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偉
清明又近,桃花柳綠中,掃墓寄托哀思已經(jīng)成為不忘前輩,誰也不敢不祭的一種民俗。
之前,學(xué)士們堅(jiān)持“古無墓祭”。唐代大學(xué)士杜佑(735-812)編撰的《通典》里,引用東晉傅純對墓與廟的意味不同,區(qū)分是很嚴(yán)格的。傅純說,棺墓的目的是為藏形,送形而往,是為抑制兇;而立廟,以桃木安神,迎精而返,是供奉于吉。也就是說,墓是送形,立廟是迎神而歸,所以要奉祀。傅純的說法,“此墓廟之大分,形神之異制也。”我覺得,古人這套認(rèn)識很先進(jìn),死后復(fù)歸泥土,形銷而變?yōu)檩p盈之神,所以不必立冢更不必立碑,而迎神而歸。家里應(yīng)有廟堂,廟堂安神,供奉是吉。
唐朝開始敕寒食掃墓的依據(jù)是《論語》中曾子問,宗子(嫡長子、皇族子弟)去在他國,百姓又無爵而居者,可以祭嗎?孔子就說,向墓而為壇,以時(shí)祭。在墓前就近立壇而祭,這是在家無條件的前提下。他接著說,“若宗子死,告于墓而后祭于家。”禱告于墓,還是送;祭于家,還是迎而安神?,F(xiàn)在,如果大家都有了藏形與安神的認(rèn)識,就不必到處墓地,本是藏形的荒冢成為累贅,而家家祖先也就都有敬奉、安享之處了。
我們老祖宗的藏形安神說,真比西方的喪葬形式先進(jìn)。有了墓,就有了“鬼”,而迎回家中,還是生活在一起,只不過同室而有形無形之分。
摘自作者新浪博客