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廣玉
摘 要:沙畫藝術創(chuàng)始人是匈牙利人弗蘭克·卡特,后經(jīng)沙畫藝術家蘇大寶引進中國。沙畫藝術兼具西方油畫的厚重與中國畫的水墨暈染,并與影視、音樂、舞蹈等結合,營造出全新的視聽感受,同時又極好地體現(xiàn)出了東方藝術的神韻。本雅明的“靈韻”概念在沙畫藝術中有著較為深刻的體現(xiàn),沙畫的水墨意境與異質同構體現(xiàn)了沙畫藝術中的靈韻之美。在傳統(tǒng)文化觀照下,意境與靈韻的生成要求審美主客體需達到物我合一的審美境界,即一種物我交融的狀態(tài)。
關鍵詞:沙畫藝術;靈韻;意境
沙畫,即用沙子作畫。沙畫開始就如同在沙灘上涂鴉,演變至今,中西各國有著各自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然而“靈韻”作為傳統(tǒng)藝術最為根本的審美特性,在沙畫藝術中有著極重要的地位。靈韻是“一種圍繞著藝術品的光暈、氛圍,一種包蘊在藝術品中的韻味和意境”,于沙畫藝術中有著深刻體現(xiàn)。
沙畫藝術因弗蘭克·庫科而有了新的內涵,他嘗試用泥土和沙子進行創(chuàng)作,獨創(chuàng)沙畫電影,開啟沙畫藝術之先河。當代沙畫藝術是一種與舞臺藝術相結合的表演形式,在透明燈箱平面上用沙子作畫,通過投影設備,將創(chuàng)作過程與效果投影于幕布上進行展示,并配之以燈光、音樂、舞蹈等。而中國式沙畫融入了油畫的厚重和國畫的渲染,使現(xiàn)代工藝技術與純手工制作相結合,巧妙地將沙畫、詩詞、音樂與中國水墨畫使之匯融,充分顯示出沙畫中蘊含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意境之美。其意境趨向,簡要分析如下:
一、 沙畫藝術的濫觴與流變
英國詩人布萊克《天真的寓言》中有對沙畫藝術最真實的寫照:“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雙手握無限,剎那是永恒?!鄙钞嬎囆g在發(fā)展與演變中,以匈牙利人弗蘭克·庫科的沙畫創(chuàng)作最具有里程碑式意義,他讓沙子在全世界人面前跳舞。2004年沙畫藝術家蘇大寶將這種“舞蹈”引進中國,開始了有中國人自己的旋律。
1973年,弗蘭克·庫科不再局限于沙畫藝術的平面與靜止的賞析,嘗試著融入光影、音樂等諸多新的表現(xiàn)形式,獨創(chuàng)沙畫電影,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集聲、色、光、影于一體的沙畫藝術。此時,沙畫藝術開始向沙畫表演藝術方向進行轉換。2003年秋季,韓國首爾舉辦的“國際卡通動畫節(jié)”中,弗蘭克·庫科表演的《創(chuàng)世紀》被稱贊為創(chuàng)造力的最好詮釋。這部新媒體樣式的沙畫作品,選用了日本作曲家喜多郎的作品作為背景音樂,在自然之音中,畫面緩緩流動變幻:起初混沌一片,突然顯現(xiàn)蛇形開始變幻,樹下偷食禁果,起了羞澀之心,一系列畫面類似于電影中的推鏡頭。當樹形變化為亞當和夏娃之后,畫面由局部開始完全轉變,類似于電影中的轉鏡頭。弗蘭克·庫科被譽為“上帝之手”,他以孩童般天真質樸的畫作表達他對生命與愛的思考。這部新媒體藝術表演中的創(chuàng)作是對已有創(chuàng)作的毀滅,一種近乎涅槃般的美給人以強烈的視聽感官刺激。
2004年沙畫藝術家蘇大寶首次將沙畫藝術引進中國,他致力于將中國元素與沙畫完美融合,將中國傳統(tǒng)繪畫與新型創(chuàng)作形式聯(lián)袂,并首次提出了“中國沙畫”的新概念。央視晚會中,他的代表作品《漁舟唱晚》《二泉映月》《船歌》等巧妙將沙畫與音樂、詩詞、燈光及中國水墨結合在一起,為觀眾提供了全新的審美意境。以《船歌》為例,畫面轉換流暢、干凈利索,構圖中留有空白,極具有中國水墨畫的意境之美,結尾兩條鯉魚是點睛之筆,魚兒活靈活現(xiàn),兼有沙雕之感,立體感極強。
