combine Painting)獨立藝術風格。
具體來看這輛藝術車,車身左側是攝影作品“年輕人的肖像”(Portrait of a Young Man),車身右側則是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的繪畫“大宮女”。Robert Rauschenberg本人的樹與草的攝影作品則強調(diào)了與汽車有關的環(huán)境問題,輪轂蓋則以古董瓷盤的照片組成。敘事元素之間經(jīng)過組合,沿表面鋪開,組成一個虛擬故事展現(xiàn)給觀眾。之后Rauschenberg再次使用這些相同的圖像,但去掉了汽車的元素,而是在上了釉的鋁片上覆蓋一層透明膠膜,再利用美術拼貼技法分離。這項稱為“Beame”系列的6件作品代表了創(chuàng)作理念由靈感的源頭徹底解放。這輛BMW635CSi藝術車也代表了BMW藝術車在波普領域探索的尾聲,之后將在另外的藝術領域中繼續(xù)探尋。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1989年,BMW邀請了同樣來自大洋洲澳大利亞的兩位藝術家,利用同樣一款BMW賽車,分別創(chuàng)作藝術車來表達自己的藝術理念。澳大利亞是一片獨立的大陸,在地球的歷史上,動物和人類的遷徙往往很難越過廣闊的海洋,因此澳大利亞至今仍然保留著非常獨特的物種信息,被認為是世界活化石博物館。同時,澳大利亞本土原住民早在4萬年前便居住于此,之后大量的移民來到這里,把澳大利亞變成如今的移民國家,而原住民僅占總人口的1%。來自恩格魯一撒克遜文明所建立的移民文化與本土文化之間,在最近兩百多年來一直不斷;中突與融合。文明與文明,人類與自然,存在于澳大利亞的這個大主題正是這次BMW藝術車的創(chuàng)作源頭。
1949年,Michael Jagamara Nelson出生于澳大利亞的Pikili(屬于Warlpi門部落),從小就在傳統(tǒng)土著文化中長大。他從祖父那里學習了祖先們流傳的古老繪畫技巧,并在此基礎上發(fā)展出自己的風格。從80年代中期開始,Nelson一直被認為是帕潘亞.圖拉運動中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名作不勝枚舉,其中包括在悉尼歌劇院門廳內(nèi)的壁畫。當BMW請悉尼動力博物館(Powerhouse Museum)館長Terence Measham推薦一名當?shù)氐乃囆g家創(chuàng)作藝術車時,館長不假思索地想到了Michael Jagamara Nelson。
Michael Jagamara Nelson在BMW的烤漆工廠將自己的思路轉化到BMW M3賽車上,經(jīng)過7天不眠不休的工作,這種澳大利亞原住民藝術終于出爐。幾何圖形與樣式呈現(xiàn)出令人迷惑的抽象畫,但熟悉澳大利亞神話的人仍可辨識出袋鼠、食火雞、螞蟻與袋貂。如果從高處俯瞰的角度欣賞這種原住民繪畫,就可以了解個中含意。這種繪畫以五花八門的符號象征水源、洞穴、人類和各種動物,同時將門汗年來世代相傳的宗教神話具象化。這些神話代表古澳大利亞種族的文化根源。
另一邊,Ken Done也在思考著自己的BMW藝術車。與Michael Jagamara Nelson不同,Ken Done代表著典型的西方現(xiàn)代藝術理念,在悉尼、紐約和倫敦做了20年的商業(yè)廣告設計師后,Ken Done開始全心投入繪畫藝術。1980年,Ken Done在悉尼舉辦了自己的首次展覽,之后很快成為澳洲最著名的畫家之一。
