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田雨
摘要:清朝時期,放風箏這種娛樂活動也在新疆地區(qū)盛行起來,成為當?shù)厝嗣裨陂e暇時放松身心的一種選擇。清人紀昀曾在《烏魯木齊雜詩》中有記載。但是風箏在新疆地區(qū)的具體傳播情況如何,比如何時由何人傳入新疆,其用途又主要是什么,目前還未發(fā)現(xiàn)這方面的記載,本文將對這一問題進行簡單的探究和論述。
關鍵詞:烏魯木齊;風箏;屯田
風箏,又名“風鳶”、“紙鳶”,是我國古代詩詞中常見的意象,放風箏也是古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項娛樂活動。清朝時期,這種娛樂活動也在新疆地區(qū)盛行起來,成為當?shù)厝嗣裨陂e暇時放松身心的一種選擇。清人紀昀曾在《烏魯木齊雜詩》中寫道:“花信闌珊欲禁煙,晴云駘蕩暮春天。兒童新解中州戲,也趁東風放紙鳶?!雹俚秋L箏在新疆地區(qū)的具體傳播情況如何,目前還未發(fā)現(xiàn)這方面的記載,本文將對這一問題進行簡單的探究和論述。
一、風箏的起源與發(fā)展
風箏的起源地一般被認為是中國,但是關于風箏起源于何時,學界一般有三種說法:一種認為風箏是由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木鳶”演變而來。《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記載:“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蜚一日而敗。弟子曰:‘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鳶飛?!雹诖苏f法認為木鳶是紙鳶的前身,因此認為風箏起源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第二種說法則認為風箏起源于漢代。宋人高承所著的《事物紀原》中記載:“俗謂之風箏,古今相傳,云是韓信所作。高祖之征陳豨也,信謀從中起,故作紙鳶放之,以量未央宮遠近,欲以穿地隧入宮中也,蓋昔傳如此,理或然矣?!雹鄣谌N說法則認為風箏起源于南北朝?!赌鲜贰ず罹皞鳌份d:“中外斷絕,有羊車兒獻計作紙鳶,系以長繩,藏敕于中。簡文出太極殿前,因西北風而放,冀得出達,群賊駭之,謂是厭勝之術,又射下之?!雹艽速Y料引自官方正史,也被認為是風箏的起源之一,且具有一定的可信性。
風箏最初名為“紙鳶”,五代漢隱帝時期,大臣李鄴將一種類似竹笛的發(fā)音裝置安裝在風箏上,放飛時,“使風入竹,如鳴箏”,產生了類似古箏的悠揚聲音,因此又被稱為“風箏”。
宋代時,風箏的流傳已十分廣泛,宋徽宗趙佶便是一位風箏愛好者。他除了自己在宮中放風箏之外,還主持編撰了《宣和風箏譜》。當時的風箏已是兒童的普通玩具,在娛樂之余,還可以強身健體。宋元時期,風箏流傳到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西藏、云南大理及北方的一些少數(shù)民族開始制作、放飛風箏。元代放風箏已是一種在民間盛行的運動,關漢卿的雜劇《緋衣夢》便是以一少年書生買“一個風箏兒放著耍子”作為開端,作品中也通過人物之間的對話寫出了放風箏的熱鬧情形。明清則是風箏發(fā)展的鼎盛時期,風箏的形制、樣式、扎制技巧等方面都有了極大的進步,文人參與進來以后,風箏的制作漸趨精致,如曹雪芹還著有《南鷂北鳶考工志》。
二、風箏在新疆地區(qū)的傳播
清代作為風箏發(fā)展的鼎盛時期,其流傳范圍也極為廣泛,從紀昀詩中所述的烏魯木齊“風鳶之戲”便可知。風箏傳入新疆,應是始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左右。自清朝統(tǒng)一新疆以后,統(tǒng)治者在新疆大力推行移民實塞、屯墾戍邊的政策,以期更好地恢復當?shù)氐纳a力水平,維護統(tǒng)治的穩(wěn)定。乾隆二十三年甲子(十一日),帝諭:“烏魯木齊等處屯田兵丁已至一萬數(shù)千,軍營事務,俱有就緒,如有情愿攜帶家口者,即準其帶往。伊等既有家口,則分地墾種,各安其業(yè),而生聚畜牧與內地村莊無異?!雹莓敃r的屯田政策大致可以分為兵屯、犯屯、戶屯、回屯等形式,大量人員辭鄉(xiāng)開邊,在新疆地區(qū)戮力耕耘。他們必會帶入自己家鄉(xiāng)的風俗、器物等。如前所說,風箏在清朝發(fā)展鼎盛,普及度極高,因此隨屯田之人入疆亦極有可能,紀昀在《烏魯木齊雜詩》中所說“塞外舊無風鳶之戲,近有藍旗兵能作之,遂習以成俗”⑥“藍旗兵”,即是屯田兵丁。紀昀是在乾隆三十三年(1768)被謫戍到新疆,此時大量的移民在新疆從事各行各業(yè)的工作,他們帶來的各種風俗習慣、娛樂活動等也廣泛傳播,風箏更是在兒童中間大受歡迎,成為新疆人民在暮春時節(jié)的一項重要的娛樂方式。
風箏在中國古代有著廣泛的用途。一是可以用于軍事,如南宋紹定五年(1232),元朝大將蘇布特圍攻金國都城時,守城的金國士兵曾放紙鳶向外求援;二是可以用于科學測量,如明代王逵的《蠡海集》中就記載了當時利用風箏測量風力、風向的故事;第三則是民俗娛樂了,這也是風箏流傳最廣的一個用途。從目前的一些材料來看,烏魯木齊地區(qū)的風箏很少用于軍事和測量,主要用于娛樂,在娛樂之余,風箏也是可以強身健體的。其一,醫(yī)學上認為,在春天放風箏,有疏泄內熱、增強體質的作用。春天來臨,人們在景色優(yōu)美的室外放風箏,能夠呼吸新鮮空氣,舒展筋骨,進而促進全身血液循環(huán),疏泄內熱、排解憂郁。其二,放風箏能夠驅除疲勞、預防近視。在放風箏的過程中,手臂要牽動繩線,腿腳也要不斷奔走移動,眼睛要遙視、仰望,注意力保持集中,陶醉在這樣的大自然中,令人心曠神怡。由此來看,放風箏這種娛樂方式能夠極大地促進身心健康,增強體質。
風箏隨屯田之人傳入新疆,進而發(fā)展成為一項廣受歡迎的娛樂活動,成為當?shù)氐娘L俗之一。以此為視角,我們可以看到,由于清朝統(tǒng)治者的種種努力,新疆和內地在文化、生活上漸漸一體化,在促進新疆地區(qū)經濟發(fā)展的同時也鞏固了政府的統(tǒng)治,維護了邊疆地區(qū)的穩(wěn)定。
注釋:
①《烏魯木齊雜詩注》,[清]紀曉嵐著;郝浚等注,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第77頁
②《風箏史話》,徐藝乙著,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1992,第1頁
③《風箏史話》,徐藝乙著,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1992,第3頁
④《風箏史話》,徐藝乙著,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1992,第4頁
⑤《清通鑒·雍正朝乾隆朝》,章開沅主編,岳麓書社,2000,第617頁
⑥《烏魯木齊雜詩注》,[清]紀曉嵐著;郝浚等注,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第77頁
參考文獻:
[1][清]紀曉嵐著;郝浚等注.烏魯木齊雜詩注[M].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
[2]徐藝乙著.風箏史話[M].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1992.
[3]章開沅主編.清通鑒·雍正朝乾隆朝[M].岳麓書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