沙畫藝術流傳至中國僅短短十余年光陰。然而經(jīng)上文所述,中國沙畫藝術與西方各國卻有著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在材質方面西方沙畫多采用天然的細沙,各種花粉、石粉、碳粉等材料,混合或單獨使用,在地面上鋪灑而成,且表演過程多偏重于故事情節(jié)的流動感;而中國式沙畫,尤其是現(xiàn)代手工工藝品,則采用天然彩色沙石以及樹皮或其他材質經(jīng)鑲嵌而成,融合了中國傳統(tǒng)繪畫元素,強調水墨寫意,用沙子的厚薄與疏密對比進行鋪色,講求畫面的意境。
二、 “意”與“境”——沙畫藝術中的靈韻之美
本雅明的“靈韻”概念在不同翻譯中有“韻味”“神韻”“氛圍”等不同的稱呼,每個稱呼都傳達了對傳統(tǒng)藝術特征的描繪。傳統(tǒng)藝術具有樸素與詩意性,透露著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氣息,散發(fā)著一種與時空交織的特質,帶有宗教禮儀的神秘感。不可否認,“靈韻”藝術以一種獨特的表現(xiàn)形式而存在,且具有詩意的境界。
(一)沙畫的水墨意境
沙畫藝術是一種傳播媒介,又是一種交流工具,更是其美的源泉。沙畫藝術利用沙子易容性,將點線面與形象進行完美演繹,形成了獨特的審美趣味。
沙畫藝術有著濃郁的中國水墨的寫意性。沙畫表演中,點與線的軌跡所形成的是面,展現(xiàn)各種平面形象,與傳統(tǒng)繪畫中的潑墨與留白有一脈相承之感。由此可以看出沙畫藝術與繪畫藝術有著共同之處。沙畫的另一特征表現(xiàn)在白底黑花。沙畫藝術中最具特色的表現(xiàn)形式是黑與白的構成,黑與白的營構不只是簡單的黑白關系,還包括有形、意、氣、勢,在簡單中生奇跡,生巧妙,平中生奇,這乃是沙畫審美的至高境界。不僅如此,沙畫藝術中以細沙代替水墨,利用現(xiàn)代的電子媒介技術,呈現(xiàn)出的黑白畫面超越了中國傳統(tǒng)繪畫技法,打破了宣紙潑墨的桎梏,形成了獨特的水墨意韻。
(二)異質同構之美
沙畫藝術這種帶有綜合性視聽覺感應的藝術,把素描、音樂、影視、詩詞與版畫等多種藝術的“異能”巧妙地“同構”在一起。眾多元素綜合于一體的藝術,在“異質同構”原則支配下,賦予了人們藝術思維的抽象感,在想象中產(chǎn)生抽象,凝化成“意象”,最終凝合成“意境”,這就使沙畫藝術得到了升華。
沙畫藝術與影視藝術相結合,簡潔明快,更富有韻律感。將沙畫置于影像的氛圍里,給人一種全新的視聽享受和返璞歸真的親切之感。從本雅明的“靈韻”角度可以管窺,“靈韻藝術具備它自身的獨特美滿性,它無論是在儀式(巫術與宗教)中呈現(xiàn),還是由傳統(tǒng)的講故事道出[1],”其所承載即時性的、無縫連續(xù)的畫面表演,與其產(chǎn)生的時空緊密相連,可以說在某一特定時空中,其形成并擁有該時空中所產(chǎn)生的藝術靈韻。
對于審美視角而言,靈韻藝術與我們有著某種精神契合點。沙畫表演中我們與靈韻藝術對視,能夠體會到它的回眸回應著我們的注視,“人必須光承認物的自我自在,且能在一個審美距離之外凝思參悟”[2],以致達到了人與藝術品的對視交流的審美境界,于精神深處達到一種共鳴狀態(tài),這與南宋詞人辛棄疾與青山綠水進行審美靜觀時產(chǎn)生的審美感受“我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看我應如此”[3]較為類似。由此可見,沙畫藝術中的靈韻,其實也體現(xiàn)出一種古典哲學上所描繪的和諧的詩意境界。
三、“靈韻”:傳統(tǒng)文化關照下的“意境”