從一開始,Ken Done就非常明確這部車該如何設計。一方面,他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表達出他對這款高性能汽車的鐘愛;同時,又必須體現(xiàn)典型的澳洲風格,反映出他的祖國蓬勃的生命力。來自家鄉(xiāng)的樂觀主義,是他特別珍視澳大利亞的原因,因此Ken Done決定采用擁有異國色調(diào)的鸚鵡和鸚哥魚。在他看來,它們和BMW M3之間有兩個共同特點——漂亮并目速度極快,他也成功地將速度與美感以獨特的澳大利亞風格展現(xiàn)出來。最后,這兩輛BMW M3藝術車,都由澳大利亞本土賽車手駕駛,角逐澳大利亞錦標賽。
讓我們回到剛才那個話題:民族的,就是世界的。BMW藝術車項目開始展現(xiàn)其世界性的胸懷和志向,涉及更加廣闊的領域,探索世界藝術的文化多樣性。接下來的四輛BMW藝術車(第九、十、十一和十二輛)正是這種思路下的產(chǎn)物。
BMW藝術車項目在1990年開啟的世界巡禮第一站,是由日本藝術大師加山又造所在的東方。
戰(zhàn)后,日本的美術復興之路正面臨日本畫從凋落、勵精圖治的革新之中求變時期,加山又造受未來派等作品的啟發(fā),融合水墨畫藝術的表現(xiàn),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了色彩糅合工藝相結合的手法進行表現(xiàn),獨樹新風。
當加山又造接受BMW的委托時,他希望一方面表達出自己對BMW科技的著迷,另一方面又能融合日本當代人文精神的構想。于是加山又造重拾早期的主題“雪、月、花”,卻利用當時先進的噴繪技術,以全新的手法完成。首先,他在銀色的BNIW車型外部噴涂細微的藍色陰影,除了可形成強烈的對比外,更襯托出車輛的高貴氣質(zhì)。接著他運用正統(tǒng)、嚴密的日本工藝,像“Kirigane”(金屬切削)與“Arare”(燙箔)等技術,切割小片的銀箔、金箔與鋁箔,貼附于車身上。這輛BMW藝術車完整的藝術氣息及美學效果,讓世界為之無比驚艷。
我們離開日本,來到地球的另一邊北大西洋,來看看Cesar Manrique對于BMW藝術車的理解和詮釋。
Cesar Manrique出生在北大西洋加那利群島的蘭薩羅特島,有些人認為他是建筑師、雕塑家,也有人認為他是設計師、3D藝術家及畫家。無論如何,Cesar Manriquei是位曠世奇才,也是狂熱的生態(tài)學者、景觀設計師及環(huán)保人士,他結合自己所關心的領域,發(fā)揮獨有的創(chuàng)造力。
Cesar Manrique對汽車有精辟的見解:汽車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塑造了城鎮(zhèn)的形象,并深深地影響了我們觀察周遭世界的方法。所以,當他開始創(chuàng)作BMW藝術車時,嘗試將速度與空氣動力學的原理,與藝術的概念結合在同個物體上。他利用鮮艷的顏色、粗線條及“飄動”色塊勾勒出汽車輪廓,營造出汽車快意馳騁的模樣。
聊到這輛野性十足的BMW Z1藝術車,可能還需要借助一個更大的歷史背景舞臺。1989年柏林墻倒塌,兩德走向統(tǒng)一。A.R.Penck出生和成長在德累斯頓,這個德國文化藝術名城在戰(zhàn)后一直屬于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而他作為一名藝術大師也在兩德都擁有巨大影響力,因此BMW在這個時候邀請他來參與BMW藝術車項目創(chuàng)作,有著更深的一層含義。
A.R.Penck曾長時間專心研究史前的洞穴壁畫,在他看來符號與數(shù)字所組成的語言,經(jīng)歷千萬年的演變后,如今已經(jīng)成為一種藝術密碼。另一方面,BMWZ1是一款具有開創(chuàng)意義的敞篷跑車,在A.R.Penck看來,BMW的設計師力圖在Z1上展現(xiàn)最原始、最本質(zhì)的自由感和想象力,再利用最前沿的科技創(chuàng)造出一款劃時代的充滿樂趣的汽車?;诖?,A.R.Penck在Z1車身上繪滿了符號元素,展現(xiàn)了原始與現(xiàn)代的;中突和融合,進而找到藝術與機械之間的關聯(lián)。
如今,這輛BMW Z1藝術車,與其身上那些神秘而散發(fā)著野性魅力的符號一起,成了一個藝術圖騰。
