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詩瑜
中國作為一個歷史悠久、文化多彩的國家,發(fā)展到現(xiàn)在,卻沒有能夠走出國門、代表中國的服飾。服飾作為人能夠直觀看到的一種文化體現(xiàn),是非常具有標志作用的。中國是一個具有多元文化的國家,更需要能夠表現(xiàn)本國“一體”的標志性事物,它對形成和提升中華文化認同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隨著“漢服復興運動”的不斷興起,在人民群眾中,尤以漢族青年為主,形成一股“漢服熱”的趨勢,許多人甚至把“漢服”看作代表中國的服飾。另外,全球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上不斷與世界接軌,與其他國家交流頻繁,彼此之間的共性越來越多。在這種情況下,國內一些人意識到外國文化流入的同時帶有中華文化的流失,中國走向世界的道路上應該也必須有自己的“國服”。
一、什么是“國服”
什么是國服?文字上理解起來很簡單,就是一國之服,但是此理解過于廣義和抽象。關于如何界定其概念,筆者想從時間和空間兩個方面去分析。
從時間上來說,能夠作為“國服”,代表中國的服飾,應當既包含中國傳統(tǒng)的服飾文化特色,又能夠體現(xiàn)現(xiàn)代感,符合現(xiàn)代服飾潮流,并能滿足現(xiàn)代社會正式場合的著裝需要。
中國傳統(tǒng)服飾中較為主流和被人熟知的有漢服、旗袍、唐裝、中山裝,其中旗袍、唐裝和中山裝距離今天的時間比較近,從樣式上看與現(xiàn)代服飾的差別并不大,這三種服飾中包含立領、盤扣、絲綢面料、傳統(tǒng)圖案等中國傳統(tǒng)服飾元素。在現(xiàn)代服飾中,人們也常常看到這些元素,在國際舞臺上,一提起“中國風”,其必然具備了某些象征中國特色的元素,這些元素正是國服不可缺少的。現(xiàn)如今,在正式場合,中國女性更傾向于旗袍或是改良式旗袍。例如,“第一夫人”彭麗媛,在陪同習近平主席訪問各國時,穿的最多的就是旗袍。中國男性雖然穿西裝較多,但也不乏穿中山裝或唐裝的,中國國家領導人在重要場合也穿中山裝。但是,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豐富的文化不是僅僅用旗袍和中山裝就能涵蓋的,中國歷史上各個朝代的服飾都不相同,每個朝代的服飾都體現(xiàn)著那一時期的文化,這所有的綜合起來才構成了多姿多彩的中華文化。如果將某個朝代的服飾作為國服,用主流思想去束縛少數(shù)民族,那么將少數(shù)民族人民置于何地呢?國服的呼聲之所以越來越高,是因為人們希望通過統(tǒng)一的服飾來提高民族認同感,而不是割裂漢族與少數(shù)民族的關系。因此,并不能單單將某一朝代的服飾作為現(xiàn)代意義上的國服。
從空間上來說,中國地域遼闊,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少數(shù)民族有自己的民族服飾,因此形成了統(tǒng)一的服飾后,少數(shù)民族人民在正式場合該穿國服還是自己的民族服飾,這也是國服一直以來并未確定的原因之一。外交部禮賓司原代司長、前中國駐斯洛文尼亞共和國首任大使魯培新認為,“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黨代會、人大、政協(xié)等政治性很強的大會上,領導人、代表們(除少數(shù)民族代表著民族服裝外)如著中國特色服裝,從國家政治生活角度來看,具有重要意義?!闭缰袊拿褡逭咭粯樱谥醒虢y(tǒng)一領導下的少數(shù)民族自治,服飾也可以這樣,少數(shù)民族保持自己的民族服飾,但是他們也應當認可國服。因此,國服應當具有能夠使少數(shù)民族人民認同的元素或魅力。
二、什么是“中華文化認同”
文化認同,是指人們對其所屬群體的文化的肯定,即心理上的肯定。文化認同究竟有多重要,中國清代文學家龔自珍曾說:“欲要亡其國,必先滅其史;欲滅其族,必先滅其文化?!保徸哉洹抖ㄢ掷m(xù)集》卷二《古史鉤沉二》)一個民族如果沒了自己的文化,這個民族必然面臨消亡。文化本身并不會消失,消失的是認同它、繼承它、發(fā)展它的人,因而一個國家的人民對于本國文化的認同是非常重要的。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多民族性”決定了在很多概念上的不明確性,人們總是會不自覺地將“中華”與“漢”聯(lián)系在一起,然而仔細一想又不太確切。關于中華文化,張連珍女士提出,中華文化是指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創(chuàng)造的優(yōu)秀文明成果總和。有人說中華文化就是漢文化,這一說法是不準確的,不僅割裂了中華民族五千年來多彩的文化歷史,還將少數(shù)民族文化剝離出去,不利于民族團結。費孝通先生曾經提出“漢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核心”,之后經過修改又提出“不同歷史時期各民族的主流文化共同構成了中華文化”??梢姡腥A文化并不是漢文化,中華文化是多元一體的、多民族一體的。