沙畫表演具有瞬間萬變、轉瞬即逝的藝術效果。沙畫的“靈韻”表現(xiàn)在“在特定的中的自我存在……向人顯現(xiàn)的是自己永遠略帶秘色彩的外觀”。沙畫藝術存在質的獨特性與量的唯一性,人們不可能親身嘗試作品的創(chuàng)作,以致接受者懷有膜拜的心境,融進作品的相生相契、神人合一的情境。
西方沙畫繪畫風格簡單,以少言多,更講求寓意性。由于中西方文化差異,《創(chuàng)始紀》在展示初期,很多人看不明白。比如蛇誘導亞當和夏娃偷吃禁果,只用一個蛇的畫面,緊接著樹下亞當和夏娃彼此裸露身體,彼此遮掩與害羞的動作的畫面,這便表明了已經(jīng)偷吃了禁果,如果不注意此處就會造成情節(jié)跳躍之感。作品的末尾部分,由神創(chuàng)造出的人先后兩次從雙眼緊閉到睜開,其中暗含了西方文化中基督教最重要的兩種關系的比喻,即人與人、人與神。巨大的眼睛則象征著神的目光將永遠注視著人,因為是神創(chuàng)造了人,神愛人,這種愛一直持續(xù);第二次睜開雙眸代表著人與神恢復了良好的關系,在神的注目下,人們才有了幸福與快樂?;谶@種文化內涵之下的人,才能夠領悟其中的意蘊。
中國沙畫藝術強調的是傳統(tǒng)元素的結合融入。2009年沙畫話劇《戰(zhàn)神·1948》拓展了沙畫藝術的展示之路。導演李建平將該劇定位為史詩心理劇,表示“黃色的沙畫,看上去有些歷史的陳舊感,兼具大氣、抽象的審美,沙畫特殊的現(xiàn)場性、可視頻展示、瞬間變幻,正好配合了話劇中時間場地跨度較大的需要,不僅符合舞臺的假定性,還能迅速實現(xiàn)時空的跳躍——在一揮一抹之間,一場戰(zhàn)役、一段歷史、甚至一個朝代消失了、不見了,立刻出現(xiàn)的則是新的歷史與時代”。由畫面效果來看,舞臺劇與沙畫結合后效果更為震撼,當沙畫作為舞臺背景的時候,搭配一舞臺情節(jié),更加顯得盡善盡美。
無論是偏重于情節(jié)流動的西方沙畫,還是偏重于已經(jīng)凝結的中國沙畫,都是在各自的文化沃土中汲取各種傳統(tǒng)元素,使之顯示出不同地域風格的意境之美。在這兩類沙畫審美過程中,意境與靈韻的生成都要求審美主體全身心地凝神關照,將景物幻化為情思,并產(chǎn)生移情、通感與共鳴,達到物我合一的審美境界。
四、 結語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雙手握無限,剎那成永恒?!鄙钞嬎囆g是沙在跳舞,是夢,是精神,是想象,且舞且動。曾有人說,最后那一抹才是沙畫的高潮:一切的美瞬間灰飛煙滅。
沙畫意境的生成是一種無功利的審美過程,它要求藝術品與審美主體之間保持著純粹的審美距離,正如“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一般。而本雅明的靈韻概念中,藝術起源于宗教,觀賞者接收到的神靈氣息,是藝術品的神圣性之源。藝術品因具有神靈氣息而獨顯韻外之致,以及神秘感的氛圍與境界,這就類似于中國古典美學中通過禪宗里的妙悟領會詩意的境界一樣。禪境超曠空靈,無跡可求,如“皎皎明月,仙仙白云,鴻雁高翔,墜葉如雨”。這個層次也正是靈韻藝術中審美主體要達到的精神境界,是一種物我交融的狀態(tài),即“得其懷中,超以象外”。
參考文獻:
[1][德]參瓦爾特·本雅明.陳永國,馬海良編.本雅明文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13.
[2][德]參瓦爾特·本雅明. 王才勇譯.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53.
[3][南宋]辛棄疾.賀新郎·甚矣我衰矣[A].轉引自許建平選編. 全圖本·店宋詞二百首評注[C].杭州:浙江占籍出版社,2000:265.
作者單位:
河南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