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天
“阿波羅”11號飛船的宇航員在上世紀60年代末插在月球表面的那面星條旗幾十年來一直是人們討論的焦點。無論是至今仍對登月的真實性表示懷疑的人,還是期盼有其他的旗幟插上月球表面的人,都曾經(jīng)對那面旗子有著各種各樣的說法和想象。影片《太空奪旗》則是以那面星條旗為引子,開啟了一個亦真亦幻,既飽含童真又帶有反思的新的登月之旅。
在《太空奪旗》影片中,世界上有40%的人口不相信人類真的踏上過月球,一位名叫理查德億萬富翁,瞅準了機會,準備登上月球,插上他的旗子,將月球據(jù)為己有,并且把當年的那面星條旗銷毀。富翁的終極目的是通過開采月球上的氦-3來源源不斷地攫取名與利。當然,作為一部催人奮進的動畫片,一定是要有一個英雄團隊來阻止這樣的事情發(fā)生的。于是,正邪兩方確立,奪旗斗爭拉開帷幕。
正義一方的主力是包括老人和孩子在內(nèi)的一家子。年僅12歲的麥克有一個看起來有些古怪的祖父。隨著故事的展開,我們才知道,老爺子過去原本是NASA(美國宇航局)的登月宇航員,但因不明原因而一直未能登上“阿波羅”飛船,從此以后,他與家人關(guān)系逐漸疏離。得知事情原委的小麥克重登月球的初衷很簡單:改善祖父與家人的關(guān)系。當然,后來的情節(jié)就開始跌宕起伏了。麥克與朋友在祖父的指導(dǎo)下,登上了月球,開始與億萬富翁理查德展開奪旗行動,捍衛(wèi)月球的資源與當年登月宇航員團隊的榮耀,捍衛(wèi)人類的共同財富,保護那顆出現(xiàn)在各個民族的神話傳說中的美麗的月球。
“我知道,最酷的事情就是登上宇宙飛船到月球上去。”
《太空奪旗》以較高的還原度再現(xiàn)了當年搭載了“阿波羅”飛船的“土星”5號火箭升空的很多細節(jié)。同時也從一個比較獨特的視角向我們展示了登月飛船的訓(xùn)練過程:不急不躁,不干巴,而且充滿了家庭的溫馨。影片的登月過程不禁讓我想起了歷史中的真實場景。
“阿波羅”11號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阿波羅計劃中的第5次載人任務(wù),承擔了第一次將人類送上月球的重任。有一點與影片不太一樣的是,工程實際中的登月飛船并不是直接從地球飛到月球的,而是要按照軌道動力學的要求來多次繞地球和月球飛行后才能釋放登月艙?!鞍⒉_”11號的飛行總共歷時8天13小時18分35秒,其中繞行月球30圈,在月表停留了21小時36分20秒。3位執(zhí)行任務(wù)的宇航員分別為指令長尼爾·阿姆斯特朗、指令艙駕駛員邁克爾·科林斯與登月艙駕駛員巴茲·奧爾德林博士。
? ? 抬頭看看天空,看看那些曾經(jīng)激勵了無數(shù)少男少女的登月夢想,是否還在;想想那顆在古人詩篇中最愛搶鏡的星球?qū)栽鯓拥淖藨B(tài)迎接人類的重返吧。?
1969年7月21日,世界標準時間2點56分,“鷹”號登月艙降落在月面6個半小時后,阿姆斯特朗扶著登月艙的階梯踏上了月球表面,給人類留下了這樣一句經(jīng)典的話:“這是我個人的一小步,但卻是全人類的一大步(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a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眾W爾德林博士不一會兒也踏上月球表面。兩人在月表活動了兩個半小時,使用鉆探取得了月芯標本,拍攝了一些照片,也采集了一些月表巖石標本。當然,這些活動也包括將一面星條旗插上月球的表面。
當然,這面旗幟豎立在月球上并不意味著月球會成為美國的領(lǐng)地。在這次插旗行動之前,在1966年12月19日,聯(lián)合國大會通過了一項名為《關(guān)于各國探索和利用包括月球和其他天體的外太空活動所應(yīng)遵守原則的條約》。該條約1967年1月27日開放簽署,1967年10月10日生效,有期限為無限長。條約第3條明文規(guī)定:“不得通過提出主權(quán)要求、使用、占領(lǐng)或以其他任何方式把外層空間據(jù)為己有?!边@個外層空間當然也包括月球在內(nèi)。
太空奪旗,奪的并不是旗子和領(lǐng)地,而是試著在奪回當年的登月精神。
這是我看罷影片后的最大感慨和體會。美國宇航局從1961年至1972年開展了一系列登月活動。在1969年,“阿波羅”11號飛船達成了肯尼迪的目標后,為了進一步執(zhí)行在月球的科學探測,“阿波羅”計劃得以延續(xù)到1970年代早期。該計劃總共耗資240億美元,同時為全人類留下了大量可以用于日常生活的技術(shù)。但是后來,登月活動則戛然而止,令人好不惋惜。
影片中的孩子們在月球上的奔跑是自由的,是瀟灑的。那無比刺激的月球大戰(zhàn)讓人們在月球上騰挪跳轉(zhuǎn),非常愜意。影片中的登月車則在月球的懸崖之上玩起了漂移。而現(xiàn)實中的登月其實還有很多細節(jié)要注意。奧爾德林博士測試了包括雙腳跳在內(nèi)的幾種在月球表面走動的方法。盡管維生背包造成了一些后倒的情形,不過兩名宇航員在保持平衡方面的問題并不嚴重。隨后宇航員發(fā)現(xiàn)跨步跑是月面活動中最方便的方式,宇航員報告稱,必須得提前6、7步規(guī)劃移動方向,因為月球表面細膩的土壤很滑。奧爾德林博士的報告盡量省略了當年登月的種種細節(jié)上的難處,他不談月球晝夜溫差之大,而僅僅是說:“在從陽光走入陰影的過程中,太空服內(nèi)部溫度沒有變化,但頭盔在陽光下的感覺要比陰影中暖和。”
1972年,“阿波羅”17號飛船登月成功之后,人類再無新的登月計劃。如今,除了我們在打開微信應(yīng)用,在凝視軟件界面的那個碩大的地球照片(由“阿波羅”17號飛船拍攝)的時候,會偶爾想起“阿波羅”計劃之外,很少有人會記得,40多年前,人類是曾經(jīng)在地球與月球之間完成了多次往返呢?,F(xiàn)在,多家私人航天公司宣布了重返月球的計劃,而多個航天大國也重新對月球開始虎視眈眈。希望人類能夠團結(jié)起來,共同為太空探索事業(yè)努力奮斗,也希望人類能夠從消費主義和眼前的茍且中稍作喘息,抬頭看看天空,看看那些曾經(jīng)激勵了無數(shù)少男少女的登月夢想,是否還在;想想那顆在古人詩篇中最愛搶鏡的星球?qū)栽鯓拥淖藨B(tài)迎接人類的重返吧!
責任編輯:邢強
“土星”5號火箭帶著“阿波羅”飛船起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