走過日本,轉往北大西洋,再穿過德國,現(xiàn)在來到生機勃勃的非洲大陸。Esther Mahlangu是第一位BMW藝術車女性創(chuàng)作人,她于1936年出生于南非德蘭士瓦的密德堡,跟母親學習傳統(tǒng)恩德貝勒民族(Ndebele)的畫法。這是南非部落歷史中非常著名的壁畫藝術,此種繪畫形式風格顯著、清楚分明,而且只有女性族人才能執(zhí)筆進行。在南非,Esther Mahlangu被視為此類藝術的代表人物,她長久地在南非各地展出作品,曾應邀前往巴黎舉行展覽,并開始在國際間享譽盛名。
“我的藝術源自我們部落裝飾房子的傳統(tǒng)?!蓖ㄟ^繪制這輛BMW 525i藝術車,她將自己部落的傳統(tǒng)表達方式傳遞給現(xiàn)代的科技產(chǎn)品。為了獲得在全新汽車媒介上創(chuàng)作的靈感,她先在另一輛BMW的車門上繪畫,然后花了一周的時間將這輛車變成一件非洲恩德貝勒藝術品。
這是一輛非常特別的BMW藝術車,其中的藝術創(chuàng)作,不但反映了一輛交通工具移動的過程,更代表藝術家自身的心路歷程。
Sandro Chia出生于意大利的佛羅倫薩,孩提時代的他就曾經(jīng)在車子上涂鴉,因此BMW的邀請對他來說可以認為是一種回歸。他認為,在這個社會里大多數(shù)人都想擁有汽車,汽車總是吸引眾人的目光。人們近距離觀看汽車,而汽車就像一面鏡子,反射出正在注視它的人。而Sandro Chia也是一樣,從一個小男孩成長為世界著名的藝術家,中間經(jīng)歷了無數(shù)人和事,有太多的人對他給予了幫助,因此Sandro Chia希望在這款藝術車上留下抽象的人的面孔和表情,展現(xiàn)一種時間的過程。
如今,當你凝望著這輛藝術車,也許能從其中的每一張面孔中,都讀出不同的、屬于自己的領悟。
又來了一位神級人物。20世紀60年代,在英國年輕人群體中形成了一種特殊的藝術文化,這種青年藝術被稱為”搖擺倫敦”(Swinging London),甚至有人把整個60年代稱為“搖擺的60年代”。這種藝術文化很難被完全歸攏定義,但其涉及面廣泛,影響力巨大,尤其在時尚和電影等領域。時至今日,由于時尚界的復古訴求,“搖擺倫敦”依然被常常提起并且重新演繹。
David Hockney在倫敦皇家藝術學院完成學業(yè),之后很快成為“搖擺倫敦”的精英人物,進而成為當代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他在作品中逐漸發(fā)展出獨具個人特色的風格,并廣受歡迎。人與環(huán)境是他作品的主題,他的畫作中尤為著名的元素是和煦的陽光、碧波蕩漾的游泳池、高大翠綠的棕櫚樹以及晴朗蔚藍的天空。
在獲得BMW的藝術車創(chuàng)作邀請后,David Hockney想,或許讓人看看車子的內(nèi)部是一個好主意。David Hockney花了好幾個月才完成最后的作品,這個藝術構想讓作品創(chuàng)造出令人嘖嘖稱奇的透明感,從汽車外部可以看見內(nèi)部。時髦的創(chuàng)意讓發(fā)動機的進氣歧管在發(fā)動機蓋下一目了然,從車門外可以一窺駕駛者的廬山真面目——當然,還有他的達克斯獵犬。經(jīng)過十多年的創(chuàng)作,BMW藝術車項目走遍了世界,與來自各個大洲、各個民族的大師合作,成為世界藝術史發(fā)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之后,BMW藝術車項目開始放眼未來,探尋更為先鋒的藝術表達形式。
如果說之前的十四輛BMW藝術車都是極為豐富和飽滿的藝術作品,那么這第十五輛BMW藝術車可謂走到另一個極端——白色的車身上只有簡單的英文字母。然而,這正是BMW與作者Jennv Hoher的嘗試和探求,利用未來化的應用材料,傳遞一種未來的視覺語言。