現(xiàn)階段,有很多關于“加強少數(shù)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認同”之類的文章,難道漢族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就沒有危機嗎?漢族也是中國的一個民族,但是研究人員在做研究時往往會忽略漢族,漢族作為中國的主體民族,對中國各方面的影響是非常大的。當代中國人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缺失比較嚴重,傳統(tǒng)文化的缺失就意味著文化認同危機的加深。例如,年輕人更喜歡過西方節(jié)日而并非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對于傳統(tǒng)節(jié)日的來歷、風俗也不知道;“茶”起源于中國,而當代中國人中喝茶的多是老一輩的人,很多年輕人不了解茶文化,而日本向中國學習而研制出“茶道”,“茶道”已經成為日本特有的“茶文化”;“國粹”戲曲現(xiàn)如今很少出現(xiàn)在人們生活中,許多對戲曲感興趣的是中國的老人和一些外國人。一些人對本國文化的興趣度降低甚至沒興趣,當這些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有一天消失在人們眼中,能夠代表中國特色的文化越來越少時,人們將從何處去尋找文化認同感呢?
三、國服對形成統(tǒng)一的中華文化認同的重要性
形成統(tǒng)一的服飾,也就是“國服”,能夠提升當代中國人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國服”的重要性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
(一)服飾具有的豐富文化內涵,能表現(xiàn)一個國家的文化
服飾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其本身蘊含著豐富的文化意義。鐘敬文先生在其著作《民俗學概論》中提出:“服裝在中國社會里不僅僅是生活文化的一部分,它往往同時還是一種政治符號,其中蘊含著很多象征性和意識形態(tài)的理念或背景?!泵恳粫r期的服飾都反映那一時期的政治、文化各個方面的因素,可以說,服飾是民族精神的標志,最直接地體現(xiàn)著本國文化。人類的服飾伴隨著氏族、胞族、部落的進化,發(fā)生了徐緩的變化。一旦民族形成后,它的服飾也基本定格,具有本民族的獨特款式。因此,服飾又是民族構成的要素之一,是識別民族的標記之一。當代中國的國服一直沒有定格下來,有歷史和現(xiàn)代的原因,在全球化進程日益加快的時期,人們不斷地想要與世界接軌,不斷地融合西方元素,卻導致傳統(tǒng)文化的流失。如果能夠統(tǒng)一服飾,在重要場合、特殊節(jié)日以及日常生活中更多地表現(xiàn)出來,呈現(xiàn)在人們生活中,對于人們來說就有一種最直觀的視覺和心理感受。當國服不再是只有領導人才穿的服飾時,會久而久之成為人們的習慣,而這種習慣恰恰就是中國人正迫切需要的“民族認同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
(二)服飾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具有極強的象征意義
國服跟國旗、國徽一樣是國家的象征。當國家領導人出席重要場合身著國服時,當普通老百姓在正式場合身著國服時,當國外留學生在外國身著國服時,這種象征意義會更為強烈。看到國服,人們就想到中國?,F(xiàn)在的人們對于中華文化的認同不夠,是受到來自其他國家文化的沖擊和影響,“歐美范兒、韓國風、日系”這些都是現(xiàn)代人口中常見的詞匯,有一句廣告詞很有意思也很有效果,叫做“韓國人都在用,或者韓國人都這么穿”,“韓流”來自于韓國人的推崇,那么你是否看到過有什么廣告會說“中國人都在用”嗎?記得前一段時間國產品牌“百雀羚”賣得特別好,是因為一句“彭媽媽都在用”。這些例子可以證明,一個國家國民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有多么重要。只有當人們自己認可自己,別人才會認可你。如果連中國人都不去認可不去推崇中華文化,究竟要靠誰呢?
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推進,民族間的聯(lián)系日益密切,民族間融合不斷加深,各個民族越來越希望突出本民族的特征,以免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失去自己民族的特征。近年來,國服的呼聲不斷高漲,由此可以看出,國人已經有了保護本國文化的意識,也有不少人已經意識到中國人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危機,不論是漢服旗袍,中山裝還是唐裝,都包含著中國元素,有的也曾經作為國服,人們應當理智地看待關于國服的各種運動,將其所提倡的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內涵傳承下去,形成統(tǒng)一的中華文化認同。
(新疆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