Jenny HoLzer出生于美國俄亥俄州加利波利斯,她是一位當代藝術家,她作品向來以“不容易定位”的特性深植世人心中。她從1970年后期開始擺脫傳統(tǒng)藝術的束縛,例如具象征性的圖像、寓意深遠的抽象概念,以及諷刺風格的極簡派藝術。她以語言和文字代替造型,強調(diào)以語言傳達的觀念即是創(chuàng)作的核心。Jennv HoIzer希望跟所有民眾進行廣泛性的對話,而不局限于藝術的世界。她在這輛BMW藝術車上使用了她之前的作品“Truisms and surviva!”系列中的六個短句,以鍍鉻字母和磷光涂料表現(xiàn)。
同時,這輛藝術車承載著“可能永遠不會失效”的信息。她的設計概念基于賽車所用的經(jīng)典顏色和材料——為了讓藍色與白色這兩種寶馬專用顏色在勒芒24小時耐力賽中炫彩奪目,她采用了反光鍍鉻字母和磷光涂料。白天,字母可倒映天空;晚上,磷光涂料可以發(fā)出白天保存的藍光。
這輛藝術賽車在1999年的勒芒24小時耐力賽的資格賽中登場,再一次讓BMW藝術車回歸勒芒賽事這個項目源頭。雖然這輛車在正賽沒有出賽,但同一型號的BMWV12 LMR賽車勇奪全場冠軍,寫下BMW賽車的輝煌傳奇。
毫無疑問,這是BMW藝術車里最最特別的一輛。
首先要介紹一下BMW H2R,這款原型車創(chuàng)造了氫動力內(nèi)燃機車型的9項紀錄。在法國的米拉馬斯高速賽道上,BMW通過H2R向世界證明了氫燃料可以替代傳統(tǒng)燃料,并且絲毫不會影響駕駛者的動態(tài)駕駛樂趣。于是,BMW決定邀請一位極為先鋒的藝術家,為這款極為先鋒的原型車進行藝術化創(chuàng)作。
Olafur Eliasson受邀完成這項任務,他拆去了H2R原型車的外殼,轉而用兩個疊加的金屬反射層罩在整個車身上,并為這一造型覆蓋了一件易碎的“冰衣”。Olafur Eliasson以這樣一種獨特方式將高級汽車技術和工業(yè)設計下的產(chǎn)物變成了一件藝術品,反映出機動性、資源短缺性、可再生能源以及汽車生產(chǎn)與全球變暖之間的關系。從這輛藝術車身上,不僅讓人們思考機動性的未來以及能源的影響,同時也提出了關于如何保護美麗自然環(huán)境的思考。只有參觀者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才能獲得真正的答案,而這,正是BMW所希望傳遞的概念——與所有參與者一同思考屬于我們自己的未來。
汽車之所以不同于其它工業(yè)產(chǎn)物,在于其移動特性;賽車之所以不同于其它汽車,在于其高速特性。隨著科技的發(fā)展,賽車的速度越來越快,因此,如何將不斷提升速度的賽車與藝術進行完美結合,永遠是BMW藝術車的創(chuàng)作者們所要思考的問題。
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美國藝術家Jeff Koons收集了許多與賽車、圖形、絢麗色彩、與速度和爆發(fā)力相關的圖片。從Jeff Koons的作品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鮮明的色彩所帶來的如同火山爆發(fā)般的力量,完美地體現(xiàn)了動感和能量爆發(fā)瞬間的震撼。銀色內(nèi)飾與風格強勁的外觀設計相結合,即使在靜止狀態(tài),這輛車也給人動感十足的印象。當這輛BMW藝術車高速飛馳在賽道時,車身上的藝術色彩線條將被抽象化,成為一種更為模糊的力量感,刺激著觀眾的視覺感受。
2010年6月2日在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全球首次亮相后,這輛BMW藝術車于6月12日參加了勒芒24小時耐力賽。
BMW Art Car×曹斐的#18,針對M6 GT3賽車本身的創(chuàng)作只是個“其然”的結果——沒錯就是黑色碳纖維車體+頭頂光暈光環(huán)。
作為作品邏輯的背景故事,由曹斐導演的短片《無人之境》,闡述了她作為改開同齡人對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和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歷史大進程中,對各種光怪陸離片段的視角和解構。當中諸多“魔幻現(xiàn)實”的現(xiàn)實場景的再現(xiàn),刻意突出了傳統(tǒng)中國在走向現(xiàn)代化的“行進路途”中的荒誕語境與矛盾沖突。#18 BMW Art Car與其說是作品,不如說是其創(chuàng)作意念的重要定格,其思想和外延又更大的玩味空間。
曹斐的作品,一直聚焦中國城市化的進程,關注社會、技術的發(fā)展為人們帶來的轉變。中國過去三十多年進入了一條快速道,經(jīng)濟的疾速發(fā)展給我們帶來很多可能性。
第18輛藝術車的設計,包含了三個部分,第一個是你們?nèi)庋劭匆姷倪@輛黑色車,另一個是iPhone手機APP,還有《無人之境》短片。這三部分對應的是:物理的、虛擬的、心理的三個領域,缺一不可。
曹斐認為,黑色是“光”的起點,也是光的集合,黑色包含著所有色彩。她希望這輛車,看上去就是它出廠時的原狀態(tài),就像我從來沒有改變過它。
為了追求這個“看不見”,她和程序員開發(fā)了一個“增強現(xiàn)實”APP,只有用手機APP對準這輛車時,才能看到真正意義上的藝術車。5分鐘的影片,也是這個藝術車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將永遠將跟隨藝術車一起展出。影片講述的是一位行者的故事,講他如何從鄉(xiāng)村到都市,從現(xiàn)實走向虛擬,從過去走向未來。
一輛藝術車項目的策劃初期是這樣的,由BMW文化事業(yè)部邀請世界知名博物館館長或策展人組成藝術車評委團,每人提名兩位藝術家,并投票選出此次藝術車的創(chuàng)作者。針對第十九輛BMW藝術車創(chuàng)作,BMW委托了包括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館長理查德.阿姆斯特朗在內(nèi)的12位博物館學者、館長組成的藝術顧問團。經(jīng)過慎重討論,最終選出洛杉磯藝術先鋒救父John BaIdessari擔綱BMW第十九輛藝術車的創(chuàng)作。
現(xiàn)年85歲高齡的John BaIdessari,其創(chuàng)作生涯初期是一位畫家,上世紀60年代起,他開始探索平面媒介的新創(chuàng)作方式:將文字、照片與油畫結合。隨后,他在作品中融合了自己的幽默感,作品常出人意表,如在二維圖像上出現(xiàn)色彩明亮的極簡主義元素。Baldessari的創(chuàng)作是很難被定義的:他對語言有著深厚的興趣,作品中常常出現(xiàn)圖像與詞語或句子的并置。
這輛藝術車的風格充分反映了Baldessari素日的狡黠和他專業(yè)的工作能力,他把屬于他的藝術概念帶到了這款車中,包括他創(chuàng)造作品時最為擅長使用的點元素和原色。而在車身側邊的字,簡潔表達了他要表達的一切:快。
“能夠被一群我所敬重的人推選為BMW藝術車的創(chuàng)作者,我感到非常榮幸。對于我來說,在博物館的壁壘高墻之外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這也應該成為所有藝術家共同努力的目標。BMW藝術車無疑將成為我所創(chuàng)作的擁有最快速度的藝術作品。”John Baldessa門這樣詮釋自己的創(chuàng)作理念。
40年來,BMW藝術車和它們的作者,一同譜寫了一部簡明世界現(xiàn)代藝術史,用藝術帶給我們樂趣,如今這個創(chuàng)作工程還在繼續(xù),把藝術帶到我們身邊,也許還會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